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宝安特勤身后背着像宝剑的东西是什么
就叫“防暴短兵”吧,类似于古代捕快的铁尺、十手。
专利申请书上对该装备的描述如下: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警棍,其警棍包括打击部、棍身、前护手、把手以及后护手,棍身前段固装打击部,棍身后端通过前护手与把手一端固装,把手另一端安装后护手,打击部前端安装一攻击部,攻击部包括钝刺、钝刺尾部连接柱、攻击部主体以及末端连接柱,攻击部主题前端固装钝刺尾部连接柱,攻击部主体后端链接末端连接柱,钝刺尾部连接柱前端固装钝刺,钝刺尾部连接柱以及末端连接柱外壁均制有用于啮合链接打击部的螺纹,该种结构采用攻击部隐藏式设计,行动中安装攻击部,可增加打击效果,日常执勤不用携带攻击部,既可减轻警棍重量,又可降低外观‘威胁感’。”
“本组合式警棍的功能转换采用螺纹旋扭式设计,遂行执勤任务时,只携带执勤警棍,不携带攻击部。遂行一般处突任务时,攻击部钝刺向内旋入打击部内,钝刺尾部连接柱与打击部内壁利用螺纹连接,攻击部件主体与打击部连接成为整体,形成钝刺向内的制暴警棍。遇有严重暴骚乱情况时,旋下攻击部,钝刺向外,将末端连接柱旋入打击部内,形成钝刺向外的制暴警棍,既可抡打,也可戳刺。如需加长,可将另一根组合式警棍握把的后护手拧下,将握把旋套在第一根制暴警棍攻击部件钝刺尾部连接柱上,形成加长型组合式警棍。”
② 电棒是谁发明的
名称:神经扰频电棒
发明者:弗雷德·皮尔森
发明经费:5万美元
所花时间:6年
6年前,皮尔森看到10岁的儿子在空中挥舞着荧光玩具剑砍来砍去,萌生了发明一种自卫武器的想法。当时,他观察到儿子的玩具剑可以很轻易地伸长三倍,收缩自如。皮尔森由此想到,如果给它通上电,那么就可以让攻击者在一定的距离内无法近身。
尽管51岁的皮尔森从未发明过任何东西,但是他还是决定试一下。他把儿子的玩具拆开,在剑轴上缠上玻璃纤维,然后配上电线,再增强电力。两周后,一个电流强度为3毫安培、电压为5万伏的神经扰频器就制成了。不过,直到6年后,这一发明才完全成型。
像警棍的作用原理一样,这个神经扰频器通过电流作用于大脑,使得对方无法控制自己的部分躯体,但是又不至于产生致命作用,而且由于它伸缩自如,很便于携带。一般警棍的电压达到十几万伏至上百万伏。
③ 棒子的由来
那边以前不是叫高丽嘛
就是高丽棒子
清末开始,觊觎东北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进行大规模渗透和殖民,这一情况在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更是达到顶峰。而要进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华人员多数是军人,没有多少人对占领区进行日常统治和管理。但限于日本本国自然状况,也因路途遥远和经费等问题,所以从日本本土不可能调来足够的移民。于是,日本就从当时早就日韩合并的朝鲜半岛征调大量的朝鲜人来华,这些韩国人在接受了所谓“日韩同祖”的奴化教育后,来华后开始为虎作伥,被当地华人称为“二鬼子”。但是日本人对朝鲜人根本不信任,所以这些朝鲜警察手里没有得到日本人给予的任何武器,还不如中国的伪警察(伪警察至少还有一根警棍)无奈之下,这些人就用朝鲜妇女洗衣服的洗衣棒当打人的武器。由于这些人比日本人还凶,所以当地老百姓背地叫他们高丽棒子。
1,其实棒子这个称号还是乾隆皇帝所赐。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无知的意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鲜的国王来北京朝见乾隆,乾隆很高兴,在紫禁城宴请他,席间有人端来一盆净手水,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这盆水里加了点花瓣和盐。朝鲜国王以为是汤,就端起来喝了几口,然后大赞好喝,乾隆见了大笑,说朝鲜国王;“你真是个棒槌啊’。朝鲜国王不懂啊,以为皇帝封他什么大官哪,赶紧谢恩。从此朝鲜人就叫棒子了。
就是说韩国人的愚昧无知而已
2,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有不少被日本人征调过来的朝鲜阿三,但是日本人不给配发武器,还不如中国警察,中国警察有一根警棍,所以这些朝鲜人就把家里妇女洗衣服用的洗衣棒拿出来当武器,比较凶悍,所以东北老百姓就管他们叫高丽棒子所以现在如果这样叫他们他们会急的,那是汉奸的代名词。一句棒子就成了大家骂这些为日本人卖命的朝鲜族人的蔑称。
④ 发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了,老师就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后来他妈妈就从学校把他拉回来自己教,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艰苦奋斗,还有他的自信、自强、自立和非凡的才智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等。为人类做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人们荣誉为“发明大王”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有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散步。突然,一个熟透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离开树枝,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方向呢?因此,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就这样,牛顿由掉苹果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说:当物体初速度不够大时,物体总要落向地面,当物体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总也落不到地面,现代人就创造了地球的卫星、火箭了,它们可以一直绕着地球转,可以不落回地面了。 说明了凡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做一个细心发现问题的人。
⑤ 中国发明家叫什么名子都发明了那些东西
张三丰发明了太极拳…呵呵
据我所知,只有鲁班发明了锯子,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葛洪发明了思南,蔡伦发明了造纸,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⑥ 甩棍是哪年出的
世界上第一根伸缩式警棍“Zippo”(注意,不是打火机)由德国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发明,(天,我们手中的甩棍居然是 卐 纳粹发明的)手柄部分装有钢质弹簧,类似现在的弹射式警棍。头部则装有钢球,打击威力甚大。(ZIPPO图片资料来源不确定,尚不能判断真实性)
⑦ 著名发明家有哪些
中国发明家
毕升——活字印刷术
蔡伦——造纸术
沈括(宋朝)发现用细丝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
古代炼丹家——火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烧的硫磺伏火法)
慧元---------(元)奶粉,奶疙瘩
张衡——(78-139)浑天仪、地动仪
诸葛亮——(三国)馒头、木牛流马、孔明灯
现代发明家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现代发明家袁隆平——杂交水稻
现代发明家席跃久——抓捕器、抓捕警棍
外国发明家
爱迪生----(1847~1931)电灯 电影 电报 电话 留声机 复印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阿基米德—(古希腊)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
费莱明—青霉素
彭奈迪脱斯—安全玻璃
比罗次—圆珠笔
瓦特——蒸汽机
西门子---发电机
本茨----汽车(内燃机趋动)
贝尔----电话
马可尼---无线电报
诺贝尔---炸药
贝尔德---(1888—1946)英国发明家。1926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电视机。
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磅秤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第一架实用直升机
罗伯特·汤姆森---第一个充气轮胎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利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他一生完成1093项发明,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发明家。1867年发明安全炸药
尼古拉·特斯拉(1856年-1943年)克罗地亚发明家,交流电,特斯拉线圈。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发明家,发明温度计。
鲍勃——人造血管
利兰·克拉克——人造血液
约翰·冯·诺依曼(1903~1957)——计算机
莱布尼茨(1646 - 1716)——二进制数学
⑧ 甩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的
甩 棍 发 展 史!
时常有人提问,甩棍是何时诞生?又怎么走到今天的?为将已有的棍类/甩棍信息汇编成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文集,由ozgaga版主担纲英文资料翻译,CDZT版主提供图片资料,共同完成此文。
甩棍只是众多棍状击打器具中的一个派生品,与源远流长的“棍”们相比,仅几十年的历史,因此注定甩棍伴随着“棍”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已有越来越多的执法部门开始选择甩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甩棍永远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警棍。原因是使用者们发现,同尺寸甩棍的击打力度并不如传统一体型警棍。相比甩棍而言,传统警棍具有高可靠度、击打有效和超级耐用等优点;不仅在重量方面占优,其力学动能的表现也更出色。当警棍的质地=1/2X X速度2(指2次方)时,简写为 KE=1/2xMxV2。重量和质地在击打能效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点上传统警棍还是占优的。我们棍友及研究者们,往往专注于这个公式的速度层面,而忽视了质量层面对击打有效性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既然传统警棍的有这么多的优点,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执法部门继续选择甩棍?答案是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迅速制服嫌犯并“适度使用武力”方面,甩棍的作用已足够。(国外警员普遍配有枪支,棍只是最初级的武力解决方式,够用即可而方便第一)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警棍/甩棍100年来的发展史;
最早的警棍是一种叫做“Billies”的木质棍子。这种棍子采用硬木制成,打击时会产生巨大的疼痛感,但比较后来的钢质棍所造成的伤害要小。
世界上第一根伸缩式警棍“Zippo”(注意,不是打火机)由德国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发明,(天,我们手中的甩棍居然是 卐 纳粹发明的)手柄部分装有钢质弹簧,类似现在的弹射式警棍。头部则装有钢球,打击威力甚大。(ZIPPO图片资料来源不确定,尚不能判断真实性)
可能是因为这种警棍在设计上还存在缺陷,这种伸缩的棍棒在二战后便基本销声匿迹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然继续盛行传统一体型警棍,材质从山胡桃木、古柯木到聚碳酸酯乃至铝合金。这类警棍的优点归纳为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制服嫌犯快速而有效。其缺点是长度的原因,携带不甚方便,警员在步行巡逻时警棍经常与腿部擦碰。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Monadnock著名T拐PR24的风光岁月。(PR24堪称现代T拐的鼻祖,采用聚碳酸酯铸造,是所有后续仿制品的模板)T拐的戳击、杠杆手法和锁人技术,深深赢得了警员们的亲睐。然而,T拐也有自身的缺点,诸如体积巨大,需要专门的培训,训练方法也比较复杂,戳击耗费体力较大,虽然击打力度很大,但打击效率与甩棍比稍差。
八十年代,可伸缩式棍棒陆续又在一些国家中出现,比如远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继承了德国产品的遗志,推出了改良的自动弹射伸缩棍与非动力弹射的阻力闭锁甩棍,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阻力闭锁甩棍的代表品牌“ASP”杀入江湖。才真正确立了阻力闭锁甩棍在市场中的大发展。阻力锁定型甩棍的优点是: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收起携带时在巡逻中不会碰到膝部。其缺点是甩棍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手柄上而不是在打击部分;因质量(Mass,物理学名词)和重量不足的原因需多次打击才能制服嫌犯;棍子因质量不够而易弯;因锁定不足导致意外解锁;因热处理原因导致棍子在接口处断开;必须通过在地上反复敲击方能收棍。
鉴于ASP甩棍锁定性差的原因,竞争对手Monadnock推出了机械锁定的“Positive Stop”(2节)甩棍。其优点是:不会在中间解锁;解锁通过按钮实现。其缺点是:2节在棍套里显得较长;在接口处要承受的力更大,容易弯曲或折断。
此间也出现其他机械锁定和结构特殊的棍子,比如“PASS-CON”和“Handler-12”。但这些棍子需要很多的培训才能有效地使用,携带起来颇为累赘。
在2000年时,Monadnock推出了AUTOLOCK自动锁定棍。其优点是:3节的机械闭锁结构使得收棍和携带更为方便。其缺点是:机械故障增多;最重要的是打击力度还不如阻力锁棍子,其原因是机械闭锁的结构重量导致重心更加靠后,可作用于棍身的质量更低。为弥补击打质量的不足,MONADNOCK方面通过配置大型的PST加重棍头来增强击打力,通过改变重心和前端质量,在重心与击打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这种高力度击打棍头的英文名词竟然叫做”超级安全棍头”
OH MY God !
2001年,PPCT公司推出了重量为7盎司的“Phoenix”火凤凰聚酯塑钢甩棍,重量轻是其最大的优点,非常适合便衣侦探随身使用。但是其质量和重量的缺乏也大大限制了打击力度与强度。
另外还有甩棍的网络~
见参考资料
⑨ 发明家的故事
一、水蒸气的启示
在火车出现之前,人们在陆地上的运输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动物进行的。但是不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有同样的缺点:速度缓慢,易受天气变化影响,需要中途休息和补充食物。那么,能不能制造一种机器来代替人和其他动物进行运输和旅行呢?被誉为“火车之父”的英国蒸汽机车发明家史蒂芬孙把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
勤奋造就伟大的发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孙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矿工家庭。他的父亲是煤矿里一个看管蒸汽机的司炉工,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史蒂芬孙上不起学,8岁那年,他就去给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孙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给在煤矿工作的父亲送饭。每次来到父亲工作的锅炉房,他都会被那些不停转动着的机器迷住,他总是出神地看着锅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忘情地听着机器隆隆转动的声音。
他很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可以自动转起来,而且力量会这么大?他想,自己长大以后,要是也能像父亲那样当一个司炉工,操纵巨大的蒸汽机干活,那该多好!放牛的时候,他就常用泥巴来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机,锅炉、汽缸、飞轮等各种各样的部件都有。
14岁那年,史蒂芬孙真的当上了一名见习司炉工,负责给蒸汽机添煤、加油和擦拭机器零件。看着机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飞快地转动,他高兴极了。但是时间久了,他觉得只是看着机器转动不过瘾。他开始在心里琢磨起来:这机器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别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孙一个人偷偷地把蒸汽机拆开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细观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装配难,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强把蒸汽机重新安装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胆,担心蒸汽机第二天转动不了。
谁知道第二天一发动,那台蒸汽机比平时转得还要好。这次成功拆装之后,他的胆子也大多了,以后就经常这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机的各个零件都摸了个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史蒂芬孙多么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机器。
他模仿着拆装过的那台蒸汽机,试着画了一张草图送给煤矿的工程师看。工程师看后,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啊,有志气的孩子,希望你多读书,多掌握科学知识,将来发明一台比蒸汽机更好的机器!”可是,史蒂芬孙从小没有进过学校门,怎么读得懂高深的理论书籍呢?
17岁的小学生没有文化知识,就很难搞出发明创造。于是,17岁的史蒂芬孙第一次走进了学校,他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起。史蒂芬孙每天晚上都和七八岁的儿童坐在一起上课。他像羊群里的骆驼,鸡群里的仙鹤那么突出。
“嘻嘻,傻大个!”“嘿嘿,笨蛋!”教室外面常常会传来这样的讥笑声。小学里的许多学生都讥笑这位“大学生”并没有在念大学,却是在念小学。
然而,史蒂芬孙不怕羞,不怕讥笑,他毫不介意,只顾埋头苦读。史蒂芬孙白天要到矿上上班,为了多挣些钱养家糊口,休息时间他还要替人家修理钟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孙总是第一个进教室,专心听讲,埋头学习。放学以后,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功课、做作业。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1803年,史蒂芬孙被提升为煤矿的机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矿上的一台运煤车突然出了故障,许多机械师都找不出毛病在什么地方。史蒂芬孙看了一会儿,就对总工程师说:“让我试试吧。”那些机械师都不相信他,认为一个“毛头小子”怎能把机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孙很快就把运煤车修好了。煤矿经理知道这件事后,马上把史蒂芬孙提升为机械师。
史蒂芬孙在煤矿工作时,每天看到运煤工人总是用力地把煤从矿井里一点点地背出来,工作非常辛苦,就萌发了一个伟大的念头:他要制造一辆既可以运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机车。于是他就埋头设计起这样的机车来。
1814年,史蒂芬孙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统靴号”的火车头。当他驾驶这个火车头,在煤矿进行试车表演时,很多人都嘲笑这辆只能拖30吨货物,每小时只能走六七公里,样子像笨鸭子一样丑,走起路来像地震一样响的破车。
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竟然到处造谣,说:火车的声音很响,这会使牛受惊,不敢吃草,从而牛奶就没有了;鸡鸭受惊,从而蛋就没有了;而且火车的烟筒里会放出毒气,将杀绝飞鸟;火星四溅,将酿成火灾;倘若锅炉爆炸,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乘客将遭断手折骨之痛。
一些原来赞成火车试验的官员,听到这些谣言也开始极力反对,并且非常肯定地说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技术上的困难和这些谣言带来的压力,史蒂芬孙并没有像另外一些也在发明火车的人那样灰心丧气,止步不前。他始终相信自己发明的火车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帮助,因此鼓足勇气,总结经验,决心继续研究和改进火车。
1825年9月27日,天还没有大亮,居住在英国斯多林克顿的许多男女老少就纷纷起床了。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向同一个地方赶去。他们去干什么呢?原来,史蒂芬孙要在那里举行一次试车表演。正当机车缓缓启动时,一个青年骑马疾驰而来,他大声叫喊着要与史蒂芬孙的火车比试比试。于是,火车和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
一开始,只见火车缓慢行驶,而马则狂奔不已。一会儿后,火车的安全阀升起来了,鼓风机嘶鸣着,腾起团团烟雾,车速逐渐加快,很快火车与马并驾齐驱了。再过一会儿,火车毫无倦意,一往直前,马却渐渐累了。越往后,马就越显得力不从心,被火车甩得越来越远。
这条飞奔的钢铁长龙,可载重90吨,乘客400人,最高时速24公里。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车——“旅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