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库准备工作
(1)按照任务要求,依据地质钻孔数据库的建库要求,收集建库所需的规范,学习相关规范,厘定建库的工作流程和内容。
(2)了解建库单位的钻孔资料情况,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总工),讲解各个勘探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背景、矿产分布、成矿特征、成矿规模、矿床成因、矿床的经济意义等。建库人员要根据每个矿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列表。
(3)建库人员按照列出的矿区情况表,到地质资料馆、室借阅与项目、矿区、钻孔有关的资料,包括项目设计、矿区施工方案、成果报告、工程布置图、勘探线剖面图、储量计算图等。
(4)地质钻孔原始资料、成果资料的查找,需要建库人员与资料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a.因钻孔资料大多数保管在各野外地质队,其管理措施相对比较落后,电子化管理程度非常低,需要翻查大量的账本和卡片目录,才能找到需要的资料存放位置,见图1.1。
图1.1 资料保管位置图
b.保存在野外队的所有账本都是手写体,部分字迹潦草,将给翻查工作增加不少困难,见图1.2。
图1.2 钻孔信息编录记录图
c.相当一部分钻孔资料年代久远,加之当年保存条件有限,部分资料已经遭到了毁坏,出现纸张破损、纸张发黄、字迹模糊不清等现象,将给数据编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见图1.3。
图1.3 损坏的钻孔信息编录记录图
d.各个时期的钻孔资料存放形式各不相同。有的钻孔是以剖面为单位存放,有的钻孔是以一个钻孔为单位存放。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对于同一钻孔数据的记录形式不同、岩性柱状图形式不同,反映的数据信息不同,见图1.4。
图1.4 不同时期、行业的钻孔信息编录记录和柱状图
㈡ 做系统,oracle数据库建立的流程是什么
我跟你说一下一个好的数据库设计的过程:
建立顺序
表空间--》用户--》表--》存储过程/触发器/函数/JOB等等--》视图
其中建表空间再建立用户,对用户赋予对表空间的使用权,可以配额,可以分配无限大的空间(表空间够用)
用户建立以后,我们需要在该用户下面建表,建表的时候指定表空间(后面再说)
接着是建立相应的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最后是建立一些视图,表相当于人的皮肤,而视图相当于毛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明了表和视图之前的关系
说明:
1. 表空间的建立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我会建立多个表空间,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有的数据变化不大,就放在一个表空间,而有的数据变化非常大,就放在另一个表空间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表空间,存储在文件系统上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优点在于查询效率要高
2. 同样,索引我们也需要建立独立的表空间,因为查询语句的时候,如果放在一个表空间,会造成I/O争用的情况,非常不利于系列的高效查询
最后要说的是,数据库系统还是比较难的,需要你对业务非常的熟悉,你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数据库,我做数据库系统设计很多年了,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㈢ 土地利用数据建库
6.5.1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及工作流程
6.5.1.1 技术方法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是以武汉中地公司开发的 MapGIS 土地利用数据库软件为工作平台,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将已有的乡级及以上行政界线(采用全国第一次土地详查所确定的行政界线)叠加在以县为单位镶嵌的 1∶1 万正射影像图上,以正射影像图为本底图,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或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结合遥感影像解译资料,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目视解译采集地类图斑边界、线状地物,提取工作区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分别建立确定图斑、不确定图斑、样本图斑层,并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对不确定图斑、样本图斑以及抽取一定比例的确定图斑到外业进行实地验证,通过外业后处理,最终建立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6.5.1.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如图 6-19 所示。
图 6-19 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
6.5.2 数据采集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将土地利用数据库中乡级及以上行政界线套叠在正射影像图上,结合样本影像信息并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详查资料,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1)多元数据复合分析。
1)与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复合。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与正射影像数据叠加,参考数据库地类属性数据,根据遥感数据的光谱和空间特征,通过人机交互采集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图 6-20 所示。
图 6-20 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数据叠加示意图
2)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复合分析。对于未建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将收集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纠正、投影变换后与正射影像套合,辅助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图 6-21 所示。
图 6-21 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遥感影像图复合示意图
(2)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1)使用MapGIS软件进行分层矢量化,为了保证数字化精度,我们要求显示窗口放大比例在100倍以上,采用半自动、交互式分层矢量采集,这样才能保证与影像同名地物不偏移。
2)将原土地现状数据库行政界线套合在DOM影像上,根据行政界线与影像套合情况,采用修正的方法进行局部调整,即影像上以线状地物为界的原行政界线明显偏离的,以影像上线状地物为准作局部修正,影像上没有线状地物作参考的直接采用原行政界线。
3)被乡级以上行政界线、地类界线、线状地物等分割而成的封闭地块为一个图斑。上图图斑的最小面积为:耕地和农村居民点最小上图面积为3mm2×3mm2(实地为900m2),其他地类为3mm2×5mm2(实地为1500m2)。
4)地类图斑边界的采集,可采取先易后难、先平原区后山区的方法,即先采集易于判读的居民地边界,然后依次采集纹理清晰的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最后采集难以区分的地类边界。
5)线状地物:对于实际宽度小于30m的铁路、公路、河流等,沿影像轮廓中心线按图示用相应单线勾绘,大于等于30m的按图斑处理,当线状地物宽度变化大于20%时,分段标记。宽度量测除其本身宽度外还包含其两侧不以排灌为主的路沟及行道树。
6)河流:河流宽度为常水位线水面宽度。常水位线以原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或正射影像为准,如土地数据库所标位置偏移较大时可做适当移动,河流宽度不再实地调查。
7)公路林带:公路两侧种植的实际宽度大于等于30m的林带,按实际宽度标绘。公路宽度小于30m,而单侧林带宽度大于30m的,公路按线状地物标识,而林带则按实际宽度标绘。
(3)数据分层。按照《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图层划分和命名规则将矢量数据分别建立县级政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行政界线、地面控制点、地类界线、注记、样本图斑线、不一致图斑线等数据层。
(4)属性结构的建立及属性输入。按照《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对分层数据分别建立属性结构,逐层输入属性内容。
(5)建立数据字典。数据字典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建工程前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据字典文件。依据《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定义的相关属性字段名、值域以及数据描述等建立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运行所必需的数据字典。主要包括地类编码、行政区和权属单位等数据字典。
1)设置数据字典参数。按照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省级行政区、省辖市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代码长度均为2位,乡级及行政村级政区代码均为3位。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依次设置各级行政区划代码位数。如图6-22所示。
图 6-22 新建数据字典
2)编辑数据字典。根据技术要求中规定的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修改、增添或减少数据字典中的地类码。如图6-23所示。
图 6-23 编辑数据字典
(6)建立接图表。接图表文件记录了每个图幅的图名、图号、经度、纬度等信息,是标准图幅输出的依据。本项目接图表是根据大地坐标建立索引(图6-24)。
图 6-24 建立接图表
(7)数据入库。经过入库前数据检查,准备好完全拓扑无错误和图数一致的数据,并且建立好数据字典和接图表后,可建立工程文件,进行数据入库管理。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对采编的行政辖区、行政界线、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注记、影像、DEM 等文件进行数据整理入库,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数据库。
(8)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进行表格汇总打印输出的前提,是为汇总输出和空间分析进行数据准备。实质上是扣除线状地物的面积、利用耕地系数计算耕地面积以及每个图斑净面积的计算。如图 6-25 所示。
(9)数据汇总。汇总输出各类面积汇总表。建立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管理系统。
图 6-25 数据预处理
㈣ 钻孔数据库建库流程
地质钻孔数据库建库流程见图 1.3。
㈤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程序
1.空间坐标系统
坐标系统: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带投影,带号15,中央经线85°30′,单位为m。
高程基准: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
2.建库工作程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的建库流程参考国家数字地质图建库标准,结合西天山地区1:25万地质图图幅要素的实际情况,创建GeoDatabase数据库,构建各要素集和要素类,数据库结构如图4-3所示。在矢量化过程中,采用以线性地质要素(断层,地质界线,岩性边界等)矢量为起点,以线跟踪,线拷贝为中心,最后以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类地质图层,然后对临时面文件按各地质要素进行分类,导入各图幅的标准地质数据库中,再进行属性数据的录入。
在建库过程中,第一步,对扫描地质图进行几何校正。第二步,在ArcGIS Catalog平台上,按照前文讨论的各地质要素数据集,各地质要素字段创建数据库表结构。在统一的建库标准下建立完整的西天山地区地质图数据结构。每一幅地质图形成一个单独的地质数据库(GeoDatabase),每个库包含相同的数据结构和字段类型,每一个属性表形成一个图层,存放对应的地质几何要素;并在各自的数据库下增加临时线文件、临时面文件,用来保存第一步线形矢量化后未分类的图形数据。
在矢量化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断层要素进行矢量,因为断层线性平滑,多数断层是地层岩性的公共边界。断层矢量完成后紧接着对所有岩性边界进行矢量,包括沉积岩地层、侵入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边界,岩性边界数据存入临时线文件,是一个单独的线要素图层,在矢量时,如果断层恰好是岩性边界的界线或公共边,这时,为保证几何图形拓扑一致性,我们采用 “线跟踪” 或 “线拷贝” 的方法将公共边界的断层线直接拷贝至 “临时线” 图层。凡是作为公共边界的线,我们都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矢量,比如 “地质界线”图层与其他面状要素的公共边界等。
完成各岩性界线的矢量后,检查若没有遗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 “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将临时线文件转换为临时面文件,设定闭合容差为10m。转换完成后按照沉积(火山)岩、侵入岩、岩墙进行面状要素的分类,逐一导入各自相对应的单独的图层中。对于脉岩(面)要素、火山机构和矿点(点)要素基本很少与其他图层共用边界,因此,直接对这些要素单独进行矢量便可。最后进行图形的质量检查,包括划分岩性类别检查,几何拓扑检查,检查无误且没有遗漏后,导入标准库中。这样基本完成了一幅扫描地质图各类地质要素的图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参考图例、柱状图和地质图说明书进行属性录入,如流程图4-3所示。最后,检查属性数据的录入完整无误后,便可进行下一图幅的矢量工作。
对于化探和航磁的数据处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克里金插值和主成分分析对化探、航磁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地质矿产图说明书相关内容将化探、航磁数据与致矿有关的信息存入空间数据库中。上述数据的生产均在ArcGIS平台上完成。
3.空间数据库内容
本次资源潜力评价空间数据库包含五个要素数据集,15个要素类以及至少6个栅格数据。
地理要素数据集:使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1:25万地形数据库中的水系、政区、居民地和交通要素类四个要素类。
基础地质要素数据集:包括1:25万区域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分区、断层、矿产7个要素类。其中,资源潜力评价预测底图数据由地层和侵入体所定义的构造相单元属性通过数据融合直接生成,各要素类中所包含的属性内容及相应的数据类型应和区域成矿模型及资源评价所需要素保持一致,实现模型要求与信息的对称,各属性编码参考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数据项下属词规定分册》。
物化探要素数据集:包括1:5万航磁要素类、1:5万地面磁法要素类、1:20万区域化探要素类、1:5万区域化探要素类四个要素类。
物化探栅格数据集:主要存储由物化探要素类通过克里金插值转换而来的栅格数据以及在空间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栅格数据。
遥感栅格数据集:主要用于存储研究区ETM+卫星数据,是近年来在地质矿产应用特别是填图和蚀变信息提取占据主流地位的遥感数据源。
4.数据库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库在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缝精度均要求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㈥ Altium建库流程
自己看Altium Designer自带的帮助文档TU0103。
如果看英文版的有困难,也可以搜索“Ejack TU0103”看看我个人翻译的版本。
㈦ 中亚地区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
本文在ArcGIS 9.2系统支持下,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标准,本标准是根据地质调查数据产品生产的需要及以往数据模型建模的实践,基于地理信息应用模式规则(ISO 19109)与地理信息空间模式(ISO 19107)、以ESRI的地理数据库描述框架、UML和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地理数据库模型)的建模技术,在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反映数字地质图数据(实体)、数据(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语义约束规则的形式化表述,为数字地质图数据的共同理解提供基础。本文参照该标准,结合中亚地区地质图的实际情况,适当选取各数据库要素类、对象类和综合要素类,构建中亚地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1.中亚地质图数据库结构定义
(1)数据库各要素类定义
采用下列要素对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对象类和综合要素类进行描述与定义:
实体名称:实体数据的中文名称;要素类名称:要素类的中文名称;
对象类名称:对象类的中文名称;
综合要素类名称:综合要素类的中文名称;
要素对象与综合要素类编码:数据项名称的标准化编码;
空间数据类型:指点线面类型;
数据类型:指数据存储的类型数据存储的类型,一般包括字符型(C)、单精度数值(S)、双精度数值(D)、长整形(L)、整形等(I),对于特殊系统的数据类型,需要明确说明;
与其他实体的关系:表示该实体与其他实体的关系,如:拓扑关系或依赖关系;
数据存储长度:存储于某一特定系统平台的字节数,为系统默认值;
数据显示长度:数据用于信息表达的长度,字符型数据说明字符个数,数值型数据说明小数点前后的位数,如F8.2,不确定长度的数据项需明确说明;
约束条件:确定数据项是否填写,按照以下三类规定,可选(O)、必选(M)、条件必选(C);若为必选(M)时,可填写是否为空(NOT NULL);
默认值/初始值:确定数据项在初始状态下的值;
值域范围:明确给出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数据项描述: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数据项进行描述。对于特殊表达格式的数据项也需在此说明,如多数值表达的分隔符,特殊符号的表达描述等;
主关键字名称:用以标识记录的唯一性,并用于和其他实体进行关联的数据项的名称;
子关键字名称:和主关键字一起用以标识记录的唯一性,并用于和其他实体进行关联的数据项的名称;
索引键名称:用于按照一定规律排序的数据项的名称;
注释要素类编码:注释要素类数据项名称的标准化编码。
1)组成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数据集包括三大类: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和对象数据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对象的分类、描述要素、对象的内容、要素、对象的关系描述见表7-2。
表7-3 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_strata)
2.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
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扫描地质图矢量入库后,在地质图上按各个要素进行分类,参照每一幅地质图说明书逐一进行属性录入。本文基于数字制图技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图如图7-18所示:本文采用的建库流程是参考国家数字地质图建库标准,结合中亚地区地质图图幅要素的实际情况,以及在ArcGIS 9.2平台上建库的实际操作过程,在矢量化过程中,采用以线性地质要素(断层,地质界线,岩性边界等)矢量为起点,以线跟踪,线拷贝为中心,最后以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类地质图层,然后对临时面文件按各地质要素进行分类,导入各图幅的标准地质数据库中,再进行属性数据的录入。
图7-17 地理数据库模型的地质图类图
在建库过程中,第一步,对扫描地质图进行几何校正,本文在ERDAS IMAGINE 9.2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多项式几何校正法,按一次方,选取图纸网格线交点作为控制点,每幅图至少选取20各控制点,进行几何校正,精度保证在0.5个像素以内,即10米的精度内,完成对中亚地区扫描地质图的几何校正。
第二步,在ArcGIS Catloge平台上,按照前文讨论的各地质要素数据集,各地质要素字段创建数据库表结构。在统一的建库标准下建立完整的中亚地区地质图数据库。每一幅地质图形成一个单独的地理数据库(geodata base),每个库包含相同的数据结构和字段类型,每一个属性表形成一个图层,存放对应的地质几何要素;并在各自的数据库下增加临时线文件、临时面文件,用来保存第一步线形矢量化后未分类的图形数据。
在矢量化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断层要素进行矢量,因为断层线性平滑,多数断层是地层岩性的公共边界。断层矢量完成后紧接着对所有岩性边界进行矢量,包括沉积岩地层、侵入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边界,岩性边界数据存入临时线文件,是一个单独的线要素图层,在矢量时,如果断层恰好是岩性边界的界线或公共边,这时,为保证几何图形拓扑一致性,我们采用“线跟踪”或“线拷贝”的方法将公共边界的断层线直接拷贝至“临时线”图层。凡是作为公共边界的线,我们都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矢量,比如“地质界线”图层与其他面状要素的公共边界等。
图7-18 基于GIS数字制图技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
完成各岩性界线的矢量后,检查若没有遗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将临时线文件转换为临时面文件,设定闭合容差为10 米。转换完成后按照沉积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水域进行面状要素的分类,逐一导入各自相对应的单独的图层中。对于脉岩(面)要素、产状(线)要素、火山口和矿点(点)要素基本很少与其他图层共用边界,因此,直接对这些要素单独进行矢量便可。最后进行图形的质量检查,包括划分岩性类别检查,几何拓扑检查,检查无误且没有遗漏后,导入标准库中。这样基本完成了一幅扫描地质图11类地质要素的图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参考图例、柱状图和地质图说明书进行属性录入。如流程图7-16所示。最后,检查属性数据的录入完整无误后,便可进行下一图幅的矢量工作。
建立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目的在于最有效地保存和交流使用数据,按规范对扫描地质图进行数字化;设计和建立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实现地质图原始资料客观描述的、数字化的、统一分类的、图文一体化的资料存储和管理,为中亚地区金、铜矿床基于GIS空间分析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和完整的数据平台。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也为将来三维数字矿床研究、矿体立体定量预测、地矿资源评价、勘查数据管理等提供数据平台支持。
㈧ 各位大神有谁做过ARCgis数据建库,主要是土地利用,地籍,土地变更等用ARCgis软件建库的流程以及规范。
没做过!如果现在还在为难的话,建议你到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去问问,那里的老师肯定做过
㈨ 仓库建设规划的流程是怎样的
仓库的规划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概念设计:明确建设仓库的目标和有关的背景条件,是总体设
计的准备阶段:基本设计:对自动化仓库的总体布置、设施配备、管理和控制方式、进度以及预算等进行全
面的规划和设计,即总体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对组成仓库的所有设备和设施进行详
细设计或选型,此阶段要完成所有设备和设施的制造和施工图纸。仓库总体建设规划的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准备阶段
仓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在建设前必须明确企业建设仓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
对建库的背景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认建设仓库的必要性: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针、企业物流系统的总体布置和流程,分析确定待建
仓库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和作用。
2.分析仓库规模: 根据企业生产规模和水平,以及待建仓库在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位置,分析企业物流
和生产系统对仓库的要求,并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实力,以确定仓库的基本规模。
3.调查拟存物品:调查拟存货物的品名、特征、外形及尺寸、单件重量、平均库存量、最大库存量、每
日出入库数量、出入库频率等,以便确定仓库的类型、库容量和出入库频率等。
4.了解建库现场条件:了解建库现场条件,包括气象、地形、地质条件、地面承载能力、地震情况以及
其他环境影响等。
5.调查与仓库有关的其他方面条件:调查与仓库有关的其他方面条件,如入库货物的来源及入库作业方
式,包装形式和搬运方法,出库货物的去向和运输工具等。概念设计阶段也是项目的详细论证阶段。如果通
过论证,本阶段的分析研究结果也为仓库的总体设计奠定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采纳私聊
㈩ 工作流程与建库方法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空间数据库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录入系统、数据库信息应用系统、数据库检查验收系统和综合成果管理系统五个组成部分。系统具备了数据录入、编辑、管理、浏览、查询、质量控制等功能,同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操作。
属性数据库的录入是按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使用手册》中的数据格式及要求在数据录入系统中完成的。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是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的,调查资料和收集资料的录入是主要由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地质调查院完成,之后实施单位进行汇总、检查。
一、工作流程
包括资料准备(图形图像资料、文字资料、专业数据资料的收集、图件预处理、图件的分层及清绘处理)、数据采集、属性表编制、图形数字化、属性库的录入、图形属性挂接、图形编辑修改、图形误差校正、图形投影转换、建立图库、质量检查、成果汇交、文档管理等工作(图14—1)。
二、建库方法
(一)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工作包括1∶25万地理底图的转化及修编;资料的收集、筛选、分类、整理;熟悉数据库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标准等。首先对工作区内以往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筛选,进行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及实用性分析,把内容完整、数据可靠、内容可用的资料分类挑选出来,作为准备入库的资料。由于收集的原始资料时间跨度大,格式、资料内容与数据库要求的格式不一致,在录入之前必须对收集资料内容进行整理,有的还需要进行单位换算,提炼出所需资料。对实测资料有缺少项目等情况,及时与调查人员联系,进行了必要补充。将整理好的收集资料及实测资料,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统一编号,为了确保图元编码的唯一性,统一编号由17位数字组成,即:经度8位+纬度7位+识别码2位。
(二)属性数据的录入与检查
将整理、筛选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录入。由于所录入资料的专业性较强、数据量大、内容参差不齐,录入时需要随时进行分析,因此入库资料全部由专业人员完成,以保证入库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数据表是一对多个主从表结构关系,因此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必须先输入主表数据,再录入从表数据。特别是野外水文地质点基础表是所有相关数据关联的基础,在输入新的调查点资料之前,必须先输入该表中的数据。为了保证录入数据的质量,采取的保障措施是每录入完一份资料马上与原始资料对照检查,避免时间过长容易忘记。
图14—1 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
1.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的录入
按照数据库提供的录入表内容,主表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包括地层描述、井径变化、井管结构、填砾止水、测井曲线和含水层划分6个分表。
由于以往资料各家使用的钻孔综合成果表的内容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与数据库中给定的表格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含水层多,白垩系含水层划分不明确,所以这部分资料内容录入整理的工作量很大。在收集到的钻孔资料中给出的位置坐标全部是大地坐标,首先要把大地坐标转换成经纬度,然后进行统一编号,再进行录入。由于钻孔综合成果表中内容多,数据库表中所需的内容要到成果表中各项目中查找,查找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有一些项目需要进行计算,如填砾厚度,需要用孔径和井径进行计算;钻孔变径描述、钻孔井管结构、水文地质钻孔填砾止水结构、地质钻孔含水段厚度等是在柱状图中按比例尺量算的,然后按比例尺换成深度。含水层厚度的确定,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给出的含水层厚度是整个钻孔揭穿的含水层总厚度,但数据库需要分段填写,这部分数据根据岩性描述确定出含水段的位置,计算含水层厚度,分段含水层的厚度之和与成果表中的含水层总厚度保持一致。在录入过程中,钻孔资料按原始数据100%录入,不遗漏每一项数据(图14—2、图14—3)。
图14—2 数据库中钻孔资料关联表
图14—3 数据库中的钻孔资料
2.抽水试验成果表的录入
收集的抽水试验资料一般都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没有原始的抽水试验记录,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只有不同落程抽水试验总的观测时间、稳定时间、水位恢复时间、水位降深、涌水量及抽水试验成果。为了避免在录入完成综合成果表后,漏录抽水试验成果表,在录入过程中,对钻孔资料首先录入抽水试验成果表,然后再录入综合成果表。对于本次获得的实测资料,由于观测记录中涌水量单位为m3/d,数据库中要求为L/s,必须先进行换算,然后再进行录入,工作比较繁琐,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错误,所以在录入前先进行涌水量单位换算,然后再进行录入和检查。本次施工的钻孔抽水试验则依据原始抽水试验记录录入。
3.水、土样品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1)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野外采样是按年度工作区分三年完成的,录入工作也是按年度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样包括水质全分析、简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样和地表水样。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与水质分析综合成果数据表及同位素测试综合成果数据表是一套相关联表(图14—4),首先录入测试数据表,然后录入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再录入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和同位素测试数据。
(2)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包括土壤易溶盐分析和土壤污染分析成果表,在录入过程中先录入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中相关内容,然后录入土壤易溶盐分析调查表中的各项内容。
4.野外调查卡片的录入
野外调查卡片随着野外工作的开展按年度分期录入,野外工作分三年进行,录入过程也分三年进行。
(1)机民井调查记录表的录入
在野外调查过程中,不同地区分潜水和承压水分别进行调查。在录入中有时同一个点既调查了深层水、又调查了浅层水,同一个点,两个不同的内容,这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将第一个点替换掉,只能用统一编号来区分。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和地形地貌、含水层剖面图采用灰度扫描,扫描精度为300 dpi,扫描后部分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5)。
图14—4 数据库中水样采集记录与水质分析综合成果数据表
图14—5 数据库中机民井调查表
(2)土地盐渍化野外调查表的录入
在录入该表格时,表中有“年内最高水位”和“年内最低水位”,由于在野外仅靠一次观测没办法查明这两项内容,所以该项内容录入不全或不够准确。表中的样品采集情况一栏,字段数少、取样较多,有的时候各取样深度不能全部录入。
表中调查点平面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进行灰度扫描,扫描后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6)。
(3)地表水点综合调查数据表的录入
地表水体调查点包括湖泊、河流等调查点,按照野外提供的表格直接进行录入,地貌、地质剖面素描图及调查点平原位置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扫描后部分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7)。
(4)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表的录入
该项工作只在黑龙江省做了少量调查,已全部录入,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采用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将扫描图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
(5)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水源地综合调查表、野外水文地质点调查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路线表、土地荒漠化野外调查表的录入。
这些表的数据整理及录入均按照录入表式填写录入,所涉及的剖面或平面示意图采用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将扫描图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
图14—6 数据库中土地盐渍化野外调查表
图14—7 数据库中地表水综合调查表
5.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的录入
这部分内容按照数据库中提供的表格逐项目录入,主要录入了地下水位人工监测数据记录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成果汇总表、地下水水温监测原始记录表,地下水位监测资料从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每5天监测一次,共监测2年。
6.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录入的资料为2003年、2004年、2005年不同时期的统测资料,该表在录入过程中,由于技术要求下达较晚,野外统测时,定位点坐标精度差,资料取得后,录入人员将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中,待技术要求下达后,对统测点又重新进行野外定位,使得录入资料全部重新录入。
7.地下水位统测汇总表的录入
该表由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自动生成,共体现了2003~2005年3年4次统测资料,2003年丰水期1次、2004年枯、丰水期2次统测、2005年枯水期1次统测。在3年4次的统测中,有一部分统测井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在同一个井连续进行,只能换成其他点进行统测。有一些点坐标没有改变,只是水位及标高改变,这一类点,在录入过程中在井口标高和井深中都已经填写上了新换点(图14—8)。
8.试坑渗水试验观测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录入了2003年和2004年资料,该项工作做得不多,资料较少,但作为第一手资料,比较宝贵。内容按数据库中的表格要求录入。试坑平面位置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扫描后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9)。
9.汇总与数据备份
由于数据库录入工作量大、内容多,必须由多人分工完成,因此要通过数据汇总将多台机器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汇总到一个数据库上。分头录入的资料一般每周汇总一次,汇总时由汇总人员对录入的资料进行抽查,一般抽查率在20%~30%。为了避免数据丢失,在进行数据汇总前先将数据做一备份,以防万一。
(三)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空间图形数据库的建立分为7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完成属性库的录入工作。属性数据录入的完成是《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中自动生成各类调查点图层的前提。
图14—8 数据库中地下水位统测数据汇总表
图14—9 数据库中试坑渗水试验综合成果汇总表
第二阶段:编绘1∶25万地理底图。根据技术要求,进行修编,涵盖了主要交通干线、河流、居民地、省、市、县界线、松嫩平原界线等。图面清晰明了,满足绘制成果图件的要求。
第三阶段:成果图件矢量化。每张成果图件均由编图人员在喷绘的1∶50万地理底图上绘制,然后采用300 dpi扫描,形成栅格化文件,再由建库人员利用Map GIS将图像配准到已矢量化、修编好的地理底图上,所有经纬网交叉点都作为控制点采集对象,保证了图像配准的精度,最后完成数字化制图。
第四阶段:检查、修改成果图件,熟悉《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对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图层的划分及其属性结构,做好图形入库的准备工作。
第五阶段:从已有的成果图件中提出数据库中所需要的图层,并赋予属性。每个图层文件都要在Map GIS中设置好投影参数,并且与成果图件投影参数保持一致,均为兰伯特等角圆锥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六阶段:将属性库文件和成果图件中提出的图层文件导入《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中。具体操作如下:①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新工作区,连接属性数据库文件,设置投影参数为兰伯特等角圆锥1∶25万平面直角坐标系;②导入已修编好的地理底图;③根据系统中空间数据库部分的目录树所列图层和属性库中各类调查点的数据,依次生成点图层,并且由系统自动挂接属性文件;④将已编辑好的线、区图层导入本系统;⑤更新地图参数,系统会将各类图层重新投影为新建工作区时所设的投影参数,保证了各类图层在空间位置上相对一致性(图14—10~图14—13)。
图14—10 数据库中的地貌分区图层
图14—11 数据库中潜水含水岩组岩性分区图层
图14—12 数据库中潜水富水性分区图层
图14—13 数据库中2004年丰水期水位埋深等值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