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可分為哪幾個階段,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經營條件的變化,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理論,經歷了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管理理論這三個階段的演進過程。而每個階段又有不同方面的內容。具體如下:
1.資產管理理論(三個方面)
商業性貸款理論:商業性貸款理論又稱」真實票據理論「,從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是吸收進來的存款這一客觀事實出發,考慮到保持資產的流動性的要求,主張商業銀行只應發放短期的,與商品周轉相聯系或與生產物資儲備相適應的自償性貸款,即隨物資周轉發放貸款,待銷售過程完成後,貸款會從收入中得到償還。這種貸款是以商業行為為基礎,有真正的商業票據為憑證。商業性貸款即符合銀行資產流動性要求,又適當地考慮到了盈利性。而且,由於貸款是隨貿易活動伸縮的,不會引起貨幣和信用膨脹。
轉移理論:這種理論認為,銀行能否保持其資產的流動性,關鍵在於資產的變現能力。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信譽好,期限短,且易於出售的證券,並在需要資金時,能夠迅速地、不受損失地出售或轉讓出去,銀行就能維持其經營的流動性。
預期收入理論:預期收入理論是一種關於銀行資產投向選擇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應著眼於貸款的按期償還或資產的順利變現,而且商業銀行貸款或可轉讓的資產,其償還或變現能力都以未來的收入為基礎。只要未來收入有保證,即使是長期放款,仍可保持流動性。反之,如果沒有未來收入作保證,即使是短期放款,也存在發生壞帳,到期收不回來的可能。因此,銀行應根據借款人的預期收入來安排貸款的期限、方式,或根據可轉換資產的變現能力來選擇購買相應的資產。
2.負債管理理論(三個方面)
存款理論:存款理論認為,存款是銀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是銀行資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存款是被動的,從屬的,受存款人的意志左右;為了實現銀行經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資金運用必須限制在存款的穩定的沉澱額度之內。存款理論強調按客戶的意願組織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則管理存款,根據存款的總量和結構來安排貸款,參考貸款收益來支付存款利息,不主張盲目發展存貸業務,不贊成盲目冒險的獲利經營。
購買理論:購買理論對存款理論作了很大的否定,認為銀行對負債並非消極被動,無能為力,而完全可以主動出擊;銀行購買外界資金的目的是保持流動性,銀行在負債方面有廣泛的購買對象,如:一般公眾;同業金融機構,中央銀行,財政機構等等。還有眾多的購買手段可以運用,最主要的手段是直接或間接提高資金價格,如高利息、隱蔽補貼、免費服務等高於一般利息的價格。一般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存在著實際的低利率或負利率,或實物資產投資不景氣。而此時金融資產投資較為繁榮時,購買行為較為可行。
銷售理論:銷售理論認為銀行是金融產品的製造企業,銀行負債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適合客戶的需要,營銷這些金融產品,以擴大銀行資金來源和收益水平。為此,銀行應做到:客戶至上,竭誠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善於利用服務手段達到吸收資金的目的,這就是要做到圍繞著客戶的需要來設計服務,通過改進銷售方式來完善服務。最為重要的是,銷售觀念要貫穿負債和資產兩個方面,將資產與負債聯系起來進行營銷活動的籌劃。
3.資產負債理論(四個原則)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是以資產負債表各科目之間的「對稱原則」為基礎,來緩解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盾,達到三性的協調平衡。所謂對稱原則,主要是指資產與負債科目之間期限和利率要對稱,以期限對稱和利率對稱的要求來不斷調整其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以實現經營上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其基本原則主要有:
(1)規模對稱原則。這是指資產規模與負債規模相互對稱,這里的對稱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經濟增長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2)結構對稱原則,又稱償還期對稱原則。銀行資金的分配應該依據資金來源的流通速度來決定,即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償還期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稱關系,其相應的計算方法是平均流動率法,也就是說,用資產的平均到期日和負債的平均到期日相比,得出平均流動率。如果平均流動率大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過度,相反,如果平均流動率小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不足。
(3)目標互補原則。這一原則認為三性的均衡不是絕對的,可以相互補充。比如說,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經營環境中,流動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通過盈利性的提高來補償。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標,單純根據某一個目標來決定資產分配。而應該將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綜合起來考慮以全面保證銀行目標的實現,達到總效用的最大化。
(4)資產分散化原則。銀行資產運用要注意在種類和客戶兩個方面適當分散,避免風險,減少壞帳損失。
Ⅱ 什麼是資產負債匹配
資產負債匹配主要是對銀行保險金融類企業的管理要求,是國家銀監、保監和金融監管部門一種防範風險的措施,該措施的基本點是建立在控制企業的資產與負債相匹配的原則上。具體內容如下:
資產負債管理是以資產負債表各科目之間的「對稱原則」為基礎,來緩解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盾,達到三性的協調平衡。所謂對稱原則,主要是指資產與負債科目之間期限和利率要對稱,以期限對稱和利率對稱的要求來不斷調整其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以實現經營上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其基本原則主要有:
1、規模對稱原則。這是指資產規模與負債規模相互對稱,統一S 平衡,這里的對稱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經濟增長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2、結構對稱原則,又稱償還期對稱原則。銀行資金的分配應該依據資金來源的流通速度來決定,即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償還期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稱關系,其相應的計算方法是平均流動率法,也就是說,用資產的平均到期日和負債的平均到期日相比,得出平均流動率。如果平均流動率大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過度,相反,如果平均流動率小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不足。
3、目標互補原則。這一原則認為三性的均衡不是絕對的,可以相互補充。比如說,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經營環境中,流動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通過盈利性的提高來補償。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標,單純根據某一個目標來決定資產分配。而應該將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綜合起來考慮以全面保證銀行目標的實現,達到總效用的最大化。
4、資產分散化原則。銀行資產運用要注意在種類和客戶兩個方面適當分散,避免風險,減少壞帳損失。
Ⅲ 什麼是雙色球奇偶平衡對稱原則
路過給你頂一下
Ⅳ 英語中的對稱原則是什麼圖中的例子不太懂,能講一下嗎
例如上方的句子:
She can sing either English songs or Chinese songs.
因為English songs和Chinese songs.共用一個動詞sing,所以either用在sing的後面!
Ⅳ 對稱性原則是什麼意思
對稱性原則,即著名諾特定理(Noether theorem):作用量的每一種對稱性都對應一個守恆定律,有一個守恆量。從而將對稱和守恆性這兩個概念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物理定律的對稱性也意味著物理定律在各種變換條件下的不變性。由物理定律的不變性,我們可以得到一種不變的物理量,叫守恆量,或叫不變數。比如空間旋轉對稱,它的角動量必定是守恆的;空間平移對稱對應於動量守恆,電荷共軛對稱對應於電量守恆,如此等等。愛因斯坦就是當年思考這個問題時,提出「在慣性參考系變換操作下,物理規律保持不變」,這個就是狹義相對性原理。進一步推廣為:在任意參考系變換操作下,物理規律保持不變,這個就是廣義相對性原理。
Ⅵ 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對稱具體是指什麼
我理解是指資產的期限與負債的期限差不多。假如你有100塊的1個月期的資產和200塊1年的資產 相對應有100塊1個月期的負債和200塊1年的負債。
Ⅶ 函數的對稱中心,什麼原則
因為y=2/(x+1)的圖象是由y=2/x
的圖象向左平移一個長度單位而得
到的,就相當於把原點0(0,0)平
移到了點0'(一1,0),所以y=2/(x+1)的圖像的對稱中心就是(一1,0)。
同理可得y=2/(x一1)的圖象的對稱
中心的坐標是(1,0)。
一般地y=K/(x一a)十b的圖象的對
稱中心的坐標是(a,b)。
Ⅷ 商業銀行准備金管理涉及哪幾個層面,具體應該怎麼做
1、資產管理理論
從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是吸收進來的存款這一客觀事實出發,考慮到保持資產的流動性的要求,主張商業銀行只應發放短期的,與商品周轉相聯系或與生產物資儲備相適應的自償性貸款,即隨物資周轉發放貸款,待銷售過程完成後,貸款會從收入中得到償還。
這種貸款是以商業行為為基礎,有真正的商業票據為憑證。商業性貸款即符合銀行資產流動性要求,又適當地考慮到了盈利性。而且,由於貸款是隨貿易活動伸縮的,不會引起貨幣和信用膨脹。
2、負債管理理論
存款是銀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是銀行資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存款是被動的,從屬的,受存款人的意志左右;為了實現銀行經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資金運用必須限制在存款的穩定的沉澱額度之內。
存款理論強調按客戶的意願組織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則管理存款,根據存款的總量和結構來安排貸款,參考貸款收益來支付存款利息,不主張盲目發展存貸業務,不贊成盲目冒險的獲利經營。
3、資產負債理論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是以資產負債表各科目之間的「對稱原則」為基礎,來緩解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盾,達到三性的協調平衡。
所謂對稱原則,主要是指資產與負債科目之間期限和利率要對稱,以期限對稱和利率對稱的要求來不斷調整其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以實現經營上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8)期限對稱原則擴展閱讀:
主要原則:
1、規模對稱原則。這是指資產規模與負債規模相互對稱,這里的對稱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經濟增長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2、結構對稱原則,又稱償還期對稱原則。銀行資金的分配應該依據資金來源的流通速度來決定,即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償還期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稱關系,其相應的計算方法是平均流動率法,也就是說,用資產的平均到期日和負債的平均到期日相比,得出平均流動率。
如果平均流動率大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過度,相反,如果平均流動率小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不足。
3、目標互補原則。這一原則認為三性的均衡不是絕對的,可以相互補充。比如說,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經營環境中,流動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通過盈利性的提高來補償。
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標,單純根據某一個目標來決定資產分配。而應該將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綜合起來考慮以全面保證銀行目標的實現,達到總效用的最大化。
Ⅸ 如何理解金融資產的收益與風險對稱的原則
(1)金融市場上的風險就是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不確定程度越高,風險就越大。金融市場上的風險可以大致分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政策風險,此外還有道德風險。
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是,只要投資,就必然冒風險。進行風險無所不在的金融投資尤其是如此。當然,人們不會因為投資有風險就不去投資,只不過是選擇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項目投資罷了。因為投資需要承擔風險,所以就需要相應的風險補償。對於風險補償,因人而異。理性的投資者被認為是風險規避即風險厭惡者,但各人厭惡風險的程度也還不一樣。相比較而言,風險厭惡越甚即越保守的人,對於同樣的風險所要求的風險補償就會比較高;反之亦然。因為人們的風險偏好(厭惡)程度不同,從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風險補償也不同。對同一個投資者而言,承擔的風險越大,要求的風險補償也就相應越高。
(2)例如政府債券的總體風險就小,因為國家的信譽高,違約風險小,政府債券的規模大,其二級市場大,流動性好,所以政府債券比同期限的公司債券的利率低,也即收益率低,比股票的收益率就更低,因為股票的風險比債券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