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在台湾的五权分立中行政,立法哪一个在前
既然是五权分立,都是独立运作行使,行政立法无所谓前后。
『贰』 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孙中山参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结合中国封建时代的考试制度和御史监察制度,在演说中提出革命成功后的中华民国宪法将实行行政、立法、裁判、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制度。
(2)五权分立中的物权包括扩展阅读:
五权分立的思想是为了防止个人独裁,确保政府行使治权时的分权和制衡。在三权分立之中,考试权是附在行政上的,弹劾权是附在立法上的,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借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二权的科举取士制度,将这二者独立出来,赋予其与其他三权平等的地位。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以及后来实行的五院制都是为了权力制衡,体现了共和理念,但是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五院制政府成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系斗争的场所,也成了蒋介石个人独裁的牺牲品,五院制与孙中山的初衷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叁』 从三权分立到五权分立到我看民主
五权分立,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1925)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方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避免行政权兼考试权会造成私自用人,以及立法权兼监察权会造成议会专制的问题。
孙中山创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等五权独立的五权宪法,其目的是要补救三权分立的缺点,希望借此创立五权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虽然五院制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在此后的20多年间内,国民政府组织法又经多次修改,而且这些修改大多都是以蒋介石为中心,这主要是体现在国府主席与行政院长之间的权力消长。当1928年10月蒋介石就任主席时,他为了集中自己的权力,在1931年6月修改了政府组织法,将五院正、副院长的任免权集中在自己手里。而在1931年12月蒋介石下野,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时,又重新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削减主席实权,主席只是作为中华民国元首,不负任何实际政治责任。此时的实际权力由行政院长蒋介石掌握。1943年林森病死后,蒋介石重新代理国民政府主席,并又再次修改政府组织法,恢复主席的实际权力,规定五院院长对国民政府主席负责。可以说,在这些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背后,都是为了蒋介石的实权,以便其能掌控整个国民政府,实现其个人独裁。
可见,实际操作中,五院制政府并没有做到五权分立。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以及后来实行的五院制都是为了权力制衡,体现了共和理念,但是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五院制政府成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系斗争的场所,也成了蒋介石个人独裁的牺牲品,五院制与孙中山的初衷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肆』 我想问一下可以报考法律史专业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校谢谢
也许我回答的并非楼主所问,但是希望对你考研有些帮助。
=================================
考研资料:多个学校历年法制史专业试题
[西北政法大学]1996年中国法制史
~~~~~~~~~~~~~~~~~~~~~~~~~~~~~~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吕刑 2.汉律 3.北齐律 4.清末改法修律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国民党政府民法典规定的契约自由原则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 唐律关于同居相隐不为罪的规定。
2. 封建制五刑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质。
3. 秦律规定的诬告反坐原则是什么?
三、论述(每题18分,共36分)
1. 资本主义萌芽对清明法律有何影响?
2. 革命根据地土地法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五、 古律今译(包括标点,1题10分)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首篇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
[西北政法学院]1997年中国法制史
~~~~~~~~~~~~~~~~~~~~~~~~~~~~~~
一、 名词解释(5个题,每题4分,共20分)
1.《大清新刑律》 2.论心定罪 3.刺配之法
4.《名例篇》 5.《明大诰》
二、简答题(3个题,每个题10分,共计30分)
1. 南京临时政府在处理政权与宪法关系上,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
2. 中华苏维埃及共和国婚姻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法律有那些发展和变化?为什么?
四、 论述题(2个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唐律,贼盗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初期封建制法律,是怎样改革奴隶制法律的?
五、 古律标点和今译(共10分)
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鞫系者颂系之
[武汉大学]1995年中国法制史
~~~~~~~~~~~~~~~~~~~~~~~~~~
一、 秦代刑名的两重属性及汉初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评价(25分)
二、礼刑结合在《唐律疏议》中的主要表现》(25分)
三、南京临时政府人权立法述评。(25分)
四、试译下文(25分)
凡士之治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凡有责者有判书
以治则听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之(出自《周礼、秋官、朝士》)
[武汉大学]1996年中国法制史
~~~~~~~~~~~~~~~~~~~~~~~~~~
一、 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简述奴隶制时代“刑书”的编纂特色。
2. 简述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立法活动。
3. 简述清末“钦定宪法大纲”。
4.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特务组织系统。
二、论述下列各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封建法律有关“告诉”制度规定的专制主义特色。
2. 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制定原则和主要内容特点。
[北京大学]1996年《中国法制史A》
~~~~~~~~~~~~~~~~~~~~~~~~~~~~~~~
一、 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 .”
2.商朝初期的王位继承制度,以 制不主。
3.据现有史科记载,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制定《仆区之法》和 .
4.商鞅在变法中曾颁布一项奖励耕织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是:“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5.东魏于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命群官议定新法,制定了
6.元仁宗时期制定的 ,是一部关于纲纪和吏治的法典。
7.太平天国的刑罚主要有杖刑、 和死刑三种。
8. 政府在司法改革中决定,将审判机关的名称由“审判厅”改为“法院”。
9.1934年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最主要的修改,是在第一条中增加了 的条文。
10.1948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保护工商业问题的指示》中规定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针是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杀越人于货
2. 具五刑
3. 会审公廨
4. 盗毁坚壁财物罪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 何为眚、非眚、非终、惟终?西周在定罪量刑时,对这些行业为如何区别对待?
2. 简述宋朝折杖法的内容和意义。
3. 简述《大清新刑律》的体例和刑罚制度。
4. 北洋政府以恢复遣刑和笞刑的法规是什么?试简述之。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1. 与唐律相比,明律在体例和内容是有何重要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 古文今译(将下列古文断句,并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是时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箸《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箸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制萧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
[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中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重罪十条
2、春秋决狱
3、理藩院
4、廷杖制度
5、减租减息
二、古案述评(共15分)
1、标点下段案例(5分)
2、解释下段案例中指定字词
3、简要评述此案
其后人在盗高庙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1)治释之(2)按盗宗庙跟御物者为奏当弃市(3)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治者欲致之族(4)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之意也释之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陆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5)太后许之
三、论述题(共60分)
1、从唐律的有关规定看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之特色。(25分)
2、论述法家的重刑主张及其在秦朝的实践。(20分)
3、论述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5分)
[中国政法大学]1993年外国法制史
~~~~~~~~~~~~~~~~~~~~~~~~~~~~
一、试述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二、论日耳曼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西欧法律的影响。
三、试论伊斯兰法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伊斯兰法的影响。
四、评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五、评述德国1900年民法典。
(任选四题,每题25分)
[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外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日耳曼法
2、美国的“人权法案”
3、宗教裁判所
4、圣训
5、日本1946年宪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魏玛宪法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2、简析美国司法审查权的本质。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罗马法的历史发展和大陆法系的形成。
2、略论英国法的结构和形成原因。
3、如何认识法国民法典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法典”?20世纪后法国民法典有哪些发展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外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吠陀
2、纠问式诉讼
3、约因
4、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罗马法上的人格权?罗马法上的人格的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什么是英国普通法中的令状制度?令状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1946年的日本宪法重要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以大陆法系为例,试述法学家在法典化中的作用。
2、试述英国法律的主要特点及其在现代的发展趋势。
四、案例评述(20分)
马布里诉麦迪逊案(美国)
[中国政法大学]1996年外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楔形文字法
2、摩奴法典
3、《圣训》
4、魏玛宪法
5、“二重内阁”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伊斯兰法发展中法学家的作用。
2、简述英国普通法的特点。
3、简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原则。
三、论述题
1、罗马法中物权的基本内容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1787年美国宪法所确立的原则、意义和本质是什么?
3、法国行政法的沿革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外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两河流域法
2、种性制度
3、贝壳放逐法
4、日耳曼法
5、1781年《联邦条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及其影响。
2、简述英国衡平法的特点。
3、简述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1题30分,2题20分,共50分)
1、英国宪法的构成、发展及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法国1810年刑法典的结构和19世纪后刑法发展的状况如何?
[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外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石柱法
2、刹帝利
3、《古兰经》
4、1900年《德国民法典》
5、1946年《日本宪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评价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
2、美国托拉斯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阐述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并说明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试述英国侵权行为的责任原则的历史沿革和变化。
3、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历史意义是什么?如何评价?
[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外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汉谟拉比法典
2、“三臧”
3、伊斯兰教法学
4、衡平法
5、法国六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大陆法系的主要特点。
2、简述英国法“遵循先例”原则。
3、简述美国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试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近代法律的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1993年中国法制史
~~~~~~~~~~~~~~~~~~~~~~~~~~~~~~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出处并略加评论(每小题4分,共40分)
1.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2.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兄弟之所阿。
6.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
7.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
8.全生之仁,禁非之义,并行之悖,乃先王制刑督奸之本意也。
9.刑以弼教,论罪者必当以教为主。
10.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此处无错误)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试论韩非对商鞅重刑思想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简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3.试论孙中山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外国法制史
~~~~~~~~~~~~~~~~~~~~~~~~~~~~~~
一、论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及其对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25分)
二、评述孟子法律思想与荀子法律思想的异同。(25分)
三、评“有法治而后有治人”之法律观,兼评述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25分)
四、论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5分)
[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外国法制史
~~~~~~~~~~~~~~~~~~~~~~~~~~~~~~
一、解释下列术语,并略加评论(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中华法系
2.德主刑辅
3.以刑去刑
4.论心定罪
5.中体西用
6.五权分立
二、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民知所以矣
2.其论无夫奸曰国家立法期于令行禁止有法而不能行转使民玩法而肆无忌惮和奸之事几于禁之无可禁诛之不胜诛即刑章具有亦只具文必教育普及家庭严正舆论之力胜廉耻之心生然后淫靡之风可少衰
三、简答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礼法合流在荀子思想中的反映。
2.试论清末法制改革中法理派与礼教派的论争。
[中国政法大学]1996年外国法制史
~~~~~~~~~~~~~~~~~~~~~~~~~~~~~~
一、解释下列词语(每小题5分,共30分)
1.以德配天
2.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
3.无讼
4.《明夷待访录》
5.权能分治
6.“训政”
二、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鞭扑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于刑错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2.臣等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各国法律之精意固不能出中律之范围第刑制不尽相同罪名之等差办异综而论之中重而西轻者为多盖西国从前刑法较中国尤为惨酷近百数十年来经律学家几经讨论逐渐改而从轻政治日臻美善故中国之重法西人每訾为不仁。
三、问答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唐律疏议》中“一准乎礼”的立法思想?
2.试述《中华民国民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外国法制史
~~~~~~~~~~~~~~~~~~~~~~~~~~~~~~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明德慎罚
3.民贵君轻说
4.春秋决狱
5.存天理,灭人欲
6.五权宪法
二、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贞观十六年太宗谓大理卿孙伏伽曰夫作甲者欲其坚恐人之伤作箭者欲其锐恐人不伤何则各有司存利在称职故也联问法官刑法轻重每称法网宽于往代仍恐主狱之司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价今之所忧正在此耳深宜禁止务在宽平。
2.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制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由来者上矣。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20分)
2.试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特色。(20分)
[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外国法制史
~~~~~~~~~~~~~~~~~~~~~~~~~~~~~~
一、词语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亲亲尊尊
2.子产铸刑书
3.无为而治
4.《唐律疏议》
5.沈家本
6.三民主义
二、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官长官爵田禄
2.是时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佟⒐势渎墒加诘临、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汉承秦制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董仲舒的“德刑观”。
2.试述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伍』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国政治架构中''考试院''是管什么的它作为五权分立里的考试权.是怎么做到与其他
五权分立,是中华民国创立者孙中山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欧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创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等五权独立的五权宪法,其目的是要补救三权分立的缺点,希望借此创立五权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这套孙中山所提出的这套五权分立理论,后来将其纳入中华民国宪法当中,实际应用到中华民国政府的组织架构当中,在总统之下设立五院,分别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及考试院。 国民代表大会(国会)——任免权,通否权(通过权,否决权),监督权,创制权 立法院——立法权,审核权,宪法起草权 司法院——审判权,检察权,宪法解释权 行政院——行政权 考试院——考核权,裁撤权 监察院——监察权,弹劾权
『陆』 提出\\提出"五权分立"学说的人是谁
孙中山“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述评
□ 李 雷 安中业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他在宪政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便是其宪政理论的精华。
一、“权能分治”
孙中山先生第一次表述“权能分治”思想,是在他192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1]孙中山先生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政权”(或者“民权”)和“治权”两部分,他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2]“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想造成的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权能分治”也就是“权能分开”的意思。
这样,国家的政治权力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政权”,或者称之为“民权”,简称“权”;一部分是“治权”,简称“能”。“权能分治”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万能政府,在人民掌握“政权”的前提下,把“治权”完全交给政府去行使,“如果政府是好的,我们四万万人便把他当诸葛亮,把国家的全权都交给他们;如果政府是不好的,我们四万万人便可以行使皇帝的职权,罢免他们,收回国家的大权。”[3]
孙中山把“民权”又分为四个部分,以便于人民理解和行使,它们是:“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即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这其中,选举权和罢免权是人民管理官吏的权力,孙中山对其极为重视,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政府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可以调回来,来去都可以从人民的自由。这好比是新式的机器,一推一拉,都可以由机器的自动。”[4]而创制权和复决权是人民管理国家法律的权力,“如果大家看到了一种法律,以为是很有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决定出来,交到政府去执行。关于这种权,叫做创制权。”“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是很不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去修改,修改好了之后,便要政府执行修改好的新法律,废止从前的旧法律。关于这种权,叫做复决权。”[5]
同样,孙中山把“治权”,即“能”,也分成五个部分,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分别由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五个机关来行使。以上便是孙中山先生“权能分治”的内容。他断言:有了这种政权和治权,就能够“造就万能政府,为人民谋福利”,“便可以破天荒地在地球上造成一个新世界。”[6]
二、“五权分立”
“权能分治”解决的只是政府的合法性问题,使政府处于人民的控制之下,而不能成为压迫人民的力量,但这只是问题的第一步。因为,要想使人民获得实际幸福,政府仅仅“善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在孙中山先生看来,就是政府要成为“万能”政府,这样人民的幸福才有保障。怎么办?孙先生开出的良方就是使政府权力“五权分立”,由国民大会制定的宪法规定之。孙中山说:“要政府有很完全的机关,去做很好的工夫,便要用五权宪法。用五权宪法所组织的政府,才是完全的政府,才是完全的政府机关。有了这种政府机关去替人民做工夫,才可以做很好很完全的工夫。”
“五权分立”指的是将政府权力划分为五种,各自独立,分别有五个政府机关行使的制度。前面已经谈过五院的具体内容。五院的组成及其任职是:(1)在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之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成行政院,选举议院以组成立法院。(2)司法、考试、监察院三院的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及立法院负责。(3)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各院人员失职,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劾之;而监察院人员失职,则由国民大会自行弹劾而罢黜之”[7]。(4)关于考试院的职权范围,“国民大会及五院职员,与全国大小官吏,其资格皆由考试院规定之”[8]。(5)关于监察权的范围,如前所述,监察院不仅可以弹劾行政、司法、考试各院的人员,而且可以弹劾立法机关的民选议员。但是,受监察院弹劾的人,不能由监察院自行罢黜,而必须移交国民大会决定是否罢免。监察院人员失职,由国民大会自行弹劾而罢黜之。
“五权分立”是从欧美国家的“三权分立”演化而来的,这一点孙中山先生也不否认。他曾经说:“我所说的五权并非我杜撰的,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 “现在我们主张五权,本来就是现在所说的三权,不过三权是把考试权附加在行政权部分,弹劾权附加在立法权部分。”[9]他认为:“将国外的规制和本国原有的规制,融合起来,较为完善。”“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举行这种制度的大权就是监察权。监察权就是弹劾权。”至于考试制度,选拔人才,他认为更具有中国特色,这种制度“最为公允”,“无论贫民贵族,一经考试合格,即可做官。”他说:“外国学者近来考察中国的制度,便极赞美中国的考试独立制度,也有效仿中国考试制度来拔取真才。像英国近来举行文官考试,便是从中国效仿过去的。”[10]
从孙中山先生的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他在创建“五权分立”这一宪法方案时,明显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理论和中国古代的监察、考试制度。也可以说二者是“五权分立”方案的理论来源。
三、“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理论的积极意义
“权能分治”体现着真诚的民主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权能分治”,坚持了人民主权原则,这是在此之前中国所有资产阶级立宪派、改良派所不可比拟的。这一理论首先解决了政府权力的来源问题——是人民授予的。人民通过宪法,把各种治权分别授予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人民则保留“民权”,通过国民大会的形式来控制和指挥“治权”的行使,促使这些行使“治权”的主体,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公仆。这一切都闪耀着人民主权思想的光辉。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皇权”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五权分立”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促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好愿望。在封建社会,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均集中于行政官员,导致国家各种权力之间缺乏制约,效率低下、腐败滋生也就不可避免。“五权分立”思想虽然是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演变,但它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尝试解决这一困扰中国几千年的难题,并且,孙中山先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脱离中国实际、不抛弃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监察权和考试权这两样中华民族的“土特产”添加进去,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五权分立”方案。
孙中山先生“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思想,在改革开放、人民民主宪政建设的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今天如果仍然迷信“议行合一”,这是不利于我国的人民民主宪政建设的。“议行合一”是由卢梭首先提出来的,并推崇之,但他所限定的适用范围是“小国寡民”;后来,巴黎公社实践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及时作了总结,认为应当“议行合一”。但是那次的实践是不充分的:一是范围小,二是时间短,三是失败了。苏联的1918年宪法和1924年宪法规定了“议行合一”制度,但到1936年宪法时,就不再实行“议行合一”制度了。新中国1954年的宪法是以苏联1936年宪法为蓝本制定的,所以说,新中国从一开始实行的就不是“议行合一”制度。我们这里并不是否认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总结,巴黎公社实行“议行合一”制度那是战时需要,一旦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议”和“行”是应当分开的。“议行分离”和孙中山先生的“权能分治”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与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密切相关。
四、“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理论的缺陷
我们谈孙中山先生“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理论的进步意义,并不是说他的理论已经尽善尽美,相反,孙中山先生的这一宪政理论存在很多明显缺陷和不足。
首先,这一理论崇尚专家治国。在这一理论中,孙中山先生根据“个人的天赋才力”不同,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而广大人民群众属于“不知不觉”者,所以,人民群众不可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只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有本领的人”,即利用有本领的人去管理政府。低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与“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民主精神相矛盾,也是其失败的一个原因。
其次,五院之间的权限配置不科学。例如,根据这一理论,行政院和立法院的官员由各县直接选举产生,而监察院可以弹劾之,要知道监察院并非一民选机构,这也就是说,非民选机构可以弹劾民选机构的官员,这在理论上是说不清的,也是存在内在矛盾的。
再次,总统的地位不明确。总统在国家政体中的地位如何?它是行政院的一部分,还是与五院并列?它与国民大会是什么关系?这些孙中山先生都没有进行论述。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缺陷,才使蒋介石以后利用这一缺陷,打着孙中山的旗号窃取军政大权,使自己凌驾于五院与国民大会之上,实行独裁专制。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孙中山先生的这一宪政理论,在当时的中国,无疑达到了最高水平。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到孙中山先生的理论缺陷和不足,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这一伟大理论提出的若干年之后。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去责怪孙中山先生,只能责怪当时的中国社会实践还不足于让孙中山先生的认识达到今天的高度。
注释:
[1]参见胡汉民著:《总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1026页。
[2][3][4][5][6][7][8]参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1、774、796、764、166页。
[9][10]参见《总理遗教》“演讲”,第36、799页。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