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 门罗门罗的文章
艾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加拿大短篇小说家,以其创作生涯的诸多优异作品获得2009年度布克奖,并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蒙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
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故事往往通过日常生活的镜头,透视人的处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她的小说大都以加拿大的安省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沿岸为背景,她
的声誉却远远超出加拿大,受到国际读者的认可。
她的故事可感、动人,以看似毫不费力的风格探索人的心结。她的作品使她成为“当代最了不起的小说家之一”,Cynthia Ozick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柯夫”。
【小传】
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安大略省Wingham镇的一个以饲养狐狸和家禽为业的牧场主家庭。父亲是Robert Eric
Laidlaw,母亲是学校教师,名叫Anne Clarke
Laidlaw。爱丽丝十几岁时开始写作,并于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就读期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维度》。1949年,爱丽丝进入西安大略大学
主修英语,在校期间做过餐厅服务员,烟草采摘工和图书馆员。1951年,她离开大学与詹姆斯?蒙若结婚,移居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她的女儿
Sheila,Catherine和Jenny相继出生于1953年、1955年和1957年。Catherine出生后15个小时便不幸夭折。1963
年,蒙若夫妇移居维多利亚,在那里创办了蒙若图书公司。1966年,他们的女儿Andrea出生。
1968年,艾丽丝·门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快乐阴影的舞蹈》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誉,一举赢得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奖——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项。在此之后她又出版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书中讲述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们合起来构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1972年,艾丽丝·门罗与詹姆斯·蒙若离婚。爱丽丝回到安大略,成为西安大略大学的住校作家。1976年,爱丽丝与地理学者Gerald Fremlin结婚,夫妇二人搬到安省克林顿镇外的一个农场,后来又从农场搬到克林顿镇,从那以后一直住在那里。
1978年,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集《你认为你是谁?》出版,这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在美国出版时采用的标题是《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
这本书为她赢得了第二次总督奖。1979到1982年,蒙若游历了澳大利亚、中国和斯堪底那维亚半岛。1980年她同时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与昆士兰两所大
学的住校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这二十年里,蒙若每隔四年就会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人们对她赞誉倍加,而她也不断地在加拿大和国际上获得各种奖
项。
2002年,蒙若的女儿Sheila出版了儿童时代的回忆录:《母亲与女儿的生活——在艾丽丝·门罗陪伴下长大》。
艾丽丝·门罗的故事经常发表于各类刊物,比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格兰德大街》、《女士》以及《巴黎评论》等等。在为推广她
2006年出版的小说集《城堡岩石上的眺望》而做的一次访谈中,蒙若提到以后也许不会再发表新的小说集。但后来她放弃了这种打算,又有新作品问世。她的最
新小说集的标题暂定为《太多欢乐》,预计年内出版。
她的小说《越山而来的熊》改编后搬上银幕,片名为《远离她》,由Sarah Polley执导,Julie
Christie和Gordon
Pinsent主演。影片于2006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成功首映。Polley的影片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但该奖项最终授予了影片《老无所
依》。
【写作风格】
蒙若的很多故事都以安大略省的Horon县为背景。突出的地方性是她的小说重要特点。另一个特点,是故事的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一边讲述一边对世
界上发生的事情进行理解。很多人因为蒙若笔下的小镇场景而把她跟美国南部的乡村作家相类比。蒙若笔下的人物跟威廉?福克纳和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中的人
物一样,经常需要面对根深蒂固的风俗和传统。但不同的是,蒙若的人物对事情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因此,具体就她笔下的男性人物而言,可以说蒙若掌握了描述
普通人的精髓,而她的女性人物却比较复杂。蒙若的很多作品体现了南安大略哥特风格 。
人们经常拿蒙若与杰出的短篇小说家相比,美国作家Cynthia
Ozick就曾称蒙若为“我们时代的契柯夫”。像契柯夫的作品一样,情节在蒙若的故实里是次要的,而且“很少有事件发生”。在与契柯夫的比较
中,Garan
Holcombe写道:“[故事的]全部基础是瞬间的领悟,突如其来的昭示,以及精确而微妙地揭示事物的细节。”蒙若的作品涉及“爱与工作,以及这两者的
失败。她像契柯夫一样对时间这个主题十分着迷,一再地描写我们在时间面前的悲哀的、无能为力的处境——既无法拖延、也无法阻挡它无情的向前的脚步。”
蒙若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近期的作品
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蒙若那简练而清晰的语言、对细节的娴熟把握赋予她的小说“令人瞩目的精确”——Helen
Hoy这样评价她。蒙若的叙述揭示出生活含混的多义性:“讽刺与严肃同时出现”、“神圣庄严的箴言与炙热的偏见”,“专门而无用的知识”,“尖利而快乐的
狂暴音调”,“庸俗趣味,冷漠无情,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等等。蒙若把奇妙与平常并列,两者相互截断、交织,直接地、毫不费力地为作品注入生命。正如
Robert Thacker所言:
蒙若的写作……显而易见地在读者和评论者之间创造了一个相互理解的联合体。我们都被她栩栩如生的描写所吸引,这种栩栩如生并不是所谓的逼真的摹拟,也不是“写实主义”,而是让人感到她所写的就是事物本身,就是人本身。
很多评论家认为蒙若的故事常常具有长篇小说的情感和文学深度。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蒙若写的究竟是短篇故事还是长篇小说?Alex Keegan在《选编》杂志上做出了简单的回答:“谁在意呢?蒙若的大部分故事包含着与长篇小说一样多的东西。”
【作品】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快乐阴影的舞蹈》),1968年(获1968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女孩和女人的生活》),1971年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我一直想告诉你的事》),1974年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认为你是谁?》),1978年(获1978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The Moons of Jupiter(《木星的月亮》),1982年(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
The Progress of Love(《爱的进程》),1986年(获1986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Friend of My Youth(《青年时代的朋友》),1990年(Trillium Book Award 崔灵奖)
Open Secrets(《公开的秘密》),1994年(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
Selected Stories(《故事选集》),1996年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一个善良女人的爱》),1998年(Giller Prize 吉勒奖)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仇恨、友谊、礼仪、爱与婚姻》),2001年
No Love Lost(《无爱失落》),2003年
Vintage Munro(《蒙若精选集》),2004年
Runaway(《逃离》),2004年(Giller Prize吉勒奖)
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城堡岩石上的眺望》),2006年
Too Much Happiness(《太多欢乐》),2009年
Ⅱ 美国历史~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门罗总统在国会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提出“你们别插手”。
门罗总统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同时,也看出美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
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也为不少拉美国家解决纠纷.而且指出,某个拉美国家一旦“闹事”,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美国经常干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区的内部事务。在1933年以后,执政时放弃干涉政策,转而推行睦邻政策。而这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政策.
美西战争.美国在古巴圣地亚哥海港外边破坏西班牙舰队,打败了西班牙海军力量。在和谈中,坚持夺取了原本属于西班牙的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关岛;并且吞并了夏威夷。他怂恿列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1900年7月3日,八国联军准备进攻京、津之际,美国再次向他们提出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声称美国政府要这样一种解决办法,以“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与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个部门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其中新增的“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只是一句空话。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
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美国可以和日本较量,也就没有其他国家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了.
Ⅲ 跪求gta5超跑猎豹,本质xf,狂牛,门罗,t60,奥西里斯,温得莎在哪些地点刷不要网上的假位置
这些刷不出来,麦克门口那条路经常刷出来豪车,炼狱魔 灵蛇什么的,另外,改车王门口有几率刷出桑拖劳。
Ⅳ 求一些爱丽丝门罗的名言警句。
.“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如果他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女儿的话,那就是这句话了:要时刻注意。”——《逃离》
2.“爱的语言——微妙的、美好的和无惧的。”——《逃离》
3.“对于爱情,你所能承受的痛苦和混乱一定有一个限度,这就如同你对脏乱的房间有一个忍受限度一样。你不能预知这个界限在何处,但我相信,当你达到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时,你就会知道了。”
4.“永远别低估那些深藏于人的灵魂中的刻薄……即使是当人们表现友善的时候……尤其是他们表现友善的时候。”
5.“只要她试图放下自己的忧伤、哪怕仅仅一分钟,就会在下一次遭遇忧伤时被打击的更狠。”——《柳暗花明》
6.“人与人之间相互友善,相互和谐的时刻是值得珍惜的,即使早晚我们必须分离。”
7.“永远记住,当一个男人从房间里走出来时,他已经将一切回忆甩在身后。而当一个女人从房间里走出来时,她会将房间里的一切回忆随身带走。”——《太多的幸福》
8.“当你发现其他人比自己更会说谎时,没有必要感到吃惊。”
9.“在你的生命中总有几个地方,或者也许只有一个地方,在那里发生了一些事,然后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对你来说都只是‘他乡’。”——《太多的幸福》
10.“我不会玩桥牌,也不会打网球。那些别人会的休闲方式,我只是欣赏。我没有时间做那些事。我把时间都用来观察窗外的风景了。”
11.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12.她终于明白,埃里克确实是死了。仿佛整个这段时间里,当她在温哥华的这些日子里,他一直都是在某处等候,等着看她是否愿意恢复跟他一块过的那种生活。仿佛那一直都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似的。她来到此处后,仍然是生活在埃里克振动得余波之中,并未完全明白埃里克已经不在了。他任何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而在一天天过去的再平凡不过的世界里,对他的记忆已经在一点点消退了。这么说这就是哀愁了。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她几乎都不能够动了。
13.她从未对一个特殊的、真正的男人——更不要说是对她的任何一个老师了——有过什么幻想。在她看来,年龄比较大的男人——在真实的生活里——好像都有点儿不太干净。
14.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15.生活总是那么的忙乱。为了得到什么并用掉它,我们总是白白耗费了我们的力量。其实又何必让自己这么忙碌,却无法去做我们应该去做与愿意做的那些事呢?
16.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
17.事情总是这样的。你把某件东西搁开了一阵子,有时候你到壁柜里去找别的什么东西然后你记起来了,于是你想道,快要用得上了。于是它就成了就在那里、就在壁柜里的一样东西,别的东西挤进来堆在它的前面、上面,最后你根本都不去想它了。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经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
18.事情全都在一天里、在几分钟之内便被破坏了,而不是像这类事情往往会的那样,是经过反反复复、走走停停、希望与失望,漫长的拖延,才彻底垮台的。若是果真好事难圆,那么痛痛快快的了断岂不是更易忍受吗?
19.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逃离》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10月10日晚7点揭晓--82岁的加拿大女小说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摘得大奖。门罗以短篇小说闻名全球,其影响巨大的《逃离》2004年出版,她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以其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门罗的写作特色。
Ⅳ 如何评价加拿大作家门罗的小说《逃离》
《逃离》讲述爱的力量和无止境的背叛,讲述琐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错过的机会,讲述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门罗关注日常生活,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境况中的人,在门罗朴实克制的文笔下生动鲜活,似可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