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每个人都富有创创造力,关键是要自信;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子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你,拥有创造力吗?
心理专家说:“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你我,拥有创造力吗?
我个人为,我,富有创造力,因为我自信,我有好奇的心理,求知欲望,探索的想法,我也善于灵用知识。可,为何我没有成功?
生活中有很多新鲜的事物,关键是你是否有双慧眼,是否有好奇心去观察它,发现它。在过程中你会发现问题,
产生灵感,提升兴趣 。但这还不够,你必须还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得出答案。
灵感,灵感是生活中,思考中的一个机灵,因为它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思考。如果你有灵感,如写作的灵感,实验的灵感,奥数的灵感,哲理的灵感,好,那就恭喜你,你一定是个拥有创造力的人。不过,你还要相信它,运用它,打开它。灵感有的很大梦想很远,有的却很小,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你可不要错过发现自己的机会哦!
拥有创造力的人,就拥有成功;拥有成功的人,就拥有快乐;拥有快乐的人,就拥有幸福。愿你,我拥有创造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美好未来,美好的人生。
❷ “富于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好奇心! 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吐舌头的照片被广泛使用。 一个高龄饱学之人仍能报有天真回好奇之心去思考去创造成就了他的伟大。一答般人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在衰退 即所谓 见怪不怪 思考就变得少了 人们看到像飞碟的东西很好奇 但看见飞机却习以为常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能说出飞机能飞的全部原理?人们会说 总之它是靠科学道理飞起来的 不是鬼怪灵异 这就够了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而孩子看见飞机就好像我们看见飞碟一样的好奇 会有一系列疑问 希望去探索 去实现 年轻人更富有创造力 因为他们更有一份 好奇心。
❸ 富有创造性的人
你问的是什么,是问富有创造性的人有哪些还是问怎么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介于一下的疑惑我暂且回答一些不知是否对你有帮助,希望帮得上忙
一、鄙人的见解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思想,所以就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些创造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2、居里夫人
❹ 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有创造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为自己有创造力的人,就会关注自己极普通、甚至一回闪念的想法,即答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坚信小的创意能打开大的突破口,使之变为现实。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相反,认为自己缺乏创造力的人,就会进行自我压制,最终导致创造力的消失。
❺ 具有创造力的名人伟人的事例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詹天佑詹天佑的详细资料你可以去 http://ke..com/view/8594.htm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