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無形資產確認時的暫時性差異沒有計入遞延所得稅
無形資產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它是永久性差異所以不用遞延,它是加計扣除的,從一開始稅法跟會計計算基礎都不一樣,所以是永久性差異
Ⅱ 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等於計稅基礎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嗎
按照資產計稅方法:資產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賬面價值-以前已稅前列支的金額=版將來可稅前列支權的金額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就相當於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該資產將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差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反之則為遞延所得稅負債.一個是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1.相反的是資產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2.或者負債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3.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Ⅲ 無形資產遞延所得稅問題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題中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只進行減值測試。由此與稅務處理之間產生的差異屬於暫時性差異。
比如:企業年初購入某無形資產100萬元,使用壽命不確定,會計上不進行攤銷,年末經減值測試計提5萬元的減值准備。在稅務處理上,該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為10年,當年應攤銷金額為10萬元(100 / 10)。假設企業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9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90 = 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5 * 25% = 1.25萬元
假設企業在之後的10年內沒有再對該無形資產計提過減值准備,且企業仍舊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第10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10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0 = 9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95 * 25% = 23.75萬元
再假設第11年,企業將該無形資產轉讓,則該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則第10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23.75萬元「被轉回」。
Ⅳ 無形資產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為什麼不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
無形資產可復抵扣暫時性差異是由制於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產生的,經濟實質是企業在未來會計期間可以少繳的所得稅額。
對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企業應該進行攤銷,而對於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企業在會計期末進行資產減值測試。
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無形資產初始價值一無形資產累計攤銷一無形資產減值損失。稅法規定無形資產不存在使用壽命不確定的情況,資產減值損失不可抵扣。
(4)無形資產計稅差異遞延擴展閱讀:
無形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1、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作為無形資產確認的項目,必須具備其生產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這一條件。因為資產最基本的特徵是產生的經濟利益預期很可能流入企業,如果某一項目產生的經濟利益預期不能流入企業,就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
在會計實務中,要確定無形資產所創造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需要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壽命內可能存在的各種經濟因素做出合理估計,並且應當有明確的證據支持。
2、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自創商譽以及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因其成本無法可靠計量,不應確認為無形資產。
Ⅳ 無形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
通俗的說,就是遞延所得稅沒有對應項目。企業合並產生,對應資本公積版;影響會計利潤,權對應所得稅費用。影響所有者權益項目,對應所有者權益項目。
如果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需調整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對實際成本進行調整將有違會計核算中的歷史成本原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該種情況下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Ⅵ 求教為什麼無形資產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差異不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由現在多交稅以後少交稅的事項引起的。
無形資產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差異並不引起現在多交稅以後少交稅,不是暫時性差異,而是永久性差異,所以不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
Ⅶ 內部研發的無形資產,在初始確認時所行成的暫時性差異為什麼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因為如果該無形資產的確認不是產生於企業合並交易,同時在確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按照所得稅會計准則的規定,不確認該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內部研發的無形資產,在初始確認時行成的是永久性差異,而不是暫時性差異。
無形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由於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產生的,經濟實質是企業在未來會計期間可以少繳的所得稅額。
對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企業應該進行攤銷,而對於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企業在會計期末進行資產減值測試。
(7)無形資產計稅差異遞延擴展閱讀:
(一)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根據本准則第二十二條規定,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
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相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形成暫時性差異的,應當按照本准則規定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二)企業合並中產生的遞延所得稅由於企業會計准則規定與稅法規定對企業合並的處理不同,可能會造成企業合並中取得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異。
比如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產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通常應調整企業合並中所確認的商譽。
(三)按照稅法規定允許用以後年度所得彌補的可抵扣虧損以及可結轉以後年度的稅款抵減,比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原則處理。
Ⅷ 關於無形資產 計稅基礎、賬面價值的差異 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嗎
如果是無形資產攤銷額在會計賬務處理與稅法上的規定不同,則需要確認暫時性差異
如果是企業內部研發的無形資產加計扣除的問題,只需要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不需要確認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Deferred Income Tax ):具體細分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於《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採用資產負債表法核算所得稅。
即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
(8)無形資產計稅差異遞延擴展閱讀: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主要賬務處理。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是和暫時性差異相對應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將來可用來抵稅的部分,是應該收回的資產,所以對應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由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對於影響利潤的暫時性差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所得稅費用」。
例如會計折舊小於稅法折舊,導致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如果產品已經對外銷售了,就會影響利潤,所以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如果暫時性差異不影響利潤,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則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資本公積。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按照公允價值來計量的,公允價值產升高了,會計上調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並確認的其他綜合收益,因為不影響利潤,所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而應該調整其他綜合收益。
Ⅸ 遞延所得稅 無形資產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題中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只進行減值測試。由此與稅務處理之間產生的差異屬於暫時性差異。
比如:企業年初購入某無形資產100萬元,使用壽命不確定,會計上不進行攤銷,年末經減值測試計提5萬元的減值准備。在稅務處理上,該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為10年,當年應攤銷金額為10萬元(100 / 10)。假設企業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9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90 = 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5 * 25% = 1.25萬元
假設企業在之後的10年內沒有再對該無形資產計提過減值准備,且企業仍舊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第10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10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0 = 9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95 * 25% = 23.75萬元
再假設第11年,企業將該無形資產轉讓,則該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則第10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23.75萬元「被轉回」。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Ⅹ 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問題
計稅基礎是這樣的: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內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容,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無形資產成本150%攤銷。所以,未形成無形資產而記入當期損益的,計稅基礎為零;形成無形資產的,按150%扣除了,計稅基礎也為零。
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是1200w,形成的應納稅差異為1200-0=1200w。
遞延所得稅負債(假設所得稅率是25%)=1200*25%=300w。
攤銷1200/20=60w/年,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60*25=15w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15w,貸:所得稅費用1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