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权和所有权的区别
物权包括所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基本内容】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以,有所有权就代表有物权。
拥有一套房子的房产即代表有这套房子的所有权也有物权。
(1)担保物权与所有权是否为同一人扩展阅读
物权的分类
1、自物权与他物权
自物权是权利人对于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权利。以其与他人之物无关,故称作自物权。所有权是自物权。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的物权。他物权是对他人的物享有的权利,其内容是在占有、使用、收益或者处分某一方面对他人之物的支配。
2、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这是根据物权的客体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所作的分类。不动产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动产抵押权等是不动产物权,而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留置权则是动产物权。
3、主物权与从物权
这是以物权是否具有独立性进行的分类。主物权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物权,如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从物权则是指必须依附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是为担保的债权而设定的。地役权在与需役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关系上,也是从物权。
4、所有权与限制物权
这是以对于标的物的支配范围的不同对物权所作的区分。所有权是全面支配标的物的物权,限制物权是于特定方面支配标的物的物权。
一些学者认为所有权也要受法律、相邻关系等的限制,故应避免使用限制物权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松冈正义首创了定限物权一词,表示所有权以外的他物权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这只是名称之争,关于所有权与限制物权分类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物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所有权
2. 所有权和抵押权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不动产之上
所有权和低押权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不动产之上(对)。
解析:
1、所有权和抵押权可以同专时存在于同一物之上。属
2、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动产,依法享有占有等权利。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由此可以知道,所有权和抵押权可以同时存在于一物之上。供参考。
3. 法律:担保物权人和担保人是一个概念吗分别指什么
担保物权人和担保人不是一个概念。
担保物权人是指第三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务版的履行权,将自己财产设定担保,当债务不能履行的时候,享有该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的个人。
担保人是指,根据担保法规定,第三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这里的第三人即担保人,包括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
(3)担保物权与所有权是否为同一人扩展阅读
担保物权人须满足两个条件:
1、必须要向债务人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
2、债务人也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担保物做担保。
担保人具有法律规定的资格,须满足以下所需条件:
1、与本案无牵连;
2、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3、在当地有常住户口和固定住所;
4、有能力履行担保义务。
5、没有明显的违约记录。
担保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
4. 物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可以是同一个人吗
物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不是同一个人。
所有权的权能包回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答分权。
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权。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从所有权的角度来所,实际上是物的所有人将所有权中的占用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给了他人,但处分权还在所有权人手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5. 物权和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物权是从大陆法系德国法引进的概念,泛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物进行管领、支配的专权利。按照目属前中国大陆教科书的的介绍,物权包括所有权、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所有权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完全物权,具有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无限追及在内的等等权能。是物权制度的核心。其他物权都是所有权根据权能不同的衍生和附属。
在现今世界范围来看,并非所有国家的法律都存在严格的“物权”概念,对物进行利用的权利的地位也并非一定是所有权的附属。
6. 担保法解释第77条: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的,该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7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时,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可以以其抵押权对抗顺序在后的抵押权。”该条款事实上借鉴了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即在抵押物的所有权与抵押权发生混同时,可以成立所有人抵押权。(2)司法解释第77条的意义仅在于允许抵押物所有人对抗后顺序的抵押权人,防止后顺序抵押权人利用偶然因素获取不当利益。但是,所有人抵押权更加重要的积极意义就是在抵押权证券化的前提下,允许所有人抵押权作为投资标的,直接满足不动产投资市场对法律特征的需求。可以预言,所有人抵押权制度因其独特而强大的融资功能将会在我国民法体系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1)所有人抵押权制度也有可能被所有人滥用。例如,作为抵押物所有人的债务人有可能与诸多抵押权人中的某一债权人恶意串通,并向该恶意抵押权人清偿债务,结果债务人取得了抵押权,而恶意债权人获得了债务清偿,可谓两全其美。但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其他位于后顺序抵押权人深受其害:一方面,债务人以抵押物以外的其他财产对恶意债权人清偿债务,直接削弱了对其他后顺序抵押权人的债务清偿能力;另一方面,后顺序抵押权人对于债务人取得的抵押权也只能临渊羡鱼,无可奈何。(2)因此,立法者应当本着兴利除弊的指导思想,在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丰富市场交易标的的同时,注重对后顺序抵押权人利益和其他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7. 论述:所有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
担保物权属于他物权,所有权属于自物权。
8. 在承认所有人抵押权的情况下,担保物权和所有权发生混同时,所有人在自己的财产或权利上已经存在的担保物
您好。来
我用案例来说明自下。
首先,前提是“承认所有权人抵押权的情况下”。
甲与乙之间为债权债务关系,甲为债务人,乙为债权人,甲将A(某物,假设为房屋)抵押给乙。后乙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向甲借款,乙用自己对甲的债权作为偿还,甲同意,此时乙对甲的债权和甲对乙的债务都同归于甲,发生混同。由于承认所有权人抵押权,所以A上本属于乙的抵押权也转移至甲名下。而A上并非只有乙一个人的抵押权,甲之前还因为债务问题,将A抵押给丙和丁。此时若是甲没有能力偿还丙和丁的债务,则将A依法拍卖后,甲根据乙的抵押权所能获得的比例或受偿顺序可以抵抗丙和丁,即甲取得了乙在对A拍卖后受偿的权利及义务。
简单来说,假如甲未取得乙对A的抵押权,因甲无法清偿债务导致A的拍卖,乙、丙、丁会依照法律规定的顺位对A的拍卖款进行受偿,而由于“承认所有权人抵押权”导致乙将其受偿的权利转让给了甲,所以可以用于抵抗其他担保物权人。因为甲的担保物权就是乙的担保物权,而乙的担保物权本来就具有对抗其他担保物权人的属性。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9. 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而保证人与物权人为同一人时,物权人还负保证责任吗
保证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为债务人履行债务而向债权人所做的一种担保。是典型的人保、典型的约定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由于保证是以保证人的信用提供担保,因此保证被称为人的担保。而物的担保是指担保人以某一特定财产提供的担保,其类型包括抵押、质押和留置。
当一个主债权同时设有保证与物的担保时,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担保法》第28条做出了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如果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者担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灭失而没有代位物的,保证人仍应当按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怠于行使担保物权,致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或者毁损、灭失的,视为债权人放弃部分或者全部物的担保,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减轻或者免除保证责任。上述规定表明:
1、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债务人自己提供的物的担保的,保证人仅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即保证人承担的是补充担保责任。
2、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债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的,如各自承担的担保责任范围已由合同明确约定,则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债权人无权要求保证人或物的担保人在合同对其确定的责任范围之外承担责任。
3、当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时,如果当事人被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保证人与物的担任人之间承担的是连带担保责任。债权人对到期受清偿的债权,既有权选择要求保证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保证责任,也有权选择要求物的担保人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承担保证责任。承担了责任的担保人,可以直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先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然后就其本人最后承担的责任份额再向债务人追偿。也就是说,连带责任的承担使直接向债权人承担责任的担保人享有了双重追偿权。
4、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时,如果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则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这一规定则仅适用于物的担保是由债务人提供的情形。在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时,因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处于同等地位,债权人有权选择行使物的担保或保证。如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两者均有承担担保责任的义务。此时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对保证人没有影响。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10. 如何理解抵押权与所有权的混同
题主所称的“抵押权与所有权归于一人”实际上是有先后顺序的,即:抵押权内人取得抵容押权----->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后转让抵押物----->转让价款抵消债务----->债权消灭,抵押权消灭----->抵押权人取得抵押物所有权。 因此,题主所称的“混同”不可能出现。 对于问题二,“乙跟甲说:欠我的钱别还了,汽车我留下。”该情形属于流押,不合法。 “甲跟乙说:欠你的钱我不还了,汽车你留下。”才是抵押权人行权的合法情形。 对于问题三,1、汽车抵押权的获得及汽车所有权的转移均须登记方可对抗善意第三人;2、抵押权实现的次序担保法第54条有明确规定: “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按照以下规定清偿: (一)抵押合同以登记生效的,按照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二)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的,该抵押物已登记的,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清偿;未登记的,按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