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下哪些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 作品。血液。空气。枪支。
血液和枪支可以作复为物权法的客体。制
物权法中所指的物必须是有体物,并且具有可支配性和可使用性。作品是知识产权的客体,作品本身是人类的智慧财产,并不具备客观物质性,不是物权的客体,但是承载作品的书本,杂志等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空气不是物权的客体,空气是无体物,但是氧气罐是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的。
血液:与人体有关的其他特种物,包括可与人的身体相分离的血液、器官、精子、卵子等,也包括死者的尸体,原则上可以作为物,成为物权或债权的对象,但是以这些特种物为标的的权利的行使应有特殊规则,例如,债权性的契约不应具有强制执行力(卖血契约可由卖血人随时撤销、尸体虽可作为遗产继承,但是应依埋葬、祭祀等目的处理,不得作为一般物而为使用、收益等),不得违背善良风俗。
枪支虽然受国家管制,但是部分枪支,如也运动枪支、猎枪是可以私人拥有的,但是对其使用国家有所限制。
2. 简述物权客体的范围和特征是什么
物权的客体可分为:
不动产和动产;主物和从物;物的成分,重要成分与非重要成分;原物和 孳息
一、不动产与动产
德国民法规定,不动产就是土地;日本民法、台湾民法则指土地及其附着物;在中国大陆,不动产包括土地、矿藏、水流、海域、地上附着物。除此之外的有体物,叫做动产。
区分动产不动产的意义在于:1 形成的物权不同 2 立法案例上,是否赋予物权公示以公信力不同 3 发生附合时确定所有权应该遵守的规则不同 4 诉讼的管辖规则不同。
二、主物与从物,按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类。
并非主物 的成分,时常辅佐主物的效用,而与从物同属于一人的物,是从物;从物所从之物,叫做主物。
构成从物的要件:1 不是主物的成分2时常辅佐主物发挥效用 3 从物与主物同属于一人 4 交易上无特别习惯。
三、重要成分与非重要成分
根据成分的分离是否导致其毁损或者变更性质。
重要成分是指互相结合,费尽损毁或变更其性质不能分离时,则其中每个部分都是重要成分;重要部分以外的成分,为非重要部分。
四、原物和孳息
根据数物之间产生和所出的关系。
原物,是指产生孳息的物,而孳息是指由原物所生的物或者收益。它可以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物权客体特征:
物权客体应当是有体物,它的物理形态可以是固态、液态或者气态等。
3. 下列能够成为物权客体的为() A电子 B电力 C阳光 D人身
最关键的复理由是:电力虽然是五体制物,但可以被人有效支配。这符合对物权客体的实质要求。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而电子则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带负电。因此,电子本身是不为人支配的物质,在法律上没有进行规范的意义和必要。
4. 物权的客体是种类物 这句话正确么谢了
不对
物权是支配权,客体必须是明确的特定物,种类物只是当事人通过抽象的品种,数量,质量等进行限定的物,不明确。
当事人对种类物特定化后,才能作为能被直接支配的物权客体。
5. 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章节考点习题:物权
【导语】成人高考是很多人进行学历提升的重要途径,当然成人高考考试科目众多,民法是其中专业之一,同样需要大家在平时付出一定的努力,好好把握才可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科目学习,习题一定要做起来的,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章节考点习题:物权,赶紧练习起来吧。
1、下列客体中,不能作为物权客体的是()。
A.一幢房屋
B.一份买卖合同
C.一辆汽车
D.一台电视机
参考答案:B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主物与从物的是()。
A.房子与门窗
B.桌子与椅子
C.锁与钥匙
D.西服上衣与裤子
参考答案:C
3、下列选项中,属于流通物的是()。
A.矿藏
B.水流
C.汽车
D.枪支
参考答案:C
4、下列有关财产所有权主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不特定的
B.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
C.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
D.权利主体是不特定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
参考答案:C
5、甲乙相邻而居。甲在乙家门口堆放闲置物品,致使乙无法正常通行。乙有权请求()。
A.消除影响
B.恢复名誉
C.排除妨碍
D.返还财产
参考答案:C
6、民法上的混合是()。
A.债的消灭原因
B.法人的合并方式
C.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D.合伙的成立方式
参考答案:C
7、王某在承包的荒地里挖出了一罐银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王某挖出的银元应()。
A.归王某所有
B.一半归王某所有
C.归国家所有
D.归村委会所有
参考答案:C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添附的是()。
A.混合
B.生产
C.加工
D.附合
参考答案:B
9、下列选项中,属于按份共有的是()。
A.两人合买的一辆汽车
B.夫妻共有的一套房屋
C.家庭共同财产
D.应依法定继承分割的遗产
参考答案:A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用益物权的是()。
A.宅基地使用权
B.自物权
C.抵押权
D.留置权
参考答案:A
以上就是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章节考点习题:物权,希望参加2021年成人高考考生能够重点关注一下,至于成人高考如何报名,大家可以报名官网进行详细查阅,现阶段还是要认真进行复习备考,加油!
6. 《物权法》第二条中“权利作为物权的客体”的含义范例如:
根据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的客体“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以有体物为主。但是版法律规定有的权利权也可以作为物权法规范的对象,包括权利质权和权利抵押权,如有人认为我国建设土地使用权就是这种类型。所以如果有特别法的规定的话,从其规定。
7. 为什么种类物不能作为物权客体
所谓的物权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物权客体专也就是可以支配和行使的物。
种属类物种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用品种、数量、质量规格,即通过度、量、衡加以确定的物。比如红富士苹果、天山雪梨等。
与之相对的是特定物,比如某个特定的红富士苹果、某个天山雪梨等。
在物权中,你只能说你拥有对某个苹果、梨的所有权,而不是说你对红富士苹果、天山雪梨拥有所有权。
所以物权的客体必须是明确,具体的特定物,而不能是不具体的种类物。
(清注意:人民币属于特殊的物,谁占有,谁所有,且你手里握的100元人民币是特定物,而不是种类物)
8. "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这句话怎么理解
根据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的客体“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以有体物为回主。但是法律规答定有的权利也可以作为物权法规范的对象,包括权利质权和权利抵押权,如有人认为我国建设土地使用权就是这种类型。所以如果有特别法的规定的话,从其规定。
9. “物”为何物:物权客体的界定
捐献的血液、胎盘、提取的精子、移植的肾脏、义肢、尸体、“百年老汤”、股票、楼花……,能不能一概以“物”论之?这促使我们用法眼透视—— 常鹏翱(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以下简称常):物权,望文生义,就是人对物的特定权利。物是物权的客体,物之不存,权将焉附?故而要想认知物权,就必须先看清“物”为何物。 李富成(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李):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之中,但是,“物”为何物的追问,天然地包含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命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判断问题。我考虑,这个命题的展开应当依照三个递进的逻辑层次,即人与物的界分,客观物与法律物的界分,法律物与民法物的界分。 常:没错,“物”里藏着大乾坤。我们可以在法理上展开这三个层次。首先是人、物的界分。在当代“法律人”看来,这种界分似乎天经地义,普洛泰戈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正当性也似乎毋庸置疑。历史却并非如此。在现代民法的老祖宗古罗马法的视野里,人、动物和自然界在宇宙中平等共居,人对自然和万物君临一切的主体态度尚未建立起来,人和物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晰,比如,在生理形体上属于人的奴隶,在罗马的万民法中不过是与土地、衣服、金钱地位相同的有体物。这种状况一直到15、16世纪才有了改观,法律把自然人和其他物明确予以划分,规定只有自然人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至此,民法中的人与物才有了井水不犯河水的疆界。后世民法基本上沿袭了这种人与物的二元划分。 常:是的。为了维护人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划清物与人的界线,将法律上的“物”限定为人之外的物质,人体不能成为物权的客体。但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挑战着人体与物之间的界分。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体向物的转化,即在不损害人体正常形态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脱离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不再承载主体价值,在法律性质上就转化为物,比如被剪落的毛发、捐献的血液、摘取的器官等。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医院卖胎盘的现象就与此有关。胎盘在母体内构成人体的一部分,其自然脱离母体后就转化为物,所有人是产妇,除非她有明确的意思表示,包括医院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得任意处分,否则就是侵害所有权。 李:由人体转化的物比较特殊,其毕竟曾经负载过人的主体价值,与一般的物不同,法律应另眼相看,否则就会引发诸如器官买卖、血液黑市、胎盘宴等有悖公序良俗的行为。而且,并非所有脱离人体的器官或者组织均立即转化为物,还要看原主的意志。如果原主还有使该器官或者组织将来再进入原主身体的目的,那么它们就仍然是身体的一部分。德国联邦法院的一则判例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位男子将自己的精子提取出来,冷冻在某医院中,以供自己将来生殖的需要。但后来医院不慎遗失该精子,双方为之发生诉讼,法院认定医院侵害了该男子的身体权。 常:这种见解有道理。另外,还有物向人体转化的情形:第一,当脱离人体的器官或者组织被植入他人身体后,就构成新主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不再是物,原主不能再对其主张所有权。第二,原本在性质上属于物的东西(如连接关节的医用钢材、心脏起搏器等)进入身体,成为身体机能正常运行的必要组织时,就属于人体而不再是物了。 常:以上是人与物的界分。不过,并非万物均能入得法眼,要成为法律世界的物,必须符合一定标准,这就涉及到客观物与法律物的界分,这里的法律包括了公法与私法、国内法与国际法。不过,很难确立一个普适的法律物的标准,规范目的不同的法律所确认的物可能并不相同。即使勉强抽取出一个法律物的公因式,它与客观物的区别可能已经很微薄,徒劳无益。 李:你说的不无道理。客观物要想成为法律物,首先必须具备可控制性。可控制性因为主体的控制能力的差别而不同,如宇航员能踏上月球,而普通人只能“举杯望明月”。其次,物还应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因主体需求的层次不同,客观物进入法律的渠道、领域、深度也不同,比如土地在国际法上属于国家领土,在民法上则是土地登记簿中记载的特定地块。 常:这也表明,法律物与民法物有区别,因为民法物具备有体性与特定性,在可控性方面也有其特殊性。首先,有体性的标准要求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形体或者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据此,物权客体应当是有体物,它的物理形态可以是固态、液态或者气态等。没有物理实体的无体物,如商誉、信用、商业秘密、思想等,就不是物权的客体。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商家宣称的“百年老汤”虽然具有有体物的基础,但其中更多的表明了一种较高的商誉,它能不能单纯地归属于物的范畴,还需要认真考虑。这个标准让我们知道,物权与财产权不是一回事,后者的范围更宽泛,它既可以是存在于有体物之上的物权,还可以是依附于无体物的债权、知识产权等其他财产权。不过,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无体物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我国担保法第七十五条就规定了权利质权,票据、债券、股票等权利能够负载质权。 李:而特定性要求物独立存在并能与其他物相区别。沧海之一粟不具有特定性,其上无从成立物权。特定性标准也使物权与债权相区分,物作为债权标的可以是非特定的,在特定化并交付之前,债权人对其不享有物权。此外,可控制性表现为人们为了通常的社会生活需求所进行的控制。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愈来愈强,电力、天然气、光波、磁波等没有特定形体但能为人力控制的物也成为了物权的客体。再比如,随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展与普遍运用,人类对能够形成降水的云层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从而有必要合理分配其中的利益,就可能使其进入物权法的调整范围。 常:这些界定标准是很有意义的,能帮助我们改变许多习见的错误观念。比如,与房产商签订了预售房销售合同,很多人认为此时购买者就是房屋所有权人。其实,其所购买的不过是“楼花”,只是一种预期的利益,并非现实而特定的存在,之上不能负担物权,买受人也就不能成为“房屋所有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