Ⅰ 中草药的发明家是谁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 农业 和医药的发明者。
Ⅱ 炎帝如何利用植物发明草药
五谷
古时候,人们都是吃鸟兽的肉和山上的野果过日子。到了炎帝神农时,人慢慢多起来了。炎帝心想,鸟兽总会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实,每年可以生长一次,可以源源不断。要是能把那些最壮实的草木种拿来种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于是,他从山上砍来一些木料,削成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琉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在后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从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开始试种起来。
不久,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几倍的收成。炎帝高兴极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麦、菽五位大臣,带领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湿肥等情况,划分地段,分头大面积种植。
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打发一只满身通红的神鸟,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苗,飞到炎帝他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空,把种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阳神和雨神帮助照管。结果,五个地段长出了五种不同的作物。为了便于记忆,炎帝就按五个大臣的名字,把这五种作物叫做稻、黍、稷、麦、菽,这就是五谷的由来。这年秋天,五谷中长出了一尺多长的嘉禾。这种嘉禾种一年可以收三次,人吃下不但可以充饥,而且可以长生不死。这样一来,许多人就慢慢懒散起来了。玉皇大帝知道后,很不高兴,叫米谷神速速收回五谷中长生不死的成分,而且种一年只能收一次。又命红色神鸟留在人间,每年春天催百姓耕种。后来,那神鸟就变成了现在的布谷鸟。
神农梨
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垄上苦苦琢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没感觉到。
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提起手来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当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个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儿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最早形态的耒耜,后人叫“神农犁”。
神农识“三宝”
“茶陵有三宝,生姜、大蒜、白芷脑”。到处流传着这句俗活。茶陵的生姜、大蒜、白芷,质量好、味最香浓,远近闻名。为什么生姜、大蒜、白芷会成为茶陵的“三宝”呢?据说这“三宝”因为是炎帝在茶陵发现的。
有一次,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象刀割一样。吃了好几种药草,也不能止疼,就这样疼昏了,躺在大树下,一阵凉风吹来,炎帝醒过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他顺着这股香气,走到一丛尖叶子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闻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原来是它的芬芳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的。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了一蔸,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咕噜噜地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全好了。于是,他给这种起死回生的草取名“生姜”。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炎帝姓姜,取生姜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生姜的活命之恩。从此,茶陵开始种植生姜,最好的生姜就山产在茶陵坑、碣石—带。
有一天,炎帝在离云阳山不远的洣水河畔采草药,淋了雨,受了凉,全身时冷时热,脑壳疼,肚子胀,坐在地上呕吐起来。突然看到身边有棵草,散发出浓烈的香味。扯出一看,块根象小萝卜把皮剥掉,肉又白又嫩,水汪汪的。这时,他正口渴,就把根块吃了,真巧,不到半个时辰,不再时冷时热头疼口渴了,呕吐也止住了。炎帝一阵高兴,把这止吐止疼的白嫩的块根取名叫“白止”。因白止属草类,后人将“白止”写成“白芷”。炎帝发现白芷的地方,后来筑成了茶陵城。代代种植白芷,白芷品质也最好,至今流传这样的俗谚:“城里(茶陵城内)白芷淀湖(茶陵城外的护城河)藕,不要还价拿起走。”
有一年夏天,天大早。赤松子随神农去茶陵露岭采药,酷暑难忍,患了痢疾。神农找来一种草药给他服用。连服两天后,病就好了。赤松子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神农说还没有取名。赤松子将这株草药左看右看,见尾巴上有个“脑”,蔸子上山有个“脑”。就把这草取名“双脑”。后来,写成大蒜脑,简称“大蒜”。至今,露岭东麓还保留着药堂(后衍化为郁堂)的地名,这里出产的大蒜,最有名。
茶叶解毒
神农尝茶神农为了尝味百草,走遍了茶陵云阳和露岭,越走越远。一天,他历尽艰辛。走到茶陵东边的茶山采药,不小心误食一种有毒的药草,顿时头昏眼花,瘫倒在地。他挣扎着,爬住一丛矮树丛下,摘了一把嫩叶,泡在水中,连水带叶,一口喝进肚里。不一会清醒了许多。他发现这种树叶吃后,先苦后甘,有—股清香味。他想记住这种矮树,但一时取不出合适的名字。想了很久很久,只好画个符号,以便记忆,上面画了一株草,中部画个人的样子,下面画了棵树,合起来就是个“茶”字。意思是这种比人矮的树,象草一样的嫩芽,可食用,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后来,他在茶山,一天误食七十种毒草,都是茶叶解的毒,救了他的命。所以古书上记载神农在茶山“日遇七十毒,因茶而解”。“茶”的名字,就这样代代相传。
拔草锄草
神农从天上盗到谷种,播种在云阳山下的平原上。这里土地很肥沃,禾苗长得很茂盛。可是,因为玉帝派仙人把草种撒到地上,草长得很快。往往是草盛禾苗稀。
人们不分日夜,弓背弯腰,没完没了地拔草,一个个累得腰酸腿疼眼发花。—天,有个年青后生实在受不了啦,又气又恼,顺手拿起一块又平又锋利的石块,朝地上狠狠一挖。事出意外竟挖出了几蔸野草。神农看见了,想了想,高兴得合不上嘴。他找来一块石头,磨出锋利的口子,又安上木柄用来挖草。后来,人们把这东西叫做锄,“锄”,是“助”的意思,就是帮助人们除杂草。人们用锄除草,再不要弓背弯腰了,轻松得多。从此,锄就一代代传下来。
Ⅲ 中药是那个发明的
中药不是发明的,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等。
劳动人民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内,后人加到神农身上,容都是国人,也说得过去。
神农百草听说过么?
很就以前,他尝百草为了就是能试出各种草的药性,以便后人使用。
这也是最古老的中药起源了吧
Ⅳ 中国第一个发明草药的姓氏
是炎帝神农氏 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
(一)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
我们现在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二)神农氏的历史传说
[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三)炎帝 神农氏
姓名:伊耆,姜
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
地区:湖北随县
籍贯:湖北随县
生辰:古历四月二十六日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Ⅳ 李时珍发明什么东西,新知多少草药
李时珍发明了麻沸散,在《本草纲目》中新增药物374种。
Ⅵ 中药是谁发明的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衣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所述是中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李时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作了很大发展。他改绘药图,订正错误,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李时珍长期亲自上山采药,远穷僻壤,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辟迂儒之谬论,痛斥方士之邪说,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物品种和药效方面的错误,才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前代一切本草远未达到的水平,这部书在十六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不但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由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余种,各有所长,但可称为总结性的,只有上述几书。其余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兰茂)、专记外来药物的《海药本草》(唐。李殉)。记载食物疗法的《食疗本草》(唐。孟铣)、记载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侧重药物鉴别的《本草衍义》(宋。寇宗黄)、侧重药物炮炙的《炮炙论》(南北朝刘宋。雷敩)以及便于学习诵读、翻检查阅或临症参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种。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浚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专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中国古代人民关于药物的知识还收栽在许多医学和方剂学的著作中。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的《干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宋。陈师文等所编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济方》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很好的疗效。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Ⅶ 草药怎么申请专利
草药产品的创新点在于材料配方或制作工艺,可申请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可以直接提交专利局,也可以委托代理机构向专利局提交:
1)专利申请文件(发明或实用新型文件包括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摘要、摘要附图)
2)专利请求书(包括发明名称、申请人、发明人及其相关信息等)
3)专利申请费(即,交给专利局的官费)。
4)将这些提交专利局后,可获得申请日和申请号,这些都作为未来专利局审查的唯一编号。官方的受理通知书会在申请日之后两周内下发。
5)专利局审查,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需要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审查最终合格后,专利局发出授权通知书,表明同意授权。
6)申请人进行授权登记(交钱)后专利授权公告生效,专利内容会公之于众。
发明需要2年多时间授权。
Ⅷ 中药是谁发明的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专,还属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http://ke.soso.com/ShowLemma.e?sp=l134745&ch=w.search.ke.unelite
Ⅸ 为什么草药不列为四大发明
因为草药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Ⅹ 中草药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你好!中草药,故名词义中国产的草药就叫中草药。它的发明者当然是中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