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某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
案情簡介周某系北京郊區某農場經理,曾從事建設工程施工行業。2008年,周某經河北省某工程裝飾公司總經理劉某介紹承包北京邦圖建築公司橋梁工程項目一宗,合同約定由邦圖公司提供原料,周某工程隊負責施工。2010年年中,周某因工程質量問題與邦圖建築公司產生分歧,邦圖公司拒付剩餘工程款,周某遂拉走部分鋼筋,並帶領其工程隊撤出該工程項目現場。後邦圖建築公司經多方調查得知:周某並沒有建設工程施工資質,與己方簽訂合同所用印章也系偽造河北省某工程裝飾公司公章。由於工程擱置造成損失,某建築公司以周某涉嫌合同詐騙向公安機關報案。 分歧對於該案主要有兩種意見分歧,一種認為,周某採用偽造公章的方法,冒用他人名義與邦圖公司簽訂合同,後又拉走邦圖公司的鋼筋,屬於典型的合同詐騙行為,應以合同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周某的行為雖然表面上符合合同詐騙罪的表現方式,但其主觀沒有詐騙的惡意,且也有履行的行為,因此不應認定為犯罪。 評議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中,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其表現形式共有五種,其中一種是以虛構的單位或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屬於典型的合同詐騙行為。周某未經他人授權或同意而以他人名義簽訂合同,加之後期拉走鋼筋的行為,從表面看,應該是符合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但刑法規定的合同詐騙罪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也就是說該罪是典型的目的犯,即犯罪嫌疑人是需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為目的才能構成犯罪。 學界普遍認為,區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之間的界限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行為人是否採取了欺騙的手段,其次是行為人是否有實際履行的能力,再次是行為人是否實際履行了合同,最後是違約後行為人是否有承擔責任的表現。要確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應綜合考慮四方面的因素,達到主客觀的統一,而不能僅以行為符合以其中一條為由輕下結論。 本案中,周某雖然偽造了他人公章,但究其原因是其自身不具備建設工程施工資格,因此才冒用他人名義與邦圖公司簽訂合同。雖然採取了欺騙的手段,但目的卻是要真正履行合同。且合同簽訂後,周某與其施工隊一直從事該工程的建設施工工作,雖然後期產生分歧,拉走了工地上的部分鋼筋,但其根本目的是以鋼筋折抵後期的未付的工程款,並不具備非法侵吞他人財物的意圖。加之邦圖公司報案後,公安機關向周某了解情況,周某並沒有潛逃或躲避,也沒有想方設法逃避責任,未給對方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貳』 高某與周某構成
主犯從犯相信不用解釋了吧,起次要作用嘛~
至於為什麼是搶劫罪而不是盜竊罪,因為
1,從主觀方面講,高某「得知真相」,已經認識到了周某之前的行為是搶劫,屬於在犯罪行為發生過程中產生的犯意.其提供照明時財物還未轉移,犯罪行為還未實施完畢.
2,從客觀方面講,高某的行為是搶劫行為的一部分,屬於搶劫罪規定的「當場使用暴力並取走財物」中的「取走財物部分,是高某的幫助行為使整個搶劫行為得以實施,高某介入時,搶劫行為尚未實施完畢.
其實主要是高某已經認識到周某實施了搶劫,自己加入的是搶劫.如果他不知道周某是搶劫,也許可以按盜竊算.
『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該條司法解釋條款,其實是針對出賣人的「一物二賣」行為,而又簽訂多份買賣合同,對於各個買受人所簽訂的買賣合同均認可其有效。但由於標的物只有一個,因此對於其他最終沒有買到標的物的買受人,該條文是對其合法權益的一種保護。
但是,按照法律上規定的取得順序,其他買受人最終也只能獲得的是違約賠償或損失賠償,至於要求繼續履行買賣合同,則法院一般根據《物權法》相關規定,不會予以支持。
案例:
2013年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個相關案件:原告楊某某與被告王某某在2012年2月簽訂了《居間合同(出售)》一份,約定被告自願向原告轉讓其於2010年舊房拆遷所獲得的拆遷安置房一套。
簽合同當日,原告即付清了全部房價款,一周後被告王某某將該房屋交付原告使用,原告楊某某遂對房屋進行了裝修,裝修完畢,原告便搬入居住。
2012年8月,第三人季某某自稱同樣與被告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被告已向其轉讓該房屋,並以此為由,強行搬入該房屋居住,遂與原告產生糾紛。
為此,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令:
一、依法確認原、被告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有效;
二、被告協助原告辦理系爭房屋的過戶手續。
對此,第三人季某某稱自己與被告簽訂購房合同在先,並也付清了全部房價款,因此原、被告之間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據此向法院提出如下訴請:
一、依法確認第三人與被告簽訂的關於系爭房屋的買賣協議書有效。
二、被告協助第三人辦理系爭房屋的過戶手續;
三、原告立即搬離系爭房屋。
法院經審理查明,本案中,原告與被告簽訂的《居間合同(出售)》,以及第三人與被告簽訂《協議書》均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亦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均為有效。被告存在"一房二賣"的主觀惡意。
其次,雖然第三人與被告簽訂合同在先,但原告自2012年3月即開始佔有、使用了系爭房屋,並對房屋進行了裝修,且已支付了水、電、煤等費用。現系爭房屋已由原告在先實際佔有,故第三人與被告簽訂的合同已不具備實際履行條件。
據此最終法院判決:
一、確認原告楊某某與被告王某某簽訂的 《居間合同 (出售)》有效;
二、確認第三人季某某與被告王某某簽訂的《協議書》有效;
三、駁回原告楊某某的其餘訴訟請求;四、駁回第三人季某某的其餘訴訟請求。
『肆』 最高法:反對子女強行啃老,法律作出了怎樣的規定
最高法發布人民法院老年人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92歲老人被子孫帶到農村信用社某營業廳對其賬戶進行掛失,取出存款24萬元,並存入孫女賬戶,被作為“強行啃老”典型案例發布。
老年人由於身體的狀況,行動能力等等原因,往往難以有效管理自己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如果通過竊取,騙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父母的財產權益,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媒體新聞發布廳發布人民法院老年人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讓老人老有所養
敬老愛老是中華人民族的傳統美德,實現老有所養是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共同責任,國家領導人三令五申指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
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國家越來越重視老年人的利益,並讓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伍』 關於民事訴訟中的證據收集,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關於民事訴訟中的證據收集,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1、在王某訴齊某合同糾紛一案中,該合同可能存在損害第三人利益的事實,在此情況下法院可以主動收集證據。
2、在胡某訴黃某侵權一案中,因客觀原因胡某未能提供一項關鍵證據,在此情況下胡某可以申請法院收集證據。
3、在周某訴賀某借款糾紛一案中,周某因自己沒有時間收集證據,於是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在此情況下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4、在武某訴趙某一案中,武某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但未經法院准許,武某可以向受案法院申請復議一次。
正確答案:1、2、4。
解析: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由人民法院負責調查收集的證據包括:①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②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鑒定、勘驗的;③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有矛盾、無法認定的;④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證據。故C錯誤。
『陸』 夏某與周某合同糾紛一案,王某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一審法院於
1、夏某的上訴具有法律效力,周某口頭上訴無效,王某的上訴有效。民事訴訟中,上訴要以書面形式提出,因此周某的口頭上訴無效,盡管夏某口頭表示不上訴,但其在上訴期內遞交了書面的上訴狀,發生上訴的效力。王某是以郵寄的形式遞交上訴狀,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交寄時未過上訴期,上訴有效。
『柒』 如何處理記周某某訴梁某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
舒軍
案情簡介
原告:周某某,女,1956年生,漢族,住杭州市江干區。
被告:梁某某,男,1955年生,漢族,住杭州市江干區。
原告周某某與被告梁某某於1991年簽汀《契約》一份,約定將沿山村四組的私有瓦房出售給被告,出售房屋面積為三間大、三間小,出售價格為人民幣1500元,原告只出售房屋而不包括宅基地,此房屋自雙方簽字之日起,其產權歸被告所有,合同自雙方簽字之日起生效等。杭州市江干區丁橋鎮人民政府沿山村村民委員會以「監證單位」身份在該契約中加蓋印章。被告已按約支付原告人民幣15-00元,且所出售的私房由被告居住至今。
2003年初,原告以「1972年建造平房三問」,「今房屋地基礎均開裂,房頂砌體鬆散」等為由申請建房用地重建房屋。2003年4月15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同意使用原宅基地建住宅,建築佔地面積63平方米,三層,總建築面積189平方米」。
據此,原告以宅基地屬於農村集體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處分權,不得擅自轉讓為由,認為原告與被告簽訂的該契約無效,訴請法院要求:一、依法判定原告與被告於1991年簽訂的《契約》無效;二、判令被告從《契約》中所涉房屋中遷出,並將房屋及其佔用范圍內的宅基地歸還給原告;三、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被告辯稱,原告的訴訟請求系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不能在同一訴訟中合並處理,對於第二項訴訟請原告應另行起訴;且原告的第一項訴請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原、被告簽訂的契約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被告於1991年住進訟爭房屋內,且契約明確約定被告只向原告購買房屋,不包括土地使用權,該契約得到沿山村村委會的確認,購買房屋後,被告已付清購房款1500元,已居住該房屋達16年之久。現原告以土地使用權不得轉讓為由要求認定該協議無效,沒有事實依據,要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爭議焦點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原、被告雙方於1991年簽訂的《契約》是否有效。
審理判決
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宅基地使用權具有一定的身份性質,不適宜自由轉讓,即使轉讓也只能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進行,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均不得享受農村的宅基地使用權。因此,農村村民對其在依法申請審批取得宅基地使用權的集體土地上所建造的房屋,原則上只能向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內的農業戶口居民出售。本案中,原、被告雙方雖約定買賣的僅為房屋,按照「地隨房走」的原則,住房轉讓時,與房屋不可分割的宅基地使用權實際亦一並轉讓,故雙方所作的約定違反了國家政策的限制性規定,應屬無效,造成該買賣協議無效,雙方均有過錯。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五)項、第二款的規定,判決如下:(1)周某某、梁某某於1991年簽訂的房屋買賣「契約」無效;(2)梁某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將坐落於鮑家渡自然村45號上述「契約」所涉的房屋及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宅基地騰退交還周某某。
『捌』 最高法院判例合同糾紛以侵權責任為由起訴管轄權如何確定
您好,以侵權為案由的,則按照侵權案件進行管轄權的確定。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