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制羽毛球
准备材料:空饮料瓶一只,泡沫水果网套两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弹子一只。
制作过程:
(1)取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然后,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
(3)将泡沫水果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处;
(4)将另一只泡沫水果网套裹住一粒玻璃弹子,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只乒乓球,将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饰后,一只自制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么样?
2、自制香皂纸
(1) 制作材料和工具:
吸湿性较好的白纸,小块香皂,一支毛笔和一次性饮料罐。
(2)制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后放在罐里,盛上适量的水后把杯子放在炉上加热,等香皂融化,将白纸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张张涂透皂液,再取出阴干就成了香皂纸。
3、自制热气球
(1)首先我们用软纸裁出6~8个叶状的纸片。
(2)将它们对折并用胶水将它们的边粘在一起作成一个气球。
(3)用胶带将四根连线粘到气球底部。用橡皮泥将线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尽量将电吹风的速度调的很慢。将吹风口向上对准底部的开口并且打开开关。气球会慢慢变大拉紧细线并且离开桌面。
B. 大酱的由来
将大豆黄豆精选,剔除坏的、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清水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豆焖成呈红色。然后用搅肉机绞成均匀豆泥。酱泥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坯,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坯过软难以成形,坯芯易伤热、生虫、臭败。酱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干(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裹以一层牛皮纸(防止蝇虫腐蚀、灰尘玷污等),放在阴凉的地方通风处,坯件间距约一寸,酱坯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坯调换位置继续贮放如前。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酱坯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然后将酱坯切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个月时间,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来丢掉,直到将发劲儿(酱液表面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每天打耙酱会变的很细,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此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农村酱帽的传统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苇子秸编成大草帽形状,既透气又防雨水。
C. 有哪些小发明(小型的)
给你一个网站,自己搜回下吧答:http://www.patentics.com/searchcn.htm
D. 列举几个小发明,小创造的事例
1、自制羽毛球
准备材料:空饮料瓶一只,泡沫水果网套两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弹子一只。
制作过程:
(1)取250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然后,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
(3)将泡沫水果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处;
(4)将另一只泡沫水果网套裹住一粒玻璃弹子,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只乒乓球,将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饰后,一只自制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么样?
2、自制香皂纸
(1) 制作材料和工具:
吸湿性较好的白纸,小块香皂,一支毛笔和一次性饮料罐。
(2)制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后放在罐里,盛上适量的水后把杯子放在炉上加热,等香皂融化,将白纸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张张涂透皂液,再取出阴干就成了香皂纸。
3、自制热气球
(1)首先我们用软纸裁出6~8个叶状的纸片。
(2)将它们对折并用胶水将它们的边粘在一起作成一个气球。
(3)用胶带将四根连线粘到气球底部。用橡皮泥将线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尽量将电吹风的速度调的很慢。将吹风口向上对准底部的开口并且打开开关。气球会慢慢变大拉紧细线并且离开桌面。
E. 有哪些小发明
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
套洗袜
每次洗完衣服后,将成双的袜子挑拣出来晾挂往往是件烦恼的事。虽然可以在洗涤之前用饰扣将成双的袜子固定住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使洗后的袜子变形,穿得也不舒服,而且也不适用于女式尼龙长袜。
套洗袜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袜子生产过程中,在成双的每只袜子袜口处留下一道口子。在洗袜子之前,将成双袜子的脚尖部分分别穿过配对袜子的口子,一拉形成活结,这样一来,可以在洗的过程中保持配对。当洗完后,可以方便解开晾在一起。
多功能儿童座椅
大多数儿童座椅由钢架制成,这使得它们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显得笨重麻烦。新式些的儿童座椅包括一个可折叠式的把手,虽然可以将座椅变成摇篮,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此。
多功能儿童座椅包括一个折叠靠背,可以将靠背与座位折叠在一起方便储藏,或者可以将靠背放平组成婴儿的轻便小床。座椅底下和靠背后都用挂钩固定,在车前车后还设置安全带以确保儿童安全。多功能儿童座椅底座有一个带凹槽的支撑结构,允许座椅套置在轮架上或者摇椅架上,这些配件与多功能儿童座椅一起配套出售。
《江南时报》 (2004年07月23日 第三十二版)
环保双层塑料袋
实现方法:环保双层塑料袋的实现很简单,只要在一个平面内,将一个普通塑料袋做成两层,或者将两个塑料袋合二为一,即可得到环保塑料袋。
发明意义:人们在吃东西时,尤其是在出去旅游时,吃带果皮的东西时,总是随地乱扔废果皮,有了双层环保塑料袋,就可以在一个袋子里将果皮分开存放,这样,就不会再乱丢东西了。保护了环境。
环保碟子,筷子
实现方法:在普通筷子头儿上可以套上一个套子,避免这样一双筷子可以重复使用,既避免了刷筷子的烦恼,又节省了木材。同样,碟子上也可以盖上数层保鲜膜,用完一次就揭下一层,又卫生,又避免了重复洗涮。
F. 酱油是谁发明的
酱油最早是复由中国发明的制。现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酿制和食用酱油了,此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酱油。
但考虑到酱油和酱的制造工艺是极其相近的,而中国在周朝时就已发明了酱,所以酱油的发明也应远在汉代之前。酱存放时间久了,其表面会出现一层汁。人们品尝这种酱汁后,发现它的味道很不错。于是此后便改进了制酱工艺,特意酿制酱汁,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酱油的诞生过程。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了。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
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
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酱油标准英文名为Soy Sauce。
参考链接:网络-酱油
G. 黄豆酱的发明祖宗是谁
传统手艺。农村的都会。黄豆酱有添加剂。我们农村做的能放个三四年还能吃。
H. 小学生的小创造、小发明有哪些
沉砂器(内蒙古敖放旗市第三完小 崔成华):含砂多的地下水经过水泵会磨损机件,甚至阻塞水泵叶轮。该发明在水泵进水口前加了一段沉砂管,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波浪发电机(上海市张家巷路学校 栾立中):这个发电机利用波浪的起伏带动浮球上下运动,再利用浮球上棘轮的配合变波动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两个浮球随波浪起伏上下振动,带动连杆。连杆上的驱动片拨动棘轮旋转,棘轮上的止倒片保证棘轮向一个方向转动,再经变速齿轮提高转动速度,带动发电。
双尖绣花针(湖北省武汉市义烈巷小学校 王帆):这种针两头尖,针眼在针的中部。使用这种针绣花时,每绣一针的动作只需“扎下—扎出—线拉直”,不用再翻腕调换针尖的方向,大大简化了手部的动作,而且扎下拔针后便立即可以从上一针旁扎出,方便了从反面扎出时的针定位。通过以上改进,可提高刺绣的速度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
镶玻璃注钉钳(湖南省桃江县三堂镇小学 胡勇):镶玻璃注钉钳是代替锤子在木头上钉钉的工具,是专为镶玻璃在窗框上装钉子而设计的。其基本结构是:克丝钳一个钳口改成持钉夹,另一钳口改成可以调节宽窄的夹口,其原理并不复杂,结构也还简单,但是表现出的思维是很大胆的。使用这种注钉钳可以防止敲碎玻璃,使用也更安全。
布手套翻转器(湖北省通城县实验小学 李理):用直径6mm的钢条扎成两只手相对弓的形状后,安装在一块木板上,再在右手臂横杠上安个挂钩,即做成了“布手套翻转器”。此作品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将缝制好的布手套套在翻转器的一只手架上,再把另一手架合拢相对,然后将右手臂上的挂钩钩在左手臂的横杠上,抓住手套紧口向另一只手架拉去,便可将手套一次性地翻转过来,效率提高10倍。
速调活扳手(浙江省新昌县实验小学 竺越):活扳手是人们的常用工具。普通活扳手是用蜗杆调节扳口宽窄的,调节慢,工效低。小作者受到速调台虎钳的启发,在活扳手的蜗杆上锉了一道槽,使扳口能在槽里自由进退,从而大大加快了调节速度。这是一项很巧妙的设计、很成功的发明。
大压簧装卸卡具(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梁昭璜):大压簧装卸卡具是拆装大型压簧的专用工具,是小作者在参观工人修汽车的时候发现的选题。其工作过程是:用卡式螺母夹住压簧两端,旋转两螺母间的丝杠,从而把弹簧压缩,便于拆装。有了这件工具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有推广价值。
便携式多功能双头组合手工工具(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雉山路小学 李玮):该项发明由工具头,能存放多枚工具头的手柄、手柄支架,能绕横轴转动的夹具组成。它携带方便,既可单手操作,又可双手操作,工具头与手柄还可构成任意角度插入机器的间隙中工作。
I. 面酱发明的意义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释义
张之杰(台湾)
笔者侧身出版界有年,除了获取衣食,也得到一些边际效益。任职环华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网络全书和网络辞典,因而接触到辞书学;任职锦绣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美术书,因而接触到美术史,并开创出科学史和美术史会通的探索;今年七月,锦绣倒闭,到汉光文化公司任职,由於编辑食谱,又接触到饮馔史,谨将一点初步心得草成此篇,望同好不吝指教。
中学时代读《论语》,读到孔子「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只觉得孔子未免过份,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难怪这麼挑剔!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深思过,直到最近接触到饮馔史,才较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得从炊具说起。中国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釜和甑、甗。鼎、鬲和釜都是煮器:鼎具有实心的三足,是个深腹罐子,可用柴火在鼎足底下加热,或安放在火塘上加热;鬲的形状像鼎,但三足中空,适合火塘加热。大在春秋战国,随著炉灶的发展,釜取代了鼎和鬲,釜的特徵是广口、深腹、圆底,相当於现今的锅。甑和甗是蒸器:甑相当於现今的蒸笼,甑和鬲配套,形成甗,其下部的鬲用来煮水,上部的甑用来盛放食品,中间置箅,蒸汽通过箅孔,将甑内的食物蒸熟。当鬲被釜取代后,改为甑和釜配套,从而发展出日后的蒸锅。
鼎、鬲、釜和甑、甗全都始自新石器时代,至少使用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这段期间烹饪手段主要是煮,其次是蒸。当然,鼎和釜也可以用来炸或煎,不过古时物质匮乏,享受炸食或煎食的机会应该不多。至於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烹饪方法——烤,进入新石器时代已退居次要地位。总之,煮和蒸应该是古人最主要的烹饪手段。
以煮和蒸烹饪食物,味道难免清淡,必须用酱料增添味道。日本涮涮锅就是个例子,它没什麼汤头,几乎全靠酱料赋味。若干较纯粹的台菜也是如此,可见台菜较中原菜肴更具古风。(大概和台语保持较多古音的原因相同吧?)当然了,如有适当的调味料,清蒸和白煮也颇能入味,但孔子时代的调味料主要是盐、酒、醋、葱、韭、蒜、姜、芥、桂皮、花椒等,只凭这些调味料是达不到提味添香效果的,是以酱料就格外重要了。
在孔子时代,豆、面类发酵调味料——豆豉、豆酱、面酱、酱油等还没发明,所谓「不得其酱不食」,显然和豆酱、面酱无关。在先秦古书上,酱是个通称,泛指各种酱类,其中肉酱称醢,肉骨酱称臡,也有直接称酱的,如芥酱、卵酱。《周礼‧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罋。」王室甚至设有制作肉酱的官吏「醢人」,古人对酱的重视,实非今人所能想像。
笔者查阅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在「十三经」中查到的酱有兔醢、鸡醢、雁醢、鱼醢、蜗醢、鸁醢(螺酱)、蠯醢(蛤酱)、蜃醢(大蛤酱)、蚳醢(蚁卵酱)、蜱醢(螵蛸酱?)、鹿臡、麋臡、芥酱、卵酱(鱼子酱)等十四种,笔者没查到马醢、牛醢、羊醢、犬醢和豕醢,或许寻常家畜制的肉酱不足以供王后世子之膳(或祭)吧?这些大型家畜的肉和内脏可制作多种肉酱,以每种家畜制作五种计,单单「六畜」就可以制作三十种,所谓「酱用百有二十罋」,应非夸张之词。
各色各样的酱,和各种食物相搭配,久而久之就约定成习,甚至形成一种「礼」,随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显得粗野不文,这或许就是「不得其酱不食」的真义吧?举例来说,古人吃鱼脍一定沾芥酱;脍指细切的肉丝、鱼丝,加上调味料生食;鱼脍膻腥,要用芥酱调伏,这和日式生鱼片如出一辙。
关於「不得其酱不食」的注解,汉儒马融注:「食鱼脍非芥酱不食(吃生鱼片没有芥末就不吃)。」朱注亦因袭其说。把「酱」字局限为芥酱,恐怕误解其意义了。
关於醢(肉酱)的制法,是把肉剁碎,拌上盐、酒麴、生姜、桂皮等,再加上酒,密封百日而成。古时酒的浓度不高,用来浸渍碎肉,多少都会发酵。食物发酵后会产生特殊的气味,对於以煮和蒸为主要烹饪手段的古代饮食,更具有其添香、加味的意义。
各色各样的酱,除了作为酱料,还可以作为调味料。《左传‧昭公》:「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说明当时烹调鱼肉要用到醯(醋)、醢(肉酱)、盐和梅。梅是古代重要的作料,如今日本人还用,中国早就不用了。从生食鱼肉、清淡寡味、多用酱料、以梅赋味等来看,古时的中国菜似乎更像日本料理呢!
到了汉代,出现了豆酱和面酱,紧接著,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酱油,於是先秦时期的各种酱开始退潮。酱油不但可以加味、添香,还可以增色,是中国菜最重要的调味料,甚至可说是中国菜的标志。豆酱、面酱和酱油将先秦时期的各种醢、臡推入历史,打开中国饮馔史的新页。
J. 小学生小发明小创造
1.我们知道通常我们的抽屉里会发现一些旧电池,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电,如果放进用电器来检验很麻烦而且无法知道它电剩余量。所以,你可以做一个小验电器。
方法简单如下:使用一个小灯泡,很小的那种(像挂坠或玩具灯上的,五金店都有卖)。然后用两根细漆包线分别连接灯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别用于接你要检验的电池的正负极。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断电池的电量了。
2.拿把破雨伞,把布拆掉,拿一条电线,一头接电视或收音机,一头接到伞上面,就是一个好好的信号接受器。你想专业一点就在伞上面多绕几圈铁丝就行了。这是最省钱,快捷的方法,只是有点搞笑。
3将一根火柴和一根缝被的大针并在一起,用包香烟的铝箔将它们紧紧地包裹起来,再将有火柴头的一端的铝箔弯折过来密封捻紧。然后在靠近尾部的地方装上定向尾翼,把针拔出,就成了一个很简单的反冲火箭。
实验时,把小火箭放在铁丝架上,点燃一根火柴,对准铝箔筒包有火柴头的部位加热。当温度升高到火柴头的燃点时,箔里的火柴匣被点燃,使周围的空气急剧膨胀,气体从尾口高速喷出。由于反冲作用,火箭筒便从架上向前飞了出去。
如果在铝箔中包两根头对头放置的火柴,两端都不封闭。将它放在上,从中部加热。当筒内火柴点燃后,气体从两头喷出,铝箔筒仍停留在架上,从而说明了系统的动量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