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委託商標事務時,啥都做的執業律師,與職業商標代理人的利弊
專利代理條例正在修改過程中,據稱專利代理人的稱謂問題也在考慮之列。我認為:法官、律師是一種職業稱謂,而審判員或代理人、辯護人則是他們在具體個案中的職務角色。同理,專利代理人也應屬一種具體個案的職務角色,而在其接受委託之前作為一種執業資格稱謂則欠妥.
關注一下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的以下活動,我們會有怎樣的期待?1.…根據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與歐盟委員會簽定的中國-歐盟小項目便協基金項目《一項支持中國專利執行的全面項目》合同安排,以高盧麟會長為團長、袁德秘書長為副團長的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一行12人於2006年1月8日-1月22日成功訪問了德國,法國和英國。此次代表團出訪的目的是為了配合目前我國正在修改《專利代理條例》,考察國外專利律師的相關立法,專利律師的法律地位、專利律師的管理體制,以及專利律師資格考試,執業培訓等方面的現狀。…2.關於在「十一五」期間加快我國專利代理行業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專利代理條例》的修改
現行《專利代理條例》是十三年前在計劃經濟條件和體制下制定的,早已不能適應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專利代理行業發展的要求,希望能夠加快修改此條例。這次條例的修改,希望能夠全面體現國家對專利代理行業的扶持;體現
維護專利代理人的責、權、利;體現實現專利代理行業的自律管理。提升專利代理人的社會地位;提升專利代理人的法律地位;提升專利代理行業的地位。有助於專利代理人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專利申請人提供優質的服務;
有助於維護專利代理人的合法權益;有助於把專利代理行業作優、作大、作強。…3.8月30日,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與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有關人員召開專利代理條例修改座談會, 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司長張建華、處長金武衛、工作人員陳建洋出席會議。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會長高盧麟、副會長吳秉芬、部分常務理事以及協會秘書處的人員參加了座談會。
國務院法制辦近期下達文件,在全國范圍內徵求對《專利代理條例》修改稿的意見。…常務理事在發言中從代理條例修改的指導思想、專利代理人的權利、義務和法律地位、專利代理人的稱謂、專利代理人參與專利訴訟、專利代理人的行業自律等方面以及條例具體條文逐條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會議氣氛熱烈,發言踴躍,張建華司長不時提出一些問題與大家討論,會議歷時近4個小時。張司長在講話中說,立法需要方方面面發表意見,形成大家共同的意志。張司長指出,條例修改是專利行業的大事,尤其在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時,討論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他感謝協會提供的機會,使其了解到許多情況並很受啟發:(1)對當前修改條例的背景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比如已從原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專利代理機構已從國有變為私有;(2)條例修改應著眼於發展。國家的競爭是知識、人才的競爭,體現在成果上主要是知識產權,專利代理人在知識產權戰略和國家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條例修改要在此背景下考慮;(3)確實要理順行政和行業發展的關系;(4)行業(專利、商標)之間、法律(律師法、專利代理條例)之間需要協調。
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代表團訪歐考察報告
(2006年3月21日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第六屆十一次常務理事會通過)
第三部分 幾點建議
一、確立我國專利代理人的知識產權司法訴訟地位問題
在實踐中,我國專利代理人參與專利糾紛訴訟的問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有關人員在多次舉行的徵求意見會議上也認同專利代理人在專利案件中發揮的積極的和重要的作用」(註:關於專利代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的說明),但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和《專利代理條例》中卻沒有相關的規定。
在國際上,為了解決專利代理人參與專利糾紛訴訟的問題,各國均採取了不同的補救措施手段。除了德國和英國建立專利法院,賦予通過法律課程學習的專利律師訴訟資格外,日本2002年修改了《日本弁理士法》。根據2002年4月17日第215號修正的法令,第6-2條,日本弁理士在通過「侵權訴訟代理考試」後,在法庭認為恰當的情況下,可以與執業律師在訴訟案件中合作,對專利保護的范圍和有效性提出專業意見,也可作為訴訟代理人單獨參加法庭訴訟。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專利代理制度,發揮專利代理人懂技術,熟知相關法律的專業特長和作用,提高法院解決專利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建議在修改的《專利代理條例》中對我國目前專利代理人參與知識產權司法訴訟的事實在法律上給予確認,增加賦予專利代理人可代理專利糾紛資格的相關條款,並給予專利代理人以「專利律師」的稱謂。
五、解決我國專利代理人的英文稱謂問題
在我們所考察的這些國家和機構中,德國和法國對專利律師的稱謂均使用「patent attorney 」一詞,英國是「patent attorney 」和「patent Agents 」都可以使用。
在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亦如此。在日本,弁理士被翻譯成「patent
attorney 」,韓國也使用「patent attorney 」。
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也使用「patent attorney 」, 而不使用「patent Agents 」。
顯然,目前我國將「專利代理人」翻譯成「patent agents」與國際通行的用法不一致。這種稱謂在實踐中給我國的專利代理人開展國際交流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建議將我國專利代理人的英文稱謂「patent agents」改為「patent attorn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