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年報里怎樣找到" 息稅前利潤 " 這一數據
無法直接在年報里找到,需要計算得出。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專+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息稅前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屬稅前利潤就是企業的營業利潤, 它反映了企業主營核心業務的經營成果。
(1)財務報表如何看息稅攤銷前利潤擴展閱讀
息稅前利潤是由銷售收入減去銷售成本、運營成本還有長期資產的折舊攤銷(會計上會把與商品直接相關的折舊攤銷計入商品成本)而來。息稅前利潤反映了成本費用與長期資本性支出(通過折舊)對企業盈利的影響。
分析企業的息稅前收益及息稅前收益同比增長率的意義在於,將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或同一企業不同時間段之間,由於營商環境的不同因素剔除,分析觀察企業實際經營能力的財務指標。
B.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凈利潤分別是什麼意思各自有什麼不同
1、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利息折舊攤銷前收入),即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企業純收入構成內容之一。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主要由銷售利潤和營業外凈收支 (營業外支出抵減利潤) 兩部分構成。按規定繳納資源稅的企業,應交的資源稅也是利潤總額的組成部分之一 (抵減利潤)。
利潤總額應按規定在國家與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其中大部分以交納所得稅、調節稅或上交利潤的形式上交國家,小部分留歸企業,形成各種專用基金。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通過「利潤」帳戶進行核算。
銷售利潤及營業外收入,貸記該帳戶,應交資源稅及營業外支出,借記該帳戶。「利潤」帳戶的貸方發生額大於借方發生額的差額,即為利潤總額。「利潤」帳戶的二級帳戶,可按「產品銷售利潤」、「其他銷售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和「資源稅」等設置。
3、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4、凈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准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後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後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多寡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5、不同點
(1)概念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
(2)計算公式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2)財務報表如何看息稅攤銷前利潤擴展閱讀:
企業的所得稅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稅率愈高,凈利潤就愈少。我國現在有兩種所得稅率,一是一般企業25%的所得稅率,即利潤總額中的25%要作為稅收上交國家財政;另外就是對三資企業和部分高科技企業採用的優惠稅率,所得稅率為15%。
當企業的經營條件相當時,所得稅率較低企業的經營效益就要好一些。
中國人壽200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46億
舉例說明:如一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營業收入為4000萬元,總共進了2萬台家用電器,平均每台家用電器的平均進價為1500元,員工一年的工資100萬元,房屋租賃等開支為400萬元,營業稅率為3%,則這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總成本為:
總成本=家用電器的總進價+員工工資+房屋租賃費用=2×1500+100+400=3500(萬元)
營業稅=營業額×營業稅率=4000×3%=120(萬元)
則這家電器商店的利潤總額為: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成本-營業稅
=4000-3500-120=380(萬元) 當所得稅率為25%時,其凈利潤為: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380×25%=95(萬元)
凈利潤=380-95=285(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所得稅是應納稅所得乘以稅率,但應納稅所得有時候並不等於會計利潤有調整項目。
網路-凈利潤
C.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回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答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D. 在財務報表衍生報表中基於利潤表的息稅前利潤EBIT以及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數據為什麼會分別公布2個值
EBIT,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稅前利潤,從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稅之前的利回潤。計算公式有兩答種,EBIT=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或EBIT=經營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即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計算公式也有兩種,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 懂看上市公司會計報表的請進!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計算中利息、折舊、攤銷分別對應哪個表裡哪個科目
利息對應的是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會在在損益表和財務附註中出現;
攤銷和折舊在財務報表附註或者現金流量表中可以找到
F. 通過利潤表怎麼計算息稅前利潤和利息
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是指扣除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它有兩種計算方法:
a、直接計演算法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營業和管理費用-折舊與攤銷+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b、調整法
息稅前利潤=凈利潤+財務費用+所得稅=利潤總額+財務費用
利息保障倍數是指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又稱已獲利息倍數,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
利息保障倍數的計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稅前利潤」是指利潤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前的利潤。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費用」是指本期發生的全部應付利息,不僅包括財務費用中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資本化利息。
資本化利息雖然不在利潤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償還的。利息保障倍數的重點是衡量企業支付利息的能力,沒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利息的支付就會發生困難。
(6)財務報表如何看息稅攤銷前利潤擴展閱讀:
利潤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如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生產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既可能表現為盈利,也可能表現為虧損,因此,利潤表也被稱為損益表。它全面揭示了企業在某一特定時期實現的各種收入、發生的各種費用、成本或支出,以及企業實現的利潤或發生的虧損情況。
通過利潤表,可以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實現情況,即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有多少、實現的其他業務收入有多少、實現的投資收益有多少、實現的營業外收入有多少等等;
可以反映一定會計期間的費用耗費情況,即,耗費的主營業務成本有多少、主營業務稅金有多少、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各有多少、營業外支出有多少等等;可以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即,凈利潤的實現情況,據以判斷資本保值、增值情況。
將利潤表中的信息與資產負債表中的信息相結合,還可以提供進行財務分析的基本資料,如將賒銷收入凈額與應收賬款平均余額進行比較,計算出應收賬款周轉率;
將銷貨成本與存貨平均余額進行比較,計算出存貨周轉率;將凈利潤與資產總額進行比較,計算出資產收益率等,可以表現企業資金周轉情況以及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便於會計報表使用者判斷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經濟決策。
G.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是什麼意思
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內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容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H.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凈利潤 計算
1、所得稅費用=當年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 (或者減去遞延所得稅收益)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2、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所得稅,是錯的。
如果企業以前期間發生虧損,並在以後年度按規定可以扣減時,就影響當年實際應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此時,當年應交的所得稅額=(利潤總額-虧損彌補)*所得稅率
3、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支出,是對的。這是中級財務管理裡面有關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等的內容。
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課件上也是這么說的而在課件《利潤表》的最後一格說明中矛盾出現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公司以前年度未發生過虧損,而後一個成立的條件是企業以前年度發生過虧損。
(8)財務報表如何看息稅攤銷前利潤擴展閱讀:
1、凈利潤(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是通過現金預算的編制進行的,現金預算是保證現金收支管理的重要工具。
其中凈損益調整法是現金預算編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預計損益表中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的凈收益作為現金編制的出發點,通過逐筆調整處理各項影響損益和現金余額的會計事項,把本期的凈收益調整為現金凈流量的方法。
2、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可揭示凈收益品質的好壞。所謂收益品質,是指對企業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程度予以反映的一個概念。
一般而言,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伴隨關系越強,表明企業的凈收益品質越好;即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數量上,時間分布)越小,說明凈收益的收現能力越強。收益品質越好,企業的流動性和財務適應性就越強。
綜上所述,凈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而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程度又可揭示凈收益的品質好壞。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將不斷增加。
這些都會促使企業管理當局、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外部集團和個人,日益關注企業現金流量信息及創收現金的能力。現金流量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將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I. 關於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又稱為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
其中的攤銷是當回期列入成本費用答(即計入當期利潤)的攤銷額,即當期實際攤銷的數額,與資產負債表中期末數、期初數無直接關聯。其性質與折舊相似,指計提的折舊,而與固定資產的增減無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