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上到底出现过几次人类文明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亿年至2.5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因此,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现代科学界已发现: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的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从已发现的证据看,史前人类文明曾因各种灾变而毁灭,这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来星体(包括陨石、彗星)撞击、大陆板块的升降、气候突变等等。
1万2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亚特兰蒂斯曾是一个具有高度人类文明的大陆,但却在大约11600年前一场世界性的大地震灾难中沉入海底。现今的加那利群岛被怀疑是其在海平面以上的残留部分
列举史前文明之谜
沉入海底的遗迹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亿年至2.5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因此,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现代科学界已发现: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的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从已发现的证据看,史前人类文明曾因各种灾变而毁灭,这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来星体(包括陨石、彗星)撞击、大陆板块的升降、气候突变等等。
1万2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亚特兰蒂斯曾是一个具有高度人类文明的大陆,但却在大约11600年前一场世界性的大地震灾难中沉入海底。现今的加那利群岛被怀疑是其在海平面以上的残留部分
列举史前文明之谜
沉入海底的遗迹
2. 人类文明历史是从创造什么开始的
世界历史来
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源区域文明的形成
两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的足迹,人类跨入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工具,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艰苦劳动中,他们学会了使用火,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还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和宗教。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从距今五六千年前开始,文明之火在西亚、北非、南亚、东亚、爱琴海地区、拉美、南部非洲等地点燃,最早的国家相继在这些地区诞生。
3. 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
世界上还没有确定下来的,不是由人类创造的文明。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
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4.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了众多的古文明,是否只有中华文化绵延至今
(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几千年来唯一绵延至今的文化
人文地理学家 威廉?诺顿 (William Norton), 曾经把世界较为重要的古文化列于下表:他指出只有中国文化绵延至今,而其他文化都有中断及最后消亡。
表 1 早期古文化年表
文化名称 持续年代及所在地方, BC—公元前, CE—公元,
基克拉迪Cycladic 3200-2000BC、 欧洲爱琴海、
埃兰(Elam) 3400-600BC、 今伊朗
埃及Egypt 3000-332BC、 非洲
米诺斯Minoan 3000-1450BC、 爱琴海
印度河Ins 2500-1500BC、 今巴基斯坦
美索不达尼亚Mesopotamia 2350-700BC、 今伊拉克
中华China *2000BC-现在、 中国
迈锡尼Mycenaean 1580-1120BC、 希腊、克里特岛、小亚细亚地区
奥尔梅克Olmec 1500-400BC、 墨西哥东南
希腊Greece 1100-150BC、 今希腊
罗马Rome 750BC-375CE、 今意大利
蒙特阿尔班Monte Alben 200BC-800CE、 今墨西哥城区,为阿兹特克人
莫奇及纳斯卡Moche & Nazca 200BC-700CE、 秘鲁北部沿海
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 100-700CE、 墨西哥高原
玛雅Maya 300-1440CE、 中美洲
蒂亚瓦纳科Tiahuanaca 600-1000CE、 玻利维亚产
呼阿里Huari 600-1000CE 秘鲁
托尔特克Toltec 900-1150CE、 墨西哥
奇穆与印加Chimo and Inca 1100-1535CE、 南美、厄瓜多尔
阿兹特克Aztec 1200-1521CE、 今墨西哥中部
贝宁Benin 1250-1700CE、 今非洲、尼日利亚的贝宁城,尼日尔河口。
(并非今日的贝宁共和国)。
[参见William Norton: 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 、4th ed.,Oxford Univ. Press, 2002 ]
*注: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始于公元前2000年,实际上应为公元前3000年甚至3000年以前。
(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有绵延不断文字记载的历史
时间从公元前770年至今,前后贯穿近三千年,所修历史达4430卷,这在全球世界各国的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如下:
从三皇五帝(春秋、史记)到清朝,各朝均修历史,计有:春秋、史记(130卷), 汉书(120卷), 后汉书(130卷), 三国志(65卷), 晋书(130卷), 宋书(100卷), 南齐书(59), 梁书(56), 陈书(36), 魏书(130), 北齐书(50), 周书(50), 隋书(85), 南史(80), 北史(100), 旧唐书(200), 新唐书(225), 旧五代史(150), 新五代史(74), 宋史(496), 辽史(116), 金史(135), 元史(210), 新元史(257), 明史(332), 清史稿(536) ,共计达4430卷 ,本来把新元史及清史稿除外,称二十四史。
(三)汉字维护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及对中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语言和文字为文化的心脏和载体,最早全世界的语言有7000余种,近四百年己消失1000余种,全世界人口中讲中文占33.89%,为最多,汉字己有六千年历史(郭沫若 :中国史稿, 1976年人民出版社)。汉字维护中华文化连续性,对中国统一起极为重要作用。它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发展而来。由于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汉字也相应并行发展,内容丰富,达四万多个字,它可写出优美的诗词曲赋,利用平仄四声,使朗朗可吟诵。它还可以见字会意,如:哭、笑、忐忑不安…等。它言简意赅,西方人喜打电话,中国人可发短信,就因为中文简洁。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最薄。汉字还具有抽像性、形像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重要特征,是维系所有华人的文化纽带,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流传下来经久不衰的文字。近年来己有许多国家兴起学中文的热潮。
(四)孔孟等先贤思想,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也是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根源。
孔子,春秋末教育家。他倡导仁、礼、和中庸,认为礼治是社会有序和安宁的保障,社会成员应按名分尽义务。仁,即爱人,把他人当作自己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为实行方法。以仁爱协调人际关系,认为过与不及,均偏离中庸之道,应排除极端,维系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和平衡。礼、仁、中庸为有机整体。提倡德治及教化,反对苛政及刑杀。认为人应诚实守礼,如果家家如此,整个国家的安康始于百姓家中。人民有义务服从君王和政府,政府也对臣民尽义务,腐败的政府应为臣民所推翻。它引人向善。孔子所提倡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规定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基本关系,这也是正义的界定。孔子为古代大教育家,在2500年前就有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派。联合国教育奖金以孔子命名。其弟子将其言行记录成书、即“论语”,孟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倡民本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人民应遵守岗位,暴君可推翻,有德者执政,尊贤使能,土地公有,反对武力兼并。在教育方面,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和自我修养,应扩充善性,压抑物欲,多自我反省。
归纳起来,孔孟倡导的是:讲仁义,反暴政,富民重农,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家庭中敬老,以孝为先。
但后来一些儒生,为了谄媚君王,谋求富贵利禄,引入假孔孟:把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法家韩非的三从观点(臣必顺从君、子必顺从父、妻必顺从夫。) ,宋理学家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都加在孔孟头上。孔孟以仁、义、礼、智、信,来协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但真理往往再进一步就成谬误,董及韩恰恰就是又前进一步,更强化了专制制度,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使中国人民的头脑禁锢于神权政治之下而成谬误。历代统治者拥孔自重,借用其权威压迫人民。这些都是假孔孟泛滥的由来。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文革中批孔,但真正的孔孟学说,是批而不倒的。
左丘明 孔子同时人,著有左传(722BC-464BC)、为儒家经典之一。认为:“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即人生真正的快乐,唯有从德上去找,种德以修身,修身而后能齐家,齐家则有天伦之乐,齐家而能治国。
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人民生活中多方面有深刻影响:家和万事兴,做生意时和气生财,人和自然应天人和谐,人与人应和谐相处,希望达到人人平等,人人相亲,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人与社会间应合群聚众,国家间应协和万邦,各个文明间应善解能容,这种人际和谐还表现在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之间。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佛教精神:其精神内核也是一个“和”字,佛教提倡“心净国士净,心安众心安,心平天下平”。应发扬:人要和善,家应和睦,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应正确处理:人我关系,物我关亲,身心关系,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均衡、与园满。历史己证明:佛教各教派之间,从不用战争来解决纷争。中国和邻国交往也体现和字的作用,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善于趣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排斥,不自我封闭,能化解民族矛盾。凝聚了56个民族及其风俗,说明和谐意义深远。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有强大根基,才能吸收外耒文化,如在唐朝,民间佛经比儒经多几十倍,但中华文化并未变为印度文化。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少数民族入侵,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及满洲人,其后果概括为:军事上的征服者,但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见注)。中华文化并不因为朝代的更替,并不因为统治者民族成分的改变而跟随改变,而是基本继承的。
(注: 有些入侵民族,如北魏 鲜卑族的 孝文帝,于公元493年率领官兵,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 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装,禁止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汉姓最终鲜卑人融入汉族。)
(五)中华文明对国外影响及有关评论
早在1913年、英国人 庄士敦 曾讲:”当我们欧州人开始惊异的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艺术和文学,都具有崇高价值时,而中国人自己却对文化中的伟大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如今,孔子之名遍传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新加坡、法国、瑞典、美国、韩国、日本等62个国家和地区有500多处孔子学院或课堂。许多地方建有孔子铜像或塑像,如新加坡、美国 洛杉矶 加州大学、德国 科隆等处。韩国的乡校遍布全国,有230多所,是传承儒教、祭祀孔子及诸圣贤之地,己有八百多年历史。孔子子孙延续至今,已有86代家谱记录,跨越2500多年,这在世界上是没有的。在百姓中的家谱记录,如武威 石氏宗谱,达2700年之久。家谱文化对弘杨中华文明,凝聚人心,有重要作用。中华人走到那里不忘本,割不断血脉情缘,总要寻根认祖。
世界上的许多帝王掌握生杀大权,兴盛一时,但曾几何时,烟消云散。如秦始皇欲传万世,但二世而终。而孔子学说不跟随王朝的更替而沉浮,孔夫子以一介儒生可以使其学说及孔府绵延到今天,传世数千年,说明其生命力。它既对封建王朝,但也对广大老百姓,对民族,对国家,有久长的内在相关性,人民才会拥护,并信任和保护他,而源远流长。儒教思想影响了封建王朝君主的行为,唐王李世民身体力行孔孟的学说: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从自身做起,听从良相谏言,释放宫女、休养生息、藏富于民、广施仁政,达到天下大治。某年全国死罪犯人29名,处死前太宗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到行刑时再回来,且无官兵押送,到时29人全部返回领死,唐王遂免他们死罪。当年全国未处死一个犯人。唐朝国际地位高,有国际盟主之势,世界各国派留学生集中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儒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在世界上曾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汉 、 唐为当时世界强国,北宋时人均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8倍,明朝中国国际贸易量为全球1/4,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十六世纪后的三百多年,白银总量有一半流入中国,十八世纪中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的32%。文艺复兴后,全世界三百项重大发明中国占58%。中国曾经历了不少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使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融入。儒家思想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也是形成巨大向心力的重要根源。
近代学者辜鸿铭(1856-1928)福建人。自幼为英国人收为义子,曾先后在 爱丁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巴黎大学等留学,获文、哲、理、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通晓 英、德、法、希腊、拉丁等9种文字语言。他对世界文化深入研究后,推崇中华文化,认为:“英国博大而不精深,德国精深而不博大,只有中国博大而精深”。是廿十世纪西方认可的二个东方人之一(即辜鸿铭及印度的泰戈尔) 。他将中国的许多儒家经典古籍,如:论语、中庸…等译成外文,远扬海外,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功臣。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外国人对中国文明所可能的作用已有所认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讲:“廿世纪是对抗、战争世纪,廿一世纪为合作世纪、和谐世纪,中华文化应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世界终久走向统一,在这一点上,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几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美国 基辛格讲:“俄国人有俄帝国主义传统的残余,观念上多少仍保留沙皇的统治欧州的愿望,而中国和俄国不同,中国目前强域几乎维持了近二千年,从汉朝至今,版图变化很少,说明中国并无扩张意图”。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上结论之一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日本外交评论家 井上茂信 指出:”欧美国家的人们普遍认为,文明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改造和支配自然。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构成20世纪文明的重要特征的工业化社会,正由于环境恶化和资源不足,而陷入仃滞。建立在物质至上和科学万能基础之上的西方文明,其缺陷日益暴露。而中华文明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东方文明,将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全人类的思想基础”。日本学者野泽讲:“我们要感谢孔子,世世代代要感谢他,中国为何要打倒孔子,不可理解”。(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8.18)
(六)民族精神驱动下—心系祖国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大量中华儿女远去海外谋生或求学,但一直心怀故土梦念家园,许多留洋学子最终总回归祖国。五十年代大批留美学者纷纷回国,构成今天中国科学的骨干。许多老年华人最后总是牵挂故土叶落归根。数学家陈省身——前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当时己70岁,仍回祖国建南开数学所,他希望中国强大,又为祖国贡献了20多年,93岁病故于天津。菲列宾首富陈永裁、福建人,资产百亿美元,他喜爱中华文化,鼓励华裔学生参加中华文化夏令营,他在中国投资数十亿元不带走一分赢利。陈嘉庚为祖国抗战出资出力建大学。英籍华人赵泰来,从祖母处获得财宝:包括中国古瓷器、青铜器、名画…等,价值达八亿元,他经十年整理,最后全部无偿献给祖国,自己也回归祖国。在法国的画家常书鸿,一次偶然看到悠久灿烂的敦煌壁画册,才知道祖国文化的伟大,祖国文化艺术瑰宝,将他召回祖国,来到艰苦的洞窟中生活了50年。他一生是敦煌艺术的守护神,相伴半个世纪(1943-1994年)去世为止,并让其后代继续守护 。
(七)中西方文明对比
西方文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近百年来,西方在反对神权和封建王权的专制主义斗争中,倡导争取人权和个性介放,打破封建枷锁,把人从禁欲主义和奴役中解放,从而很大激发了人的主动和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西方在承袭了古希腊求认知的传统,发展了实证科学及求认知的哲学,推动科技发展,创造巨大生产力,科学实证成为人们思维主要模式。
现实的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灾难。“文明利器”如:炸药、钢铁、网络及克隆技术等,如被恶人所利用,将产生难于挽回的严重后果。科学的重要,有时逐渐转变成科学万能,演变为科学主义。人们专注于外界事物研究,忽略了对人自身思想欲望的控制及道德情操的修养,恶性发展下为害社会。二次大战提示了深刻教训(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科技革命也需要科技伦理的指引和制约,反对科学主义对人类思想生活的侵蚀和统治,成为非常必要。在人权和个性方面,西方近年来逐步向消极发展,片面夸大个人中心,宣传物质第一,感官至上等唯我主义、享乐主义,引出许多社会问题和病害,如”性解放”(2008.3.11报导:×国卫生预防中心发布报告:×国有超过1/4的未成年少女感染性病) ,高离婚率、家庭解体、老人无依、人际关系冷漠、青少年犯罪率猛增、暴力恐怖时有发生,物质生产丰富了,但人们的精神空虚或堕落。最近有些西方学者转向东方古老文化,寻求良方,希望用儒家思想倡导的积极群体意识,来化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前进。
(八)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为什么世界几十个古文明中,唯有中华古文明延绵至今,唯有孔子家延续二千多年,唯有汉字延续几千年?
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从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下面说法。内因:中华文明的根基是综合思唯模式,是整体概念、普遍连系。而西方文明的根基是分析的思维模式,通俗讲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华文化的具体特点是 求实用,不尚虚玄,貌似浅显实亦邃密,整体思考,枝叶兼及,允执厥中,不务偏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大海能纳百川才成其为大,故有容乃大,是中华文化重要特点。中华民族,特别汉族,宗教信仰较淡薄,有时甚至三教(儒、释、道)都信,而且又是什么教都信得不深,且不陷入其中。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其好处很大:它不阻碍外来文化的输入。外来文化往往随宗教而入,宗教与文化是孪生兄弟。外因:生物进化中不断引入新基因、新血液输入,使后代才能健康发展,否则会退化、萎缩淘汰、消亡。外来文化的进入我国有时如涓涓细流,是量的变化,也有时规模巨大时间较长。中国历史上有过二次外来文化进入的巨流:一次为佛教伴随印度文化的进入,另一次为天主教耶稣教的进入。尼泊尔及印度佛教输入中国,影响深远: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语言、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凤俗习惯,甚至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等,今日中国人信仰中还杂有印度佛教的成分。而第二次的文化大输血,就是西方文化跟随天主教传入中国,从公元前二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文化传入中华,而中华文化传入欧洲,彼此引入新鲜血液,双方文化得以昌明。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为人类造就巨大福利,但也显露出严重弊端,西方文化本身要克服它是做不到的,必需济之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人类才能顺利生存下去,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将重现辉煌,这一点季老是深信不疑的。
香港中文大学陈耀华教授认为:中国的人本文化,把上级(君)和下属(臣)、上一代(父)和下一代(子)、男女、长幼、朋友,五类相对的人给于五种关系:有义、有亲、有别、有序、有信的五伦关系,构成中国社会高度凝聚力,这种力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及和谐力,使中华民族和文化,在五千年的内忧外患冲击下没有中断,且能生存并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来自人本的家族文化,而不是如西方的物本的经济、军事、和宗教文化。
美国人 Samuel P Huntington(1996年)认为最大的先进文明,将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世界和平将取决于文明国家领导人的作用,有时会造成文明国之间的冲突,引起战争。中华文明倡导的和谐及对话,不会引发冲突,有利世界和平秩序的建立。
5. 人类创造出了最伟大的精神文明是什么
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精神文明就是由全体人类智能汇集产生的人类社会文化和现代世界文明。
6. 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早期文明创造出的灿烂文化
人类早期文明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其中就有四大文明古国。比如玛雅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字塔文化等等。
7. 为何人类会创造出文明
这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是高智商的动物。因为这样高智商的动物,他们有极强的创造力,所以才会创造出自己的文明。
8. 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有哪些
物质:神舟嫦娥飞船,高铁,金融中心
精神:世博会奥运会的文明召开。运动和知识普及活动的开展。
9. 为何只有人类诞生了文明为什么只有人类创造了文明
因为你是个人
文字,语言,这些所有一切乱七八糟的东西人类发明的,人类是地球主宰回者,同时也用人答类的标准衡量和说明一切。但是你怎么知道人类眼中的文明,不是其他动物眼中的野蛮!
比如人类修造房屋大厦和科学发展,但同时大量消耗地球资源,破坏环境,为了奢侈衣着美食捕杀动物,训练动物表演。。。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发展和进步,但是想对于那些动物而言是什么?
10. 人类的文明分别有什么作用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一、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平等程度.生存竞争的残酷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弱肉强食,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 野蛮与文明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概念.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后,一直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史. 从野蛮到文明是人类不断提高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消除愚昧,提高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从不平等到平等的人类持续发展的状态.从动物向文明人的进化是无止尽的. 就文明的手段来说,文明始于文字的使用,“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就文明的内容来说,文明精神开始于权利与义务的区别和对立;文明,就是使权利与义务相区别、相对立的一系列权利界定和义务规定.权利与义务的分离,这是文明的结果,剥削的出现又说明了文明程度不充分,消灭剥削有待于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就文明的标准来说,文明的实质就是人与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包括物质分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精神状态平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 (二)文明社会与文明人 任何动物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群落才能生存.同样,单个人是不能生存的.人的种群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的结合.人类不同的发展时期、同一时期不同的地理区域人类种群存在发展的差异,这就产生了相对概念:文明社会. 各时期,各社会,人与人之间也都存在差异,这就产生了从动物到人进化历程中的相对概念:文明人. 二、文明社会 (一)文明社会 文明社会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社会生产力、生活资料满足人民需求的程度、分配的均匀程度、各种权利的平等程度、道德风尚,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均处于先进水平的平等社会,是代表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理想的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目前对文明社会的最简明的概括.文明社会建立在物质资料能满足全体人类需求的基础之上,人与人日臻平等的社会. (二)社会文明的内涵 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文明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长期艰苦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社会实践的形式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社会改革实践以及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生态保护实践.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在此四种实践基础上便产生了人类活动的四大基本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领域.社会的文明也就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1、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指各种生活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物质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它体现为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与人类肉体生存直接相关.物质文明的实质是生活资料极其丰富的基础上,人类在生活资料的分配方面实现平等,首先是实现分配数量的平等,进而实现满足各人需要程度的平等. 2、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思想、文艺、道德、风尚的状态.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的有益成果,主要包括宗教、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文明与人类精神生活直接相关.精神文明的实质是人与人在思想、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平等. 3、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一般表现为民主、自由、法治、正义、平等、人权等的实现程度.其实质就是指平等的 程度.人权平等包括分配生活资料的平等以及其它各种权利的平等.政治文明还可分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政治文明与人类的政治生活直接相关.政治文明的实质是人与人在政治权利方面的真正平等. 4、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和谐状态,是对人认识自然、掌握和尊重生态规律水平的一种评价,是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生变革的结果.生态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建立起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生态文明要求发挥公众的作用,采取有利于自然的生活态度、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不仅要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要将节约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形成良好的环境文化、社会氛围和消费习惯,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态文明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 (三)社会文明的内部关系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1、物质文明是基础.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人类一切生态不文明的行为,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一定阶段的表现. 2、精神文明是灵魂.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能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能有效提高生态文明的程度. 3、政治文明是保证.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是联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桥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沿着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方向发展,确保最广大人民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4、生态文明是保障. 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实现广大人民生和子孙后代生活质量的稳定提高,进而实现长治久安,是政治文明程度的体现,也为政治文明提供保障. 文明: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理性是真理的灵魂,真理是文明的胚胎,文明是科学的丰碑.《博弈圣经》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它的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