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郁达夫曾担任主编的文学刊物是( )A.《收获》 B.《创造季刊》 C.《莽原》 D.《现代》
A选项:《收获》。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于1957年创办。内容以纯文学为主,涵盖文、史、哲、地、经、法和美术。
B选项:《创造》季刊。1922年5月1日《创造》季刊第一期出版为始。 早期创造社的主要人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他们都一致主张于新文学的建设,他们批判粗制滥造的作品,抨击龃龉的翻译。 中国的社会也在渐变之中,一批知识分子青年接受外来资本主义思潮的洗礼,正彷徨于国内新旧思想的转换之中,所以对于创造社的文学运动 。 其中《创造》季刊出版于1922-1924年,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发行,第1卷4期,第2卷2期,共出6期。
C选项:《莽原》。《莽原》杂志于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创刊,鲁迅主编,是鲁迅编辑过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种。该刊1925年4月在北京初刊时,为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共出32期,1926年1月改为半月刊,单独出版,共出48期,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
D选项:《现代》。《现代》奉行“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的刊稿标准,鲁迅、郭沫若等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创作或论文。著名短篇小说如茅盾的《春蚕》,中长篇小说如巴金的《海底梦》,话剧如杨晦的《伍子胥》,评论如侍桁的《文学上的新人》,都发表在《现代》上。法国左翼作家伐扬·古久列来的《告中国知识阶级》一文也首先由该刊译载。此外,刊物还有计划地发表过一批有关新文学社团与作家的重要史料。
所以:选B!
⑵ 中国是什么时候有拼音的,什么时候书写竖着写变为横着写的
最早是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中才有了拼音方案。至于真正演变成出正式的拼音是由于:“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意是由于要扫除文盲才搞的,目的是减少之!而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是要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再往后走,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的钱玄同。在《新青年》一九一七年三卷三期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汉字竖改横”的见解。“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同时表示赞许。当时,郭沫若也撰文从生理学角度阐述汉字“横行”的道理,并在1922年8月出版的《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付诸实行,但还是未能推而广之。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继续大力提倡汉字“横行”,《光明日报》首先响应,进行实验,其后响应者逐渐增多。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经党中央批准改为横排,至此,汉字“横行”才在全国推广。
⑶ 中国汉字是什么时候开始横着写的,什么时候开始从左向右写为什么
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的钱玄同。
在《新青年》一九一七年三卷三期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汉字竖改横”的见解。“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
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同时表示赞许。当时,郭沫若也撰文从生理学角度阐述汉字“横行”的道理,并在1922年8月出版的《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付诸实行,但还是未能推而广之。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继续大力提倡汉字“横行”,《光明日报》首先响应,进行实验,其后响应者逐渐增多。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经党中央批准改为横排,至此,汉字“横行”才在全国推广。
汉字横写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