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果的历史发展
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这种糖果一直以来广受人们的喜爱。位于MEUSE的VERDUN地区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制造地。这里的BRAQUIER公司制造多种形状和颜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开心果的,均采用古老的方法精心制作。制造糖衣果仁的过程超过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点、圆一点。这种糖果是1650年的时候在位于BOURGOGNE地区的FLAVIGNY小城被发明的,现在已被出口到20个国家。
由于糖果的价格昂贵,直到18世纪还是只有贵族才能品尝到它。但是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众多的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糖果,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这就是今天我们能见到如此众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小小的糖果讲述了法国的历史
从北到南,糖果讲述了法兰西大地的历史和传统。RHONE河谷的果园为APT的糖果制造商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料,从而令他们生产出美味的果酱和水果馅饼。在诺曼底地区(NORMANDIE),制造者在美味的麦芽糖中加入了当地苹果的滋味,生产出“苹果糖”。
糖果制造商也从当地的工业部门中吸取制造糖果的灵感。比如矿工糖片这一糖果名称就源于法国北部的煤矿。这种糖果是什么颜色的呢?黑色,就像煤一样。在出产板岩的ANGERS地区以及法国中部地区,那里有一种裹着巧克力的扁平方型的甜食,被称做QUERNONS,颜色就像板岩一样。有一些比较普通的糖果,比如CARAMELS(一种焦糖制的糖果),在法国各地都有生产。但一些地区给这种糖果加上特别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BRETAGNE地区就在 CARMELS糖果中加入咸奶油。在COTES D’UZES地区,制造者经常在糖果中加入甘草。在HARIBO牌子(它制造的ZAN和甘草汁糖最著名)的糖果博物馆里,就展示了甘草汁糖、糖片、涂抹甘草糖。
2. 糖果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糖果作为日常消费品,被列为五大享受食品之一,已成为世界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果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国古书上出现“饴”字是在汉代,饴糖可能是最早的硬糖。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枣和无花果做成甜食;唐朝时期,甘蔗由印度传入我国种植;十六世纪末期至十八世纪中期法国人从甜菜中提出结晶糖;十六世纪欧洲人发现可可,十九世纪才把可可制成巧克力;十九世纪后期糖果生产工艺才逐步形成。用一口锅熬糖生产的简单操作在二十世纪初才被摒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最早推出胶母口香糖。
早期糖果主要以砂糖和液体糖浆为主体,经过熬煮,配以部分食品添加剂,经过调和、冷却、成型等工艺操作,构成具有不同质构、形态,具有不同色、香、味,不同包装,耐保存、便于携带的甜味固体食品。糖果组织结构为无定型或微晶型固体,对糖果的质量要求:较小的吸水性,较强的抗结晶性,低甜度,细腻度高,保型性好等五个方面的指标。
糖果分类有:硬糖、夹心糖、充气糖、凝胶糖、焦香糖、抛光糖、胶基糖、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等几大类。
我国糖果、巧克力生产量在2001年已经达到84.71万吨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排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但是人均年消费量只有0.7公斤(俄罗斯4.5公斤、美国4.3公斤、土尔其3公斤、日本1.4公斤)。巧克力方面,世界巧克力消费量占糖果市场的43%的份额,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为10公斤,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50克,可见我国糖果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巧克力市场更为可观,但是路程漫漫,因为除了几个大城市初步达到小康,我国大部分地区离小康还需几十年的努力。
引导当代国际糖果发展潮流的特色,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引导国际糖果新潮流的是新型功能配料的加入。
由于营养与医疗关系密切,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逐步形成健康卫生的新观念,开发功能性糖果步伐加快,如:护齿防蛀、泻火解毒、护肤美容、消咽润喉、清新口气、补气养血、提神健脑、抗疲劳、补充微量元素、消食健胃、清酒等。由于我国药食同源,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既是中草药、又是食品的有六、七十种之多,而且开发的其他功能性食品配料,都可以经过临床实验,充分配置。
2.糖果作为休闲食品,不单单只是甜,完全可以让人强劲的体验酸、辣、咸、香、凉不同的感觉。如果能够在配料上填加可以在嘴里起泡、跳跃等趣味。完全适合追求刺激的“酷”类、“另类”的年轻人。还可以用卡通包装,更让人联想翩翩。
3.传统奶糖的开发:加入鲜奶,提高奶糖的鲜味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亮点;在无定型奶糖中加入微晶糖膏,适宜的温度下进行老化成为微晶奶糖(或者叫砂质奶糖),使奶糖更加细腻、滑软、耐嚼,高温不变形,已经是喔喔集团的专利;奶糖夹心也是发展的空间。
4.改良胶基口香糖:口香糖的胶基污染环境是它最大的缺憾,使胶基能够化解,成为口香糖发展的重要前途;口香糖加入功能性配料,如防蛀齿、美白牙齿、提神防瞌睡、降糖降脂、瘦身、清新口气等都是发展空间。
5.无糖糖果:对于世界糖尿病人,蔗糖消化需要他们的胰岛素对他们是致命的伤害。利用木糖醇、寡糖类代替蔗糖,适合这一人群的需要,给予无糖糖果更大的空间。
6.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在我国大城市和富裕人群中把巧克力做成“爱情商品”和老少皆宜的巧克力制品,特别是吸收欧、美制造巧克力技术和先进经验,吸引高消费阶层进行消费,把巧克力市场从人均年消费量50克达到1000克,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路漫漫。
7.糖果包装技术也是重要的一环,如何把糖果包装成具有时代特色,又恰如其分,吸引消费者的青睐是糖果包装的前途。糖果包装不能过分,特别是喜糖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达到了其价值的100%的包装,造成浪费。
8.糖果的标识和标注:由于糖果功能性的发展和品牌效应,在糖果标签上根据时代和发展的要求,恰当的表示出来,让消费者有选择的空间是必要的,也是市场的规范的要求。
3. 糖果是由谁发明的
法国糖果巡游
http://fr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3日21:59 新浪法国
正如歌手JACQUES BREL所唱:“糖果如此美妙......”(LES BONDONS C’EST TELLEMENT BON...)。糖果的叫法有很多种:DOUCEURS、FRIANCISES、CONFIERIES,它们的大小形状也是千姿百态。但是它们的历史却是相同的。最有名的糖果是哪一种?是谁发明了糖果?我们能参观一个糖果制造厂吗?以下便是对这些带着“甜味”的问题的回答:糖果的种类有很多。小的、大的、圆的、方的、彩色的、水果的、焦糖的、香味的,区别真是太大了。可以被嘎吱嘎吱地咀嚼,也可以被慢慢地吮吸,糖果因而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在有小孩的家里,到处都可以发现糖果的踪迹。因为孩子们总是将手伸向那代表着快乐的糖果盒或糖果包。法国生产的糖果种类繁多,大约有600多种,每年的糖果产量约为220 000吨。
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这种糖果一直以来广受人们的喜爱。位于MEUSE的VERDUN地区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制造地。这里的BRAQUIER公司制造多种形状和颜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开心果的,均采用古老的方法精心制作。制造糖衣果仁的过程超过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点、圆一点。这种糖果是1650年的时候在位于BOURGOGNE地区的FLAVIGNY小城被发明的,现在已被出口到20个国家。
由于糖果的价格昂贵,直到18世纪还是只有贵族才能品尝到它。但是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众多的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糖果,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这就是今天我们能见到如此众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小小的糖果讲述了法国的历史
从北到南,糖果讲述了法兰西大地的历史和传统。RHONE河谷的果园为APT的糖果制造商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料,从而令他们生产出美味的果酱和水果馅饼。在诺曼底地区(NORMANDIE),制造者在美味的麦芽糖中加入了当地苹果的滋味,生产出“苹果糖”。
糖果制造商也从当地的工业部门中吸取制造糖果的灵感。比如矿工糖片这一糖果名称就源于法国北部的煤矿。这种糖果是什么颜色的呢?黑色,就像煤一样。在出产板岩的ANGERS地区以及法国中部地区,那里有一种裹着巧克力的扁平方型的甜食,被称做QUERNONS,颜色就像板岩一样。有一些比较普通的糖果,比如CARAMELS(一种焦糖制的糖果),在法国各地都有生产。但一些地区给这种糖果加上特别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BRETAGNE地区就在CARMELS糖果中加入咸奶油。在COTES D’UZES地区,制造者经常在糖果中加入甘草。在HARIBO牌子(它制造的ZAN和甘草汁糖最著名)的糖果博物馆里,就展示了甘草汁糖、糖片、涂抹甘草糖。
既好吃又好看
CAMBRAI的薄荷糖、FLAVIGNY的茴香糖以及NACY的香柠檬糖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它们具有地区特色,都很有名,包装也不错。这些糖果通常包装在金属盒中,不但外部美观漂亮,而且这样的包装也有利于存放糖果。在今天,这些糖果经常被人收藏,或当作馈赠他人和褒奖自己的好礼
参考资料:http://france.sina.com.cn/art/2003-08-23/37.shtml
4. 糖是谁发明的
蔗糖是人类基本的粮食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蔗糖根据纯度的高低可分为三种;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
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
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将过冬成熟的甘蔗,用轧浆车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现在的南洋)。
造冰糖法: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
季羡林在所著《中华蔗糖史》说: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并指出
冯·李普曼(von Lippmann)的《糖史》,没有一个字提到黄泥水淋脱色法。
除《天工开物》外,《闽书南产志》、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刘献廷著《广阳杂记》、《兴化府志》都有关于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叙述。证明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从明朝开始将中国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岛。
明朝中国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区,也传播了中国制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据季羡林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国糖”,就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
明崇祯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广州前后购买13028担白糖和500担冰糖。
5. 白糖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战国时代有两个著名的将领,一个是孙膑,孙子(孙武)的后代,一个是庞涓,两人同师学兵法,无论学问武艺,孙膑都胜庞涓一筹,庞涓嫉妒,总不服气。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实不希望他们将来成为冤家对头,就想方设法,启发诱导。这一天,老师把他们叫去,给他们出了一个题目:行兵打仗,总要埋灶做饭,做饭就要烧柴,烧柴就有烟,不利隐蔽。给他们两人七天时间,找来无烟之柴。庞涓带着兵士,满山砍柴,又是晒,又是烤,到了七天,弄回来一大堆干柴;孙膑则带领兵士挖窑,把木柴用火烧,然后在窑里闷成炭,他给老师交的是一车木炭。这下庞涓输了,再干的柴烧起来也冒烟,而木炭就无烟,且好运输,更适合作战用。孙膑拔了个头筹。
按说庞涓该服气人家孙膑了吧,可他越发嫉妒。老师看出了庞涓仍不服气,就又出一道题:你们给我各造一物,“物去浆来,浆去物来”。这回给的时间长,一个月,两人分头回去准备。一个月满,两人都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向老师交差。庞涓端出一盆豆浆,加热,典卤,压制,一盘豆腐做出来了。向老师说:我这是浆去物来。老师问,那物去浆来呢?我,庞涓只有狡辩了:我把豆子磨成豆浆,不是物去浆来吗?老师笑了:你这豆腐怎么再变成浆啊?庞涓无言了。
这时,孙膑拿出熬制的白糖,用水一泡,糖没了,再用锅一熬,糖又出来了。庞涓呐呐无言,心里更气:好你个孙膑,我非整治你不可,决不能让你和我做对。
出师之后,庞涓先去事了魏国,又把孙膑骗去,加以罪名,给孙膑上了膑刑,就是挖掉膝盖,其实这时孙膑才叫孙膑,原来叫什么,我未考证出来。后来孙膑被齐国秘密救出,作了齐国军师,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大败魏国,庞涓仍是孙膑手下败将。
不过,豆腐的祖师爷当然还是庞涓,而木炭和白糖的发明人则应是孙膑。不过,这只是传说而已。
6. 糖是谁发明的我想谢谢他/她~
蔗糖是人类基本的粮食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蔗糖根据纯度的高低可分为三种;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
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
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将过冬成熟的甘蔗,用轧浆车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现在的南洋)。
造冰糖法: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
季羡林在所著《中华蔗糖史》说: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并指出
冯·李普曼(von Lippmann)的《糖史》,没有一个字提到黄泥水淋脱色法。
除《天工开物》外,《闽书南产志》、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刘献廷著《广阳杂记》、《兴化府志》都有关于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叙述。证明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从明朝开始将中国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岛。
明朝中国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区,也传播了中国制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据季羡林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国糖”,就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
明崇祯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广州前后购买13028担白糖和500担冰糖。
7. 糖果是谁发明的
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这种糖果一直以来广受人们的喜爱。位于MEUSE的VERDUN地区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制造地。这里的BRAQUIER公司制造多种形状和颜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开心果的,均采用古老的方法精心制作。制造糖衣果仁的过程超过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点、圆一点。这种糖果是1650年的时候在位于BOURGOGNE地区的FLAVIGNY小城被发明的,现在已被出口到20个国家。 由于糖果的价格昂贵,直到18世纪还是只有贵族才能品尝到它。但是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众多的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糖果,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这就是今天我们能见到如此众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小小的糖果讲述了法国的历史 从北到南,糖果讲述了法兰西大地的历史和传统。RHONE河谷的果园为APT的糖果制造商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料,从而令他们生产出美味的果酱和水果馅饼。在诺曼底地区(NORMANDIE),制造者在美味的麦芽糖中加入了当地苹果的滋味,生产出“苹果糖”。 糖果制造商也从当地的工业部门中吸取制造糖果的灵感。比如矿工糖片这一糖果名称就源于法国北部的煤矿。这种糖果是什么颜色的呢?黑色,就像煤一样。在出产板岩的ANGERS地区以及法国中部地区,那里有一种裹着巧克力的扁平方型的甜食,被称做QUERNONS,颜色就像板岩一样。有一些比较普通的糖果,比如CARAMELS(一种焦糖制的糖果),在法国各地都有生产。但一些地区给这种糖果加上特别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BRETAGNE地区就在CARMELS糖果中加入咸奶油。在COTES D’UZES地区,制造者经常在糖果中加入甘草。在HARIBO牌子(它制造的ZAN和甘草汁糖最著名)的糖果博物馆里,就展示了甘草汁糖、糖片、涂抹甘草糖。 既好吃又好看 CAMBRAI的薄荷糖、FLAVIGNY的茴香糖以及NACY的香柠檬糖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它们具有地区特色,都很有名,包装也不错。这些糖果通常包装在金属盒中,不但外部美观漂亮,而且这样的包装也有利于存放糖果。在今天,这些糖果经常被人收藏,或当作馈赠他人和褒奖自己的好礼
8. 是谁发明了糖果
传说「士的」糖(sugarstick) 是由一位希望见证耶稣的糖果商人发明的。「士的」糖是硬的,正如耶版稣基督是万古磐权石;「j」形的糖身,代表耶稣(jesus)第一个字母或牧羊人的杖;白色代表耶稣的纯洁;红色的纹代表基督为我们的罪流血,另外三条较细小的红纹,是他为我们所受的鞭痕;有些「士的」糖有绿色的纹,这代表耶稣是神给我们的礼物。「士的」糖是用薄荷造的,因薄荷是牛膝草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兵丁以海绒浸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唇边),而且牛膝草代表洁净和牺牲。耶稣是纯洁的羔羊,他来是为世人的罪牺牲,舍身流血为我们赎罪。手杖上端卷曲状使它像牧羊人的拐杖,倒过来看,手杖形似字母"j",耶稣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但很多象征及意义现今并不太广为人知。
9. 关于糖的发展史
糖,虽然不像盐一般,为人类生存所必须,却是人类饮食生活当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昂贵的农产加工品。事实上,即便在工业革命后,制糖业一直是一项非常赚钱的产业。中国唐代初期,糖是贡品,只有皇室能够尝到,唐中叶以后,才日渐走向民间。宋代的工商业颇为繁华,据记载城市当中已经有“诸般糖作坊”,《东京梦华录》卷二中“州桥夜市”就有“素签沙糖、鸡头穰沙糖”等小吃的记载,“饮食果子”里则有“西川乳糖、狮子糖”等等甜点。不过,即便如此,糖或者甜品还是非常昂贵的东西。石越知府杭州,组织官民船队贸易高丽、日本。糖,无疑为高利润产品之一。东北亚,尤其是日本不产糖,糖价贵如天。贩糖于高丽、日本,更重要的是,当时世界上并没有白砂糖。你先前提到要让石越主管工商发展经济政策,而书评区好像很多人觉得应该要多发展一些科技,两相结合下,我想到制糖工业。稍稍改良制糖工艺,似为可行,而且也真的可以做到大规模生产喔!如果采取国营糖厂的方式,甚至可以以兵养兵。 根据粤闽台一带的气候,二月植蔗,九月起开始陆续采收,十一、二月为制糖场开工之时。四川也是中国产糖大省,但因为气候略冷,所以要等到植蔗期要推迟到三、四月间,而制糖一般是农历春节前后,春节前制成的糖,叫冬班糖,春节后制成的,叫做春班糖。湘赣两浙亦可种甘蔗,只不过地理略逊前四省。宋季,台湾尚未入版图,所以制糖业主要集中川闽粤。 不过,糖场一年只开工两至三个月,时间很短,若设场常川雇工制糖,所费不赀(现在也是一样,所以糖场都兼营副业,并且减低固定职工人数),所以中国制糖都是小规模农户合资生产的,或者富户雇用临时工来生产,单一产量较小。所以我就假想公家出资兴建煮糖器具,养役使牛马,当可形成大规模官营事业,而人力来源就用邻近驻军,让当地驻军进驻糖场,工作两月,贩糖所得,足以养千百倍之兵。一年当中另有十个月的时间可供操练,所养耕牛骡马又能让军队平日役使之用,我个人认为是个可行的方法。 以下略略说明工业革命以前甘蔗制糖的方法:甘蔗的栽植有所谓的“春植”、“秋植”和“宿根”三种。“春植”顾名思义是春天栽种的甘蔗,来年就可采收;第一次采收后的甘蔗根部留置在土壤内(留头),让其发芽生长谓之“宿根”,它相当于“春植”,一年后就可采收;至于“秋植”,则是七月到十月这段时间种的甘蔗,当年不能采收,必须拖个一年半左右。 古时采收甘蔗满辛苦,全是人工采收后,“揽蔗根仔”(清除不需的蔗叶、泥土、根部的须须等),接着捆绑,然后用牛车运送到制糖工场。甘蔗采收运送到工厂后,略略清洗(去掉先前未处理干净附着在甘蔗上泥土),然后送进“石车”(压榨机)压榨,石车是由两个花岗石制成的圆柱形石磨制成,以牛拉石磨,甘蔗从两个圆柱石磨中夹碾而过取得蔗汁,并产生蔗渣。手工业时代,压榨比较不彻底,只压榨一次,无法将蔗髓当中的糖汁都榨取出来,浪费蛮多有用资源的,适度增加压榨次数,可以增加产量。不过在兽力时代,后续压榨恐怕要用更重的石磨,因此拉磨的牛只数目恐怕也要多一点。根据文献记载(台湾糖业史),两个石磨组成的石车,需要12到13头牛来拉磨,如果多用一组且更重的石车,会需要超过此数的牛只。 蔗汁加热后,加入石灰净化,让杂质沉淀,取得较清澈的甘蔗汁,称为“清净汁”。然后将清净汁煮至羹状,沾之会黏手时,一边冷却一边以木棒搅拌(一般来说,都是人力搅拌,不过制造兽力搅拌器应该不难,毕竟连石磨都可以制造了,把石磨换成棍子会很难吗?),使糖浆能均匀结晶成颗粒状,即俗称黑砂糖或红糖的赤糖。烹煮时会有杂质浮沫(糖蜜的一种)产生,以木瓢捞出,冷却沉淀后可作为养猪饲料,或拿来酿酒。 一般来说,双磨石车制造黑糖,若全凭兽力与人力(用牛12头,煮糖工18人),每日大概可以处理5000公斤的甘蔗,并于当日内煮成黑糖。这并不包括采收、前期清理和运送所需的时间,那是蔗农的事情。 唐宋时期,蔗糖的大块结晶体—冰糖被发明,最早记述造冰糖技术的是南宋期间遂宁人王灼的《糖霜谱》记述了四川遂宁、广汉、内江等五郡产冰糖,以遂宁为冠,如琥珀珍玉。苏东坡过金山寺时曾写了一首诗赠予遂宁和尚圆赞,有“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之句。遂宁当时制糖霜的工艺大致如下:十月至十一月,先将蔗汁制成沙糖。然后再把沙糖溶化,把溶化后的糖浆注入插着竹梢排的漆瓮中。到春节后,糖浆开始结晶。到五月,结晶不再增大,此时将精结晶取出放在烈日下晒干,就是糖霜。当时的这种糖霜,紫色者为上品,浅白色者为下品,与今之冰糖不同。 明代以前,中国只有这种黑砂糖或者前述冰糖,所谓白糖其实并不白,只比黑糖颜色略淡,而且精制过程相当费时并且昂贵。《泉南杂志》中有如下记载:“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方法是把黑糖放进锅中,用水溶化,然后把锅烧开,糖水滚动,浮沫升起,撇掉浮沫,咸鸭蛋打碎后放入糖水中搅拌,把许多杂质裹在里面,把它撇掉,杂质就减少了一些。就这样,一直煮下去,再煮再撇,直到没有浮沫升起为止。 真正精制白砂糖的技术要到明嘉靖年中,才被偶然发现。根据《天工开物》中的记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实际上的做法是取出赤糖中颗粒大而完整、比较不干净的颗粒,装入漏斗状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黄泥水,使黑渣顺孔流出,上层的糖自然变白,愈上层愈洁白,就是白糖。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取出上层的白砂糖,中层的黄砂糖,下层的褐砂糖(这种褐砂糖比未经精练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颜色浅一点,勉强能分出等级吧)。 至于流出的黑色残渣则称为糖蜜,可用来酿造酒。酿出的酒之过滤后,兑上以米酿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饮用或作为料理用酒。兑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淀后的泥浆称为“滤泥”,含有大量有机质,养分颇高,是极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压榨过程中所残余的废弃物,为了节省燃料支出,糖厂予以回收晒干后当柴火煮糖,甘蔗枝叶与蔗皮也是主要燃料来源。基本上,制糖燃料无须外求。事实上,往往因为蔗渣太多,而将多余蔗渣当堆肥使用。但蔗渣是可以拿来制造纸浆的,甚至制成蔗渣板,作为建材隔版使用。
参考资料: http://read.hjsm.net/book/6094/html/9002.html
10. 糖是由谁发明的
中国先民很早就尝到香甜的麦芽糖,这并非是某人一时的发明,而是与酒的发明相似,初时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中,当人们步入农耕为主的时代以后,收获的谷物越来越多,当时又没有较好的储藏设备和处所,被雨淋受潮的机会是很多的,于是谷物就会发芽。在谷物生长的过程中,便自发地产生出糖化酵素而使谷物中的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以作为谷芽生长和生根的营养。当时的人们如果不舍得丢弃这种发芽的谷物,仍然取来加工、炊煮食用,就会发现它们变得香甜,更加可口,这就是说,尝到了麦芽糖的味道。于是人们便会逐步总结经验,慢慢优选出了谷芽(药),风干后磨碎制成“曲”,像酒曲那样,用它来糖化各种蒸煮熟的稻米、大小麦、黄米、高粱、糯米等,再经过滤、煎熬就会得到含有丰富麦芽糖的糖食了。这种糖食最初叫做“饧”或“饴”。这个饧字初时读如“唐”,汉时则读如“洋”,其后又改饧声从唐,写为醣,或从米为糖,即成为现在的“糖”字了。山从有关的各种文字,可以推断知,约在公元前1000年,即周代甚至殷代时大概就已经出现了制饧的加工制作工艺了,例如战国时成书的《书经·尚书》中的“洪范章”里就已有“稼穑作甘”的话,意思就是耕作收获的谷物可制作出味甜的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