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中国古代 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爬,六坐”、《颜氏家训》 2、西方古代 (1)柏拉图《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 (2)亚里斯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的教育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 (3)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 (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八世纪中叶) 捷克大教育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 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 西方:学前教育学的创立以福禄倍尔为标志. 1、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 (2)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3)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 2、罗伯特 • 欧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 “性格形成学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杜威 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 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 4、蒙台梭利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著作:《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 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法、感官训练 中国: 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 (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 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 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刺激
Ⅱ 教师该如何评价学前教育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题)》共包括三部分: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在“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包括三个维度、是四个领域,分别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做了详细阐述。对《专业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儿童观:坚持以有而为主体,幼儿为本
在《专业保准》的第一部分机提出其基本理念之一为:幼儿为本,“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将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作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笔。
所谓“儿童观”即对儿童的观点和看法,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指出:
“儿童观是指教师关于儿童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心理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及由此形成的对儿童的特定期望等”。该标准凸显了幼儿教师应坚持以“学习为主体,幼儿为本”的儿童观,主要表现为:
第
一,在理念上,应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有而作为个性的独立性、特殊性,主动性,对其进行适宜的教育。
第
二,在对幼儿的态度上,要关爱、尊重、信任幼儿,不可歧视,以正确的态度看度,撅起”小大人观“等其他人不重视或不能正确认识儿童的观点。
第
三,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幼儿教师应掌握有而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及规律,了解幼儿个体的一般特点及差异性,为幼儿创造条件,鼓励其主动、积极的学习,对幼儿施以适当的教育。
(二)教育观:体现人体注意教师观
所谓教师观,即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权利的认识。传统教师观将教师比作为蜡烛、园丁,虽然蕴含教师默默付出的伟大,但是也将较之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代言人、传递着。人本主义流派对传统的教师观提出挑战,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体注意者认为教师应与儿童平等,尊重儿童的主题性,发挥儿童的独立性。以罗杰斯为代表,“在其学习者中心理论”基础上,提出“教师及促进者”的观点:为人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应该是一个“待着”,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创造一种适宜学习的氛围,主张教师同学生之间建立具备“真实”、“理解”、“接受”三种品质的师生关系,作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促进儿童的学习。
教师的教师观直接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评价模式以及师生的交往模式,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专业的标准及依据,《专业标准》借鉴人本主义教师观的理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明确要求,表现为:第
一,强调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包括硬件环境如玩教具,游戏场所,同时还包括从软环境如良好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了解儿童的身心关系,用适当的语言与其交流,同时带着爱心、耐心在尊重、新人幼儿的前提下与幼儿交往。
(三)学习观:践行“发展趋向性学习观”
儿童学习观是对儿童本质、目标、内容、过程与途径等方面的基本看法与观点。涉及到几个基本的问题:儿童的学习是什么?儿童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学习什么以及儿童如何学习?如何评价儿童的学习?学习观与教师观、学生观等一同作为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对幼儿教师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尤其作为学前教育阶段,其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独特的学习特征。
Ⅲ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评价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来教育:源
广义是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了家庭、社会、幼儿园等各类施教者对于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狭义主要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它和其他教育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共同构成幼儿园的课程,促进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Ⅳ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
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中国古代
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爬,六坐”
《颜氏家训》
2、西方古代
(1)柏拉图《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
(2)亚里斯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的教育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
(3)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
(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八世纪中叶)
捷克大教育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
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
西方:
学前教育学的创立以福禄倍尔为标志。
1、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
(2)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3)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
2、罗伯特 • 欧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
“性格形成学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杜威
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
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
4、蒙台梭利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著作:《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
基本教育思想:
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法、感官训练
中国:
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
(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
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
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刺激。
Ⅳ 著名的学前教育思想理念有哪些
1、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理的教育家。
2、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3、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
他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他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三个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4、玛丽亚·蒙台梭利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
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重要教育理念:
(1)、儿童独立性的尊重。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
(2)、肃静与活动。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且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
(3)、精神胜于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学生不要“主动”的想去“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
(4)、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传统教育强调“群性”,而蒙氏注重“个性”。
(5)、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秩序感。儿童本有顺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权力”予以弄坏而已。
5、福禄贝尔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 。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
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
根据上述观点,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幼儿园上课只需要用口语,不需要学习文字。而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福禄贝尔相当重视手工材料和教具的准备,其中包括著名的恩物。他也重视环境的设置,主张幼儿园必须设置花坛、菜园、果园。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儿童机构,1840年更名为幼儿园。
Ⅵ 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
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中国古代
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爬,六坐”
《颜氏家训》
2、西方古代
(1)柏拉图《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
(2)亚里斯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的教育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
(3)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
(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八世纪中叶)
捷克大教育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
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
西方:
学前教育学的创立以福禄倍尔为标志。
1、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
(2)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3)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
2、罗伯特 • 欧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
“性格形成学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杜威
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
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
4、蒙台梭利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著作:《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
基本教育思想:
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法、感官训练
中国:
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
(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
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
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刺激。
Ⅶ 学前教育课程论 幼儿园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园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包括幼儿身体的、认知的、语言的、情感的、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进了幼儿园,孩子要学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离开教室的时候,听着老师的口令排队,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里,什么时候午餐,什么时候午睡,什么时候吃点心。学会了自控,知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老师。
再比如,学习怎样交朋友,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老师和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的冲突。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默默地看别人玩,或者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样的社交对于孩子长大之后融入集体大有帮助呢。
还有,学习怎样独立做事,学会怎样说故事,学会请求帮助,学会剪剪贴贴,学会搭积木,学会辨识标记、概念、节奏,学会跳远、跳高等运动技能,等等。
Ⅷ 如何设计学前教育课程
如果是单独的一节课设计,可以参考别人的教案
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写清楚就可以了
如果是对一套课程的设计
需要对目前市场进行调研,了解需求
对同业进行版比
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框架
填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