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分析:專利權
不侵權,乙廠可以以專利法69條第二款抗辯,即: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版同產品、使用權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可以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
P.S.
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包括歐洲發達國家都採用先申請制,只有美國這一個發達國家採用先發明制。
2. 《知識產權》商標權案例分析E
1、抄D
2、B
3、A
4、C
5、B
6、C
7、D
8、C
9、C
10、D
案例:
雙方都不侵權。根據《商標法》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因此,甲廠不侵權。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乙未以不正當手段搶注(題目中未說明乙採用了不正當手段),因此,乙廠不侵權。
甲廠可繼續在原有范圍內使用「紅楓」商標。
可行性建議:乙廠可向甲廠支付一定費用作為其放棄商標使用權的補償,使其以後不再使用「紅楓」商標。
3. 知識產權案例分析
首先,甲來店是否獲取了自商標權,這一點我們都不清楚,因為還無法判定。
乙店使用的包裝袋是否侵權,取決於甲店獲得商標權的保護范圍。
如果沒有商標權的話,那麼是否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呢?
根據你所述的內容,如果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話,那麼,乙店一定侵權,屬專利侵權。因為:乙店的包裝袋屬於與甲店的包裝袋相近似的產品。
4. 《知識產權》著作權案例分析D
1、C (1883年3月20日簽訂的來《保護工業產源權巴黎公約》規定)
2、B(「新」的技術方案)
3、B
4、D(A化學元素發現不是,B速算方法不是;C都不是)
5、C(違背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這是物理學常識)
案例:
優先權原則。
根據《專利法》第二十九條 申請人自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十二個月內,或者自外觀設計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六個月內,又在中國就相同主題提出專利申請的,依照該外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相互承認優先權的原則,可以享有優先權。
申請人自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中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十二個月內,又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就相同主題提出專利申請的,可以享有優先權。
第三十條 申請人要求優先權的,應當在申請的時候提出書面聲明,並且在三個月內提交第一次提出的專利申請文件的副本;未提出書面聲明或者逾期未提交專利申請文件副本的,視為未要求優先權。
5. 知識產權法的專利權案例分析
該業余發明人不屬於甲公司的員工,其發明就不能認定為職務發明而應當認定專為委託發明創造。
依據屬《專利法》第八條、《合同法》第339條規定:
如果委託人和受託人在協議中有約定的,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的歸屬按約定辦理;
如果沒有約定,上述兩項權利歸受託人,即乙所有,委託人甲公司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受讓權。
因此,無論是電冰箱溫控裝置技術本身還是附屬技術T的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都應歸乙所有。
該糾紛可以通過訴訟解決。
6. 關於專利權的案例分析
(抄1)不需要。專利權具有地域性,專利許可使用費是由主權國家專利法規定和保護的,該項日本專利沒有在中國申請並獲得批准,因此依照該專利生產的產品如在中國銷售,不受中國法律保護。
(2)需要。因為這件專利已在日本獲得批准,受日本專利法的保護,中國企業依照該專利生產的產品返銷日本,則需要向日本公司支付這件日本專利的許可使用費。
(3)不需要。該項日本專利未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申請並獲得批准,依照該專利生產的產品如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銷售,將得不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保護,因此中國企業不需要向該日本公司支付這件專利的許可使用費。
(4)該項技術仍然可能具有使用價值。專利有效期滿,意味著專利權失效,權利人的權利失去法律保護和該項技術進入公有領域,但並不意味著該技術本身失效。依據該項專利技術生產的產品只要市場需要,該項技術仍然具有使用價值,只是無需再支付專利許可使用費。
7. 專利權申請案例分析 某農科院於1994年5月研製出一種「CWQ-1型農用手動吹霧器」。這種產品的發明將有利於農
可以,因為授予專利權中有一條是實用性新穎性,它都符合。(一)新穎版性在國務院有關主管權部門和全國性學術團體組織召開的學術會議或者技術會議上首次發表的。
(二)實用性 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它有兩層含義:第一,該技術能夠在產業中製造或者使用。產業包括了工業、農業、林業、水產業、畜牧業、交通運輸業以及服務業等行業。產業中的製造和利用是指具有可實施性及再現性。第二,必須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即同現有的技術相比,申請專利的發明或實用新型能夠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如能提高產品數量、改善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功能、節約能源或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等。
8. 一道關於專利權的案例分析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十一條、第六十三條第二款之規定版,答復如下:
(1)W公司的生產權、銷售行為構成侵權,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2)G公司的銷售行為同樣構成侵權,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不可以繼續銷售庫存的400台空調;
(3)若H公司取得的專利為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M賓館的使用行為構成侵權,但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因其使用行為構成侵權,故不可以繼續使用這200台空調;
若H公司取得的專利為外觀設計專利,M賓館的使用行為則不構成侵權,也不承擔賠償責任;因其使用行為未構成侵權,故可以繼續使用這200台空調。
9. 知識產權法 專利權案例分析題
汗,這個問題,題干是否有錯誤的地方。
1、專利法:第六條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從以上第六條可以看出,很明確,申請權不會是「丙教授,丁某,還有一位老師共同所有。」
問題就在於是屬於乙大學,還是甲公司。
合同法: 第三百三十九條 【技術成果的歸屬】委託開發完成的發明創造,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研究開發人。研究開發人取得專利權的,委託人可以免費實施該專利。
研究開發人轉讓專利申請權的,委託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受讓的權利。
根據以上問題,很明確了,專利申請權是歸乙大學所有
2、專利法實施細則 第十三條:專利法所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只負責組織工作的人、為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從事其他輔助工作的人,不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
有上述法規可看出,丙教授和丁某是發明人毋庸置疑,問題在於另外一位教授,另一位教授提出的是改進意見(前面的評審和驗收無視),個人認為所謂的改進意見可以理解為提出了一個研究方向,但是沒有做出實質的研究,因此,這另外的一名教授不屬於發明人。
10. 案例分析 外國人專利權是否受我國專利權保護
專利具有嚴格的地域性特徵!
專利權的地域性,是指一個國家依照其本國專利法授回予的專利權,僅答在該國法律管轄的范內有效,對其他國家沒有任何約束力,外國對其專利不承擔保護的義務。
對於一項外國專利,僅在該外國擁有專利權。如果一項發明創造要在我國取得專利保護權,必須在我國就該項專利技術申請專利。如果未在我國取得專利權,那麼對於他人在我國實施其專利產品的行為,不構成對其專利權的侵犯,專利權人不能對其提出任何要求。
法律依據:
根據《巴黎公約》第四條之二專利:在不同的國家就同一發明取得的專利是相互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