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社风格

创造社风格

发布时间:2021-07-04 22:59:05

『壹』 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两个文学社团是什么写出重要作家和他们的艺术追求

1、文学创造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内的文学社团之一。

重要作家容: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

艺术追求: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2、创造社

重要作家: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

艺术追求: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后期创造社受当时国际国内左倾思潮影响,理论倡导和文学活动不免带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对待鲁迅、茅盾等作家表现出了偏激的情绪。

然而大部分成员在参加革命实践,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新兴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以及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建设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贰』 什么是创作流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是艺术概论里面的

1.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
2.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自觉结合形成的艺术流派,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创造社、新月社、文学研究会)
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边塞诗派、鸳鸯蝴蝶派、山药蛋派)
由于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归纳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学、江西诗派荒诞派戏剧)

『叁』 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与他们心中的郁积无处排解有关,他们大多生活在内国外,容虽然无法反映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抒写一个弱小民族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长期郁积在自己心中的愤懑,或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形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

『肆』 比较论述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人生派“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20年代小说的总体面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与浪漫抒情小说相互对峙、互为补充。20年代大体的小说发展脉络是:首先是“五四”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除旧布新的巨大力量,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但是问题小说比较形而上。“虚”一些,大部分问题小说作家都先后倾向于现实主义,与问题小说之后出现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合流,其间还出现了从20年代起便形成了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的乡土小说,而乡土小说实际上可以算作是“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分支。而在浪漫抒情小说方面,则是先后出现了“自叙传”抒情小说和其他一些主观型的叙述小说,这些小说主要以创造社为主。
20年代的文研会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无疑是“问题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了高潮,其创作风格集中体现在王统照与叶圣陶身上,王统照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而叶圣陶也是由“问题小说”起步,后来又成为了“为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除了简单的表现“爱”与“美”之外,更集中于封建宗法制度之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而“隔膜”问题与同时期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改造”的问题有相通之处,在“问题小说”潮流过去之后,叶圣陶在专心地刻写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方面,显出与众不同。而文研会的其他作家则主要构成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乡土小说的作家群体,乡土小说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新文学诞生以来创作的相对狭小天地,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系更加紧密。
总而言之,20年代的文研会小说创作集中于现实主义小说,影响并推动了20年代整个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
而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作家私生活中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这样的创作思路无疑使得创造社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选择了浪漫抒情小说。20年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分支——“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创造社的郁达夫的《沉沦》为代表,而创造社后起的青年作家紧接郁达夫几乎构成了一个抒情作家群体(还有浅草社与沉钟社作家)。
由此,20年代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是集中于浪漫抒情小说的。
20年代的文研会与创造社在小说创作上,由于不同的文学主张,分别选择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不同方面,并成为各自阵营的主力军,共同推动了20年代小说创作的发展。

『伍』 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的特色和理论口号

文学研究来会:以研究介绍世源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新月社: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追求唯美诗歌艺术……

呐,完成,愚见提取&……

『陆』 名词解释 创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于日本。
主张内“为艺术容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强调艺术表现自我和内心的自然流露。
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重感情
善于运用“自传体”、“书信体”、“第一人称”的艺术手法
表现作家的主管感受,表现自我,注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

『柒』 创造社的人员可分几种类型或说创作风格分几类

很明显的,文研会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创造社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具体实践,你找两篇小说加以对比不就行了.比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沉沦》.
《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
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
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
,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
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
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
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
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
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
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
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
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
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
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
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 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 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

『捌』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各有什么特点

文学研究会的特点:
1、把“为人生”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专大众。
2、创作手法属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把对黑暗污浊社会的不满,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
创造社的特点: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玖』 你认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主要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其各自代表作家的创作实践加以说明

很明显的,文研会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创造社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具体实践,你找两篇小说加以对比不就行了。比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沉沦》。

《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 ,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 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 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

阅读全文

与创造社风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