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作者版权价格调查

作者版权价格调查

发布时间:2021-07-26 10:25:46

㈠ 起点中文网签约作者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版权费网站提多少钱

大概几到几十万左右,主要还是看签约的合同

㈡ 一部小说被翻译成外文,作者能收多少版权费

一部小来说翻译成外文,形成了两自项著作权,一个是小说原作者的小说著作权,另一个是翻译者的小说翻译著作权,要将一部小说翻译成外文,翻译者首先要取得原小说作者的授权,许可翻译者将自己小说翻译成某种外文。原小说作者能够得到多少著作权使用收益,取决于小说作者与翻译者之间协商确定的合同。原作者和翻译者之间就翻译作品著作权所取得的收益,可以按照几种方式协商:1、翻译者一次性支付原小说作者许可费,买断某种外语的翻译权或特别针对某个出版机构出版的外文版本的翻译权。2、可以双方约定外文作品的所有收益由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3、当然,双方也可以约定,原小说作者免费许可翻译者翻译,不收取任何费用并享有翻译小说作品的相关权益。具体著作权使用费,由双方商定。但需要注意的是,翻译者必须尊重原小说作者的人身权。

㈢ 起点文学网现在作者的稿费调查

所谓第一个问题,什么字数5000就等于多少稿酬,拜托
第一,A级签约,只是代表该小说跟起点中文网签约了,签约懂吗?那就是签了合同,电子版权的合同。
然后等到该书通过一系列的推荐,然后收藏够到5000左右可以上架了,然后就VIP,VIP懂吗?贵宾制度!
VIP后的小说,作者赚钱,就是靠那些VIP读者订阅你的VIP章节来赚钱的,如果你的小说不够吸引人,你的章节没人订阅,那么抱歉,你没钱赚!一般正常是一千字3分钱,跟起点签约,起点得两分钱,你得一分千(是每一千字小说哦~~~)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找起点申请保底工资,起点对外号称是一个月只要作者保持每天更新,每月更新十万字就有1200元保底工资,可是事实上呢?事实上一个作者,这一辈子就只有一本小说能有保底的待遇,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你在和起点签约的时候,就需要填写你的身份证号之类的,然后当你和起点签约后,他是按照网络银行给你汇款的,所以如果你要想吃保底,这个身份证上显示的作者在起点的站内,只有一本书能得保底工资!

对于网络VIP,我想没什么好说的,现在的DT太多了,DT就是盗帖,专门有些人自己花钱看了VIP章节,然后用截图软件将该章节截下来发到其他网站给读者看,结果作者一分钱赚不到。。。
所以,根据目前来看,任何一家网站的网络VIP,赚钱其实很难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花钱看VIP,他们都愿意去看盗帖,没办法,盗版猖獗!
在我看来,若是你真想赚钱,网络VIP赚点小钱是可以的,若是想靠写小说当职业的话,那么请你最好申请出版实体小说!
因为一般出版一本实体小说,大概是千字40元左右,这样一本几十万,几百万的小说出版了,那就是几万,几十万元的收入!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刚刚上面的回答已经包括了吧!
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第六个问题,其实你没和起点签约,都没什么区别,人家起点根本不会鸟你的!说白了,在起点现在大部分作者,有点经验的,都是以起点为跳板,专门在起点冲榜,然后等待其他网站来签约,赚钱!
起点的水太深了,基本都被大神给霸占了,新人难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很正常!目前网络小说还属于发展阶段,所以加油吧!

一看楼主就是个以为写下说就能赚钱的小白了。。。我在这行混了两年了1
一般正常情况下的写手,一个月普遍才几百元的收入,稍微混的好点的有千元收入,再高些的才有万元。。。至于什么月收入过十万或几万元的作者,有几个人?
呵呵~~ 写小说很苦的,你要有毅力才行!
不知道我的回答和楼上的相比如何?
顺便给你介绍下,我转载的‘网络写手的愤怒’你可以去看看
地址:http://read.2200book.com/files/article/html/102/102063/4028886.html
顺便强烈推荐好友小智的全本之作《万年古尸》和新作《人间冰器》

顺便推荐下本人的新书《异界之风流邪帝》有空去支持下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㈣ 微观:完全垄断出版商作者版权费的问题

以下是我自己做的,不知道对不对。

作者收入随厂商总收益变化。作者写书的边际成本为0,即写书的成本不随销量变化而变化。由MR=MC,当MR=0时,作者获得最大收益。
但厂商MC>0,厂商按MR=MC定的价格必然高于作者希望的价格。

所以,作者总是希望书价定得低于使出版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

㈤ 一般来说小说的版权费是多少

“30元/1000字”那是买断。买断就是直接一次性买走所有版权。1000字等于30元的话,那么一本一百万字的小说就等于是3万元。呵呵,好不值啊。别人小说授权影视版权至少一千万元左右,价格一年比一年高,早些年,小说版权买卖就跟房地产一样,谁卖的早谁就是傻。版权价格疯涨。影视、游戏版权由几万到几百万元,再到几千万元,顶尖小说影视版权授权费都不低于一千万元,普通的小说版权基本也要几百万。前提是,小说所有版权全在自己的手里。如果你的小说是和小说平台签约的,那基本就别想这些了,因为在签合同的时候,合同里就已注明小说所有版权永久转让给小说平台,签约作者就不用想版权买卖的事了,因为那基本和你无关了,你的收入就主要来源于小说阅读的分成。

版权有电视剧版权、电影版权、游戏版权,纸质图书版权、电纸书版权,有声书版权等等,每个版权可单独买卖。先科普一下版权买卖的种类:

买卖基本分为

  1. 买断。买断就是把版权直接一次性卖给别人,从此该作品与你再无关联。

  2. 转让。转让有版权转让时间。例如影视版权转让六年,就是版权转让给别人六年,别人在这六年里拍摄电视剧,六年后版权又回到你的手里,你就又可以继续卖版权了;又例如游戏版权永久转让,就是小说的游戏版权永久转让给游戏公司,这“永久转让”就是买断。游戏公司把小说开发成游戏赚钱。这里说明下,很少有游戏公司只买断游戏版权的,要买就全版权买断,全版权买断对于作者自己来说最亏。以前作者不懂自己小说的价值,直接把版权全卖了。现在大家都聪明了,不会被骗。

  3. 授权。授权就是你同意别人在他的商品或其他东西上使用你小说里的元素。例如,你授权漫画工作室把你的小说改编成漫画;或者授权给某食品公司,让他们的饮料等零食包装上使用你小说里的元素。

小说版权全在自己手里的作者,除了电子版权握着不卖,其他的版权能卖就卖。为什么电子版权不卖呢?因为电子版权很容易被人坑。还是自己留着自己一个人经营。如果有实力,你很有钱,你家里家产上亿元,那么你的大部分版权还是自己开个工作室自己经营来的效率。例如一些作者自己成立影视公司自己拍摄网剧;还有一些作者,自己成立工作室自己卖实体书、周边商品等。

㈥ 出书时,是作者给钱给出版社么如果是,大概要给多少钱书卖出的钱给出版社还是作者如何申请版权

这要看你出什么书。如果是一般人的传记、家谱,面向社会的发行专量很小,印制量很少,属出版社就不愿意给你出,你可能要给出版社一部分钱,以保证他们至少不亏损。按页数多少,页数越多,成本越高,你拿的钱就越多。一般16开100页的书要拿2万元左右。
但如果你的原创作品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甚至于可能畅销,出版社会按字数多少给你稿费。按国家《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1999年4月15日发布)有三种情况:一是版税,计算方法是,图书单价×图书印数或销量×版税率;二是基本稿费+印数稿费;三是一次性稿费。
出版社如果同意出了你的书,也付给了你稿费(版税),出版社有权将书批发(卖)给经销商,收入和作者没有关系。
关于如何申请版权,请登陆国家版权局官方网站,那里有国家规定,有申请流程和注意事项。

㈦ 帮我找几篇关于图书版权现状的调查报告:采纳后加至少20分!!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分析
2004-10-02 《出版广角》

作者:王艳
版权引进“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十多年前,“版权贸易”在中国绝对是个陌生的概念。国外的作品拿来就译之并出之,似乎天经地义。因为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正式颁布《著作权法》并加入两个国际性的版权公约。之后,随着中国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中国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公司之间的图书版权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升温。1995年之前,可统计的图书版权贸易项目还寥寥可数。1995-1998年,根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全国出版社四年的引进版图书累计为14500种。而到了2002年,该年全年的图书引进数量已达到了10235种;2003年,尽管受到SARS影响,全国引进版图书数量也达到了近万种。从开展版权贸易的省市来看,除了内蒙、西藏和青海,全国各省市出版社均有开展版权贸易的记录。版权贸易这把火已经是越烧越旺。它的迅猛发展同时带来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遵守版权贸易规则,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当今的世界,欧美文化仍是主流文化。中国的出版社为了优化自身的出版结构,积极投入版权贸易,采取“拿来主义”,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可是,出版社万万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短期行为。比如没有得到合法授权而出版,或者抱着侥幸心理出版汇编作品,又或者欺瞒印数不结版税。孰不知,这些行为能得一时之利却是砸了自己的牌子。国内外出版圈子其实并不大,国外出版商或其代理人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你以往不尊重版权的态度也许早就被他们耳闻而被列入了他们的“黑名单”。去年,笔者碰到一个真实的事例,一家地方出版社和英国培生出版集团几年来陆续签约出版了二十多本经济管理方面的书。去年该社突然决定调整出版方向,提出终止所有和英国培生已签约的合同的执行。英国培生愤怒地宣称:这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最严重的毁约行为。他们会把这事情转告英国同行,今后再没有人会愿意和这家中国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所以中国出版社在版权引进过程中应该以优良的图书品质和自身诚信的形象使本社的版权贸易迈上长期良性循环的轨道。所谓“口碑在外”,版权贸易尤其要靠品牌和长期信誉的积累。国外有信誉的出版商和版权代理商大都很重视老客户,版税率高低不是惟一的标准,必须注重维护与合作伙伴的长久合作关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都属于违约行为。国外对合同非常重视,大公司有自己的格式文本,小公司会采纳代理人提供的合同文本。笔者曾经代理的一位美国作者,她在我方提供的常规版权授权合同的基础上又让本国律师把合同增加到厚厚的十几页。一旦出版社签字认可了,就必须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各项义务。例如:遵守支付预付版税的时间、出版时间、提交销售报告的时间、寄送样书时间等等。哪怕是很小的义务,只要是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就必须履行,否则不但造成违约,还影响出版社的信誉和对外形象。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除了常规问题,还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例举如下:
1.原版作品的封面装帧设计不可以随便拿来就用,应该先征求国外权利人的意见。
2.现有少数国外出版公司提供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也就是以授权作品的国外版本的市场寿命为授权期限。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外同本书有了最新的修订本,他们就可以重新授权。原被授权方(国内出版社)虽然对新版本有优先购买权,但如果你放弃了,新版本的版权由其他国内出版社购得。你的旧版本在中国市场上就自然归于失效。
3.关于分授权的约定。如果合同约定著作权人授予出版社为期若干年(不超过合同有效期)的“分许可”权,以及收益的具体分成比例,出版社就有权向其他出版社发放分许可并获得“分授权”可能带来的利益。如早期台湾出版社或代理人对大陆分授权海外的翻译作品,是因为大陆的版权贸易起步晚,他们抢先购得了全球中文版权。现在大多西方国家已知道中文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版本的区分,授权也已分开。但对于和中国版权贸易不熟悉的国家及出版社,我们大陆的出版社仍可争取全球中文版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4.关于出版前提供外方样稿审译。少数国外的出版公司或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翻译版本要求特别严格,会要求中方在正式出版前,提供译稿给他们审核。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出版社可不要对此“视同儿戏”或采取“先斩后奏”或抱着侥幸心理,蒙骗“老外”。否则的话,你就等着对方的律师函吧。
在我们的出版社没有对外版权贸易经验、没有专业人员从事版权贸易业务时,委托国内权威的版权代理机构运作不失为开展版权贸易的一条捷径。
避免恶性竞争,以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由于引进图书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中国出版社在版权贸易的购买条件(预付金和版税率)方面都呈水涨船高之势。其实,除了已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外国大型出版公司,大多国外出版商对中国图书市场不甚了解。国外版权所有人(尤其是初次和中国做版权贸易的)常常简单地将中国人口数量和图书市场购买力结合起来,对中国市场给予乐观的预期,而忽略了中国图书定价和西方图书价格水平的巨大差距。通常情形下,如果中国出版社对国外出版商客观分析一下中国真实的图书市场情况,争取到一个合理的版税价格是可能的。问题是,现在部分国内出版社对引进外国图书采取的是盲目的一哄而上的态度,“拿到篮子里都是菜”。尤其是在一些比较紧俏的图书的版权竞争中,一些出版社不顾自身承受能力而哄抬版税,导致版税率被人为抬高到了非正常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花高价买到版权的同时实际上也买到了高风险。更严重的结果是,国外出版商会认为,你们中国出版社既然有人能出到这个价钱,我抬高价格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前不久就有一家美国出版公司对笔者说,以前他们卖给中国的书都只要1000—1200美金的预付,但他们听说出版同类书籍的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卖给中国的书每本预付金都是在1500美金以上,于是大感吃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图书的质量和澳大利亚公司出版的图书位于同一档次。现在这家美国公司已明确表示,今后他们的图书版权卖给中国也要抬高价格。这活生生的事例真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中国老话,吃亏的最终是中国出版社。恶性的版权贸易竞争不仅有损于中国出版界的整体形象,同时也助长了部分海外权利人漫天要价、趁火打劫的气焰。
版权输出“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一方面中国版权引进如火如荼的同时,版权输出的明显逆差已是不争的事实。综观这两年的数据,比如2002年全国版权输出1297项,2003年1317项。其中绝大多数的是输出到港台和亚洲国家的,如果再详细统计输出到欧美国家的数字,恐怕就占一二个百分点而已。这样的话,中国每年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是9:1,而事实上引进和输出到欧美国家的比例约为400:11
版权输出真的那么困难吗?尽管各级领导早就重视这个问题,也再三强调要重点落实版权输出工作。可是由于中文目前在世界上所处的文化地位的弱势,翻译语言的障碍和不完善的输出渠道,做好版权输出工作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
首先就文化隔阂来说,笔者每每在国际书展上和国外出版商谈及在他们国家读者所能看到的或者感兴趣的中国图书题材,多是一些多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作家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口味所写的小说,而且读者的主体也还是华人华裔。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了解世界很多,但世界了解中国太少!这固然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综合国力有关。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热土,“中国元素”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升温,现在已有一些西方作家跑到中国来寻找写作素材。我们的国内的代理机构也可以考虑组织国际上对中国感兴趣的作家或出版人,邀请他们到中国来亲身体验,与中国的作家面对面沟通,以此创造机会,让中国本土的作家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逐渐为世人所熟悉。
其次就语言障碍来说,凡是作过尝试的出版社或代理人都知道,输出版权的工作,之所以港台地区容易成功是因为没有语言的障碍。而同样的书,如果要推荐到欧美国家,难度要大得多。因为语言问题,事先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且不论翻译质量如何,这翻译费由谁承担呢?作者本人、出版社还是国外出版公司?其结果:翻译费的投入往往是“打水漂”。周期长,投人大,见效差。久而久之,出版社或代理人对版权输出到欧美国家的工作也就不那么“执着”了。借鉴法国、韩国等国家输出本国文化的机制和模式,他们通常是由政府出资组织成立官方或半官方或民间的海外出版基金会,通过赞助翻译者,补贴版权购买者或赞助出版发行的形式帮助本国图书在海外出版发行。
还有关于推荐渠道的问题。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在开展版权输出业务时往往会将自己出版物交由权威的专业版权代理机构处理,从而集中精力从事出版工作。在选题的挑选和决策上,国外出版公司的编辑也往往是在专业的代理机构或代理人的推荐下考虑是否出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中国的书稿推荐到国外去出版,除了要有准确的翻译,还必须要“找对人”——就是愿意推荐书稿的版权代理机构或愿意出版翻译书稿的外国出版公司。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版权输出到美国能取得较大的成功,除了小说本身的西藏题材较吸引西方读者之外,美国的一家版权代理机构对这本书的成功推荐和运作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国内的版权代理机构如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导海外市场对中国出版物的需求信息,而出版社在版权输出上则“集中授权”,由代理机构“统一运作”,中国版权输出工作中的桥梁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在此,也呼吁国家在税收、资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国内一两家大的版权代理机构,以推动中国版权输出事业的发展。
版权代理“朝阳还是夕阳”
在国际上,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版权代理人在出版界非常活跃,往往在版权贸易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例如版权贸易最活跃的美国有600多家版权代理公司。英国有200多家。即使在版权代理公司相对较少的德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他们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也很健全,某种程度上,那些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在实施着版权代理人的角色。
那么在中国版权代理行业的状况如何呢?目前,经国家批准成立的专业版权代理机构有28家,从业人员不过百余人。即使再加上行业协会、文化公司和热衷于文化交流的海归人士,版权代理人队伍总共也就几百人而已。从版权代理分布的领域看,上述28家机构,除了有5家专业从事电影、电视、音像产品的代理,其余23家都限于图书版权的代理。而其中真正能在版权贸易中发挥作用的也就屈指可数的三四家。从服务内容看,版权代理机构的主要业务可分两大块:一块是国际版权贸易,例如代理引进和输出版权;另一块是国内版权代理,诸如联系出版、提供版权咨询,代理解决版权纠纷和代理诉讼等等。
从版权代理机构在国际版权贸易中的角色看,在国外,除了大型出版集团设有自己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大多数的中小型出版公司的版权贸易都是通过专业的版权代理机构去实现的。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出版社无论大小都分别跟不同的海外出版商或海外版权代理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效率和效益低下不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当然这里有个客观情况,就是版权代理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就短短的十来年,中国版权代理机构的竞争力与海外中介机构相比,相对较弱。这种情况下,海外中介机构利用他们多年的资源优势,阶段性地垄断了海外的一大批优质的版权资源,并高价在中国兜售。这对中国出版社的涉外版权贸易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国出版社对国内自己的版权代理机构“集中授权”,把版权的引进和输出交给专业、权威的版权代理机构去做,自己则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人到出版工作。这一方面是对国内年轻的版权代理机构工作的支持,支持他们和海外版权中介机构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是节省出版社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开支,充分利用版权代理机构已有的人才专、渠道广、协调能力强等优势,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版权贸易中的不正当竞争。
从版权代理机构在国内版权贸易的角色看,中国的代理机构在提供版权咨询,代理解决版权纠纷和代理诉讼等领域已有所涉及,但代理国内作者的工作几乎没有开展起来。最好的概括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家代理是国外版权代理公司活跃在出版舞台的最重要角色。国外作家大多是由其代理人与出版社签约,并承担一揽子与其作品相关的版权事务。这样,作家可以更专心的投入到创作中去。但是目前在中国,作家代理这块业务没有能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从作家角度而言,出于中国传统观念,更多的人喜欢亲力亲为,认为自己的稿费本来就不多,哪里愿意再给别人提成?就知名的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一诞生就是“香饽饽”,哪里需要经纪人再去给出版社推荐稿子?所以很少有作家主动与国内的版权代理公司联系版权代理事宜。从版权代理公司角度而言,处于最基本的经济角度考虑,若以作家所应得稿费的10%作为代理佣金,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不敷出,能出名的畅销作家和畅销书凤毛麟角,靠常规的稿费提成哪里能养活自己?所以积极性也不高。
出版和版权行业是公认的“朝阳行业”,版权代理尽管目前在中国困难重重,挑战大于机遇,也没有理由是“夕阳行业”。关键是中国的版权代理机构应当改变只为出版社服务的状态,要善于向版权的深处和广处挖掘潜力、求取效益。版权代理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能否站稳脚跟,关键要看其拥有多少版权权利资源,如何去经营、盘活这些资源。没有这些资源,代理机构就等于在为“无米之炊”,无法为文化产业界提供服务,当然也就无法生存下去,更不要说发展了。
版权代理机构,通常被称作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著作权人,另一头连接着著作权使用者。当前对国内的版权代理机构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开掘并抓住国内外两头的版权资源,积极尝试影视作品、计算机软件、美术摄影作品、实用艺术品和信息产业的版权市场;培养人才,找好定位,创立品牌,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具备全方位代理能力的版权代理公司。

阅读全文

与作者版权价格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感悟 浏览:944
定融债权转让 浏览:41
安徽二手塔吊转让信息 浏览:413
土地买卖使用权协议 浏览:54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 浏览:484
户照的有效期 浏览: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