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尊重孩子拥有的这些物权,将会促进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发展。而尊重别人的物品则是一种社会规则,尊重这个规则会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欢迎,成功顺利地进行社会化。
培养物权意识的方法: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订立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让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
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规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可以批评和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学习分享
当家中来小朋友做客时,正是大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小Baby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
8、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9、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10、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遵守。千万不要为了贪图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
11、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范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❷ 幼儿物权意识的表现特点及研究的论文
3岁 在宝宝物权意识萌芽的这段时间,大人切不可戏弄他。很多人都把戏弄孩子当做是逗孩子玩,认为这是在跟宝宝开玩笑,但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利用宝宝的天真、幼稚和单纯来捉弄和嘲笑他。有些人喜欢拿走宝宝的玩具藏起来,故意告诉他玩具丢了,看宝宝着急的样子就哈哈大笑,直到宝宝哭了才将玩具再还给他。如果爸爸妈妈发现有人这样戏弄宝宝,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 这么大的宝宝正是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期,只要他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就会认为“都是我的”,这是宝宝还不能准确区分“我的”和“别人的”所致。对此,大人不要和宝宝较真,不要跟正在兴头或气头上的宝宝硬来。爸爸妈妈可以尝试用其他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恢复平静后,再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是宝宝的、什么东西不是宝宝的,这时宝宝就比较容易接受。 虽然大人往往都会希望宝宝是个乐于分享的人,但实际上对这么大的宝宝来说,他的心智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分享”的程度,所以当宝宝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食物或玩具时,也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不要逼迫宝宝。在平时的育儿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有意地让宝宝了解分享是怎么回事,可以从食物开始,只要能掰开或切开的食物就可以弄成小块,让家庭成员和宝宝一起吃,而不是只喂给宝宝一个人,这样就会慢慢让宝宝产生愿意分享的意愿。
❸ 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
理科:物理、化学、生物
文科:政治、地理、历史
语文、数学、英语是一定要学的专。分科要想清楚。属学文科切忌死记硬背。高考文科总分,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加上语数英总分为750,至于你高考多少分,就看你考的多少了。
❹ 物权意识,应该从几岁开始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经常和孩子沟通孩子自然就懂了,再说了孩子的体征都不一样,没办法具体给出答案
❺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有必要培养物权意识吗
没必要。我觉得孩子的年纪比较小,还是先让他学会分享比较好。不然孩子会非常的自私。
❻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培养宝宝的物权意识
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宝宝物权意识是因为帮助宝宝分清界限遵守规则,拥有自主权,理解是非观念。
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宝宝物权意识是因为让宝宝理解是非观念。宝宝也是身处于社会,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所以物权意识能让宝宝懂得是非观念,不乱拿其他人的东西不乱动其他人的东西,当然自己的物品也要保护好。可以和小朋友交换分享都是出于主动自愿,而不是出于被动强迫。
❼ 孩子独特的物权意识,这是在几岁的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何表现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并且也普遍得到家长们的认可。那就是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总会出现三个叛逆期。那就是婴幼儿叛逆期,儿童叛逆期以及青春期叛逆期。一提到叛逆期,很多家长深感头疼。因为这时候不知道如何来应对这样一个孩子。当孩子处在第一个叛逆期时,也就是婴幼儿叛逆期,大致出现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们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自我意识开始确定,开始拥有了独特的物权意识。那么什么是物权意识?有什么表现呢?
物权意识确定的阶段,作为家长要理解这种过程。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并确定正确的物权意识。比如孩子不愿意出借自己的玩具,我们要支持他,这确实是他的东西,他可以拒绝出借;当小朋友非要别人的东西时候,我们也要明确告诉他,那是别人的东西,除非人家同意,否则不能占用。
❽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此观念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诸多的积极意义。它能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合理权利,并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与小伙伴更好的相处。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订立规矩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 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规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可以批评和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学习分享 当家中来小朋友做客时,正是大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小Baby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 8、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9、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10、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遵守。千万不要为了贪图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