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都是人們保護個人財產的權利。
物權請求權,又稱物上請求權,是指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礙或者有被妨礙之虞時,物權人為恢復其物權圓滿狀態,得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對於侵權民事責任方式的規定中,《民法通則》規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責任形式。
2、侵權請求權本身是一個債權請求權。
侵權請求權是指權利人基於債的關系而產生的、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在公權力不法侵害私權利的情況下,民事主體可以依據私權所產生的請求權,主動要求公權力機關糾正不法行為,如果不能實現,將進一步提起訴訟。這樣可以增加權利保護的途徑,強化公民的權利保障意識。
(1)侵權責任請求權案例擴展閱讀:
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相比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1、二者產生的目的不同。
物權請求權是為了保證物權的圓滿狀態而產生、存在的,物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可能,物權標的物尚存在時,物權請求權發生,請求權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預防妨害。
而當物權受到侵害、滅失、毀損時,物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物權的圓滿狀態無從恢復,權利無從實現,物權請求權亦無從行使,這時,受侵害人只能行使債權請求權即侵權請求權,侵權侵害人賠償損失。這一賠償請求權的目的在於以價值擔保代替現狀保護擔保,使物權人獲得適當的賠償。
2、從權利的獨立性來看。
物權請求權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附從性權利而非獨立性權利,這種權利是為了保證物權的圓滿狀態、保證物權的正常行使而存在的,因此其產生、變更、消滅均依附於物權。而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完全獨立於受侵害權利的財產權利,其可以獨立地轉讓。
3、在兩種責任的構成要件中,妨害與損害的區別是二者不同的一個根源。
物權請求權是物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時發生的,物權請求權的目的是為了排除或預防妨害。而侵權請求權是權利人受到損害時發生的,侵權請求權的目的是為了使損害得到填補,使權利人得到賠償。
❷ 怎麼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一、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類型
1.因侵權行為造成他人的損害,受害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a.因侵害財產權[物權/知識產權/繼承權/債權]所引起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b.因侵害人身權所引起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2.因違約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3.因其他原因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二、損害賠償請求權構成要素
1.須有侵害物權的行為前提:指行為人通過非法侵入/侵佔/妨礙/毀損他人之物等手段侵害他人物權的行為。
(1)侵害物權行為主要有4種:
A.非法侵入闖入:我國《民法通則》未直接規定非法侵入行為;但是《民法通則》第71/75/80/81條都與非法侵入行為有關。
B.妨害:指加害人妨害他人對不動產物權的行使、物之利用的便利的行為。
C.侵佔:指加害人通過不法佔有、處分他人財產而侵害他人所有權、他物權的行為。
D.毀損:
a.毀滅:使財物不復以原有方式存在;
b.損壞:使財物全部或部分喪失其原有功能、價值。
(2)《民通》規定侵害物權行為主要有侵佔、毀損兩種。
2.須有損害實施實質條件:指物權人的物權受到損害的事實不一定是財物損害。
(1)直接損失。
(2)間接損失:
A.未來可得利益/非既得利益:判斷時間標准為侵權行為發生時;
B.未來必得利益/非假設利益:該利益的取得具有現實可能性,不是抽象可能性;
C.該利益損失必須為侵權行為可及范圍內。
3.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須有因果關系。
4.須侵害人主觀上具有過錯。
三、損害賠償的原則
(1)全部賠償原則:指加害人應當賠償因其加害行為給物權人造成的全部損失。
(2)損益相抵原則:
A.如物權人因損害發生而受有利益,應當將此利益從損失額度中予以扣除;
B.侵權人僅就二者差額部分予以賠償的原則。
(3)過失相抵原則:指在侵害物權的損害賠償責任中,由於雙方的混合過錯成立而減輕加害人責任的原則;
A.過錯比較:指通過比較加害人和受害人雙方的過錯性質、過錯程度,以決定當事人雙方責任承擔和責任程度。
B.原因力比較:指通過比較引起損害發生的各種原因所起的作用力大小,而確定雙方應承擔責任的大小。
①當事人雙方過錯無法確定時:應以原因力大小確定責任比例;
②當事人雙方過錯程度能夠確定時:原因力大小對責任分擔起微調作用。
❸ 侵權責任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關系
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有的學者認為,各種債權的請求權在同一案件中同時並存或發生沖突時,應該確定各項請求權在行使上的先後順序,以形成一種體系的概念,並「可以避免遺漏,以確實維護當事人利益,因為各個請求權之構成要件,法律效果,舉證責任及時效多有不同,主張何者,關系至矩」。(15)雖然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在多種場合會發生競合的情形,但畢竟他們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責任。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功能方面
我國《民法通則》設立民事責任制度,目的就是要通過使違法方承擔民事責任,使受害方受到侵犯的民事權利得到恢復或補償,從而有效地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就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而言,其最初產生於衡平思想,(16)目的在於恢復因當事人之間利益的不當變動而被破壞了的社會公平。其基本功能在於「取去」受益人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領的利益(德文為Abschoepfungsfunktion) ,所謂「受領的利益」,抽象而言,即指財產總額的增加,包括財產總額積極的增加和消極的增加兩種情況。就具體事例而言,財產的積極增加表現為:1.財產權利的取得。如所有權,他物權,知識產權及債權的取得等。2.財產權的擴張及其效力的加強。如因附合而使所有權的范圍擴張。3.財產權利限制的消滅。如原來在財產上設定的抵押權,而後來抵押權消滅。4取得財產的佔有,或因佔有而受有利益。5.債務消滅。債務人債務的消滅,即為其財產的增加。財產的消極增加表現為:1.本應支出的費用而沒有支出。2.本應負擔的債務而後來不再負擔或少承擔。3.本應設定的權利限制而沒有限制。而侵權行為責任制度的設立,目的在於填補不法侵害他人權益所受的損害。「不法侵害他人權益」包括侵害他人人格權及財產權兩個方面。
因二者的基本功能不同所以不當得利法之所謂一方受利益,致「他方受損害」(英文為at the expense of,德文為auf dessen Kosten)與侵權法上之「損害」(英文為damage,德文為schaden)應作不同的解釋。前者之「損害」即是或相當於受益方所獲得的實際利益;而後者之「損害」指受害方失去的利益和應得而未得到的利益(或稱預期收益),在人格權受到侵犯時可以是精神損害賠償金(台灣稱之慰撫金)。總之,侵權行為責任兼有補償與懲罰兩種性質,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只具有補償性質。
因不當得利制度之功能在於使受領人返還其無法律原因而受之利益,所以數人不應因其行為之共同而負連帶責任,應僅各依其實際利得數額負返還責任。而侵權行為制度的功能在於填補被害人所受之損害,所以當這種損害是由於數人共同侵權行為所致時,數人共同成立侵權之債,負連帶責任。
(二)構成要件方面
不當得利返還責任應具備兩個條件:1.當事人須有財產損益的變動(德文為Vermoe-gensverschiebung)。即一方所受財產上的利益,必定是他方財產上所發生的損害,二者間有因果關系存在;2.財產損益的變動,必須是由於無法律上原因而導致的(德文為Maengel desRechtsgrundes fuer die Vermoegensverschiebung)。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為:1.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2.行為人客觀上給他人造成了損害;3.行為人違反義務的行為與受害人所受「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4.行為人具有民事責任能力。
由此可見,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侵權行為請求權的成立,須以行為人有主觀(故意或過失)及客觀(義務之違反)為構成要素;而不當得利因屬於一種事實行為而非法律行為,故其請求權之成立,僅以損益變動無法律上之原因為要素,利得人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在所不問。再者,侵權責任的承擔以具備民事責任能力為必要條件,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不以具備民事責任能力為必要條件。
(三)歸責原則方面
我國學者把《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歸納為過錯責任原則、無過失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三項。(17)對於不當得利而言是以取消受益人取得的不當利益為目的,受益人取得不當利益為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僅以無過失責任原則為限。
(四)舉證責任方面
由於不當得利返還責任的構成,不以受益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為要件,所以受損人行使其請求權,不須對受益人的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而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則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所以受害人行使其請求權,應當對加害人的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
(五)責任內容方面
不當得利之債的內容為返還不當得利,具有糾正當事人之間不當的利益變動的作用。原則上受益人應將其所得原物返還受損人,若受益人就該項利益另有所得(如雞生之蛋,金錢之利息),亦應一並返還。原物不能返還者,應當償還原物價額。侵權行為之債的內容主要為賠償損害,具有補償受害人損失的作用。但因侵權行為包括對受害人人身或人格的侵害,故加害人的責任不以財產性責任為限,還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非財產性責任。
❹ 侵權責任法案例解讀的目錄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一節 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
楊某某等訴劉某某利用領導關系進行同性間的性猥褻侵犯人身權精神損害賠償案
——侵權法的保護范圍
湖南王躍文訴河北王躍文等侵犯著作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姓名權的侵權法保護
彭家惠訴《中國故事》雜志社名譽權糾紛案
——名譽權的侵權法保護
劉翔與《精品購物指南》報社、北京精品卓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友百貨有限責任公司肖像權糾紛上訴案
——肖像權的侵權法保護
南方都市報與劉艷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糾紛案
——隱私權的侵權法保護
丁曉春訴南通市教育局、江蘇美術出版社侵犯著作權糾紛案
——著作權的侵權法保護
第二節 侵權責任糾紛的法律適用
陸紅訴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國際航空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糾紛案
——涉外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
簡某某交通肇事案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侵權損害賠償
徐某某、舒某某訴潘某某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一般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的關系
第二章 責任構成和責任方式
第一節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和責任構成
李海峰等訴葉集公安分局、安徽電視台等侵犯名譽權、肖像權糾紛案
——過錯責任原則及其適用
王保富訴三信律師所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
——律師執業賠償責任的認定
劉某與廣東省廣電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從化供電分公司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糾紛上訴案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
程某某訴許某某狼狗咬人致死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侵權責任構成中的因果關系
金某某訴公房使用人舒某某、公房所有人某紙箱廠樓房窗戶玻璃墜落致其人身傷害賠償糾紛案
——侵權責任構成中的過錯
第二節 數人侵權及責任分擔
博內特里公司訴上海梅蒸公司等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
錢某某訴孫某某、周某某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
尚景偉訴劉某等三人玩耍中突然發生的損害共同侵權賠償糾紛案
——共同危險行為的認定與責任承擔
李某某訴吳某某、某商場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累積因果關系)
吳文景、張愷逸、吳彩娟訴廈門市康健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建省永春牛姆林旅遊發展服務有限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部分因果關系)
第三節 侵權責任的形式
李忠平訴南京藝術學院、江蘇振澤律師事務所名譽權侵權糾紛案
——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
劉有祥訴洛陽鐵路分局洛陽列車段、長沙鐵路總公司郴州車務段鐵路旅客運輸人身傷亡賠償糾紛案
——侵害生命權的損害賠償范圍
高淳縣民政局訴王昌勝、呂芳、天安保險江蘇分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被侵權人死亡時賠償權利人的確定
黔江區永安建築有限責任公司與被上訴人黔江區民族醫院、黔江區供電有限責任公司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侵害財產權的損害賠償范圍
賈國宇訴北京國際氣霧劑有限公司、龍口市廚房配套設備用具廠、北京市海淀區春海餐廳人身損害賠償案
——侵害健康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朱杭訴長闊出租汽車公司、付建啟賠償糾紛案
——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
勝利油田勝華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與李英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見義勇為者的補償請求權
李萍、龔念訴五月花公司人身傷害賠償糾紛案
——公平責任的適用
第三章 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
朱永勝訴世平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過失相抵規則的適用與效力
寧某某訴某有限公司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過失相抵能力
羅倩訴奧士達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不可抗力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訴吳金艷故意傷害案
——正當防衛的民事法律後果
田寶志訴北京青龍縫紉製品有限公司緊急避險損害賠償案
——緊急避險的民事法律後果
第四章 關於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
馬旭訴李穎、梁淦侵權損害賠償糾紛案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時的責任主體
宮某某、肖某某訴應某某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職務侵權時賠償義務人的確定
福州市人民檢察院訴彭崧故意殺人案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喪失意識或失去控制的情況下致人損害的責任主體
毛某某訴某公交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職務侵權中的轉承責任
寶供物流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等與張繼停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勞務派遣中的職務侵權責任
周開鳳等訴宜昌縣建設局人身損害賠償案
——定作人對承攬人所受損害的賠償責任
劉明訴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處第八工程公司、羅友敏工傷賠償案
——工傷事故的責任主體
張靜訴俞凌風網路環境中侵犯名譽權糾紛案
——網路侵權的責任主體
王菲訴海南天涯在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名譽權、隱私權糾紛案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
王利毅、張麗霞訴上海銀河賓館賠償糾紛案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性質
李彬訴陸仙芹、陸選鳳、朱海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經營者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
葉某某訴某中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責任性質
周某某訴某初級中學、瞿某某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學校傷害事故的責任主體
第五章 產品責任
武某訴貝親株式會社等產品責任糾紛案
——產品責任的構成
荊某某、張某某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賠償主體
陳梅金、林德鑫訴日本三菱汽車工業株式會社損害賠償糾紛案
——產品責任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
第六章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周慶安訴王家元、李淑榮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的分擔
羅倫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案
——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的處理
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雲南分公司與李學兵等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借用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的責任主體
李珍訴馬紹獻等肇事大貨車車主、肇事司機及僱主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
——機動車已轉讓但未過戶時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
林某某訴中保公司某市支公司等交通事故賠償糾紛案
——盜用他人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時的賠償主體
第七章 醫療損害賠償
曾某某訴某中心醫院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醫療損害責任的構成
徐某某訴某腫瘤醫院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的賠償責任
方金凱訴同安醫院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
——醫療過失的認定
李繼蓮等訴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
——醫療過失的推定
徐某某訴某中心醫院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張某某訴某血站輸血感染丙肝醫療糾紛案
——因輸血造成患者損害的責任承擔
呂某某訴某賓館、某醫院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醫療美容損害賠償責任
第八章 環境污染責任
楊凌訴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工程管理處、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
——環境污染責任的構成
廣西合浦西場永鑫糖業有限公司與蘇充均等海域漁業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環境污染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
上海漢殷葯業有限公司等與瞿偉榮等環境污染侵權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環境共同侵權的責任分擔
第九章 高度危險責任
梁某某訴某縣氣象局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佔有、使用高度危險物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
賈錫傑訴山東黃河工程局等人身損害賠償案
——從事高度危險活動的侵權責任
史桂金等訴北京鐵路分局北京西水電段等案
——未經許可進入高度危險活動區域的責任
第十章 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陳某某訴羅某榮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吳兵等與趙秀英等動物致人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禁止飼養的危險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
陳星星訴如皋市如城鎮鄧元小學、如皋市人民公園動物致人損害賠償糾紛案
——動物園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
第十一章 物件損害責任
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與苑凱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
——工作物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孔祥啟訴李立等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賠償糾紛案
——堆放物致人損害的責任
重慶煙灰缸傷人案
——拋擲物致人損害的責任
殷某某訴某市政管理處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後記
❺ 不當得利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為非給付不當得利之最重要類別,由德國判例所創,主要用於因自己之行為使他人蒙受損失,獲得不當利益之均衡。然而,如何判斷此處的「不當」利益,在法律上如何適用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不無疑問。本文擬就權益侵害不當得的利理論基礎,構成要件及其與侵權損害賠償的關系作一簡單的探討。關鍵詞: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nbs……依照不當得利的類型化理論〔1〕,將不當得利區分為給付不當得利與非給付不當得利兩個類型,而在非給付不當得利中,又以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為其最重要之類別,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的創立,一方面擴大了不當得利請求權的范圍和規范功能,為不當得利制度帶來了一次新的發展契機,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當事人權益的保護,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日益飛速發展,社會關系日趨復雜,侵害日益增多的今天,更顯其意義。問題在於如何建立此類不當得利的理論架構,並據以提出可操作的法律技術,保持其與法律體系中其它制度的協調。這顯然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作,因其涉及權益保護范圍,並與社會經濟制度密切相關。
一、權益侵害與不當得利設例:甲與乙是摯友,甲外出經商,將其祖傳的一鑽石項鏈寄存於乙處,委託乙代為保管,待其經商完畢,即行取回。殊不知,在甲外出經商期間,乙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乙之子丙在乙去世後,清理遺物時,發現此項鏈,大喜,隨後將項鏈出賣於善意之丁,即刻交付,取得價金若干。在該案例中,因丁善意,取得該項鏈之所有權,丙無權處分他人之物,構成對他人權益的侵害,甲得向丙提起請求。在這里需要討論的是,甲向丙提起請求,其請求權基礎為何?本文認為應區分不同情形予以探討:(1)丙不知也不應該知道該項鏈並非其父乙所有,即丙在出賣該項鏈時出於善意,不具有故意也沒有過失。依照一般侵權責任的規定,故意或過失是其必具要件之一,也就是侵害人在主觀上必須具有在法律上可資的非難性,因而甲不能依侵權行為向丙提起損害賠償。但是此時甲的權利應如何得到救濟?在這里,丙系無權處分他人之物,丁善意取得該物之所有權,丙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價金利益,符合不當得利的要件,因而甲依不當得利向丙提起請求,應無問題。(2)丙明知或因過失而不知該項鏈並非其父乙所有。在這種情況下,因丙明知或因過失不知該項鏈並非其父所有,而將其出賣於丁,丙在主觀上有法律上可資的非難性,依照一般侵權責任的規定,丙的行為構成侵權,甲當可向丙依侵權行為提起請求。在此情形中,甲亦可向丙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因為丙無權處分甲的所有物,其所受價金利益無法律上的原因。即在此時發生侵權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競合。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權益侵害中,被害人享有不當得利請求權。此處所成立的不當得利,即是非給付不當得利中的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也被稱為侵害型不當得利,其主要適用於因受益人自己的行為而取得應歸屬於他人的利益,但也包括因第三人行為及法律規定等情形。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的創立,加強了對當事人權益的保護,為當事人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救濟手段,對維護正當的社會生活秩序有重要的意義。
二、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的理論基礎與構成要件不當得利調整的是「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並致他人損害」的當事人間的關系,權益侵害不當得利,如何判斷?當事人間的利益,如何平衡?本文認為對此問題的解決尚需從其理論基礎與構成要件角度著手。(一)理論基礎因侵害所生之不當得利,即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為非給付不當得利最重要的類別,用於因侵害他人權益,而獲得不正當利益之均衡。然而如何區分正當與不正當利益,頗具復雜性。在現今的社會中,常有以他人損失而獲得利益,卻屬正當之利益,如市場中競爭行為。現代的市場經濟秩序,基本上明確贊同通過正當競爭手段取得市場和利潤,犧牲其他市場競爭者。當事人若違反競爭規則,獲取市場和利潤,則有可能構成不當得利法上的不正當利益。正當與不正當利益的區分,須確立一定的標准,以資判斷,否則,將使權益侵害不當得利調整范圍漫無目的,無限擴大,反將損傷不當得利制度之本身。關於不當得利的認定,目前主要有兩種見解[1]:(1)違法性說,即認為侵害他人之所以構成不當得利,是由於其侵害行為具有不法性,違法即不當;(2)權益歸屬說,該說認為在法律上權益有一定的內容,專屬於權利人,歸其享有,違反法律秩序而取得專屬於權利人利益的,即構成不當得利。依違法性說,當事人獲得不正當利益的行為須為違法行為,而權益歸屬說則不以侵害行為的違法性為要件。不當得利制度的目的,在於使受益人返還其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的利益,而不在於得利的過程,或財產變動的違法性。因違法行為而獲得利益的,通常不準其保有,但也常有明確的違法,而未必有不當得利之請求權的情形,如商業上的不正當競爭,一般情況下,受侵害人並無不當得利請求權。此外,有時侵害行為雖不具違法性,但難謂侵害人有保有利益的正當性。由此可見,違法性說並不足作為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的判斷標准,因為其並不能涵蓋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的所有情形,而且有違不當得利制度的功能與目的。權益歸屬說不以得利過程或財貨變動的違法性作為判斷標准,而是以保有利益是否正當為標准,符合不當得利制度規范功能與目的,且能涵蓋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的所有情形,因而筆者贊同此說。〔2〕(二)構成要件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作為不當得利類別之一,在整體上必須符合不當得利的一般規定,即「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並致他人損害」。但是,依不當得利類型化理論,權益侵害不當得利在構成要件上,又必然有自身特定的要求。1.因侵害他人權益而受益(1)「侵害」的含義在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中,「侵害」是否要求具有違法性,侵害人在主觀上是否要有法律上可資的非難性,如前所述,不當得利之規范目的在於取除侵害人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的利益,因此,侵害是否具有違法性,侵害人在主觀上是否具有故意或過失,均非所問,於侵害不當得利,其侵害之「違法性」並非要件,而是偶然性特徵。〔3〕(2)「權益「之理解在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中,「權益」作何解釋,其范圍如何,是否要求有一定限制,是否所有被侵害的「權益」,在其他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就可成立權益侵害不當得利,如我們前文提到的不正當競爭,是否構成不當得利。本文認為該權益應有一定之限制,其限制的標准應視被侵害之「權益」,有無專屬內容而定。我國台灣學者黃立先生亦認為,侵害型不當得利之本質,在於保護法律賦予特定人之財產,不當得利是否存在,應以其得利是否與他人之權的專屬內容相沖突而定。〔1〕(3)受有利益「受有利益」,指財產之總額之增加,其財產總額有積極的增加,故為受有利益,其本應減少而未減少,為消極的增加,亦屬受有利益。就具體實例而言,受益之主要情形有:(1)權利取得,包括所有權、抵押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的取得;(2)法律所保護事實上地位的取得,如佔有;(3)債務之免除,如他人清償自己債務,而免自己之支出。在這里,取得了專屬於他人的權益即為受有利益。在給付不當得利中,受有利益系指以某種特定的給付行為而取得個別具體利益,而非就受領人的整個財產狀態抽象的加以計算,權益侵害不當中的「受有利益」,亦應依此原則加以判斷。2、致他人損害(1)「致」他人損害不當得利的成立,須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損害,故一方受利益與他方受損害之間須具有特定的聯系,以此確定不當得利的當事人,並適當限制不當得利的適用范圍。關於一方受有利益,「致」他方損害,傳統上不問不當得利的類型,均以因果關系作為判斷基準,並有直接因果關系說,非直接因果關系說及相當因果關系說三種見解〔2〕。直接因果關系說認為所謂「致」他人損害,是指受利益與損害之間須有因果關系,即一方之收益與他方之受損,須互為因果,其因果關系須為直接的,至於其間的因果關系是否為直接,應以受益的原因事實與受損的原因事實是否同一為判斷。非直接因果關系說認為,受利益,「致」他人損害,在解釋上若無受利益之事實,則他人不致有損害結果的,即應認為有因果關系。不當得利制度的作用在基於公平之理念,而對於財產價值之不當的移動,加以調劑。故一方如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方損害時,則對於因果關系之有無,亦應基於公平理念,而依社會上一般觀念決之。如損益之間有第三人行為之介入,若該財產之移轉,依社會觀念上認為不當時,即應適用不當得利,使之返還。相當因果關系說,此說將侵權行為法上的概念借用到這里用以判斷收益與受損之間的聯系。上述三說均不區分不當得利之類型,而對不當得利上的「收益與受損之間關聯」作統一的判斷,不當得利類型化理論出現後,有學者主張,對於不當得利上「受益與受損之間關聯」不能做統一的判斷,而應對不同的類型給以不同的判斷標准。〔3〕筆者贊同此見解,在不當得利法上,一方受益,致他方受損害,是否無法律上的原因,與各個法律領域均有關聯,因此如若不問不當得利類型,而對其「受益與受損之關聯」均作統一判斷,是不可想像的,也是困難的。在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中,應該如何判斷,對於此問題,我國台灣學者黃立先生認為,除了因其他方式而受益外,在侵害不當得利中,只要有財產上損益之因果關系,不須有財產上損益之「直接因果關系」,亦即使用他人之物者,原則上應對所有人為其使用價值之補償,縱然有三角關系直介入,亦所不問。〔4〕(2)「損害」之含義侵權行為法的基本功能在於填補損害。損害,是指權益受侵害時所受的損失,損害事實發生前的狀況,與損害事實發生後的情形,兩相比較,被害人所受之損失,即為損害。在財產損害,其賠償范圍,包括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所失利益,必須依通常之情形,或依一定之計劃、設備或其他特別情事可得預期者為限。在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中,「損害」之含義為何,是否與損害賠償法上之「損害」含義相同。我們知道損害賠償法的而不當得利之基本功能,非在於填補損害,而是在於使受益人返還其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的利益。不當得利和損害賠償基本功能既有不同,不當得利法上的「損害」之含義自應不同於侵權法中「損害」之含義,誠如王澤鑒先生所說,所謂致他人「損害」,與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亦有不同[1]。在這里,可以認為,凡侵害應歸屬於他人權益而受有利益,即當然致他人「損害」,不以請求人受有積極損害及消極損害為必要。3.無法律上的原因如前所述,權益有一定的利益內容,專屬於權利人,歸其享有,違反法秩序所定權益歸屬而取得其利益的,乃侵害他人權益歸屬范疇,欠缺法律上的原因,成立不當得利,可見,這里「無法律上的原因」主要指侵害人違反了法律對特定權益歸屬的分配,違反此種「歸屬的分配」即為無法律上的原因。
三、權害不當得利請求權與侵權行為請求權的競合不當得利在於使受領人返還其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的利益,就構成要件而言,不以受益人在行為上有違法性,也不要求其在主觀上有法律上可資的非難性,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旨在填補因不法侵害所造成的損害,就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而言,首先,行為人在主觀上要有故意或過失,其次,其行為要有不法性,最後,被害人必須受有損害,其賠償范圍包括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由此可見不當得利與侵權行為都有其各自的成立要件和規范功能,是兩類不同的請求權。但是需要討論的是,在侵害他人權益的情形中,當其既構成不當得利,又構成侵權時,該如何處理?我國學者通說認為,應適用請求權競合。〔2〕民法上的請求權競合,一般是指同一行為事實在同一當事人間,同時符合兩種以上法律要件,並發生以同一給付內容為目的多個請求權的狀態。正如我國台灣學者史尚寬先生所說:「依同一的法律事實,於同一當事人間具備兩個以上之法律要件,成立有同一目的之兩個以上請求權之狀態,謂之稱請求權之並存或競合。」[3]它不同於規范競合或法條競合。「一個法律事實,依兩個以上之法規成立請求權之原因,其一方之法規對於他方之法規不在與一般法與特別法之關系,或者雖有如此之關系,而其社會現象非可全由特別法規包括之者,茲成立有同一目的的兩個以上之請求權,而生請求權之競合。反之,一個事實關系雖依一個以上之法規,可認為請求權成立之原因,其中一法規對於他法規,在於一般法與特別法之關系,系一法規排斥他法規之適用者,謂之法條競合或法規競合,惟依特別法規,成立請求,不發生請求權並存之問題。"〔4〕請求權競合也不同於請求權聚合,請求權聚合是指同一事實,或者基本上屬於同一事實的情況可以根據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不同的請求權,這些請求權是針對不同的給付的,而且都有效。在請求權產生競合的情況下,當事人應怎樣行使請求權?史尚寬先生認為,債權因目的達到而消滅,故於請求權競合,一請求權因目的達到而消滅,他請求權亦因目的達到而消滅,反之,就一請求權之成立,存有障礙,或一請求權因目的達到以外之原因而消滅時,則他請求權仍然存在。另外,請求權雖因他請求權目的之達到,同時滿足其目的而消滅,但如一方之請求權較他方之請求權范圍為廣,其未能滿足之部分仍不妨繼續存在。〔1〕對此,我國大陸學者也有類似的見解,他們認為,由於不當得利請求權與侵權行為請求權在目的、構成要件、責任形式上存在明顯的區別,不適宜將兩項請求權同時行使,而且認為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不當得利與侵權責任互相排斥,不能並立的,如果將二者並立,將會混淆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和請求權,而且在具體處理上,會不適當的加重行為人的責任,甚至有可能使受害人獲得不當得利,所以通常的做法,從保護當事人利益出發,尊重當事人個人的意願,允許受害人就兩請求權進行選擇,但當其選擇並開始實現一項請求權時,意味著放棄了另一請求權。〔2〕可見,在請求權競合情形中,同一生活事實可以被納入不同的作為請求權基礎的規范,而這些根據不同的規范成立的請求權在內容上則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經常存在著多個,但相互獨立的請求權,它們在內容上完全相同或重疊,也就是說,請求權競合的所有請求權是針對同一給付的,而對這個給付只能請求一次。如果其中一請求權的到了履行,由於它和其他請求權在內容上是重疊的,則其他請求權隨之消滅。〔1〕不當得利,向有統一說與非統一說兩種對立的見解。不當得利類型化理論是建立在非統一說基礎之上,該理論目前在德國與台灣已佔據通說地位。(參見王澤鑒著:《不當得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頁以下。)非統一說使不當得利發展成為構成要件、法律效果相當明確的成熟的法律制度,使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較為簡單,而易於掌握與其他制度之關聯。但是,亦有學者認為,非統一說,由於過度概念發展的結果,也使其步向概念法學的巢臼,而忽略法律制度所欲追求的價值。但是在法學尚處發展的我國,概念的發展常為當務之急。(參見陳自強:《雙務契約之不當得利返還之請求》,載《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四期,第213頁。)因此本文以非統一說作為立論基礎進行論述。
❻ 關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不可以兩個都申請嗎
違約和侵權都是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原因,你所說的「請求權」,實際上是指因違約或侵權行為引起的債權請求權。
違約引起債權的要求比較寬松,即「只要一方違反了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事項,不論違反的原因是否合理,都要向另一方賠償」(當然,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的違約除外)。
侵權引起債權的要求比較嚴格,即「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有一方因為自身的過錯造成對另一方的侵害,才需要賠償」(也有例外,即一些無過錯造成的侵害也需要賠償,但畢竟是少數)。
一方的一個行為,往往會既構成對另一方的違約、又構成對另一方侵權。例如:乘客甲乘坐長途汽車從a市到b市,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導致甲受傷,客運公司的這一行為,一方面導致「客運公司與乘客甲之間的運輸合同無法履行」之違約;另一方面又構成「對甲的身體健康的傷害」之侵權。
這樣一個例子,就是所謂的「違約與侵權的競合」,即:一個行為同時構成違約和侵權。
在競合的情況下,受害方的一方可以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任選一個,要求加害方賠償,但不能兩個責任同時要求賠償。具體要求何種賠償?各有利弊,簡析如下:
1,要求違約賠償的優點是:「成功率」比較高,因為違約不需要證明加害方有過錯,只要證明他沒有按照合同履行義務即可。
缺點是:違約責任所作出的賠償范圍比較小,根據我國合同法關於違約金等賠償問題的規定,違約的賠償范圍大致應當和所造成的實際損害相當,即造成多少損失就賠多少,不能要求「懲罰性賠償」。
2,要求侵權賠償的缺點是:舉證責任重,一般情況下你必須證明對方的行為主觀上有過錯、客觀上給你造成了損害、過錯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這一系列證明責任明顯比違約責任中「證明對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要復雜得多。
優點是:除了可以要求賠償實際損害,還可以要求額外的「精神損害賠償」。
最後再以剛才的例子說明一下:設定甲受傷後花去醫療費、誤工費等等費用共1萬元。
1,如果甲要求客運公司賠償違約責任,比較容易勝訴,但賠償額只能在1萬元左右。
2,如果甲要求客運公司賠償侵權責任,比較難勝訴,但可以要求對方賠償1萬元經濟損失+若干精神損害賠償。
❼ 侵權責任請求權的性質是什麼
請求權的概念由德國法學家溫德沙伊德提出,指特定人得請求特定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其目的是使羅馬法和舊普通法中的訴權從程序的角度可行,並在私法的實體法上加以規定。
請求權是實現權利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對請求權的分析和檢索,既有利於當事人正確行使權利,又有利於人民法院准確探究當事人的訴求,正確行使釋明權,提高訴訟效率。
請求權基礎就是指可以支持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有所主張的法律規范。
❽ 從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談賠償請求權的
侵權損害賠償和違約損害賠償都是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其構成要件和歸責原則基本一致。盡管如此,在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競合的時候,究竟選擇侵權賠償請求權,還是選擇違約賠償請求權,這對受害人的利益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應該掌握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以便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賠償請求權。
一看訴訟管轄。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也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受害人應該從訴訟是否經濟、收集證據是否方便等方面選擇管轄法院。
二看損害發生前當事人之間有無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侵權損害賠償發生前,當事人之間沒有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其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都是對世權,義務人是不特定的。違約損害賠償發生前,當事人之間存在著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債權人的權利是對人權,其債務人就是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某些形式上的雙重違法行為,依據侵權法已經構成侵權,但依據合同法卻可能尚未達到違約的程度,如果當事人提起違約之訴,其請求將不會被支持。
三看賠償范圍。
侵犯財產權利後要用相當的實物或者金錢賠償,如果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損失的,加害人也應該賠償;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應當賠償因此造成的財產損失,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的,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非法侵害自然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等人格權利,雖未造成經濟損失的,也可以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在違約損害賠償中,通常依當事人的事先約定,雖然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但是不得超過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對於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精神損害的賠償。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不僅包括直接損失,還包括了間接損失。這與違約賠償有明顯的區別。
四看舉證責任。
侵權損害賠償的舉證責任通常在受害人,由受害人舉證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加害人在一般情況下,不負舉證責任。違約損害賠償的舉證責任在於債務人,債務人不履行債務致對方損害,就推定債務人有過錯,因此,債務人負有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的責任,債權人對合同是否履行不負舉證責任。在這一點上,受害人選擇違約責任較為有利。
五看訴訟時效。
違約責任的時效,一般為3年,但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的訴訟,其訴訟時效為4年。可見,兩類責任適用的時效期限是有區別的。受害人應當注意這些不同規定,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請求權。
六看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
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一般來說,違約是否造成損害後果,不影響違約金責任的成立。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以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但當事人不得預先免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即使就不可抗力來說,當事人也可以就可不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一般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在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認為對方可能有法定的抗辯事由能夠對抗侵權責任的構成時,則可以選擇違約責任的請求權,使自己的賠償請求得到實現。
❾ 侵權責任法第18條可不可以作為請求權基礎
第十八條 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該費用的除外。
可以成為請求權的基礎。
❿ 被侵權人死亡的,誰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現實問題
戚某和謝某是老鄉,在同一個建築工地工作,平時兩人關系不錯,但有一次,兩人因為一件小事產生了口角,並爆發了肢體沖突,在廝打過程中,戚某一拳打中了謝某的心臟,謝某當場倒地不起。謝某被送到醫院後,雖然醫生盡力搶救,但還是沒能保住性命。謝某的妻子和父母向戚某提出索賠,但戚某稱他打的是謝某,現在謝某死了,沒有受害人,自己無須賠償。那麼,謝某的家人有權要求戚某進行賠償嗎?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這是法律對被侵權人死亡後,誰可以成為請求權主體的規定。被侵權人僅僅受到傷害、殘疾,請求權人是被侵權人本人。但是,被侵權人(即受害人)死亡的,其權利能力消滅,法律主體資格不復存在,死者不可能以權利主體資格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請求權人只能是被侵權人以外的主體。
在這則案例里,謝某的妻子和父母都可以作為近親屬請求戚某承擔侵權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十八條 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該費用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