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房屋和土地使用权人不同,如何处理
在物权立法中如何处理土地与建筑物的关系,有两个方案:其一,仅规定土地为物(不动产),建筑物被视为土地的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物(不动产)。采取这一方案的物权法,不动产只是土地,不动产登记只是土地登记。其二,土地与建筑物,分别为独立的物(不动产),即土地是一个物(不动产),建筑物是另一个物(不动产)。采取这一方案的物权法,不动产包括土地和建筑物,不动产登记分为土地登记和建筑物登记。
我国实行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私人可以享有建筑物所有权,但宅基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者集体。因此,我国物权法采取以上第二种方案,规定土地是一个物(不动产),建筑物是另一个物(不动产)。在规定土地和建筑物是两个物(不动产)的前提下,为避免建筑物和宅基地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造成法律关系的复杂化,创设建筑物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必须同归一人,并且建筑物与宅基地必须一并抵押的强制性规则,即所谓“房随地、地随房”原则,规定在物权法第146条、第147条、第182条。
按照第146条的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按照第147条的规定,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这两个条文规定,建筑物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一并处分原则,即权利转让情形的“房随地、地随房”原则。
按照物权法第182条规定,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抵押人未依照此规定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本条规定建筑物与宅基地一并抵押的原则,即设立抵押情形的“房随地、地随房”原则。
物权法上述条文,对“房随地、地随房”原则的规定,十分准确,并无产生理解歧义之余地。关键在登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可能是因为不动产登记机构未统一,房产登记机构专管房屋所有权过户登记和房屋抵押登记,土地登记机构专管土地使用权过户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相互之间难于协调配合,造成现实中存在“房地分离”,即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属不同主体,房屋抵押权与土地抵押权分属不同主体,的不正常现象。要彻底解决房地分离问题,有待于登记机构统一。但现实中存在的房地分离问题,并不难处理。
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属不同主体,各权利人均受限制,房屋所有人不能出卖房屋,土地使用权人既不能使用土地也不能出让土地。解决办法是:或者房屋所有权人受让土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受让房屋所有权。
现在回答问题:房屋与土地分别抵押情形,往往其中一个抵押权担保债权先到期,所担保债权先到期的抵押权人,先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抵押权,而此时另一个抵押权担保债权尚未到期。解决办法是:法庭一经受理其中一个抵押权的执行申请,即应视为另一个抵押权担保债权同时到期,法庭应一并执行两个抵押权,就该房产(对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不加区分)委托拍卖。拍卖所得价款金额,如果超过两个抵押权分别担保的两个债权的总额,则执行比较简单,只须分别足额清偿两个债权(本金和利息),然后将剩余金额返还抵押人即可。
如果拍卖所得价款金额,不足清偿两个抵押权担保的债权总额,其执行要稍复杂一点,建议法庭类推适用物权法第199条第(1)项条文后段:“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额比例清偿”。假设房屋抵押权担保200万债权,土地抵押权担保100万债权,两债权额比例为2比1,拍卖所得价款金额为150万,则清偿房屋抵押权人100万,清偿土地抵押权人50万。按照民法原理,二抵押权人未清偿部分债权并不消灭,还可以作为无担保债权,向债务人求偿,自不待言。
㈡ 房屋所有权和房屋占用范围内土地使用权主体一致怎么理解
国家实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统称房屋)所有内权的主体一致,容即房地产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
房地产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从权利客体角度说,是房屋土地合一的原则。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动产法律的基本原则。
房地产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认为,房屋和土地是一体的。物理上,房屋的基础必须深入土地,房屋是附合在土地上的不动产。法律上,房屋和土地权利人不一致,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发生。
㈢ 同一套商品房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年限一样吗
同一套商品房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年限不一样的,房屋产权包括房屋所有版权和土地使用权权。
房屋所有权是永久性属于购房业主的,土地使用权是有使用期限的,一般住宅为70年,商业为40年,土地使用权年限到期后,自动续约的。
㈣ 房屋产权证与土地使用证上的房屋用途不同怎么办
使用期限五十年办的是什么用途?难道是综合用地?不可能商业办50年吧?
《保证书》还是不要写,最好上下两层都作为商业用地,这样更灵活一些。40年和70年都是一个噱头,真到了 40年后政府也不可能把这块土地收回去的
㈤ 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有什么关系
首先抄,在权利性质上,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是相互独立的物权。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不能相互替代的,各具价值的物权。土地使用权属于民法上的用益物权,是以取得物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物权。而房屋所有权属于自物权,也即所有权,可以一发对房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且国家把土地和房屋作为两类不同的资源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设立了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
㈥ 地上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发生纠纷
如果你抄持有土地使用权证,而对方没有房产证,则铁皮棚子为非法占有及添附,你可根据“房随地走”原则,要求对方拆除、腾地归还,或与铁皮棚子所有人协商折价受让。
也就是说,在土地权属与地上建筑物或构筑物权属分离的情况下,法律保护能够证明权属并且经不动产登记取得登记证书的一方,如果双方都有权属登记,则一般倾向于保护土地使用权人,即“房随地走”为主要原则,如果双方均无未办理登记,则主张土地使用权的一方无权要求地上构筑物添附者腾地。
附,相关条文:
《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同一宗土地上部分房屋转让而土地使用权不可分割转让的”就可能导致房与地登记不一致的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土地使用者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但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动产转让的除外。”
㈦ 房产土地不一致不动产登记条例或物权法怎么解释啊
“物权法”比过去的相关法律规定,事实上,为购房者提供了更多的权利,同时提高房地产交易程序和救济制度,用于购买房地产的交易保驾护航。
住宅满70年的使用权自动续期,解除的规定,“物权法”第149条“的购房者所关注的问题
:住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期满后的期间内非住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续期的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所有权,已同意,按照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
根据现行法律和法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长期限为70年,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为引进的“房地产法”之前的50多年,40年的商业用地;综合土地50年。,归属的土地使用权期满后的70年一直挂在人们心中的一个巨大的石头。买家担心,一旦被收回土地使用权,那么将自己住宅的命运吗?“物权法”针对这一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因此,购房者并不需要购买这点有顾虑对引进的规定有利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工作。
二,房屋登记系统已取得了显着的变化,购房者的
物权法“第九条应充分重视:不动产的设立,变更,异化,依法登记的,生效,未经登记,不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统一登记制度,以减少购房手续
“物权法”第10条,第一个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物权法”第10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登记机构对房地产的位置。
报名费法院的情况下,统一收费标准
“物权法”第22条规定:不动产登记费按件收取,而不是按照房地产领域,数量或价格的比例收取。具体收费标准由价格规定的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4规定,“预告登记制度”,以防止房卖“
财产权利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协议的房子或其他不动产,以保护无论在未来的注册登记机构按照合同通知的权利。预告登记,登记的权利,恕不另行通知
拖车登记后同意出售的房地产,不发生物权效力。 ,消除债务或不能办理房地产登记,注册失败。
登记机关错误登记,对购房者造成的损失,向登记主管机关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登记要求赔偿
“物权法”第21(2)条规定:登记错误,造成损害的其他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买方善意取得的财产可能会被退回
“物权法”第108条:动产善意受让人,原来的动产权利消灭,但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除非真正善意受让人受让方。
,买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所有权和共同所有权区分
“物权法”第70条:业主的住宅楼宇,商业目的和其他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专有部分以外的公用部分享有所有权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物权法”第73条: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但城市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表达个人以外的其他公共场所的建筑面积,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大楼内的业主所拥有。 BR p>五,注意停车区,车库的归属
“物权法”第74条: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求。内建筑面积,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使用或租赁协议,占用道路或其他场地的业主所拥有的停车位的业主。
㈧ 房地产权证上房屋状况-规划用途 和 土地状况的-土地用途不一致怎么办
你这个算是工业用地,但是建的住宅,算是违规建筑,但是没人管,还能过户,你就住吧,没事的,想卖了不是也能卖吗,区别就是工业用地的年限短,没有住宅的长,但是这个一般没事,因为,现在的房子一般住过30年后必拆,所以,还没到你住到年限,房子就拆了从建了,从新陪你新的了,你现在是过完户了,没事,就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