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何说中国品牌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报道,日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研究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国品牌建设可提升空间依旧很大。在此过程中,我们需以创新为引领,提高原始创新的能力,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鼓励创新及完善创新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分析人士表示,提升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还需在品牌积淀上多下功夫,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并加快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步伐。
2. 政治辨析题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标志着中国已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小时,跑完武广间曾需要11个小时的路途;5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集世界最先进的4种技术,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高铁品牌。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到京沪高铁即将开通,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7531公里,居世界之首。“十一五”期间,中国迅疾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
高铁时代将使武汉成为中国“4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为此,武汉调整产业结构,围绕高铁新机遇,重新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纺织业等产业发展新布局,实现高铁时代新发展。
大量数据表明,高铁沿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预见,高速铁路在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构建高效综合运输体系、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城镇一体化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高铁梦幻般“陆地飞行”的时速无疑拓宽了人们的生活半径,“衣、食、住、行、游”也无形中发生着变革。在武汉汉正街上作服装生意的张先生格外亲睐武广高铁,便捷、高效、当日往返,这些为他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商机。
3. 中国创造高铁的故事
建议你看一个电视剧
讲的就是我国火车及高铁的发展历程
很不错的电视剧,佟大为蒋欣主演
《奔腾年代》
4. 如今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高铁正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什么
不久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了一则新闻,京沪高铁正式启动A股上市工作。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连接着中国版图上两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它于2011年正式开通后,北京到上海的车程,从原来的近10小时一下子缩短到了5小时。
高铁被认为是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从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铁开通到2018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数已经达到了2.9万公里,超过全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高铁项目却是铁定亏损的投资黑洞。
可这一次,京沪高铁的业绩数据却让人大吃一惊,原来高铁也可以如此赚钱。
京沪高铁仅运行了短短三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到2017年,它的利润高达127.16亿元,算下来平均每天要赚近3500万。按照每年1.8亿人次的客运量来算,平均每张票就能赚70.7元。
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京沪高铁为什么这么赚钱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客观原因,京沪高铁途经之地,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从人口来看,京沪高铁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上海,这七个省市的人口加起来约3.8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4,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两大超级城市;江苏省和山东省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仅次于广东省;而河北和安徽的GDP总量分别排在第九和第十三。
也就是说,京沪高铁连接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沿线区域的GDP约占全国的40%。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支持下,京沪高铁从开通以来,已经运送旅客9.4亿次,客座率高达80%。
然后是产业创新,高铁除了是“开得更快一点的火车”,还是一种全新的消费场景。而京沪高铁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商务、生活、旅行需求,因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如果京沪高铁上市,它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空间在哪里呢?难道是不断上涨票价吗?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对标一家全球同类企业——JR东日本。
日本铁路公司(JR)曾经是日本亏损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但在1987年分割民营化之后,旗下多家公司却成为了“利润奶牛”。其中,以JR东日本的表现最为突出。
根据2018年世界500强数据,JR东日本公司的营业收入超过了266亿美元,利润超过了26亿美元,净利率高达9亿
5. 世界上最先有高铁的国家是前十名国家按顺序一次是中国的高铁最先是引进的还自主研发
(一)最先开通高铁的是日本。
早在20世纪初前期,当时火车“最高速率”超过时速200公里者寥寥无几。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世界上首条出现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日系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营运速度每小时271公里,营运最高时速300公里。(在日本之前已有国家试行高铁,但做的都不如日本)
(二)前十国家
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比利时-德国-丹麦-美国
(三)中国的高铁是在引进德国技术上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技术。中国高铁知识产权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技术水平已超越日本新干线,2004年,中国南车按照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和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经过了7年的时间,通过联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和国产化实施,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列车的设计、制造和验证的技术,并自主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制造和验证体系。
(5)高铁创造引领中国品牌扩展阅读: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基础设施设计速度标准高、可供火车在轨道上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列车运营速度在200km/h以上。
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学术领域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将中国高铁定义为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所有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统一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
“高铁”同时被民间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旗下的火车票系统(12306官方网站)代指中国高速动车组旅客列车(G字头车次),实为错误用语。
参考资料:高速铁路-网络
6. 中国的高铁创造了叫得响的什么已经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什么的跨越一些国中国新
中国品牌;世界。
中国的高铁创造了叫得响的中国品牌;已经实现了由中国制专造向世界的跨越。属
中国高速铁路是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千米(含预留)以上、列车初期运营速度每小时200千米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中国高速铁路网由所有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千米以上新线和部分经改造后设计速度达标每小时200千米以上的既有线铁路共同组成 。
(6)高铁创造引领中国品牌扩展阅读
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居世界第一。
2008年8月1日至2016年7月11日期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超过50亿人次 。
2017年春运期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达1.8亿人次,占全国铁路客运总量51.4% 。
2018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动车组列车全年累计发送旅客达20.05亿人次。
7. 中国高铁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中国高铁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没有创新,中国高铁的创造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高铁有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中国高铁的跨越,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身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中国高铁发展模式最具核心的价值和最大的成功之处。
中国高铁它所蕴含的制度优势、自主创新和高铁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让中国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了高铁的奇迹。
8. 中国高铁奇迹是怎样创造的观后感
中国高铁用短短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记者在长达一个半月的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在线路、桥梁、隧道、涵洞等工程技术,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还是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以及高速动车组的设计生产等几乎所有环节,都可以看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身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中国高铁发展模式最具核心的价值和最大的成功之处。
一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早在中国高速铁路刚刚投入运营的时候,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摆在中国铁路建设者面前,必须回答--那就是:中国,是否真正拥有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或者说:中国高铁,真的属于中国吗?
对于这个问题,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的回答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从2004年开始建设高速铁路,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这三种都是自主创新的方法。"
自主创新是中国高铁建设者"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行动,更是中国高铁人在建设实践中反复确认的必由之路。2009年底,武广高铁正式开通前,时任广铁集团总调度长的陈敏,一定要请前来参观的日本同行到驾驶室看个仔细。
当时人们只看到陈敏脸上的笑容,却没人知道为什么他一定要这么做。因为三年前陈敏去参观日本新干线时,希望能够得到一张驾驶室的照片却费尽周折:刚开始四次请求都没有得到批准,后来经过层层审批虽然勉强同意,但只能远距离拍摄一张驾驶室的照片。
这次经历,让陈敏深切体会到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因为"引进"就像一卷残破的密码本,得到它会有帮助,但是要掌握它,却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没有创新,中国高铁只能是一句空话!
习仲伟,铁十五局副总经理。他在高铁路桥施工中,同样遇到了引进技术带来的难题--外方提供了水泥配比方案,但它水土不服,不能适应中国的施工环境。没有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就只能前功尽弃。习仲伟说,当时下了很大工夫,做了上万次的实验,让原来德国人的材料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块水泥板,不经自主创新都无法为中国高铁服务!更何况中国高铁是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等成套技术于一体的庞然巨物--没有创新,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统计数字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高铁建设仅武广高铁就已获得专利946项。若我们为每一项专利都树碑纪念,并把它们均匀地摆设在武广沿线,那几乎每隔十秒钟,乘客就可以看到一块"中国创造碑"。中国高铁在做国际鉴定时,评语是"代表了当今国际高铁的先进技术。"而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将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提供长期的支撑。
"我们的命运跟高铁的命运联在一起"
中国高铁沿线,没有高高的纪念碑,所有建设者,都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了乘客的脚下,写在动车的底部,轨道的背面。因为制造者的名字就打在动车的底部、轨道的背面。而在电子档案里,哪一道工序是谁,操作司机是谁,也都一目了然。为什么要这样做?北车集团唐车公司的接线工刘莉莉说,一是为了提高责任心,二是将我们的命运跟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将我们的命运跟高铁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中国高铁的乘客都应该记住:一个普通的建设者曾经这样说。
在中国高速动车的研制中,有南车、北车两大主力齐头并进。忻力,是南车集团株洲所变流器专业的首席专家。在国产某型动车组技术攻坚的紧要关头,曾经突然发现自己的视力急剧下降。忻力的眼病,后经医生诊断是电脑紫外线长期灼烧所致,他的视力已从原来的0.8下降到不足0.2,医生说,恢复已不可能,再发展下去,还有失明危险。"我爱人就发了很大的脾气,要把我的便携机给砸了。我说我没办法,我还是必须做。"忻力坚持着。由他负责关键技术的中国动车组将在今年年底生产下线,它的时速将是前所未有的380公里!
孙斌斌,是北车集团唐车公司年轻的女焊工。她在高铁建设之初,就遇到了铝合金焊接方面的棘手问题。面对困难,孙斌斌选择了自讨苦吃的办法。她不等装备护具配齐,就抓紧时间,在生产开始前就私下练起了铝合金的焊接技术。一年以后,孙斌斌拿到了欧洲认证的国际焊接教师证书,她是全球获此资格的第一位女性。
记得五十年前,曾经有人说过: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后来,大家把说这话的人称做"铁人"。今天,这一群建设者,也在为祖国的发展而拼命。巧的是,他们的名字里也有铁人两个字,他们叫"中国高铁人"!
"知识产权是我们自己的"
何华武告诉记者:"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人民的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中国高铁的跨越,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最后,让我们重新回到开篇的问题:中国,是否真正拥有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张曙光肯定地回答:这一点绝对放心!我们走出去没有任何障碍,因为知识产权是我们自己的。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一系列角逐。在沙特、在美国的高铁项目中,处处可见南车、中铁建、北京铁路局、北车等中国企业投标的身影。中国生产的机车、动车及零部件已经出口到了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车、北车去年在海外赢得了23亿美元合同。高铁企业还计划向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出口高铁技术及相关设备。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杰出品牌,它所蕴含的制度优势、自主创新和高铁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个品牌最具价值的三大法宝。
9. 中国高铁引领世界速度 可软实力有上升到世界高度吗
很遗憾的说不仅我国高铁的软实力不及许多国家,连硬实力也不完全领先。如果从列车本身的速度及舒适度来说确实是举世无敌,但是我国极大多数的高铁站的选址及设立可说是匪夷所思!以倭国及欧洲的车站来说,极大多数是高铁与普通火车是在一个车站内并且都在市中心,不论是因公或旅游很多地点都在步行可及范围,而且接驳交通从地铁到电车到公车到的士都非常方便。而如倭国许多大城的高铁站如东京,大阪,京都等本身就是一大综合交通购物办公中心非常方便。反观我国的车站多离市中心甚远,并且交通不便,有些车站甚至如机场几乎已经是在邻市!而且目前的买票取票安检候车的流程极耗时间,相对倭国及欧洲,即使在列车的速度上节省了时间,但在来往车站及买票搭车的流程就把速度省下的时间消耗殆尽,甚至有过。除此之外,国内乘客的素质可说是有高铁国家中最差的。譬如买了二等位甚至站票,只要看到一等位有空就想去占,列车长对此也视若无睹。在倭国列车内是不允许手机通话,欧洲虽未禁止,但一般乘客多能自制,而国人则肆无忌惮的能讲多大声就喊多大声,甚至不用耳机大声听音乐或看视频,比在地铁上还放肆,至于熊孩子就更不用说了。综合来说光有部分硬体领先世界是远远不够的。
10. 如今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中国高铁正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什么
“新四大发明”中,高铁与网购并非始于中国,但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矗立起“新发明”的世界高峰,并将其打造成闪亮的“中国名片”。
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全球第一,并走向世界。
高铁技术起源于日欧,如今中国却一马当先。穿越塞北风区,翻过岭南山川,从重要城市之间的单线,到“八纵八横”蓝图徐徐展开。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轨道交通开始由中国高铁领跑。高铁不仅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追赶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中国高铁走过了高效而辉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研制过程中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说。
截至去年底,中国累计投入运行的高铁动车组达到2595组,超过全球总量的60%,通车高铁里程长达2万多公里。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4.5万公里,比绕地球赤道一周还要长。
从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从莫斯科到喀山,从匈牙利到塞尔维亚……本土之外,中国高铁加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