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美的自由创造性
自由创造性就说明人人都爱美,但是要想要美丽,就需要你的个人的发挥和自由创作,他都可以创造出美,都可以产生美的感觉,就是这这个道理
『贰』 艺术美的特点
艺术美的特点:
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2.典型性
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单模仿,它们往往是对某一类事物特性的综合反映,从中反映此类事物的本质。不过,它们采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艺术家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带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够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批艺术形象,典型形象往往还有着丰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艺术美的根本特征。
3.主观性(情感与理想)
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主体那里因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不同审美结果。审美主体对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4.永久性
艺术本来是在时间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艺术本身有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叁』 喜欢美的且具有创造性的事物,我该做什么工作
你可以去做和创意及美相关的工作。比如美工、设计师、装修设计师、插花、化妆师、美发等工作都挺合适的,除了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外,还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来选择,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肆』 美的形成和创造性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
需要创造主体
进行有意识的创造
符合美学观点
『伍』 简述美的特征
1.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2.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
3.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
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
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
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
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
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
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
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
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唯美主义是审美的最完美发挥。除审美价值外,
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
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
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
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编辑本段]【种类】
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 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陆』 艺术美的定义是什么美有哪些欣赏方式
什么是艺术美?如何欣赏美?
艺术美是指你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给人视觉上、听觉上、心理上带来美感和感动等等。美的艺术作品一定要表现出美好的感情和价值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你有好的眼光,具有常人不具有的艺术天赋在线等表演艺术美(音乐、舞蹈等) 视觉艺术美(绘画、摄影等) 造形艺术美(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美(电影,电视等) 语言艺术美(文学等) 综合艺术美(戏剧、歌剧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与美学中的其它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我国美学教科书中常见的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的分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美学原理中的,简洁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阔、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在一般情况下,和艺术相比较并不经常表现得那样集中、精粹和典型,时间和空间的
艺术美的核心是什么?
艺术美: 是自然美 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美的哲学意义 美的哲学意义: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简单说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的本质,形态及研究 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包括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 美的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艺术美特征是什么艺术美的特征 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 我们了解了艺术美的基本内容,那么,艺术美又有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
『柒』 美学与艺术美的创造关系是怎样
美学普遍存在与社会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职业岗位,比如画家、舞蹈家、酿酒师、服装师、厨师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学,至不过艺术家范围内的美学更具艺术修养性与美学理论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学,自然审美活动是生活中的普遍行为。审美活动是以美的规律进行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都是美学范围内的活动。审美就是对美的赏析,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选择或评价一件事物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而把生活美转化成艺术美是艺术家的主观行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讲,美的现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神秘,而现象的本质却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结合中扬弃。因此熟悉美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促使艺术家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且在创作中使天才与修养结合起来。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美的充分体现”,是高级意识形态的美。艺术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艺术想像具有艺术创造性、想像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艺术创作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黑格尔认为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在于艺术家认识到真实,并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中去,为人们观赏并打动人们的感情。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是善,美是艺术体现的基本特征,只有真、善、美的统一艺术家才能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真、善、美的统一性与辩证性是美学的两个重要的特性。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并表现生活中,必然有艺术家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并借助于原有的感受创作出个性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美术风格,之所以能够产生象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乔尔乔内等等代表人物,是由于奇迹般的艺术繁荣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艺术普遍爱好并蕴藏着众多杰出的艺术人才。
『捌』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主要特质是什么
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主要特质:
1、社会美
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2、自然美
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3、艺术美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
美的构成:
美的事物正因为是由劳动的自由自在性构成,美表现在任何事物之上时,这种事物都是劳动的结果的表现者或者直接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作为劳动的结果,作为这种劳动的自由自在性质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镶嵌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之中。
比如生产劳动中的美,生产者按照自己的设想成功地制造出一件精确的产品,或者完成了一个成功的动作,这是他按照事物的必然性或者按照他自己高于必然性的设计使得劳动有了结果。这个时候,美是劳动产品的一个附属物,它镶嵌在这产品之中,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证明。
作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美直接就是这种劳动的主题,这种劳动直接地为了美而产生,比如艺术劳动,这种劳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
『玖』 如何培养孩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设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教育的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作用。在幼儿期,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种,如音乐、舞蹈、美术、手工制作、书法、影视作品等,其特征也各不相同。教师应通过艺术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体验审美愉悦,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发现和感受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下面我谈谈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观赏自然美:培养幼儿发现的能力。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观察力、注意力、抽象想象思维能力正在初步发展。而对美丽奇妙的世界,该如何引导幼儿去发现美,为表现美、创造美积累经验呢? 1、倾听自然美 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丰富的事物和现象给了他们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师应利用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一起倾听自然中各种好听的声音,如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等,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音色、强弱、快慢等,想象声音像什么,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带领幼儿领略自然美。 2、欣赏节日艺术美 一年中有很多的节日,节日里都会有各种庆祝的活动。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六一节等,在这些节日来临之际,可组织幼儿观赏这些文艺节目,让幼儿感受节日特有的艺术美。 二、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俄国儿童文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幼儿美的感受力不但需要从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欣赏活动中获得,同时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促进其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1、教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引导幼儿从作品旋律的节奏,强弱,快慢和情绪、乐段的变化去感受音乐的特点,甚至是讨论作品的背景和意境等,如在学习音乐欣赏课《奇妙的大森林》时,在乐曲中高音区跳跃的旋律表现出了小松鼠的欢快,低音区缓慢的旋律则代表了大象的稳重。在欣赏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2、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音乐作品 。由于幼儿期孩子感受力的有限,还不能感知音乐中细微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音乐作品,最好是选择一些简单,情绪情感鲜明的乐曲(如摇篮曲、进行曲、舞曲)等,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表现力。从《纲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充分挖掘其表现形像的潜力。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幼儿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歌唱活动 :唱歌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孩子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做到真确的呼吸,准确的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等等,孩子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幼儿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含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幼儿对理解歌词的兴趣,引导他们将自己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如在音乐活动《小树叶》中,因为歌曲有两段,而两段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小朋友唱歌的情绪是不同的,开始小朋友们总是把握不了歌曲的感情,唱起来没有表情,声音不好听。对此,我把歌曲用一个孩子离开妈妈的故事讲解给小朋友听。我说,第一段是树叶宝宝要离开自己的妈妈,心里又难过又害怕,因此唱的时候声音要低沉,缓慢些。脸上的表情是难过害怕的。第二段,小树叶是坚强勇敢的,它告诉妈妈明年春天又会回到妈妈的怀抱,应该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来唱。脸上的表情是开心的。在经过这样的理解与练习后,幼儿的歌声中充满了感情,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2、乐器教学 :乐器教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增强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总按捺不住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这时,我会先告诉幼儿怎么正确地拿放乐器,怎么样让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达到正确演奏,老师说什么,孩子做什么,给幼儿画一个框。虽然活动是井井有序,可是幼儿的学习是被动的,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想到这里我又利用平时户外活动剩余的时间带领幼儿去音乐大教室感受乐器,在这里也让他们'乱一乱',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幼儿对新玩意儿产生的好奇。 3、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律动培养与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而不在于律动的动作本身,它是一种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的审美体验活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孩子学”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和大脑。我在音乐活动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幼儿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每次的音乐活动最后我都会让全班孩子起立自己找一个空地,尽情的跳舞,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四、提供创造机会与空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是当前的一些社会环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我认为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种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意义、最终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声音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同时进行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活动,创造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新的音乐过程。 1、利用多种途径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和空间。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录音机、电视等)播放音乐、表演等,鼓励幼儿模仿表现,不过多限制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参与的条件和机会。甚至是有意组织、邀请和鼓励幼儿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唱歌、律动、舞蹈和表演等集体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艺术活动中培养美的经验,并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鼓励支持幼儿对声音的探索,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性。工具、材料还有自然界都能发出声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聆听、探索和想象。如引导幼儿聆听和分辨用不同物品、打击乐器或敲击方法发出的声音的不同,用不同的物品、打击乐器模拟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特点的声响,用嗓音和身体动作发出不同的声响和节奏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重视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表演,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创造活动,感受创造乐趣。 3、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节奏是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
『拾』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或许这正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特征。每一件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由于艺术的独创性,甚至面对同一个题材,作家艺术家们也完全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出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于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感受不同,艺术风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这两篇打上了创作主体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艺术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得审美感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也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然而,不管怎么变化,艺术的形式美都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正在于它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内容。就拿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来讲,这座历时15年、耗资巨大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远看像是一支迎风扬帆的船队,近看又像一组巨大的贝壳,从空中飞机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别具匠心的造型美。与此同时,作为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悉尼歌剧院又体现出具有当代色彩的建筑理念,成为著名的环境艺术或有机建筑的典型作品。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学家伍重认为,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推崇“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一样。在海滩上设计建造悉尼歌剧院,不管像帆船、贝壳,还是白莲花,都与大海的万顷波涛融为一体,展现出“有机建筑”的魅力。悉尼歌剧院这个例子充分证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正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了。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更不是什么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化善为美”。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并不拘泥于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将在巨型游轮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为主要线索,重点表现在即将沉船之时,男主人公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恋人,自己却不幸遇难的故事。这部影片正是通过爱情片与灾难片的结合,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从而在全世界赢得了亿万观众,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显而易见,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经过长期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无比的艺术作品。中外许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都对艺术进行过体裁和分类研究,根据当时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原则或具体分类,如中国古代文论《毛诗序》对中国古典艺术区分为诗、歌、舞三种不同艺术种类,古希腊亚理斯多德根据艺术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到近现代,艺术分类理论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从不同方面、为不同目的的艺术分类体系。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根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此我们可以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