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 们发现,传统上以硅为基础的电路存在极限。于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极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学物质组合来制造出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的装置。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IBM公司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IBM公司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则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这些成就为制造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功能更强的电脑铺平了道路。《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评价说,开发新一代分子电脑也许还需许多年,研究人员面临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但“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科学》杂志称,纳米电子学是世界电脑业的未来,新技术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无疑会实现新的飞跃。 多项生物科学入选 处于第二位的是对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前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今年,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动”。此外,生物学家还发现有关“信使RNA”(mRNA)生产过程的许多新信息,以及RNA与蛋白质间的关系。 基因测序是又一亮点,名列第四位。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此外,科学家们还破译了60多种生物的基因密码。 排名第六的是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于临床医学的“智能炸弹”式药物。它可以对付导致癌症的某些明确生化缺陷,使人类征服癌症病魔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类药物中的一种被命名为“格力维克”,是某种白血病的克星,今年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并开始上市。 环境科学受关注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揭开名列第三。科学家早就从理论上推断,在太阳核心的热核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没有电性,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然而实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的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大量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踪之谜”。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证实了1998年一些科学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游离太阳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形态(如电子中微子)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据专家称,这一最新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搀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从零下221摄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摄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名列第八。“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高度重视,有3位科学家因此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两个法国研究小组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锂、钾的凝聚态也在今年获得。 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杂志今年首次对环境科学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排名第九与第十位的成就都与环境科学有关。 名列第九位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正式宣布,过去50年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确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树木等植物吸收,转化成其它形态的化合物,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过程。过去,美国研究人员在沉降程度问题上曾有极大分歧,而2001年,美国两个一直“顶牛”的科研小组终于通过对大气和陆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观测而达成一致,找出确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后百年中将可能放慢。
『贰』 世界上最新的科学发明是什么
●仿生心脏
同位移植人工心脏 CATO 是一种能全面模仿人类心脏的装置,由血液室 心室 、阀 瓣膜 以及回能把血液吸答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特殊致动装置组成。
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把包括电源在内的人工心脏装置移植到心脏通常所处位置的有限空间内。科学家曾经拿母牛做实验,并获得巨大成功,这也为他成功给同位移植人工心脏申请专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造肌肉
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里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因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心研制出了特种聚合体和智能材料。未来人类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和最强大的仿生胳膊进行较量。
『叁』 现代科技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现代科技发明了一种声纳装置,能用耳朵看世界
莱斯利·凯博士设计出一种声纳装置,这种装置能释放出超声波,还能发现其他物体和障碍物发出的反射.数据接着被转化成一连串能够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在频率上与远处物体发出的声音相对应.经过少许的培训,人类大脑似乎能下意识地将这些声音转化为空间想像.
这项技术赢得了1998年度世界通信创新奖,如今全世界的盲人将利用这项技术自信地行走在他们不熟悉的区域.
『肆』 现在世界上最新的科技发明是什么
时空隧道机,在欧洲已经研制成功,技术还不成熟。
『伍』 中国科技有什么新发明
第一.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获重大成果 启动3年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获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建成并稳定运行全球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型寻址体系结构和两代互联网的独特过渡技术;向国际组织提交7项标准草案。其中3项成果属于国际首创,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竞争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首次在全国主干网大规模使用国产IPv6路由器,采用率达到80%。这对推进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二. 川东北地区发现迄今最大整装天然气田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国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经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公室审定,普光气田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5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普光气田的发现,对中国石化资源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缓解中国油气资源紧缺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 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 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9月28日在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EAST装置的关键部件均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科技人员自主研发、加工、制造、组装、调试,全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EAST的建设使中国聚变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受到国际聚变界的高度重视。
第四. 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和同事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全量子态分辨率的氟加氢分子化学反应的共振现象,并被理论模型所证实,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并将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RIChardN.Zare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家的这项成果。
第五. 第一条“绿色长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历时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生态工程建设研究”,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流动沙漠最长、长度为436公里的“绿色长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呈现。中石油和中科院联手在先导试验的基础上沿沙漠公路两侧进行大规模绿化建设,并对生物防沙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第六.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 1月22日,“大洋一号”科考船经过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各项任务。据国家海洋局介绍,这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环球科考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的国际地位。
第七. 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 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顺利完成Ⅰ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这是第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属于国家Ⅰ类新生物制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复旦大学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发的“乙克”疫苗正准备启动Ⅲ期临床试验。这些成果将对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贡献
第八.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时20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积累,储存环和直线加速器工作稳定,束流性能良好,这意味着BEPCII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基本达到目标,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在这之前的9月19日,我国最大单体超导磁铁研制成功,北京谱仪Ⅲ超导磁铁励磁成功。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美、日本能研制这种大型探测器单体超导磁铁。改造后的BEPCII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将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第九.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并且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该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并以封面形式报道,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文章首次出现在该杂志封面。该研究结果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起点,对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十. “遥感卫星一号”发射成功 4月27日6时4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一号”和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研制。卫星质量为2700余公斤,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陆』 新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反物质飞船一种最新的科技发明。最早出现在《反物质飞船》(威廉森)中,它首先于1942-1943期间在《惊奇故事》连载。美国研究反物质太空船 以正电子为燃料6周可达火星以正电子为燃料只需几十毫克,速度却比核动力太空船快一倍时报综合报道 美国宇航局先进理念研究所(NIAC)正在资助一个研究小组,该小组正致力于以反物质作为动力的太空船研究。燃料重量比方糖还轻科幻小说中,大多数自主型恒星飞船使用反物质做燃料,原因是反物质是最具潜力的燃料。要想把人类送上火星,需要成千上万吨的化学燃料,但是如果以反物质为燃料的话,仅仅几十毫克的反物质(一毫克约为一块方糖重量的千分之一)就能帮助人类实现登上火星的梦想,而且只需要6周时间。以前的反物质太空船设计使用反质子,它们在湮灭时会产生危害性的高能伽马射线,所以可行性不大。新设计将采用正电子,正电子产生的伽马射线能量比反质子低400倍,从而可以避免产生这种极具放射性污染的副作用。如何储存成技术挑战先进理念研究所正对此展开初步研究,不过目前还面临一个技术挑战,那就是生产正电子价格过于昂贵。在太空中,宇宙射线中高速粒子可以通过相互碰撞产生反物质。而在地球上,我们却需要通过粒子加速器来生产反物质,NIAC首席研究员史密斯说,“据粗略估计,以现在的技术来为人类火星之旅生产正电子,每生产10毫克正电子将耗资约2.5亿美元”。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在小型空间内储存足够的正电子。因为它们会吞食正常物质,所以无法把它们装入瓶子,只能存放在电磁场内。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开发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假如他们的努力实现,也许未来人类真的可以借助科幻小说里描述的能源遨游太空。反物质太空船三大优势正电子动力太空船与现在美国的火星登陆计划相比将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优势1:旅途更安全美国火星登陆计划正提议使用核反应堆为火星太空船提供动力。但是核反应堆相当复杂,在火星之旅中很多潜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核反应堆发生故障。而正电子反应堆能像核反应堆一样为太空船提供充足动力,并且其结构相当简单。优势2:不会产生残留物采用核燃料作为动力的太空船在其核燃料用完之后所产生的核废料仍具有放射性。如果使用正电子反应堆,在其燃料耗尽之后则不会产生残留物,因此即使残留正电子反应堆偶然进入地球大气层也不会引发安全方面的担忧。优势3:45天内可达火星正电子反应堆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速度。按照火星登陆计划,太空船和宇航员将在大约180天后飞抵火星。正电子动力太空船可能只需要90天左右就可抵达火星,甚至有可能在45天内完成。
『柒』 最新的科技发明有什么
反物质飞船
一种最新的科技发明。
最早出现在《反物质飞船》(威廉森)中,它首先于1942-1943期间在《惊奇故事》连载。
美国研究反物质太空船 以正电子为燃料6周可达火星
以正电子为燃料只需几十毫克,速度却比核动力太空船快一倍
时报综合报道 美国宇航局先进理念研究所(NIAC)正在资助一个研究小组,该小组正致力于以反物质作为动力的太空船研究。
燃料重量比方糖还轻
科幻小说中,大多数自主型恒星飞船使用反物质做燃料,原因是反物质是最具潜力的燃料。要想把人类送上火星,需要成千上万吨的化学燃料,但是如果以反物质为燃料的话,仅仅几十毫克的反物质(一毫克约为一块方糖重量的千分之一)就能帮助人类实现登上火星的梦想,而且只需要6周时间。
以前的反物质太空船设计使用反质子,它们在湮灭时会产生危害性的高能伽马射线,所以可行性不大。新设计将采用正电子,正电子产生的伽马射线能量比反质子低400倍,从而可以避免产生这种极具放射性污染的副作用。
如何储存成技术挑战
先进理念研究所正对此展开初步研究,不过目前还面临一个技术挑战,那就是生产正电子价格过于昂贵。在太空中,宇宙射线中高速粒子可以通过相互碰撞产生反物质。而在地球上,我们却需要通过粒子加速器来生产反物质,NIAC首席研究员史密斯说,“据粗略估计,以现在的技术来为人类火星之旅生产正电子,每生产10毫克正电子将耗资约2.5亿美元”。
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在小型空间内储存足够的正电子。因为它们会吞食正常物质,所以无法把它们装入瓶子,只能存放在电磁场内。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开发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假如他们的努力实现,也许未来人类真的可以借助科幻小说里描述的能源遨游太空。
反物质太空船三大优势
正电子动力太空船与现在美国的火星登陆计划相比将有几个方面的优势。
优势1:旅途更安全
美国火星登陆计划正提议使用核反应堆为火星太空船提供动力。但是核反应堆相当复杂,在火星之旅中很多潜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核反应堆发生故障。而正电子反应堆能像核反应堆一样为太空船提供充足动力,并且其结构相当简单。
优势2:不会产生残留物
采用核燃料作为动力的太空船在其核燃料用完之后所产生的核废料仍具有放射性。如果使用正电子反应堆,在其燃料耗尽之后则不会产生残留物,因此即使残留正电子反应堆偶然进入地球大气层也不会引发安全方面的担忧。
优势3:45天内可达火星
正电子反应堆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速度。按照火星登陆计划,太空船和宇航员将在大约180天后飞抵火星。正电子动力太空船可能只需要90天左右就可抵达火星,甚至有可能在45天内完成。
『捌』 最新科技发明有哪些
http://www.hzqbbc.com/
http://www.sznews.com/tech/content/2006-11/07/content_516001.htm
http://www.qsng.cn/html/jykj/zxxxView/2006111084731_8.html
http://www.techweb.com.cn/life/2006-11-06/114959.shtml
『玖』 现在最先进的科技发明是什么
电子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