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印度打中國怎麼辦
中國鎖性就是一個核導彈把它阿三(印度)做掉算了.
② 印度為什麼這么恨中國
羨慕忌妒恨唄。印度比中國獨立早,二戰時又比中國的損失小,背後又有宗主國英國和英國的表兄國美國的大力支援,而且,是而且哈,還是一個號稱是民主的國家,這么多比中國優越的條件,但是發展卻永遠是落在中國的後面,你說下看,氣人不氣人?當然就恨啦。中國現在已經在玩高鐵了,還有大量的富豪每年坐灰機到歐洲去撒錢,而印度呢,還在玩弓雖女干。你再說下看,能不恨嗎?
③ 中國與印度中國的矛盾
總的來說,中印矛盾可以概括為幾個「T」。第一個「T」是「Territorial dispute」,邊界矛盾;第二個「T」是trade in
balance,貿易逆差和貿易摩擦矛盾;第三個是「Tibetan」,就是西藏問題;第四個,「Trust discredit」,也就是「戰略疑慮」。
印度對中國的戰略疑慮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它相比中國較弱,而中國發展比較快。90年代後期我們的GDP是它的兩倍,現在四倍都不止了,這樣確實難免讓它在心理上有所顧慮。印度的媒體,印度的所謂戰略家,尤其是退休軍官,他們的「中國威脅論」始終還是有市場的。
④ 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有多慘:國內都看不到
原文,不代表本人觀點
「中印親如兄弟」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界糾紛,錯綜復雜,實際上早在中印開戰之前,中印就從中印親如兄弟變成了 時有摩擦,例如說空喀山口事件,郎久事件的死傷就導致兩國不斷的爭執。本質上說,新中國和獨立後的印度都是新生的,獨立的政權,兩國處理外交事務遠沒有其後的那麼老練和成熟,而尼赫魯本人的問題又加劇了這一問題。
甘地與尼赫魯
甘地本人的努力讓印度的獨立本身套上了一層聖潔的光環,可能現在的人很難想像五十年代印度的國際地位,用超凡脫俗來形容並不過分,它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言人,是中東,朝鮮和非洲問題的仲裁者,是美國總統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座上賓。
中國的常任理事國第位是印度讓給中國的,至今有印度人這么想。
美國對於印度是絕對的援助態度,從印度獨立到1959年,美國一共援助了17億美元,而在其後的四年,美國援助總數是40億美元,蘇聯雖然沒有美國援助那麼多,但是也在印度建立了鋼鐵廠,並且在中印矛盾時期以一種「中立者」的身份旁觀,而同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本身的這種表態就是一種背叛。
中印邊境對峙
尼赫魯對中國的主張有兩個毛病
自己不妥協。
要求別人妥協。
尼赫魯的主張是中國撤軍,但是印度不撤,尼赫魯主張的一切談判主張都是以中國優先撤軍為前提的,我們所理解的邊界談判的意思是各讓一步,求得妥協,尼赫魯的邊界談判的意思是:讓你接受我的主張。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尼赫魯在議會裡面說的。
對於新中國沒有宗教信仰,極其「現實主義」的一幫共產黨人來說,尼赫魯的要求幾近滑稽,當時負責談判的周恩來和陳毅對印度轉彎抹角的,費盡心思的遣詞酌句弄的筋疲力竭。周恩來在專門對邊界問題的南亞外交中,接受了麥克馬洪線的前提,和緬甸和尼泊爾分別就邊界問題進行了友好邊界協定,唯獨搞不定印度。
前進政策
前進政策是中印直接對撞的導火索,但是什麼是前進政策呢?
我的定義是:在不和中國軍隊沖突的前提下,印度將在中印任何爭議邊界持續推進,一直推進到不能推進為止,從而造成既成事實。
而當時中國的情況非常非常的糟糕,1959年-1961年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國力極其薄弱,軍隊的調動和後勤都是很大的問題,台灣當時一直在號召反攻大陸,中蘇關系惡化,中國當時整個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中國當時完全無心再和印度打仗,
印度在執行前進政策用的方法就是:使用陸軍的偵察部隊,趁中國邊防部隊停止巡邏之機,全面佔領西段300公里的所有的中國哨所。
在中印邊界,中國這邊對於前進政策警告越來越重,毛在62年四月份開始恢復的邊界巡邏,並且特別指出和印度軍隊的方針:
武裝共處,犬牙交錯,決不退讓,避免流血。
在中印對峙的過程中,實際上印度人數較少,而且由於前進政策本身的問題,造成印度較為分散,印度的巡邏兵自身的裝備較差,巡邏隊並沒有攜帶例如迫擊炮之類的重型武器,還在用一戰時期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掩體情況也不太好,部隊的住所只有臨時的帳篷,後勤全部靠空投。
但是反應在印度媒體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實際上中國人在前些年早就領教過印度媒體的能力(上海快要追上孟買了之類的),印度媒體對於印度軍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
但是印度現在還占據外交的優勢,英美毫無疑問的倒向了印度,雖然肯尼迪本人覺得尼赫魯這人不是很靠譜,但是東南亞國家有一些遲疑,主要原因是印度的不結盟政策。
不結盟政策的本身是獨立於其他列強之外的,問題是東南亞各小國對於當時的中國極度恐懼,而不結盟政策本身又使得印度無法同東南亞各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導致眾小國也不敢和印度站在一起。
在中印開戰前,中國在雅魯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東西走向公路,向南修了支線,中國邊防軍在西藏駐扎多年,相當一部分戰士經過康巴叛亂,體力上比印度要好,盡管中國方面也存在高原問題,道路交通問題,但是比起印度還是要好一些。
印度方面沿布拉馬普特拉河山谷山巒起伏難行,降水量大,而一旦雨季到來,則會漲水淹沒走道,而一旦冬季到來,則會積雪,而其中要通過的河流情況也不太好,都沒有鋪設現成的橋梁,而是一些繩子和竹子臨時搭建的吊橋,且不說汽車能不能過,連馬匹都不能過。
對印軍更不利的是,中國這一方位置較高,尤其是克節朗河地區,印度的運輸補給以及部隊動向,中國居高臨下,一眼可往之。
中印士兵邊境對峙
但是印度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印度軍隊自身的問題,軍隊地位不高,高層軍官充斥著溜須拍馬之輩,而前線將士們苦不堪言,除了道路本身,補給問題,高原氣候以外,前線將士還面臨印度政客們一輪又一輪的壓力,印度軍方層層騙,高級軍官告訴尼赫魯印度對中國有優勢,尼赫魯告訴媒體印度有優勢,經過媒體幾輪炒作,印度政客們早就不耐煩長期對峙的局面了。
靠顏值上位的印軍指揮官考爾
這還不夠,由於前線將士,例如烏姆拉歐辛格對於不切實際的命令有質疑,印度方面居然臨陣撤換了辛格,用考爾替代。
考爾和尼赫魯算是遠親,從未參加過實戰,長得不錯,喜歡巴結尼赫魯。
政治上混的順風順水,但是同時考爾又是一個愛國者,一個民族主義分子,很對當時印度政壇的胃口,但是軍方不喜歡他,認為他誇誇其談。
導致烏姆拉歐辛格被撤換的命令就是印度在把中國人趕走克節朗河的所謂的「里窩那行動」,考爾當上第四軍軍長後滿不當回事,在尚未得到足夠的補給就急匆匆的來到了前線,而到了前線才發現諸事不順,中國軍隊的數量比他想像的多,武器補給也比他想像的充分,地勢也對印度很不利,前方甚至連基本的工事都無法修建,口糧彈葯都是問題。
關於雙方的交通的問題,其實當時中國軍隊的運輸能力並不差,可以看當時作戰的130師長董占林的口述
[indent]經過趕快收攏,進行動員,這個物資准備,彈葯的准備,我們那個部隊裝備是比較好的,是志願軍改裝蘇式現代化的3個師之一,那時候我們都是每個團都有汽車連。現在不算啥了汽車,那時候團有汽車連,營有指揮小車,團還有指揮車,炮兵團全部是摩托化的,全部是汽車,我們師汽車連大,120多輛汽車那一個連。我全師呢,將近包括炮兵團那汽車,500多台汽車,但是達不到摩托化的程度,還得要走路
[/indent]
而雙方的指揮官可能差別更大。
就不說大家熟悉的戰神林彪了,張國華本身也是從紅軍時期一路打過來的,歷經紅軍時期,抗日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純粹是從底層起來的,像前線作戰的董占林師長也是一樣,參加過解放戰爭,剿匪作戰,抗美援朝,西藏平叛,都是歷經戰火起來的,而印度方面的考爾之流我已經不想多說了。
考爾指揮的負責去趕走中國人的印軍第七旅,在克節朗河上很快被中國解放軍第52師擊潰了,52師採取陣地滲透和前後包夾的戰術,讓印軍不僅丟掉了陣地,連同像章多這樣的空投補給點也丟掉了。
解放軍抓獲的印軍俘虜。
印軍殘部退卻的時候,中國軍隊行動很快,來回堵截已經被擊潰的印軍,迫使印軍越境進入了不丹境內,經由不丹退回印度。
其中最慘的乃是達爾維,達爾維本來是第七旅旅長,擁有真正的實戰經驗,早在二戰時期,達爾維身為排長在英帕爾戰役中和日軍正面作戰,非常勇猛,在考爾胡亂指揮的時候,達爾維也曾經對考爾的命令產生質疑,無奈架不住考爾官大一級壓死人,第七旅在開戰8小時候就喪失了戰鬥力,達爾維在樹林裡面東躲西藏,兩三天沒吃東西,等從樹林子鑽出來的時候,迎頭碰見中國部隊,被俘。
不過中國方面不僅沒有為難達爾維,還邀請他在中國旅遊了一趟,在印度很多參與過中印戰爭人的回憶錄,包括達爾維也包括其他人,對於中國軍隊的軍紀還是頗有贊賞的。
擊潰第七旅後,中國方面迅速挺近達旺,此時英美等西方國家已經反應過來,毫不猶豫的對印度給予最大的支持,克節朗河的失敗讓尼赫魯毫不猶豫的接收了美國的援助,不結盟運動到此其實已經名存實亡。而蘇聯方面恰好是古巴危機時刻,撤走導彈的行動讓中蘇吵的不可開交,蘇聯在中印戰爭中毫無疑問的傾向於印度。
此時印度雖然失敗,但是在國際上受到了巨大的支持(反而亞非國家沉默不語),國內民族主義激昂,華僑被當成間諜驅逐出境,印度唯一不爽的就是當印度去聯系台灣的老蔣的時候,台灣方面發布正式聲明,中華民國反對麥克馬洪線。
中國軍隊繳獲的印軍武器裝備
如果說克節朗河的失敗是中國的突襲,但是瓦弄戰役足以讓最樂觀的印度政客目瞪口呆-------印軍足足在這里准備了三個星期,而且又是重要據點,並且一直是採取攻勢,不僅丟了瓦弄,還丟了色拉和邦迪拉,印度一片混亂,各式各樣的謠言四起,一會是解放軍傘兵部隊攻佔了提斯浦爾,一會是傘兵部隊即將打擊首都,乃至於印度方面已經開始著手焦土政策,到處充斥著逃難和搶劫的人,混亂不堪,部分印度當地官員已經悄悄溜走。
中國宣布停火後撤。中國緩緩後撤,並且將受傷的戰俘交還印度,不僅如此,還將印軍撤退時遺棄的武器裝備完好無損的交給印度,不僅如此,還有詳細清單,裡麵包含了輕重武器,大炮,卡車,炮彈,彈葯,後勤物資例如服裝,彈葯和食品,包括美軍援助尚未開箱的武器,以及蘇聯的一架直升機。
印度婦女接受武器訓練
中國交還武器不僅沒給印度帶來好感,反而加深了印度的怨恨,但是卻受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好評,例如埃及。
英美為印度帶來的很多武器,同時蘇聯也對印度大量的援助,1965年以後,美國開始撤銷了對印武器供應,蘇聯代替美國成為印度的供應商,不結盟運動失敗了,前進政策失敗了,尼赫魯垮了,耗盡一生精力建立的一切都完蛋了。
而其時中國陷入了更深刻的孤立狀態,一直到尼克松訪華才打破僵局。
⑤ 印度打中國問題!
你也說了,印度是買的。這個連輕武器,子彈,大口徑炮彈都無法自己搞定的國家,有什麼戰爭潛力?跟游擊隊打架都把庫存給搞光了,真跟大國打仗,不知道要丟臉丟啊到哪裡去!!
巴基斯坦向著誰,是由他自己的國家利益決定的,取決於誰能為他提供利益。跟我們和老美各自的感覺都沒關系。接近我們,是為的獲得支持,武器,技術,抗衡印度,接近美國,也是為了援助,武器,抗衡塔利班!他不是兩面倒,雖能提供利益和幫助,就應該接近誰,這是顯而易見的啊。我們和美國也是是各取所需啊,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
國家和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⑥ 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有多慘 國內都看不到,
我是教歷史的,對於62年印度戰爭,中印雙方都輕描淡寫,但在印度心裡卻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甚至沒有提及,原因下面我給你解說一下,你就明白了。
戰爭爆發原因:印度方面認為我國在朝鮮戰爭之後已經將家底拼的差不多了,揚言要越過麥克馬洪線,再次打到北京(因為派出的軍隊是曾經跟隨他們的老主子英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是的部隊,我方迎戰的軍隊是由林彪元帥統領的四野的人馬)
戰況:初期林彪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一路佯裝敗退,印軍「勢如破竹」志得意滿,忽略了戰略縱深會拉長補給線,此時林彪對這一策略是保密的,連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不知道,中央得知我軍如此「頹敗」百座皆驚,甚至有人提出要殺林彪祭軍,毛主席也親自下令不準再退,立即還擊,但林彪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名擋了回去,就這樣印軍在藏南無人區長驅直入,已成驕兵,而驕兵必敗,這是林彪下令對印軍進行圍剿,切斷其補給線,印軍成了被圍在藏南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解放軍各部一退再退從上到下都迫不及待的還擊,最後每個士兵都殺紅了眼,一路殺到印度,逼近新德里,而我軍此時權衡各方面的原因,被迫採取不留戰俘的政策,這就使得這場戰爭成了中國的一個心結,成為印度全民族心裡揮之不去的噩夢,此時西歐有人曾稱此戰是人肉收割機,侵華印軍幾乎被全殲,林彪當即斷言從此一戰可保印度三十年不敢窺視中國。
總局:以印度完敗告終。應該說這一戰士印度肆意挑釁造成的,印度要負全責,當然也得到了嚴厲的懲罰。
⑦ 為什麼印度對中國不爽
國與國就好比人與人,
在差不多的情況下會互相競爭,會有各種心理,
比如兩個同事吧,
哪一方更受大家歡迎,哪一方更看起來滋潤一類的另一個同事心理肯定有想法的,
國家就是國家的人形成的,
人的思想代表了國家的思想,
印度與中國都是大國,又是鄰國,
所以就好比兩個熟悉的鄰居肯定有看不過眼的地方了,
⑧ 中國是不是該管管印度
中國是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從來都沒有向美國那樣充當世界警察,去管別的國家事務。中國不會管印度的。如果印度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事情,中國絕不會袖手旁觀,肯定要管管印度,讓它回到正常的兩國之間友好的軌道上。
⑨ 印度向中國求助何事,為何中國說天意難違
最近中國和印度的沖突也是日益頻繁起來,尤其是國內的企業製作的硬體和軟體在印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制,雖然這看上去是商業上的摩擦,但是這其中其實也是隱藏著一種政治因素,所以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大。但是如今印度的飲用水資源是十分緊缺的,在印度的很多城市都面對的水資源短缺的狀況,所以就有有一些人建議向中國求助。
所以現在印度已經處於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就不要再將矛盾轉移到商業上甚至是政治上來,因為這樣只會使得中國和印度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就算中國真的很想幫印度,也是無濟於事的。只有建立友好的關系,中國才能在印度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伸出自己的援手。
⑩ 印度對中國有哪些威脅
兩國之間有領土糾紛
兩國都是超過十億人口的大國
兩國都是經濟需要發展的國家
所以印度靠俄綁美,一直跟中國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