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些著名企业创名牌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标准接轨已成为必然。
在中国,一个管理独特的公司在筑造自己的品牌。几年来,海尔集团在争创世界名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管理,企业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先后通过了美国的UL、德国的VDE、加拿大的CSA认证,产品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是目前亚洲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数最多的厂家。高素质的企业、高质量的产品和“名牌战略”的经营理念,吸引了大批外国客商。目前,他们已经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合资、合作兴建了一批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家电项目,不但使集团实力大增,而且通过与世界知名公司合作,更加提高了“海尔”的国际声誉。
“他(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中国的杰克.威尔奇(JACK WELCH)”,GOOMAN公司的亚洲经济学家FRED HU先生说,“在这样一个政府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他的表现非常杰出”。——这是2000年7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对海尔集团进行的大篇幅报道中的一段文字。
7月2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对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进行专题报道:海尔出海提速了!这是继7月17日《新闻联播》之后,中央电视台一周内两次重点报道海尔。报道中谈到——
今年的家电市场可以说是刀光剑影热闹非凡,先是空调降价大战,后有彩电产家限价大联盟,然后微波炉市场又燃起硝烟,国内市场的争夺可以说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而其他厂家纷纷在摇旗呐喊你争我夺的时候,有家企业却悄无声息置身局外,颇有坐山观虎的味道,但是它并没有闲着,它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家企业就是海尔——国内大名鼎鼎的家电巨人。
海尔集团在走向国际市场深水区的大胆尝试,常常让外人也为他捏一把汗,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6000多个营销点,与国内大多数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企业不同,海尔一走出国门就瞄准了发达国家市场,而且屡屡创下佳绩。比如海尔的小型冰箱在美国市场占了25%的市场。张瑞敏曾经毫不隐讳地表示:他的梦想就是要让海尔在全世界家喻户晓。
目前海尔品牌的产品已经卖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到海外的海尔产品已达58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其中仅在春季广交会上的手机出口额就已超过了海尔手机全年生产计划的总额。从1990年起,海尔集团在全球相继建立了10个信息站6个设计分部和3.6万多个营销网点,使自己的产品始终适应不同的市场,其中技术方面,海尔冰箱、空调、洗衣机已提前达到美国2001年能耗标准。
该专题还采访了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谈到海尔发展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时,张瑞敏说:“目标一定要远大,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成为一个世界品牌,这个目标不管有多艰难,必须要坚定。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非常非常认真,如果有那种浮躁的心理,想一夜之间成为名牌,一夜之间想做大,一夜之间想造出一个神话来,那就必败无疑。所以,既要坚定不移地向这个目标迈进,又要有稳健的作风,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认为很有可能失败,才会有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精细的局部,就不可能有波澜壮阔的全局。”
中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海尔注定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开拓市场,重要的是思路。回顾一下红星升级的历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经过一系列工作,原红星的干部员工已经开始体会并看到海尔文化的神奇之处与所产生的市场效应。企业在划归后不久,通过引进海尔竞价模式,使每台海尔5公斤洗衣机的配套成本降低了15.3元,按每年60万台产量计算,1年可降低成本近1000万元。在规划后的第3个月,公司实现扭亏为盈;9月盈利2万元,10月盈利7.6万元,11月盈利10多万元,12月1个月盈利150多万元,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该公司洗衣机销售量从1995年7月份的全国第7位上升为1995年底的第5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增长3.7%。截至12月底,该公司1995年出口洗衣机8.2万台,创汇1230万美元,位居全国洗衣机行业首位。
借鉴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公司的发展经验,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创国际名牌,成为国际化企业,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势在必行。为此,海尔集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规模经济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对于拥有6000多名员工、60多个法人单位的海尔集团来说,在发展经济规模方面,他们遵循的理念是什么呢?
张总裁说:“我认为,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加挂的车厢越多、车头的负担越重;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支舰都有一定的战斗力,而整体又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也是系统论的精神。”
“联合舰队”的思路精辟地概括了集团管理中一直被视为难点的“放”与“收”的关系,按照“联合舰队”的思路,海尔集团成立了质量、资金、项目三个控制中心,集中优势力量,使各企业在产品质量、发展后劲与运行资金方面得到控制与保证;对于各企业的用工、分配以及干部任免等,权力全部下放,充分调动了各企业自己的积极性。
几年来,“联合舰队”模式的集团运行机制产生了“1+1>2”的良好效果。集团所属空调器厂、电冰柜厂等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增长。1993年创利税1.8亿,比成立集团以前净增1个亿,充分体现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
1996年海尔洗衣机发展势头更猛,一次性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并囊括了洗衣机行业几乎所有的最高荣誉: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第一名;出口量全国第一,中国每出口两台全自动洗衣机就有一台是海尔的;国家质量抽检连续两年荣登榜首,其中全自动洗衣机无故障运行突破了7000次大关,达到国际新水准;荣获全国消费者欢迎产品第一名、97购物首选品牌第一名。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率调查活动中,海尔洗衣机成为唯一一家投诉率为零的企业。目前,海尔集团拥有8大系列50多种规格洗衣机产品,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唯一一家可同时规模生产欧、亚、美三种风格洗衣机的企业。全国249家大型商场的销售报告表明,在中国的洗衣机行业中,海而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洗衣机的第一品牌。在1997年底,即兼并后的第二年,海尔洗衣机就已经实现了1995年的初步战略目标,并在中国市场上打败了国外名牌。
海尔在创立名牌的艰苦历程中,经过奋力拚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9年4月,青岛冰箱总厂荣获企业改革创新奖。
1990年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
1990年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
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1994年12月16日荣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
1996年9月26日海尔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1996年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以及“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
1996年12月节能无污染电冰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12月全国用户满意工程联合推进大会授予海尔集团“用户满意杯”。
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
1998年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
1998年1月,海尔集团获得中国轻工总会颁发的“97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
1998年5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中国民族经济之花”称号。
1998年8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火炬优秀企业奖”。
一次次荣誉的取得,都凝聚着海尔人不断进取、追求卓越、勇于开拓的拚搏精神。
一个个证书和认证都向人们展现着海尔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科技进步、不断升级的累累硕果。
1998年1~5月,海尔洗衣机出口美国、俄罗斯、沙特、伊朗、韩国、南非、智利等十几个国家,在国内同行业出口第一。
国家经贸委将海尔列为全国6个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希望海尔冲击世界500强。海尔1995年是世界500强最后一名的十九分之一;1996年是十六分之一;1997年是十二分之一;1998年是四分之一,这个距离正在很快地接近。更重要的是,在海尔人的观念中,“大”和“强”是两回事。“大”指规模,“强”指效率。国际、国内都有许多企业很大,但不强,因为没有效率,美国的管理学大师棱罗对企业有这样的一种论断:“大不是美,小也不是美,能够从小到大才算美。”海尔就是要争取从小到大的强者。
海尔的名牌理念与名牌战略
名牌,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的一个中心话题,世界上一些权威组织一直在公布一些著名的品牌,1995年和1996年分别评价了282个和364个著名品牌,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名牌优势纷纷“入侵”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据《科技报道》1996年9月15日报道,印度政府为了提高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决定从1996年起,实施一项被称为“印度制造”的创名牌工程。政府决定筹资1.6亿美元支持这项事业的研究和实施,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要让“印度制造”的字样不仅印在印度的出口产品上,更要牢牢地印记在外国消费者的脑海里。我国台湾省几年以前就设立了产品形象奖,每年从600个产品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若干个地区级的形象奖产品,即知名产品。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或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鼓励和帮助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
正处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中国,名牌更是关注的焦点。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从1993年开始到目前,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地级市,20多个县级市,40多个行政部门和一些中介组织进行了名牌的认定和推荐,工认定和推荐出名牌9000多个。到1999年1月,国家评选认定的我国驰名商标总量增加到87件。1996年12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推动企业创名牌,要求本世纪末和2010年,产生一批世界级名牌产品。1997年2月10日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意见重申了要认识名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在高度关注名牌,研究名牌,创造名牌,实施名牌战略。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名牌理念和海尔集团的名牌战略则表现出一种超前和独到之处。
张瑞敏是一个知识型的企业家,在它的管理中引进注重设计。海尔企业中有一个“职业生涯设计”,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竞争,你每达到一个标准可以升格。Intel公司每半年都要对每一个人进行评定,1/3由本部门评定,2/3由其他部门评定。评定结束,必须有10%的人离开Intel。这就意味着尽管你做得很好,当别人比你更好时,你就差了。美国现代的组织结构有两个原则:一是扁平化原则,二是信息化原则,而不是中国传统的金字塔结构,扁平化原则和信息化原则能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合作。
张瑞敏对《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的观点十分赞赏,企业永远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团队。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我们需要尽快地做到两方面:一是全员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培训中心;一是找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张瑞敏在洛杉矶,还参加了海尔设在当地的一个设计部的开业典礼。海尔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就由设在美国的设计中心来设计。这样的设计部海尔在全世界设了很多,这就为海尔在国际市场的产品竞争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另外,海尔还在国际上设了8个信息部,招聘当地的人才,每天把最新的科技信息反馈过来。
在国内,海尔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北京中科院的塑料研究中心,是国家级研究中心,海尔也将它控股过来。这里有十几位博士、硕士,他们的权威,可以使海尔在工程塑料方面尽快与世界接轨。
在产品生产计划方面,海尔也进行了严密的设计。海尔从1982年到1991年主要生产电冰箱,此后发展了与冰箱相关系数高、技术市场相关性大的白色家电,像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白色家电基本做完后再进入黑色家电。黑色家电的潜力在于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这些黑色家电包括照相机、电视机、VCD,都是数字技术代替模拟技术,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国际上把电脑称作为米色家电,而黑色家电与米色家电将来会形成一体化,这就是未来的市场。
在海尔内部,他们也成立了海尔的海高工业设计中心,成为海尔集团核心。正如杨振宁博士说:“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海尔集团在以往所以能够保持常胜不败,其核心就在于知识的内核。
⑵ 中国企业怎样创造世界名牌
一、总体推进机制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工作要坚持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企业争创为主体,以政府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
二、评价组织
(一)国家质检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
(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根据企业申请情况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具体评价。
三、评价原则
(一)坚持企业自愿申请,科学、公平、公正、公开,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的原则。
(二)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为年度表彰,不设有效期。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5年之内不得再次申请该类产品称号。
(四)坚持高标准,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评价确认,宁缺毋滥。
四、评价范围
有效期内的中国名牌产品。
五、申报条件
申报企业必须符合下列全部条件:
(一)符合《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中申请中国名牌产品的条件;
(二)该类产品全行业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居于世界前列;
(三)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同行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均已注册商标;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五)国内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六)企业出口的同类产品中,申报品牌的出口量占50%以上,出口额不低于5000万美元,在国际同行中位于前5名。
(七)企业长期重视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拥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在开拓国际市场、争创世界名牌的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业绩和出色的表现,对其他企业有良好的借鉴和带动作用;
(八)企业有明确的质量战略方针,有效的质量运行体系,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创造出卓越的绩效。
六、评价指标
(一)产品的出口量、出口额以及出口量、出口额的增长率;
(二)产品国内市场的销售量、销售额以及销售量、销售额的增长率;
(三)企业总销售额和总资产规模;
(四)该类产品全行业出口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五)产品执行的标准及其标准水平;
(六)企业获得国家级质量奖励情况以及有关认证情况;
(七)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八)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商标注册情况;
(九)企业实现利税和利税增长率;
(十)海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十一)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十二)企业创名牌工作规划及其实施情况;
(十三)企业质量管理现场评审情况。
七、评价程序
(一)3月份发布年度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公告。
(二)根据公告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通知企业,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填写《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申请表》(另行制发),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直接邮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
(三)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组织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其他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形成初审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及其申请材料送相应的专家委员会。
(四)各专家委员会,根据初审意见制定评价细则,对申请产品进行书面评价。
(五)对书面评价合格的企业,委托有关机构和人员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进行现场评审。
(六)专家委员会根据书面评价和现场评审结果,提出综合评价报告,向名推委秘书处提交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建议名单。
(七)名推委全体会议审议,确定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初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
(八)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再次提交名推委全体会议审议,确定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名单。
(九)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对评选工作予以监督,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荣誉称号的企业予以表彰,并颁发奖牌。
八、监督管理
对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参照《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有关条款进行监督管理。
⑶ 中国企业要打造世界顶级品牌,困难在哪
缺少国际商业文化在欧洲,设计总监扮演品牌“守护者”的角色,拥有驾驭品牌的权力。而在中国,谈及设计时,想到的无非是请人来“画画”“写字”。《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你认为,中国企业要打造世界顶级品牌,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米歇尔·古泽兹(Michel Gutsatz):最大的障碍是不同的商业文化和对待创意的不同态度。文化分为两种: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遗产、传统工艺等,这是构成具有本国顶级品牌的文化要素;但还必须同时具有“商业文化”。今天中国与西方的商业文化十分不同,中国企业家难以理解开展品牌建设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往往照搬他们过去成功运用的商业模式,然而这些模式是无法用来打造顶级品牌的。比如,中国企业喜欢打价格战,但对于顶级品牌来说,价格是决不能随便浮动的。中国企业家如果想要创造世界级的顶级品牌,必须去了解、学习和接受国际商业文化。第二个障碍在于对待创意的不同态度。中国和欧洲设计师的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设计这个词在东西方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欧洲的设计总监(Creative Director)地位很高,类似于品牌的“守护者”。他管理设计、品牌形象、产品概念、质量、公共关系、品牌一致性,以及和VIP客户的关系。当然,他们身边总有专业人士的跟随,将他的创意和想法转化为商业语言。所谓“守护者”,指的是他拥有驾驭品牌的权力,这在中国文化中是很难理解的。在中国,当我们谈到设计,想到的无非是请人来“画画”、“写字”。这样的文化差异存在时,中国品牌雇佣一位欧洲设计师就难免遭遇各种文化冲突了。CBR:如何理解你说的“国际商业文化”?古泽兹:举例来说,越来越多的公司面临环境保护问题和合规问题,诸如“你的供应商是否雇佣了童工”“你的供应商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之类的问题,需要和供应商们签订大量合同来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有非常专业的法律团队来做这些事情,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非常欠缺。举个例子,一个国际品牌和一个中国品牌决定生产一个标的系列产品,由中国品牌负责生产,放到国际品牌的门店销售。它们之间是一个供应商关系,但对外则以品牌联合企业的形象示人。然后矛盾发生了,这项合作最终流产,其背后正是两种不同商业文化的冲突。(见“不同商业文化的冲突”)不同商业文化的冲突国际品牌:能否请贵方签字遵守我方的合规规定,我们所有的供应商都要签字遵守这些规定。中国品牌:我们不是供应商而是品牌联合商家,所以我们不会签署这些文件。国际品牌:请你理解,我方是要向贵方购买产品—这是一种供应链流程,而与我们有业务往来的所有公司都必须遵守我们的行为规范。中国品牌:我们双方都赞同这是一个品牌联合项目,双方品牌都应拥有同等地位。贵方把我方视为自己的供应商,这样做不公平。而且这个项目是由贵方提出实施的,如果贵方真的有合作诚意,应该尊重我方的商业模式。这是一次合作业务,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国际品牌:这项交易与信任无关,我们必须遵循母公司设定的规章制度。我们的营销团队已经就品牌联合达成一致意见,这些合规文件则是法务部门的要求。CBR:你说的这个商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契约文化。我们不免联想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国际商业文化的题中之义,在中国却非常不尽如人意。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古泽兹:中国品牌想要变成顶级品牌,它需要专属的设计和创意并保护这些创意,必须拥有强大的法律能力。比如说,很多中国人抢注了西方品牌的中文名字、网址等,如最近发生的iPad和唯冠的纠纷。在中国,很多抢注者胜利了,而在西方法制体系中,抢注者可能会失败,因为老品牌可以证明自己在这一领域对这一名字的拥有历史超过100年,抢注者却不超过6个月。最近一家中国公司聘请了一位欧洲籍设计总监,签约时,公司提供的合同居然只有2页纸!一位欧洲律师看过合同后对该公司说:你可以签署,但毫无价值,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合同。作
⑷ 中国有哪几个世界名牌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12月26日,创业21周年之际,海尔启动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6个主导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⑸ 我国的企业应该怎么样去创造自己的名牌
一、思维观念到位
创造名牌价值首先在于强化名牌价值意识。企业必须围绕着名牌活动层层抓好名牌价值观念的转化和更新;必须改变传统企业思维,即把办企业完全看作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创造新产品和服务。企业在名牌创造、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环节,名牌价值追求意识必须转轨变型,思维观念全方位到位,提高名牌价值意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要突破“单一”的名牌经济价值意识,树立名牌的质量价值意识、文化价值意识、荣誉价值意识、教育价值意识、竞争价值意识;要克服“短期行为”的名牌价值意识,树立名牌价值长远目标和更高价值追求意识,通过创造名牌意识的更新来创造名牌价值。
青岛海尔集团公司1984年仅是一个销售额348万元,亏损额却达147万元的集体企业,厂领导经调研,意识到这个苦头的来源是:缺少名牌质量价值意识,确定了“实施名牌战略,重振海尔雄风”的奋斗方向。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全厂员工树立起了“在海尔的字典里,不是优质的便是废品”的名牌价值意识。1985年,一位用户将一台有缺陷的冰箱退货后,总裁张瑞敏检查了所有库存冰箱,并当众砸掉了76台有问题的冰箱,其中有的外表仅有一道划痕而已。在这种强烈的名牌价值意识的支配下,坚持名牌质量一票否决权,经过系统化努力,海尔冰箱终于在1992年,德国权威机构对其本国市场上各种冰箱质量进行突查中,以8个“十”号获得全优,夺得第一名。张瑞敏把“海尔”做成一个世界级名牌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由当初只能生产一个型号冰箱到目前可生产58个系列9200多种家用产品,海尔集团的名牌价值获得了迅速增长,经专家评估海尔品牌价值达118亿元以上。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是创业初期的2.9万倍,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名牌。
二、核心技术到位
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创造名牌价值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生产用户满意的好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是众多名企创造名牌价值的必由之路。三星公司从1996年到2000年将70亿美元用于研发,下大力气开发的大平面液晶显示屏的核心技术,只有日本的夏普能与之抗衡。由于索尼在这方面的技术开发被远远抛在后面,它不得不放低身份与三星合资建厂,以便为自己供应大平面液晶电视的显示屏。三星和索尼的合资,令向来自居彩电龙头的索尼元气大伤,同时使三星的品牌形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核心技术对创造世界级名牌价值是何等重要。进入21世纪,三星品牌成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名牌,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名牌调查中,三星2001年名牌价值64亿美元,排第42位;2002年名牌价值83亿美元,排第34位;2003年名牌价值108亿美元,排第25位;2004年名牌价值125亿美元,成为第21位,一举改变自己的低端电子产品商形象,成功转型为中高端电子产品名牌的领先者。
三、闪光亮度到位
名牌是在名牌企业全体员工、广大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共同认同和赞誉中生成、强化、发展起来的。而这个能够引发、唤起人们肯定、赞誉的闪光亮度决定着名牌价值的升值程度,诸如名牌产品的设计精巧度、特殊功能度、造型美观度、节能安全度;名牌企业的公共关系度、优质服务度;名牌企业家的品格、风度、胸怀、才干、胆略等都可以成为众人信服、赞誉和认同名牌价值的闪光亮度。在创造名牌价值中,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抓好这些闪光点并将其做到足够的亮度以体现名牌价值。如当吸烟与健康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时,人们渴望创造一种保健型卷烟。中国南昌卷烟厂抓住保健型这个闪光点,创造了具有抗菌消炎及补益肺肾功能,并对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的“金圣”牌卷烟。经专家鉴定其内在质量达到国际规定的甲级卷烟标准,荣获中国科技发明金奖,1996年又获第24届国际发明新技术展览会金奖。国内外客户被“金圣”卷烟的“保健型”、“获金奖”这种光亮度强烈吸引,纷纷争相购买。产品畅销美、日、韩、德等国及国内20多个省市和地区。“保健型”卷烟这个闪光亮度到位有效地创造了“金圣”牌烟的名牌价值。
四、新增价值到位
名牌的新增价值到位是指附加在名牌原有价值的新增价值量足够,即创造名牌产品高附加值。名牌高附加值可以通过深加工、精加工、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改进设计、开发新功能等途径来获取。还可以通过提高名牌的“新潮价值”和“感觉价值”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潮流来获取。我国首届轻工业博览会上,专设了轻工高附加值产品展台,入选展出的有凤凰高级珍珠膏、巴黎之花香水、多功能高档石英钟、釉下彩强化瓷茶具、美人鱼白兰地等。这些高附加值名牌产品入选的主要条件是:产品质量优异、款式新颖、功能完美、档次高;产品设计和生产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
⑹ "创造国内一流企业, 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怎么翻成地道的英语
参考答案:Creating Domestic Topping Enterprise;Forging World Famous Brands
例句:
日前,世界知名豪华车品牌LEXUS雷克萨斯刚刚对外宣布全新GS430和GS300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Just after the world-famous auto brand Lexus officially introced its brand-new GS430 and GS300 into China′s auto market.
⑺ 中国应如何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中国打造自己国际品牌的通路
在国际品牌越来越为中国企业重视时,打造国际品牌的手法就显得相当重要,同时将创意和攻关的营销理念融入当中。在企业标志和Logo、认证、营销网络与服务、展会、赞助、赛事和媒体广告等方面着手打造国际品牌。
让企业Logo和名字国际化
现在中国多数有实力和有管理意识的企业正纷纷导入CI系统,但是他们作为VI要素之一的logo和名称却忽视了国际化。作为国际化的logo设计宜简洁,易记、色彩搭配协调,且其名称着眼于国际化,忌用已被广泛采用的名字。如联想在去年更改标志一事则让人们记忆犹新。联想目前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IT厂商,它正欲进军全球和世界500强,然而其中文化的logo和全球用滥的已被注册的Legend显然不利其向海外拓展。于是在去年四月,联想将Legend(传奇)改为Lenovo(创新),这样就有利于其树立国际品牌和进军国际市场。
目前在中国市场响当当的韩资企业LG在商标变更方面也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它将以前的“GOLDSTAR”改为“LG”之后,不但标识简洁易记,而且CI标识也变得具有人性化、像一张很亲切的笑脸,它对LG的成功起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中国厂商在打造国际品牌时切勿忘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注册自己的商标,以免以后被恶性抢注影响产品销售和品牌提升。如中国著名公司五粮液由于未在韩国注册其商标,结果该商标权遭一韩国人恶意抢注,该公司经历14个月的据理力争,才在4月初夺回这一商标权,并向韩国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五粮液的中文标识和汉语拼音。五粮液公司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不能忘记在国外注册其商标。
获得国际认证-企业获得进入全球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世界上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均采用严格的国际认证,包括ISO9001、ISO9002和ISO14000等,另外还有其它安全方面的认证如UL认证,企业获得了这些认证后一方面可取得向国外出口的通行证;另一方面,向国外消费者展示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实力和技术能力,从而提高中国产品在外国消费者当中的影响,这无疑会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影响。
培育国际营销网络与做好售后服务
中国企业在向国外出口时往往是通过进口商和代理商销售,只管销售业绩,不管销售渠道建设,一旦竞争对手凭价格或其它优势抢去,国内出口企业便失去了国外市场,只得又重新寻找进口商。其实如果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应着手建立自己驻国外代表处,如果自己有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的代表,让他第一手捕捉当地市场信息,同时寻找信誉好的代理商、经销商、采购协会和有影响力的大型超市等,并作一些市场调查,如价格行情、竞争对手情况、消费者需求和意见等,从而为以后的产品作改进,相信它肯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由于生产厂商与国外消费者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及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想成为国际品牌的厂商一定要做好售后服务,包括维修、零部件供应、技术支持和满意调查及服务改进等,一旦产品受到国外消费者青睐,它对企业形象的提升起积极作用,因为好的口碑是无形资产;相反,如果由于产品质量、服务差让国外消费者投诉甚至诉诸法庭,它对国际品牌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因此,做好售后服务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品牌的基础工作。
展会打造国际品牌的橱窗
参加国际展会是拓展国际品牌的一个窗口,一方面可以让国外消费者直接了解公司情况和产品,另一方面可结交国外的代理商和经销商。
在参展会上,中国的企业不仅展示的是公司产品,更注重公司整体形象和创意,突出公司的Logo和色彩,展柜的设计要融入所在国的文化。由于西方文化强调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因而在展台上应吸收这些特点,同时还要让其具有创新和引人之处。另外,要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好、交际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漂亮女士或者英俊男士在展会上工作,从而更容易吸引参加展览的人士。
建立国际品牌是一种长期行为,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参展就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参加国际展会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验,它需要企业长期走出去的打算和耐心。
以赞助或捐助提高知名度
大家都知道,具有国际品牌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经常赞助各种活动,其赞助行为涉及如运动赛事、一支球队、一项事业、艺术、文化活动、公益、道德行为或是娱乐等。其次,不少外资企业捐款给希望工程,经过新闻报道后,他们赞助和捐助行为既能让人老百姓感觉其善举,又让他们提高了对公司形象的认知。
同样,中国企业在国外可以通过赞助各种活动或捐助慈善事业来提高其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和认知度,这样有助于树立国际品牌。
国际赛事拓展国际品牌的绝佳舞台
之所以将国际赛事单列出来,主要是因为它对国际品牌的树立有绝佳的好处,它远较一般的赞助或捐助的影响大得多、深得多,许多在国际上名声大噪的跨国公司就是利用体育赛事打造国际品牌的。
如日本精工表借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奥运会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品牌;而韩国的三星利用1988年在汉城举行的奥运会将自身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就三星来说,它有很多与中国企业相同的经历。
三星在1990年是一个靠着为三洋公司贴牌代工的公司,经过汉城的国际奥运会一举成名后,尝到利用奥运打品牌甜头的三星自1997年第四期TOP计划开始到2002年10月与国际奥委会签下第六期TOP计划(提供无线通信设备和技术支持),它由此一跃成为“三星数字世界”的国际高端品牌。据世界著名品牌调查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排名100强名单中,三星仅以5名之差落后于在国际上名声卓著的索尼,它夺得第25名,成为亚洲的第二大品牌,其成绩是何等的优异。对过奥运赞助,全球消费者的对三星品牌的认同得到极大提升。
此次联想与国际奥委会赞助签约成为其TOP成员,就是要学习三星通过体育来打造国际品牌。据奥组委估算,2008奥运会的运动员将超过1万名,从事媒体报道的人员达2万名,各国相关体育官员将超过1万多名,组委会工作人员也将达4000人,现场观众将达900万人以上,而电视观众将高达近40亿。由此联想的品牌标志和名称在全球的暴光率可以说达到极限,同时,联想的产品线-服务器、手提电脑、台式PC、打印机、手持计算设备、计算机相关的存储设备和数据网络设备及服务等让国内外无数媒体和体育官员接触和使用,此外、联想强大的技术保障能力、高效和及时的服务、灵敏快捷的应变能力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锻炼和考验,它体现联想在生产、交付、配套服务和商业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相信联想的成功运作将无疑极大地提升其世界形象和国际品牌影响。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无数国人一直担忧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主动加入TOP计划,从而出现国外品牌列强在中国称霸的世面,但没有让人失望的是,联想集团真正迈入了中国企业奔向国际品牌的梦想。
同样,在苏州设厂的明基通过2004年欧洲国家杯足球赛唯一的“官方指定IT业合作伙伴”将会极大地提升其国际品牌影响。由于欧洲国家杯足球赛是全世界第三大国际体育赛事,规模仅次于奥运会及世界杯足球赛,该足球赛在今年6月12日至7月4日在葡萄牙举行,而上届透过电视与网络观赏赛况的全世界观赛人次接近七十亿,而此次预计将达一百亿人次,可以想象明基的产品形象和国际品牌影响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此外、篮球赛、排球赛、网球赛和棒球赛等广受欢迎的比赛国际或地区赛事是中国企业值得赞助提升品牌影响的良好渠道。
媒体广告投放 打造国际品牌的基础
欧美和日本知名品牌的跨国公司为了争夺中国的市场,他们在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上投放的广告都是大手笔,他们的广告均富有创意和创新,由此,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提高中国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让其优良的产品服务和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挤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样,中国企业在向国际拓展品牌时,也应适度地投放广告,虽然西方的广告投放费用比国内贵许多,但这是立志打造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不得不花的投资,中国的颜语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打造国际品牌所需的广告投入是不能节省的,否则,中国产品只能金子当银子卖。但在进行国际营销时,国内企业应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切分、进行差异化和性价比比较营销等,注重所在国消费者心理分析和流行时尚及相关文化背景研究,做广告时应注重本土化原则,这样才易于受当地百姓的接受和喜爱。同时选择媒体时应找在当地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媒体,当然其要价也比较高,由于其受众量多,自然其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大得多。按产品类别和受众对象,投放广告时应注重大众化和专业性媒体的不同作用。另外,做广告营销时要把握好播放频率,适当的频率有利于受众的认知和加深记忆,否则,受众很容易将其遗忘。
总之,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品牌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和见效周期长的工作,同时还要将创意与公关融入以上方法当中。中国企业应提高投入研发的费用与销售的比例,跟踪当今最先进技术,从掌握核心技术入手,不断保持产品的创新,从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这是创立国际品牌的必要因素。另外,培养优良的企业文化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和增强竞争力的动力。如果中国企业在输出产品的同时注重输出国际化品牌,哪一天,中国的联想能与IBM进行实力和品牌相当的竞争、中兴和华为能成为中国北电和朗讯,海尔的品牌直逼松下……在国际上中国的一大批品牌能为世界各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时候,中国就会有更多的品牌迈入世界品牌行列,更多的企业迈入全球五百强,这是国人追求的梦想,也是中国实力提升的真正时刻。由此,中国企业在输出产品时一定不要忘记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⑻ 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创出世界名牌
几乎可以肯定地是,每一个企业都梦想成为被世人所崇敬的世界级品牌,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像索尼、松下,像奔驰、宝马;像柯达、富士和兰寇、玉兰油等一样,但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循序渐进的发展、没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没有最紧密人群的高度认可,成为世界名牌只能是南柯一梦,所以,对立志成功的企业而言,首先成为区域名牌、中国名牌是必须而且切实可行的前提,也因为此,诞生于2001年的“中国名牌产品” 评选,在一年年的成熟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追逐,此举并非飞蛾扑火,而是企业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样,对于转化职能、逐步专注于市场经济的各级政府来说,这种带有官方色彩的评选也因为越来越被看成是体现政绩的一个指标,而备受关注。 总而言之,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已明显的无法抵挡中国名牌所带来的魅惑。 品牌时代的名牌追求 品牌时代已扑面而来 “跨国品牌正逐步统治这个地球”! 即使在中国,如今也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品牌时代!不信,且看一个普通白领女性的一天生活,从起床穿衣梳理开始到晚上上床睡觉,她接触到的品牌将会如此之多:从起床先穿上黛安芬内衣、再着白领(国产女装品牌)女装、LEE牌牛仔裤、浪莎丝袜开始,挤高露洁刷牙,用螨婷洗脸,擦玉兰油,抹拉芳发胶,涂美宝莲口红,洒CD香水,然后拎上GUCCI女包,穿上红蜻蜓皮鞋,用诺基亚给男友一个MORNING CALL,开POLO上班,到世贸大厦,乘三菱电梯上楼,坐在震旦办公桌前打开桌面的DEEL笔记本先看邮件,随后用乐百氏大桶水泡上一杯雀巢奶粉开始一天的正式工作,这期间免不了使用白雪文具、微软WORD、APP纸张、松下传真机、施乐复印机、佳能打印机和维达纸巾,到了中餐时间,和同事去最近的肯德基吃一个汉堡、喝一杯百事可乐,下午约个客户去名典咖啡屋谈谈生意,末了用万宝龙签订合同。晚上犒劳一下自己,约男友去香格里拉西餐厅浪漫一把,随后一同去沃尔玛购物,一同去雅芳做美容护理,一同在回家,看SONY电视CCTV5正转播的NBA火箭对太阳的比赛,为姚明喝一阵子彩,兴趣过后,放一段浪漫音乐,两人一同喝一杯张裕葡萄酒,一同上床……最后,也没忘了使用杜雷斯。 例子中的品牌虽挂一漏万,但事实已经彰显无遗——在消费者逐渐醒悟的品牌意识目前,企业已无法视而不见。在企业界,一个共同的看法正悄然形成,即“只有拥有品牌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存权”。 有品牌才有长久的生存权 一份家电业权威的数字显示,在2004年的市场上,彩电、空调、冰箱等产品的品牌集中度继续增加,除一些不知名品牌退出市场外,行业排名前十位的品牌的总体市场占有率高达84%、85.47%和88.2%。而与此同时,一些过去企业数量成千上万的食品、饮料、乳品、啤酒、白酒等行业,现在也被少数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地区性名牌所统治。以碳酸饮料为例,在我国东部多数地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而在山东,土生土长的几个品牌如青岛啤酒、烟台啤酒、银麦啤酒、趵突泉啤酒共占90%以上的市场……这些资料说明,在消费者的品牌消费中,企业如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等待自己的结果将只有退出市场舞台,如仅有品牌却不能成为名牌,市场留给自己的也只能是残羹冷炙。 而站在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诸多现在仍雄居行业榜首的“年龄过百”的企业,比如可口可乐、雀巢、福特、西门子、史密斯、雷诺、陆虎、李维斯、萧邦表等,也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品牌才能抵挡大环境经济衰退得以生存下去。尽管我们的中国名牌产品中鲜有百年品牌(只有如烟台的张裕葡萄酒、青岛的青岛啤酒、哈尔滨的哈尔滨啤酒,上海的老凤祥、恒源祥等少数几个),但成为百年企业仍可谓是每一个中国名牌企业的梦,品牌就是最有力的保障。 越多的消费者认同才能成越大的名牌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消费者,所以,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主体行为的好坏评价,真正的发言权在消费者,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才能成为名牌,越多消费者认同才能成为越大名牌。 然而认同不是轻易即可获得的,它只有在消费者消费以后产生,或在某种强有力的引导下产生。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和路雪冰激凌,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因为能方便的购买到它,第二是放心它在解暑同时的不给自己的肠胃添麻烦;很显然,因为第二种原因购买的消费者即使在同一个销售点看见了雀巢冰激凌,它仍会极大可能购买和路雪,而因为第一种购买的消费者则就不尽然,他可能会犹豫,可能会在别人买雀巢的影响下改选雀巢,这时候,和路雪要让他最终消费自己的办法只有两条,第一就是更多的人来买和路雪,第二就是用静态的荣誉引导他,这种荣誉既包括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客观数据和排名),也包括特定组织认定的质量等级或产品综合评价,荣誉的级别越高对初次消费的消费者的吸引就越大。 所以,深谙品牌建设之道的企业必定会主动赢取一些社会的荣誉,以增强自己产品的销售力。
⑼ 外媒:中国企业品牌如何走向世界
在全球10大企业中,中国的企业就占四个,但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 中国需要一个国际品牌,事实上,中国需要很多个国际品牌。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那么中国就需要拥有自己的国际品牌。 杨班乃迪克.史汀肯普(Jan-Benedict Steenkamp)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弗拉格勒商学院(UNC Kenan-Flagler Business School)的营销学教授,同时是《品牌突围:新兴市场品牌将如何走向世界》一书的合著者,他认为,“以前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商品的价格最便宜,但目前这一竞争优势越来越无法维持下去了。中国的企业需要开始增加产品的价值,但是不对产品进行品牌宣传,这一点几乎无法实现。” 但是如何来打造一个国际品牌呢? 目前中国许多的大型企业也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在企业经营之前,你需要完成筹集资金、管理员工等等一系列的工作,而打造品牌同样也是企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要打造一个无形的、有价值的,甚至是价值过亿的品牌,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而且相当模糊的挑战。 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品牌的优劣势 在打造国际品牌上,中国的企业还遇到一些主要的障碍,而产品质量低劣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品牌就是信誉。阿兹塞太平洋大学(Azusa Pacific University)的经济学教授斯图亚特·斯特罗瑟(Stuart Strother)表示,“中国的企业面临一个世界性的耻辱,就是他们的产品质量很差。为了获得国际品牌的忠诚度,中国的企业必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样消费者才愿意一次又一次的购买企业的产品。” 更糟的是,中国的企业还经常出现在负面新闻里,比如儿童玩具里面含铅油漆,用有毒化学物质来浸泡大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涉嫌雇佣监狱劳工。这样的结果就是,许多消费者不再会去寻找“中国制造”的产品了。 而阻碍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另外一个障碍就是,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长期以来,中国人都很难出国旅行,尤其是到西方国家去旅行,因此一些企业的经理并不能真正的了解世界,不容易领会到在数万亿美元的西方市场中,究竟是什么在发挥效力。 因此,中国的品牌如果想要获得突破,那么中国的企业必须首先要理解全球化。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上海办公室董事总经理陈濮(Thomas Chen)表示,中国的企业必须丢掉在国内成功的经验,而是致力于组织变革。 但是中国有一个显著的竞争优势: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品牌咨询机构明略行公司大中华区研发总监谭北平(Peking Tan)认为,中国复杂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为中国的品牌拓展到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