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凌迟这种刑罚是谁发明的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陵迟原来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于死刑名称,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在明朝以及明以前,这种刑法主要用于处罚那些十恶不赦的犯罪,如谋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如果打骂父母或公婆、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也是触犯伦理道德的重罪,要处凌迟刑。但后来为了镇压农民反抗,对于不按时交纳赋税的也要处以凌迟刑,这在清朝中前期尤为突出。
凌迟刑的处刑方式很残忍,一般记述是说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而历代行刑方法也有区别,一般是切八刀,先切头面,然后是手足,再是胸腹,再是枭首,最后肢解。
明朝时期,凌迟一般比较精细,大多数凌迟都超过千刀,比较典型的是明朝作恶多端的太监刘瑾被割了三天,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据说第一天割完后,刘瑾还喝了一点粥,第二天继续。
到了清朝之后,凌迟的刀数大不如前。大致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几类。其中,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双眉,三、四刀切双肩,五、六刀切双乳,七、八刀切双手和两肘间,九、十刀切去两肘和两肩之间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两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两腿肚,十五刀刺心脏,十六刀切头,十七、十八刀切双手,十九、二十刀切两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双脚,二十三、二十四刀切两腿。
公元1905年的光绪年间,凌迟刑被废除。
凌迟
亚洲和中东的民族尤为偏好此刑。该刑的关键在于将人体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波斯帝国对于反叛者的凌迟是四等分四等分地切。古罗马人处理女犯时先割去双乳,对男犯则先去其生殖器。古希腊人在割肉时还要加上剔骨的程序,弄得犯人每个都像木屑填充的布娃娃。但比起中国人,其他民族都显得粗糙。中国人将凌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之堪称绝技。行刑开始时,刽子手会巧妙地一刀剜去犯人的喉结,以免他喊叫。然后迅速地包扎出血伤口,最先动手的部位是背,每刀割下的肉必须只有指甲盖大小。杀一个成年人必须要施3357刀,刀刀须见血掉肉,要用大白瓷盘将其贴在上面供观众鉴赏,并要得到赞赏,如果犯人在规定刀数前死去,刽子手将被观众嗤之以鼻,并有可能丢掉饭碗。
起源与神秘之名
“凌迟”二字最早出现在《辽史·刑法志》,指名为一种肉刑的名目。这个名词非常神秘,无疑的是汉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语的结合。
我们可以在前几个朝代找到几乎相同的名词,不过第一个字最常出现为阜字旁的“陵”;“陵”的意思为土丘;“迟”字则不能解读为现代汉语的“迟到”,而是“逐渐铺平”或“刮平”的动词。具体而言,“陵迟”可以指为逐渐铺平或刮平土丘,意即一座坟堆,宗族的集体冢。不过,有些朝代的史篇记载具有象征意义:“陵”,斜坡或运河沿岸土堤,代表制度、律法,所有国体的划定界限;“迟”,代表界限的下沉与崩塌。所以“凌迟”意味著衰落的起始,此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制度的崩塌。因此,这个名词和刑罚系统没有直接关联,一直到辽代才用来指称一种肉刑。写法上有些差异(人们发现有写作“持”,而非“迟”),冰字旁的“凌”变得比阜字旁的“陵”常用。《宋史》中还同时采用两种写法,不过从元朝开始,只能找到第二种写法,也就是冰字旁的“凌”,而且永远只作为刑的解释。古代的写法只有在古籍出现,后来的人不再采用。从此“凌迟”只是肉刑的名字,少数博学多闻的人才会记起它从前的意义。
事情的经过究竟如何?非常肯定地,它原本是契丹语的一种名词,发音非常接近汉字的“凌迟”,它是契丹辽代政权下所使用的一种肉刑,可能是利用小刀切割被缚的犯人。几经考量之后,这个名词就固定用来指称辽代统治中国所施行的此种肉刑。
对于研究刑罚系统改革的中国学者而言,这种刑罚具有蛮族的血性,它的名词晦涩难懂,虽然不属於为“五刑”系统,但非常明确的具有汉人的字词。然而,将人缚在木桩上刮杀、切割,不仅是蛮族地区或异国朝代的处决,凌迟手段愈来愈频繁、系统化、萧规曹随,宋朝传至元朝,明朝承续后,又传至清朝。这几个朝代的中国,如同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一样,继续将之传承下去。施行各类凌迟之翘首,首推对抗蒙古大汗、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他颁布《大诰》,已以「凌迟」之刑惩罚各式犯罪,特别是官吏的贪污,甚至无论财物数字如何微小。
极刑的持续扩张
汉朝以后,中国古代谨慎定义律法的刑罚规范。一个好的王朝必须尽力抑制死刑的数量,必须废除最残酷的肉刑。因此,隋朝为他们的权力制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唐朝也采行这项系统,后来的几代亦相继跟随,唐朝的刑罚有明显减轻。如果有司为了逼供而施以折磨,那么绞刑或斩首的死刑,便不能理解为,使被告遭受痛楚——745年的唐朝甚至考虑废除死刑!自安史之乱起,战乱频仍,因此经常施行极刑,当时进入一段难以解密的时期:理论上,隋朝与唐朝仍旧施行五刑的系统;实际上,从法典来看,则规定了许多更残酷的做法。
宋朝“凌迟”刑的持续扩张,但同样地王权拒绝更改刑律,因此《宋刑统》仍然不见“凌迟”的名目。首先,它是遵循人类宗教的牺牲教义,用以对抗流血叛乱的紧急措施。宋真宗诏令禁止大臣杨守珍支解叛乱者。宋仁宗时,王安石变法爆发党派之争,除了凌迟,腰斩也成为当时经常使用的刑罚。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指出,大臣用这些刑罚吓阻想要谋取皇位的官吏。南宋时期,凌迟的刑罚愈来愈多,但也有官吏反对,例如陆游的陈情奏表,我在后文仍有描述。“凌迟”从来不曾编入宋朝的法典,因此想要了解实际的施行情况相当困难。我认为:用於惩治叛国罪中的叛变、共谋,仍属有限,这是可能的情况。
元朝正式将「凌迟」明定为刑法的一种死刑。其次的重点是,他们将它视为蛮族对汉人宣扬威权的工具,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元朝法律和南宋末年一样,将凌迟予以合法化。元朝初年,凌迟不再成为暴动镇压、危险宗派的一种极端手段,而成为特殊犯罪的常见刑罚。凌迟,从元朝编入法典一直到1905年清朝废除为止,主要用来惩罚三大类的犯罪: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
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
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
第一类和第三类仅是将古代的肢解之刑予以合法化,附带一提,相当接近欧洲的犯罪惩罚:在法国,谋害君主之罪,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帮派首领须遭受轮刑;在英国,他们采用裂体之刑,和中国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行刑、支解,一直实行到十八世纪为止。
中国人有加重刑罚的特质。
首先,第一个特质是君权与父权的同义化。尊亲属如同他们王国中的皇帝一般,是受到保护的,妻妾、子女、仆人是臣民,有共谋权位的倾向。在西方,弑亲罪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还不到惩罚谋害君主之罪的程度。唯有中国人,将独创的方法发扬光大,以平亲属之间的叛乱。
第二项特质是“凌迟”的宣判株连三族,亦即所有父系与母系的尊亲属!甚且,有更荒谬之处,叛乱大都个人所为,但宣判时却视为家族之罪。尽管只有朱元璋有意推行这项法则,大力清除公职官员;但是不要忘了,他的儿子永乐曾屠杀忠于前任建文帝的方孝孺,以及株连他的家族超过八百人。后来,“三族”法不再是株连尊亲属的死罪,而改为放逐。清朝的时候,只有成年的儿子会被放逐,时间长短不定。清朝延续明朝的法律,不过刑罚有减轻,包括第一大类的谋逆君主之罪。因此,文字狱案件经常判处凌迟刑罚,不过任何罪犯都不至于如戴名世等人,真正地遭受枝解之刑,他们所犯之罪可以改为斩首或赐死。相反地,其他伦常之罪、凶残与不人道之罪等两大类犯罪,尤其是强盗罪,则会处以凌迟之刑,一直施行到清朝末年刑法改革废除为止。
“是哪个皇帝或者大臣的主意,想出这种刑罚呢?”你以为他们是吃饱撑的没事干啊,你看下文:
凌迟起始至废除的文人反抗
凌迟,出现在920年的辽代,十三世纪末成为一种法定的刑罚,1905年废除,大约比欧洲晚了一个世纪之久(1789年法国废除轮刑,1810年英国废除裂体之刑)。废除凌迟,是朝向施行西方法典的第一个措施,监禁、罚款取代原来的肉刑,并节制绞刑。
有些人发觉到“凌迟”的不人道酷刑,即认定中国人崇拜欧洲的法律与观念,这是一项严重的错误。从宋朝之后,就不断出现限制或废止凌迟之刑的声音。当时可证明废除凌迟的最好例证,就是伟大诗人和官吏陆游的《陈情书》,这篇文字在当时是出人意外之举:他认为只需斩决取代凌迟,慷慨激昂地辩护废除凌迟的好处。其实,陆游的论点可归纳如下:(一)残酷死法、暴露器官,使国族不受尊重,妨碍实践教化的使命;(二)打压最恶劣的反对派,不应以牙还牙:支解罪犯并不合法理,即使他曾经支解过别人;(三)汉朝和唐朝两代同时提供革新与有效的刑罚系统,放弃酷刑。因此,他认为应该限制并废除凌迟与其他酷刑。
这篇文字经常被反对凌迟的文人引用,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论点。在此本人仅引述最重要的几则:清朝初年的法学家王明德,1680年印行的《读律佩》著作中提到,凌迟为五刑之外,因此为“正法之外”的刑罚,或者“非刑”。的确,尽管各朝皇帝采用,其实并不是合乎法理,有违中国刑罚的精神。擅长考证的大文人。所有的争论在文人间流传、搜集,清朝博学的法学家薛允升,他的两本著述《唐明律合编》《读例存疑》,对於清朝末年刑法的变革也有深远的影响。他大量引述陆游、王明德的观点,力陈恢复汉唐,不将凌迟纳入刑法之中。他的门生沈家本,也采用相同的论述,1905年4月24日的《陈情奏表》,终于得以正式废除凌迟。
当然,在帝王的统治之下,文人建请废除凌迟、或减少死刑的声音,实在太微弱,他们必须承受沈重的外在压力。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太平天国以后,类似死刑在清朝末年非常频繁,因此凌迟废除数月前,法国使馆士兵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拍摄到三个不同死刑犯的凌迟照片。这些照片不利於中国的过去,化为恐怖的证物。但是如果有一张照片,或者一位摄影者能拍摄到类似凌迟的英国或法国酷刑的画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中国酷刑”,不仅是法律史上的客观事实,我在此强调,它同时也影响欧洲人,在须臾之间留下对中国的某种观感。这是历史中常见的例子,但是它是新颖的,西方文明第一次拥有科技的方法,将视觉定格于纸上。在此,历史学家们应该留给这位艺术家一些空间,他深知尽情展现蔑视权力暗藏,支配者操控的不凡观点。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知道了吗?
B. 中国是谁枪毙前因发明一项专利被免除死刑
一、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红涛,这个人可以说非常的有才华,当时是因为没有资金骗取了很多钱,所以才入狱,但是他提供了无刷电机的设计图,所以最终国家才赦免了他的罪行,让他走出了监狱,可能历史上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够在临刑之前解除惩罚,还能够被聘为高新工作人员。
四、李红涛曾经在监狱当中也多次越狱后来,他想明白了自己做出了无刷电机,他向监狱的领导出示了这个东西,所以监狱的领导给了他一次机会,最终李洪涛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最后的一刻成功的逆转,可以说他在人生最后的7天里面让自己发生了奇迹。
所以在我看来一般有才华的人可能都需要经过一些磨难才能够最终成功,但是能够做到李红涛这样的人绝无仅有。
C. 西方死刑的起源
一、奴隶制时期的死刑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此时的社会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阶级分化与对立日趋严重,促使氏族社会解体,产生了由奴隶主占居统治地位的国家。在古代奴隶制国家,国王和贵族们的权威至高无上,他们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极其简单,大约只有两种:要么是处死,要么是奴役。(一)最初的死刑是为了祭祀神灵奴隶制时代动辄将罪人处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产生了许多迷信观念,人们普遍信奉神灵。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人们信奉各式各样不同的神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为了祈求丰收和祛病,人们经常会向神灵供献各种祭品——牛、羊、猪以及各种有生命的活体。当奉献了这些祭品却仍然得不到丰收和未能祛病时,便认为是自己的内心还不够虔诚,以为神灵们欲向人间的信徒索要大量的供奉,需要有活人作祭品。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人能比凶犯和窃贼更适合付出这种终极的代价呢?于是,犯了法的人便自然会成为牺牲品被处以死刑——当权者认为用这种方法最有希望获得丰收和治愈疾病。古希腊作家兼地理学家斯特拉堡曾记述了一些当时祭祀杀生的方法:“(凯尔特人)经常用剑把准备用作祭品的人从背后砍倒,然后依据其垂死挣扎的状况进行占卜活动,从死者的剧痛中获取有关未来的暗示,最后检查死者的肠子以验明某种征兆。”[2]凯尔特人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用箭射死被用作祭品者,或在选定的神圣场所把他们钉死或烧死。许多罪人被装进一个形状像神怪的巨大柳条笼内,然后和笼子一起放火烧掉。经常会有几十个年轻人被硬挤着塞进一个神像里,看着下面的柴堆被点燃[2]11.在黑暗的中世纪,窃贼和凶手通常会被处以死刑。那时的死刑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为了惩罚罪犯,一方面是为了平息神的怒火。犯人经常被当作祭祀的牺牲品被处死,其手段极其残酷和野蛮。即使到了基督教义传遍世界的时候,血腥的刑罚也没有一点改观的迹象。罗马人和他们周围的野蛮民族竞相使用新式的更加令人痛苦的死刑方法,殉难者不计其数。难怪在那个年代,罪犯这一身份会被人们称作“血污浸透的符号”。(二)古罗马皇帝以杀人取乐古罗马一向被视为奴隶制时期文化、哲学和艺术的中心,但帝国时代的罗马也留下了纵欲过度和刑罚泛滥的恶名。公元14年,56岁的提比利乌斯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常常怀疑一些重要人物对自己不忠,动辄将他们处死。提比利乌斯最宠信的大臣叫赛亚努斯,由于他的挑拨和一连串的告发,使不少家族遭到灭顶之灾。有时在行刑时,孩子们被逼着先杀死自己的父母,接着自己也被杀死。提比利乌斯的统治很残酷,但后继王朝的情况更糟。继位的卡里古拉更是一位迫害狂。传说有一天卡里古拉在进餐时,突然一阵大笑。周围的人问他:“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他答道:“我突然想起,只要我一声令下,你们的脑袋就都会被砍掉。”卡里古拉杀人并不需要什么理由,他把最残忍的刑罚当成一种娱乐,有时他宣布处死最亲近的顾问和弄臣,从他们被拖走时的惊恐神色中取乐。他曾说:“罗马城里住着的就是一群等待我砍头的人。”卡里古拉喜欢把刑场当成热闹的剧场,刽子手们得到指示,要把各类死刑作为观赏节目来执行,行刑的过程拖得越长越好——先要把人的胳膊和腿逐一劈掉,或把舌头割掉,然后才杀死。甚至他的情人们也不能因娇弱而幸免。他时常嘀咕着:“什么时候我一发话,就把这颗美丽的头砍下来。”罗马帝国为处死基督教徒,发明了种种残忍的行刑方式,例如:火刑。残暴的统治者常常利用火的威力来制造痛苦,让犯人在临死前饱受火烧的折磨。火刑的实施办法虽略有不同,但目的都是让受刑人不得好死。有的是先逼迫犯人将握着香的手伸进炭火里,有的则是逼迫犯人从燃烧的煤块上走过去,随后又被抛入燃烧的火坑里,或者被架到烧红的炭火上,伸展的四肢还要用钉子钉住,直至最后被活活烧死。在人们的记忆中,尼禄是一位“在罗马燃烧时弹琴的皇帝”。这个暴君曾一边弹琴一边眺望火海中的罗马。那场大火肆虐了六天之久,毁掉了大片城区。按照某种荒谬的逻辑,他把火灾归罪于基督教徒(尽管有人怀疑他才是真正的纵火者),并展开报复。大批基督教徒被丢入饿狗群中。最令人发指是,他竟然给基督教徒身上泼上沸腾的沥青,然后把包着沥青的人体当火炬给他的宫室照明。下油锅。有的人葬身在滚烫的油锅里或盛有铅水的大锅里。有些人则是被活着放进酒桶里,在他们身上绑上浸过油的绳子,一经点燃就可以烧进肉里。还曾造出很大的煎人锅,把犯人放入锅内,下面架上炭火,如同煎肉一般把犯人慢慢烤死。铁床刑。把犯人绑在铁床上,床下点着火,让犯人活着忍受灼烧。有时施刑者用一件铁衣固定住殉难者,然后像给马匹上蹄铁一样,给他们穿上烧红的铁鞋,脚上的肉会立即被烫得剥落下来。(三)腓尼基人发明了十字架刑腓尼基帝国是古代地中海东岸北部地区一系列小城邦的总称,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朔至公元前30世纪。腓尼基人曾是地中海沿岸最著名的商人、主要从事航海和贸易活动,其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字母文字。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后来该国陆续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和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64年并入罗马的叙利亚行省。腓尼基人的一大发明,就是把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其后,这种办法由腓尼基人传给了希腊人、亚述人、埃及人、波斯人和罗马人。当罗马人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这种死亡方式被视为是最屈辱的。罗马人认为:只有奴隶和最坏的罪犯才可以被这样处死,对一般的罪人则采用别的方法处死,而不必承受这种侮辱下的痛苦。这种残酷的刑罚起源于一根木桩。起初是把犯人绑在木桩上,令他因饥渴而死,既简单又残忍。后来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X形架又被称为“圣徒安德鲁之架”,因为这位圣徒就是死在X形架上。尽管各地行刑的细节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样:犯人先被鞭笞,然后被迫背着木架走到刑场。有时木架很重,一个人很难搬得动。行刑前,犯人被剥去衣服,只剩下一块缠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脚下面有一块楔形木,防止身体因重力而滑落。然后把十字架插进地上预备好的固定口内。为了加速死亡,有时犯人的四肢会被打断。犯人的耐受力越强,受折磨的时间就越久。无情的烈日炙烤着他们裸露的皮肤,苍蝇叮在他们身上吸食汗液,空气中的沙尘令他们窒息。十字架刑通常是成批执行,所以在一个地点常会同时立起若干个十字架。犯人被处死后要继续挂在十字架上示众,示众之后,按惯例要将十字架和罪犯一起埋掉。十字架刑后来又经历了一些改良,比如把犯人头朝下固定在木架上,这样能使犯人很快失去知觉,实际上减轻了犯人的痛苦。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在公元4世纪废止了十字架刑。但在法国,十字架刑仍被沿用,直至1127年“正直的查尔斯”被杀的案例中,凶手伯特霍德还是被十字架刑处死的。在法国用十字架处死的犯人中,以犹太人和异教徒为多。后来,十字架刑又传入了日本。日本人为了增加被处死者的痛苦,在钉死犯人时,刽子手带着很多轻巧的矛,不慌不忙地把它们一根一根扎进犯人身体里。只有重金贿赂,才可能让刽子手快速将矛扎入心脏,否则他们会在下矛时精确地避开所有重要器官,让犯人不能马上死去。通常,日本的刽子手均以此技巧为荣。(四)五花八门的死刑执行方式除了火烧、油炸和十字架刑外,古代的西方人还发明了许多残忍的行刑方式。例如:力量刑。有些基督教徒会被吊死。有时是头朝下,单脚或双脚上系着绳子悬挂起来;再就是单臂或双臂悬挂,脚踝上系着重物。其中最不幸的一些人在吊着的时候还要遭受火烤。石刑。石刑是一种古老的行刑方式。其法是直接用棍棒或石头把人打死。有时是选择很重的石头把犯人压烂,也有的是用特制重物将犯人整死。断肢。这也是可供选用的一种行刑方式,有的刽子手甚至把把人切成两半。用尖桩、箭、斧和矛都可以致犯人毙命。沉崖。有的殉道者被扔下悬崖或大海,其中有些事先被绑在一个木轮的外沿上,再推下去,或者把他装进一个铅盒子里沉入河中,有些则被扔进石灰窑里。有一种惯例曾一直沿用到中世纪,即把判了死刑的人和毒蛇、野狗或猴子一同封在口袋里,然后把袋子沉入深水中。西方的史书记载了不少关于基督教徒被当作饲料去喂猛兽(包括野狗、狮子和公牛)的事例,有时行刑前还用兽皮裹住他们,以便更能激起猛兽的野性。摔死。犯人被反绑双手,捏着手腕吊到空中,然后将其扔下,跌落到一张钉板床上摔死。有的犯人被捆绑后,又在其身上涂上蜜以招引成群的蜜蜂,最后被活活叮蜇而死。这种方法比其他刑罚更能显示虐待狂的本色。撕裂。如果附近能找到两棵基本长成的小树,刽子手会把两棵树向相对的方向拉成水平,把犯人绑在两树中间,再把挂弯的树松开,树就会像弹簧般猛地各自弹回,把人撕裂。所有这些惨无人道的死刑执行方式,在16世纪的教廷文献中都有记载。
D. 历史上枪决当天发明一项技术,直接免除死刑的人是谁
提起近代的传奇人物,李红涛绝对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当时还在浙江大学念书的他,当然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竟会因为一桩错误的感情,而发生了巨大波折。甚至中国的电机领域,都因为他的一个突发奇想,而改变了正常的历史进程——
因为这项发明专利的问世,不仅改变了中国电机领域的格局,更将他从死路上拉了回来,从死刑到缓期两年执行。在之后的几年里,李红涛又陆续有几项发明问世,获得多次减刑。在2009年的时候,他出来后就被高薪聘走。自此,没人再知道他的踪迹。
E. 古代的斩头刑罚是谁发明的/
古代的斩头刑罚是三国时吴帝孙皓发明的。
把人用铁锯活活锯死,其惨状专似乎与凌属迟、剥皮也在伯仲之间,难怪在地狱酷刑中 ,就专门有把人锯开的酷刑。然而,锯死活人不仅在传说的地狱中存在,在人间也 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三国时,吴帝孙皓的爱 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主管集市贸易的中郎将陈声原是孙皓的宠臣 ,他捕获抢劫者绳之以法。爱妾告诉孙皓,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陈声,命 里武士而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F. 电椅死刑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的
电椅是用来实施电刑的椅子式用具。顾名思义,电椅是以电流使犯人因触电而死亡的工具。电椅是美国于20世纪经常使用的一项死刑执行工具。 电椅的发明者为夏努·P·布朗,他曾受雇于爱迪生。实际上,爱迪生本人亦有参与电椅的发明计划。爱迪生参与发明电椅原本是为了打击对手的交流电公司——为了证明交流电的危害性,但最后,他的直流电公司还是倒闭了。美国的纽约州政府于1889年正式采用电椅作为处决工具。
由于以电椅处决犯人常遗下烧焦的尸体及一阵恶臭,容易令主事者不安,美国于1980年代开始便以毒针注射等方式取代电椅。另一原因是电椅处刑极为昂贵,平均每人需要三百万到六百万美元,而注射只需要几百美元。 直至2004年为止,美国仅有六个州容许以电椅作为执行死刑的方法。
G. 废除死刑首先是谁首先提出的
贝卡利亚(Cesare Bonesana Beccaria, 1738--1794)
意大利刑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于1738年出生于米兰的没落贵族家庭。
从小在帕尔马的教会学校读书,青年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正如他在1766年写给他的著作的法文译者莫雷莱(Moree-llet)的信中所讲: “我把一切都归功于法国人所写的书。这些书唤起了我心灵中8年来一直遭受溺信教育扼制的人道情感。仅仅 5年的功夫,我就完全转而相信这些哲理,并且成为(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的信徒。促使我完成头脑中革命的第二本书是爱尔维修的著作。是他猛然把我推向追求真理的道路,他第一次唤起我对人类的迷惘和灾难的注意。”(转引自《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黄风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3页)23岁加入“拳头社”, 于1763年3月到1764年1月写出了《论犯罪与刑罚》。1768年被授予米兰宫廷学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授,1771年被任命为最高经济委员会顾问,几年后又担任了财政法官,接着又接受了朱塞培二世的任命,领导国务委员会第三厅的工作。虽然在此期间写了几部美学和经济学的著作及一些有关刑法改革方面的咨询意见,但再也没有写出像《论犯罪与刑罚》那样的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罚》在世界许多地区版本和译本很多。
贝卡利亚最著名的行为,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废除死刑的理念。1767年,他写了论文《论犯罪与刑罚(On Crimes and Punishment)》,提出刑罚制度的限度,是达到安全有秩序的适当目标,超过限度就是暴政。他认为,刑事审判的效力来自刑罚的确定性,而不是残酷性。他认为由国家来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公正的。这篇论文逐渐传到北美,给了革命前的知识分子包括美国建国先贤们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贝卡利亚开辟了人类法律史一个全新的时代。
H. 凌迟处死是谁发明的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陵迟原来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于死刑名称,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代,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这种刑法主要用于处罚那些十恶中的一些犯罪,如谋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如果打骂父母或公婆、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也是触犯伦理道德的重罪,要处凌迟刑。但后来为了镇压农民反抗,对于不按时交纳赋税的也要处以凌迟刑,这在明太祖时期尤为突出。
凌迟刑的处刑方式很残忍,一般记述是说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而历代行刑方法也有区别,一般是切八刀,先切头面,然后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后枭首。但实际上比八刀要多,清朝就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几类。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双眉,三、四刀切双肩,五、六刀切双乳,七、八刀切双手和两肘间,九、十刀切去两肘和两肩之间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两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两腿肚,十五刀刺心脏,十六刀切头,十七、十八刀切双手,十九、二十刀切两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双脚,二十三、二十四刀切两腿。
实际执行时,还有更多的,最多的是明朝作恶多端的太监刘瑾被割了三天,共四千七百刀。凌迟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沈家本奏请,颁布《大清现行律例》后才下令将凌迟、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具改斩决”。凌迟等酷刑被废除,死刑仍分绞、斩两种,而且各种名目的酷刑并没有禁绝。
I. 凌迟处死是谁发明的 到什么时候禁用的
“凌迟”一词见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本义是指逐渐缓慢升高的山坡,把“凌迟”一词借用来作一种刑罚的名称,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凌迟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种名称,虽然说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这一刑法始于五代。“凌迟”是死刑的一种。这种刑罚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见于《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沈家本先生说“凌迟之刑始见於此,古无有也。”(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辽代以后,宋、元、明、清的史书中均有关于凌迟刑的记载。《宋史·刑法志》介绍:“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规定:“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绞斩以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市井骂人“小挨刀的”“干刀万剐”的说法是有所据的。官修的史书不便把这种酷刑的手段说得太详细。明人王明德就说得比较清楚了:“凌迟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体无余脔,然后为之割其势,女则幽其闭,出其脏腑,以毕其命,支分节解,菹其骨而后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传有八刀之说,先头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枭首。皆刽子手师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师与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国家未明定制度,未详其故。”(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八刀凌迟不能算作寸磔,凌迟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说法无明文,全凭刽子手具体操作。据记载明正德五年(1510)大太监刘瑾伏诛,以凌迟处死,“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头一日该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开刀……凌迟三天刑毕。”
J. 十字架死刑是谁发明的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