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原油期限結構

原油期限結構

發布時間:2021-07-22 23:23:42

㈠ 公司戰略、中長期計劃、短期計劃怎樣劃分

從3個方面劃分公司戰略、中長期計劃、短期計劃:

一、從三者的概述劃分:

1、公司戰略的概述:即企業戰略,是對企業各種戰略的統稱。

2、中長期計劃的概述:指組織在較長時期(通常為5年以上)的發展方向和方針。

3、短期計劃的概述:指社會主義國家編制執行的關於國民經濟發展為期1年或1年以內的計劃。

二、從三者的內容劃分:

1、公司戰略的內容:既包括競爭戰略,也包括營銷戰略、發展戰略、品牌戰略、融資戰略、技術開發戰略、人才開發戰略、資源開發戰略等。

2、中長期計劃的內容:規定組織的各個部門在較長時期內從事某種活動應達到的目標和要求,繪制組織長期發展的藍圖。

3、短期計劃的內容:包括年度計劃和季度計劃,以年度計劃為主要形式。

三、從三者的目的劃分:

1、公司戰略的目的:依據本身資源和實力選擇適合的經營領域和產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通過差異化在競爭中取勝。

2、中長期計劃的目的:目的在於組織活動能力的再生和擴大,其執行結果主要影響組織的發展能力。

3、短期計劃的目的:短期計劃具體貫徹實現中期計劃的各項要求,是中期計劃與現行活動之間的紐帶。在中期計劃分列年度指標的情況下,年度計劃的制訂則比較簡單易行。

㈡ 全球原油定價體系由哪三個核心環節構成

第二階段:「七姐妹」時期。

第二階段是1928年到1973年,這一階段由國際性的卡特爾「七姐妹」控制著石油市場的價格。開始的標志是1928年埃克森、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在蘇格蘭簽訂的《阿奇納卡里協定》,後來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這個協定。協定為了防止寡頭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劃分了各協議簽訂方的市場份額,並規定了石油的定價方式。即,無論原油的原產地,其價格均為墨西哥灣的離岸價格加上從墨西哥灣到目的地的運費。後來由於中東地區原油產量的增加,以及歐洲市場對原油定價標準的不滿,增加了波斯灣離岸價與目的地運費之和的標准。

「七姐妹」通過該協定將油價長期壓制在一個極低的標准,極大地侵害了石油資源國的利益。石油資源國的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對石油卡特爾組織進行了公開譴責,並開展了廣泛了石油國有化運動。在雙方力量的抗爭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應運而生。1960年,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五個國家表決成立了OPEC,並於1973年單方面宣布收回對石油的定價權。

第三階段:歐佩克時期。

第三階段是1973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原油價格由歐佩克控制。歐佩克的根本目標是通過控制油價,消除不必要的價格波動,保障產油國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維護產油國的利益。在1973年之後的10年中,歐佩克成員國逐步實現了對石油公司的國有化,並採用了直接固定石油價格的策略。歐佩克以沙烏地阿拉伯34°輕質油油價作為基準油價,不同的石油之間有一定的差價,而歐佩克所有成員國需要放棄石油產量的自主決定權來維持這種價差體系的穩定。在此階段,石油價格從最初的每桶3美元逐漸提升至30美元以上。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將石油利益從西方發達國家轉移至石油資源國。這一時期,歐佩克的成員國也由最初的5個擴展至13個,與今日的規模已無太大差別。

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持續的高油價導致了石油需求量的降低和相對過剩的生產能力,加之歐佩克之外的產油國石油產量的提升,歐佩克為了保持自己在國際原油市場的份額,採取了降低價格、保護份額的策略。這一時期,歐佩克首先通過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價格戰」維護了自身的市場份額,並迫使非歐佩克成員國妥協同意削減石油產量,歐佩克成員國內部也重新確立了配額制度。然而原油的減產導致油價再度上升,這引起了消費者的恐慌,石油貿易大量從長期合約轉向現貨市場。而現貨市場的不斷壯大,漸漸削弱了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

此後直至2004年,歐佩克雖然在名義上仍然採取直接設定目標油價的策略,期間也對目標油價兩次進行向上調整,但除去通貨膨脹,目標油價並沒有顯著上漲。由此可見歐佩克對油價影響力的降低。

21世紀初,由於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歐佩克實際油價已遠高於目標油價,其定價策略不再適應市場需求。2005年1月,歐佩克正式放棄了對石油價格的直接干預,並在其後逐漸放鬆了成員國之間的配額制度。這一階段,歐佩克主動採取維持石油供給市場適度緊張的戰略,加之中東地區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國際石油市場的供給一直偏緊。

雖然歐佩克提出,他們僅在確定石油價格上漲是出於供需不均衡而非投機因素時,才通過增產抑制油價上漲,但其產出的增加並不足以應對不斷上升的需求,其實質已失去抑制油價上升的能力。由於歐佩克成員國的經濟狀況仍嚴重依賴於石油出口收入,在油價下跌時,成員國並不會通過減產維持油價,而是採取增產這種競爭性的策略。20世紀80年代後,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不斷下滑,至今已無直接的控制能力。

第四階段:「交易所」時期。

第四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這一時期現貨市場的交易為國際原油的主要交易形式。現貨市場形成之初只作為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調劑餘缺和交換油品的場所,故也稱為剩餘市場。但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石油交易量從長期合約市場大量轉移到現貨市場,現貨市場的價格開始反映石油生產的成本及邊際利潤,具有了價格發現功能。目前,國際上有美國紐約、英國倫敦、荷蘭鹿特丹和新加坡四大現貨交易市場。

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主導的定價體系之下,國際原油市場採用的是公式定價法,即以基準的期貨價格為定價中心,不同地區、不同品級的原油價格為基準價格加上一定的升貼水。

公式表達為:P=A+D,其中,P為原油交易現貨市場的結算價格,A為基準價格,D為升貼水。目前有兩大國際基準原油,即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WTI)和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Brent)。公式定價法是將基準價格和具體交割的原油價格連接起來的機制,其中的升貼水是在合約簽訂時就訂立的並且通常由出口國或資訊公司設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式定價法可以用於任意合約,無論是現貨、遠期,還是長期合約。

歷史上,WTI原油在國際原油市場上一直占據著更加核心的地位。這是由於WTI主要反映美國市場的原油供銷以及庫存狀況。二戰之後,美國在世界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話語權,並且北美地區一直是最大的原油消費區,也是重要的原油生產區,加之WTI原油的質量好於布倫特,更適於石油生產,因此WTI價格的變化能對世界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WTI也更適合作基準原油。

不過,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歐亞和中東地區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基於布倫特的定價體系日趨完善,其影響力不斷上升,目前已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基準原油。國際上近70%的原油交易均以布倫特為基準原油。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發布的2013年度能源展望中也首次用布倫特代替WTI作為基準原油。

雖然在2013年5月,基於布倫特的普氏定價體系受到了來自歐盟委員會的調查,因為其類似於Libor的報價系統使普氏價格有被操縱的可能,即普氏價格不能公允地反映國際原油供需的基本面,市場也有猜測WTI可能藉此重新樹立自己的風向標地位。但考慮到普氏定價體系有現貨市場龐大的交易量作為支撐,我們仍需要深入了解普氏價格體系。

普氏價格體系簡介

普氏價格體系是以布倫特為基準原油的價格體系,其提供的價格包括即期布倫特(Dated Brent)、遠期布倫特、布倫特差價(CFD),以及其他重要的場外交易市場的報價參考。其報價體系類似於Libor,依據主要石油公司當日提供的收市價並進行綜合評估得到。

下面介紹與原油現貨定價緊密相關的幾種價格。

1.北海原油。

普氏價格體系所使用的布倫特原油指的是北海地區出產的原油,是布倫特、福地斯、奧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取四種原油首字母為BFOE)的一籃子原油。在普世定價體系形成之初,布倫特原油被認為是北海原油的代表,只將其價格作為基準油價。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布倫特原油產量急劇下降,到了21世紀初,布倫特油田產量已經衰減到相對較低的水平。因此,在2002年,普氏價格體系採用了布倫特、福地斯、奧斯博格(簡稱BFO)的一籃子油價;在2007年,又加入了埃科菲斯克,形成了BFOE。但出於習慣,我們今天仍用布倫特原油指代BFOE。

採用一籃子原油作為基準原油有利於擴大基準價格的市場基礎,但由於這些原油的質量不一,其中福地斯、奧斯博格的密度較小,含硫量較低,質量高,埃科菲斯克質量較低,而這些原油都可以用於遠期和期貨交割,這就導致BFOE的賣方更傾向於交割低品質原油,如埃科菲斯克,而非高品質原油。

為了激勵賣方更多地交割高品質原油,普氏價格體系分別於2007年和2013年引入了品質折扣系數(de-escalator)和品質溢價因子(quality premiums)。品質折扣系數是指,當賣方交割的原油含硫量超過0.6%時,每超0.1%的硫分,賣方需要向買方支付60美分/桶。

與品質折價相反,品質溢價是指,在接收到較交易時所保證的品質更高的原油時,原油買方須向賣方支付作為回報的費用。對於奧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兩種高品質原油,品質溢價因子是估價公布日前兩個整月內,該兩種等級原油與BFOE中最具競爭力的一種原油之間的凈差價的50%。

2.即期布倫特。

即期布倫特是一個滾動估價,它反映估價當日起10—25天的BFOE現貨價格(周一至周四的估價是估價發布當日起10—25天裝運的即期布倫特現貨,周五的估價是估價發布當日起10—27天裝運的即期布倫特現貨),此處的10—25天被稱作估價窗口。由於原油的運輸和儲存的特性,原油的立即交割並不經常發生,這就使得原油現貨市場具有一定的遠期性質,估價窗口期由此產生。25天的慣例源於在實際操作中,賣方須在交割前提前25天通知買方船貨的裝運期。所以,雖然即期布倫特通常被認為是現貨市場的價格,但它實際反映10—25天的遠期價格。

最初,普氏採用的估價窗口是7—15日,與布倫特原油的估價窗口一致,但其他的北海原油品種的估價窗口均長於布倫特原油。隨著布倫特原油產量的下降,為了使普氏價格更貼近北海市場的慣例,普氏將估價窗口增加至10—21天。隨著布倫特產量的進一步下降,於2012年6月,普氏價格體系將窗口期進一步擴展至10—25天。

另外,即期布倫特反映的是BFOE的一籃子油價,這並不是四種原油價格的代數平均數,而是通過對最具競爭力的品種賦予最大的權重而更好地反映最具競爭力品種的價格,以確保估價反映供需基本面。

3.遠期布倫特。

遠期布倫特是最早出現的布倫特金融工具。布倫特遠期是一種遠期合約,在這個合約中會確定未來具體的交割月份,但不會確定具體的交割日期。布倫特遠期的報價一般是未來1—3個月,如5月會有6—8月的布倫特遠期的報價,這些報價是合約確定的、針對具體交割油種的報價。

4.布倫特價差合約。

布倫特價差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tial,簡稱CFD)是一種相對短期的互換,其價格代表了在互換期間內,即期布倫特估價與遠期布倫特價格之間的市價差。普氏能源資訊提供未來8周的CFD估值,並在每周定期評估。市場上也有公開交易的一月期和兩月期的CFD。

CFD通過將互換期間內即期布倫特與遠期布倫特之間隨機的市價差轉換為固定的價差,可以為BFOE現貨頭寸的持有者對沖即期布倫特市場的風險,也可以用於投機。

以布倫特為基準價格的原油現貨定價

依據公式定價法,原油現貨的價格為基準價格加上一定的差價。在普氏價格體系中,基準原油為布倫特,基準價格為即期布倫特,現貨價格在基準價格的基礎上,除了要加一個合約規定的差價外,還要加上現貨升水或減去期貨升水。其中,期貨升水或現貨升水的數據由CFD市場提供。

例如,一宗交易確定的升水為1.00美元/桶,交易確定在一個月之後完成,則在今天這個時點,這宗交易的現貨價格(在今天這個時點,該價格為遠期價格)為當前的即期布倫特價格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再加上1美元升水。

實際上,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即遠期布倫特,就是由即期布倫特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得到的。因此,上述定價方法也可以理解成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加上不同品種的差價。利用即期布倫特和CFD的報價信息,就可以得到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曲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原油有不同的估價窗口和平均計價期(習慣上,原油現貨在裝船後的一定期限內定價,這段期限的平均值稱為平均計價期),故普氏價格體系針對不同的原油品種,提供了相應期限的即期布倫特價格。不同品種的對應期限如表1所示。以地中海品種為例,普氏價格體系會為每筆交易提供即期布倫特13—28日的價格,加上這筆交易對應的CFD價格,再加上一定的差價,就得到了這筆交易的現貨價格。

另外,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的布倫特期貨合約交易量大,也常被用作基準價格。布倫特期貨合約到期交割時,是根據布倫特指數進行現金交割的,而布倫特指數是根據遠期價格得到的指數。也就是說,布倫特期貨的價格會收斂於布倫特遠期的價格,而非布倫特現貨的價格。

雖然布倫特期貨合約並不進行實物交割,但持倉者可以通過期貨轉現貨(EFP)將該頭寸轉化為現貨頭寸,即遠期頭寸或25日現貨頭寸。EFP的價格是由互換雙方決定的。EFP將布倫特的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聯系了起來。

普氏價格體系提供了EFP的遠期價格估值,反映了對應交割月份期貨和遠期之間的差價,聯系了期貨和遠期市場。因此,以布倫特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價格的現貨價格等於期貨價格加上EFP差價,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最後再加上合約規定的差價。

㈢ 年石油供需形勢分析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在給人們的經濟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成為世界政治、軍事、外交斗爭的一個焦點。基辛格曾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我國是石油生產大國、消費大國、進口大國,石油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我國對石油的需求增勢明顯,但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產量增幅有限。在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不能取代石油作為人類主要能源的一段時期內,滿足國內需求勢必依靠大量進口國外石油資源。因此,加強石油供需形勢研究,為國家制定能源宏觀調控政策提供理論支撐,有助於保障我國石油持續、有效供應,促進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石油資源狀況

世界石油儲量總體呈增長趨勢。截至2009年底,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817億噸,比上年增加0.1%;按目前開采水平,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還可供開采45.7年左右。世界石油儲量分布相對集中,地域分布極不平衡(表1)。石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地區是中東、歐亞大陸、非洲和中南美洲,分別佔世界總量的56.6%、10.3%、9.6%和14.9%。其中,歐佩克石油儲量為1404億噸,佔世界石油儲量的77.2%。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佔世界總量的20%;其次是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分別佔世界總量的13%、10%、9%、8%和7%,以上6個國家石油儲量合計佔世界總量的67%。

表1 2009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及分布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注:*表示儲采比不詳。

(二)我國石油資源狀況

我國石油儲量相對匱乏,儲量增長緩慢。2009年,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1.6億噸,佔世界總量的1.19%,人均佔有儲量不及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2。我國油氣資源潛力較大,待發現和探明的資源較豐富,但其勘查難度不斷增大,致使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增長緩慢。按目前開采水平,我國國內現有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約可供開采12年。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新疆和渤海、南海等近海地區。其中,黑龍江、新疆、山東、河北、陝西5省(區)和渤海地區合計佔全國儲量的73%(表2)。從具體油田來看,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主要分布在大慶、勝利、天津、長慶、新疆、吉林和遼河,這7大油田剩餘可采儲量佔全國總量的70%左右。

表2 2009年我國石油儲量及分布單位:萬噸

(1)①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10年)通過消費強度法、人均對比法和部門分析法得到的結果經綜合評估後得到;

(2)②來源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2009年)《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3)—代表沒有預測數據。

2.小結

我國石油的供需缺口將會進一步擴大,經濟增長與能源供應的矛盾日益凸顯。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還剛剛起步,實質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國對能源的強勁需求是毫無疑問的。與此同時,我國東部主力油田已進入開發中後期,穩產難度越來越大,已出現總量遞減趨勢,全國原油產量的穩定和增長將主要依靠西部和海上油田的增產。目前,我國石油生產仍處於上升時期,但受資源條件的制約,產量增長十分有限。

(周海東)

㈣ 經濟學!簡單的,100分!

1,聯儲提高利息,一般是用來抑制經濟過熱的。
產生的後果是信貸緊縮,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物價下降,
這一階段不只是房子,很多商品都會處於觀望期:等待物價下降

2,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3,一、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肇始於美國次貸危機,而美國次貸危機則源於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美聯儲在很長時期內實施了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間上漲了1.24倍。[1] 在低利率與房價持續上漲背景下,由於美國政府金融監管缺位,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各種金融衍生產品過度發展。不過,上述繁榮建立在假定美國房地產價格將會持續上漲的脆弱基礎上。 當美聯儲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從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後,房地產價格從2006年6月起開始下跌。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繁榮的基礎不復存在。2007年8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對沖基金停止贖回,引發投資者撤資行為,從而觸發了流動性危機。這被視為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2008年2月,英國北岩銀行被英國政府國有化,這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第一家被國有化的金融機構,也標志著次貸危機已經傳遞至歐洲。2008年3月,貝爾斯登申請破產倒閉,在美聯儲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購。美國政府對貝爾斯登的救援標志著次貸危機進入一個新階段,同時強化了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預期。 2008年9月是美國次貸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轉折點。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與房利美,這意味著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爆發系統性危機。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沒有實施救援。美國政府聽任雷曼兄弟破產倒閉的做法打破了金融市場關於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預期,直接造成美國短期貨幣市場崩盤。由於短期貨幣市場是美國影子銀行體系最重要的融資來源,雷曼兄弟的破產使得美國投資銀行的覆滅變得不可逆轉。在雷曼兄弟破產的同一周內,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宣布被美洲銀行收購,美國前兩大投資銀行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宣布轉為銀行控股公司。華爾街上煊赫一時的五大投行集體消失。此外,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出現嚴重虧損,最終被美聯儲注資850億美元並實施國有化,這標志著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市場開始崩潰。在2008年9月,危機也由美國金融市場全面蔓延至歐洲與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危機正式由國別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市場危機。
金融市場的危機也通過財富效應、信貸緊縮、切斷企業融資來源等渠道影響到全球實體經濟。從2008年第2季度起,歐元區與日本經濟進入負增長;從2008年第3季度起,美國經濟進入負增長。三大發達經濟體在2008年下半年集體陷入衰退,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明顯減速。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將實現1.3%的負增長,這是全球經濟自二戰以來的首度萎縮。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將萎縮3.8%,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也僅為1.6%。[2] 在2009年2-3月,有四種危機重疊發生:一是以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為代表的美國大型商業銀行爆出巨額資產減記(不過09年第1季度財報顯示相關銀行盈利狀況有所好轉);二是美國對沖基金行業從2008年10月起遭遇大規模的投資者撤資行為;三是發達國家實體經濟仍在不斷下滑;四是中東歐國家很可能爆發因為外資抽逃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因此,2009年春季也被稱為「金融海嘯第二波」,以對應雷曼兄弟破產所引發的金融市場系統性危機。不過,由於投資者預期已經顯著調低,目前已經很難有打破投資者預期的意外事件發生,金融市場重現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然而,全球金融危機仍處於深化與擴展的過程中。 以上我們簡要回顧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事實上,我們很難清晰劃分金融危機的發展階段,原因是各種不同類型的危機往往交疊在一起。例如,房價下跌從2006年6月起延續至今(美國房價指數迄今為止已經下跌了30%[3]),流動性短缺和信貸緊縮從2007年8月起延續至今,股市下跌從2007年10月起延續至今,實體經濟衰退從2008年第3季度起延續至今。因此,我們只能用標志性事件(例如金融機構破產)的發生來大致描述金融危機的演進。
二、美國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後果
要判斷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就離不開對美國政府救市政策的梳理與評價。下面我們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兩個層面來分析美國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後果。 表1總結了迄今為止美國政府出台的財政救市方案,主要包括1680億美元的減稅、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紓困方案、奧巴馬政府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以及最近出台的公私合營的壞賬銀行等。簡單計算,美國政府財政救市方案的金額已經高達1.66萬億美元,約為GDP的12%。上述方案既包括幫助金融機構紓困的具體措施(包括注資、剝離問題資產、為金融機構負債提供擔保等),也包括提振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包括減稅和增加社會公共支出等)。現在要全面評價財政救市方案的效力為時尚早,但相關政策的出台至少緩解了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下滑。 美國政府巨額財政刺激方案的直接後果,是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飆升,以及為財政融資的壓力上升。2002年至2007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平均為4270億美元。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2009財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7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GDP的12%。發行國債是美國政府用於彌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如圖1所示,自1990年以來,美國歷年的國債凈發行額與財政赤字水平大體相符,這表明美國政府主要用增發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自1996年以來,每年國債凈發行額均高於財政赤字水平。[4] 2002年至2007年,美國國債凈發行額一直穩定在5000億美元左右,2008年則飆升至1.47萬億美元。市場預計,要為巨額財政赤字募集足夠資金,2009年美國國債凈發行額將至少達到2萬億美元。 2008年年底美國國債市場未清償余額約為10.7萬億美元。如果2009年新增2萬億美元的國債發行,相當於市場上新增20%的供給。如果對美國國債需求的增長跟不上國債供給的增長,美國政府必須提高新發國債的收益率,而這會壓低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外國投資者將遭受嚴重損失。[5] 然而現實情況是,截止2009年4月中旬,美國國債市場收益率總體而言仍處於不斷下降趨勢: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於3%,而3個月國債收益率低於0.20%。美國國債市場的火爆行情,主要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國際資本在危機時期的「流向安全港」(Fly to Safety)效應有關。一旦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去杠桿化結束並重新配置風險資產,大量的資金將從美國國債市場撤出,這可能顯著推高國債市場收益率並壓低國債市場價值。 表2歸納了危機爆發至今美聯儲的應對方案。美聯儲的救市方案主要包括三類:一是降息,在次貸危機爆發後一年半時間內,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二是通過各種信貸創新機制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包括針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期限拍賣貸款(TAF)、針對交易商(投資銀行)的主要交易商信用貸款(PDCF)、針對商業票據發行者的商業票據貸款(CPFF),以及針對資產支持證券購買者的期限資產支持證券貸款(TALF);三是所謂的定量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即美聯儲通過直接購買證券的方式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相關證券包括國債、機構債與MBS。 美聯儲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目前無論是反映短期貨幣市場融資成本的TED息差,還是美國居民中長期住房抵押貸款利率,與危機爆發初期相比都顯著下降。然而,美聯儲貨幣政策也造成了兩個明顯後果:後果之一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不斷上升。如圖2所示,從2008年9月初到2009年4月中旬,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總規模由9000億美元左右飆升至2.2萬億美元左右。總資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聯儲通過各種創新機制提供的流動性貸款顯著增加,自2008年3月推出PDCF機制以來,美聯儲流動性貸款由零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1.2萬億美元。自美聯儲實施定量寬松政策以來,美聯儲直接持有的證券數量也有所上升;後果之二是美國金融機構的超額准備金大幅飆升。由於美聯儲的資本金沒有發生變動,因此資產負債表總體規模的上升實際上意味著美聯儲負債的上升。如圖3所示,在美聯儲各項主要負債中,流通中現金的規模大致穩定在9000億美元左右,而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則由2008年9月初的200億美元左右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接近9000億美元。 盡管美聯儲對金融機構流動性貸款的增加目前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的增加,但這主要與金融機構去杠桿化尚未結束、風險偏好很低,因此存在惜貸現象有關。一旦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結束並重新開始放貸,貨幣流通速度可能在短期內顯著上升,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一旦在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開始反彈後,美聯儲不能及時抽迴流動性,那麼美國很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元可能大幅貶值。事實上,盡管美聯儲賬面上有大量證券,但其中國債數量有限,故而通過出售國債能夠收回的流動性有限。另一方面,美聯儲通過創新信貸機制積累的其他種類債券很可能短期內無人問津,這意味著短期內美聯儲抽迴流動性的能力有限,中期內美國爆發通脹與美元貶值的可能性較大。
三、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
要准確預測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財政部新近出台的公私合營壞賬銀行方案能否吸引到大量私人投資者的參與,從而為壞賬銀行的運營提供足夠資金?美國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何時結束?美國金融市場何時開始反彈?美國國債市場的火爆行情何時結束,新興市場國家中央銀行是否會持續追捧美國國債?美元匯率是否以及何時會反轉?一旦市場反彈,美聯儲能否及時抽迴流動性,從而避免惡性通脹的爆發?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何時止跌反彈?
盡管我們尚不能對以上問題作出滿意回答,但我們相信,危機演進的某些中長期方向是比較確定的。以下我們將就全球金融市場、全球實體經濟增長與全球通貨膨脹狀況等方面作出預測。 美國金融市場的危機尚未見底。盡管2009年第1季度美洲銀行、花旗銀行、富國銀行、高盛等金融機構的盈利狀況超出市場預期,但這些金融機構在2009年的業績可能有所反復。金融機構將會繼續披露壞賬,這意味著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仍會繼續,金融機構也會繼續尋求政府或私人部門的股權投資。如果大型商業銀行情況惡化,不排除美國政府進一步實施國有化的可能性。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撤資行為並未顯著減弱,如果短期貨幣市場仍不能恢復正常運轉,則2009年春季可能出現對沖基金大面積解散清算的現象。隨著實體經濟增長前景的惡化,美國公司債市場可能爆發新的危機。歐洲金融機構對問題資產的披露遠沒有美國同行充分,這意味著歐洲金融市場還有很大的下行空間。[6] 一旦中東歐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在中東歐國家擁有大量信貸頭寸的西歐商業銀行將出現更多壞賬。然而,盡管如此,全球金融市場很難重演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系統性危機,這是因為投資者的預期已經顯著下調,很難發生打破投資者預期從而引發恐慌性拋售的惡性事件。我們預計,美國金融市場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觸底,逐步恢復正常的投融資功能。 實體經濟的恢復則要緩慢的多。從目前世界各國出台的救市方案來看,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狀況很可能不但得不到緩解,反而進一步惡化。美國居民並沒有顯著壓縮消費,而中國居民並沒有顯著擴大消費,這意味著美國當前經常賬戶赤字的改善很可能只是暫時現象。[7] 一旦實體經濟反彈、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可能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也是如此。從短期來看,美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止跌,在2010年上半年恢復正增長。但要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可能至少需要5年左右時間。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反彈將會晚於美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進口需求是否重新強勁。受4萬億人民幣投資方案(重點在於基礎設施投資與房地產投資)與銀行信貸飆升刺激,中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強勁反彈。但由於居民消費持續疲弱、刺激投資可能進一步形成過剩產能、信貸飆升可能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出口可能持續疲軟,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中期內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如果全球范圍內刺激政策運用不當,各國政府缺乏進行結構性調整的魄力以及協調各國宏觀政策的遠見,整個世界經濟都可能呈現出W型走勢,即短期內顯著復甦,中期內不容樂觀。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通貨緊縮很可能只是暫時現象。當然,如果世界經濟重返通脹,其根源可能不在於全球需求的強勁復甦,而在於美元大幅貶值引發的全球能源與初級產品價格再度上漲。如前所述,我們很難說服自己,「直升飛機上的伯南克」能夠在市場反彈之際迅速抽迴流動性,因此當前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很可能埋下未來通貨膨脹的種子。一旦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結束、機構投資者重新開始配置風險資產、銀行重新開始放貸,這意味著貨幣乘數短期內可能迅速上升。在基礎貨幣沒有相應削減的情況下,這將加劇經濟體中的通脹壓力。隨著大量資金流出美國國債市場並重新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美元可能大幅貶值,從而推動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再度走高。如果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上漲伴隨著總需求的持續不振,我們就不能排除世界經濟陷入滯漲的可能性。

㈤ 石油天然氣大型工程項目的風險分析

這里所討論的工程項目風險是指工期延誤,經濟或財政損失或獲利,人身傷害和物質損失等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它是由從事某一特定行為過程相聯系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

(一)如何進行風險分析

雖然風險分析通常是定量的,必要時可測量風險發生的概率,但風險分析最關心的是對可能發生什麼和應該發生什麼的理解。作為開發和溝通這種理解的橋梁,結構性的文字模型是非常有用的,當風險的本質和相關的響應可能會引起混淆和誤解而又沒有統一的定義時,使用結構性的文字模型尤其重要。

實用高級的風險分析包括很多相關的因素,有模型、方法和計算機軟體,還包括許多技巧性的無形因素,比如方法的設計、專家的經驗和研究隊伍的管理等。

1.風險分析模型

風險分析涉及不確定因素及相應的後果。評價風險因素對項目的綜合影響時,風險分析模型決定了概率及其分布形式,當然具體採用哪種方式取決於風險分析的目的。

沒有全能的單個風險分析模型,一些模型非常簡單,有一些模型又相當復雜。比如有的模型不僅體現了事件和行為的不確定性,而且與對不確定性及其後果做出的響應有關。一般說來,從簡單的模型入手是明智之舉,再逐步復雜化,而且只有當花費有效率時才值得這樣做。

下面將討論一個非常簡單的初始模型和計算程序。它涉及兩個相繼發生行為的聯合期間分布,這兩個相繼發生的行為具有獨立的、單個期間分布。

2.初始模型及其計算程序

一個鋪設海上輸油管線項目的設計被指定為一系列活動中的第一項,i=1,2,…,n,與之相關的時間為D,概率為Pr(D1),見表7-2所示。

表7-2所示的不確定性可能來自不值得做更多詳細分析的不確定因素,並由此引起了表7-2所示的普通輕微的不對稱形狀。

可用截然不同的兩種方法中的任一種對這一不確定性進行解釋,一種方法是如圖7-7中的概率樹形圖所示的離散分布;它的另一種形式是簡單實用的密度函數和累計概率分布函數所表示的柱狀直方圖。

表7-2 設計時間D1分布的表格形式

圖7-7 表7-2中設計分布的概率樹形圖

解釋這一不確定性的另一種方法是一種連續分布,即由圖7-8所表示的以概率密度函數形式表示的矩形直方圖。可供選擇的另一種通常更為方便的形式是圖7-9所示的多邊形累計概率函數圖。

圖7-8和圖7-9的等價概率圖形式確保了4.5到5.5,5.5到6.5,6.5到7.5各組內的期望值正好與5,6和7這些組標相應,並為離散分布和連續分布之間提供了相容性。光滑曲線也許可作為圖7-8和圖7-9形狀的近似,反之亦然。

圖7-8 表7-2矩形直方圖概率密度表示

圖7-9 表7-2的累計分布的階梯形圖

跟隨在與表7-2相聯系的設計活動之後的活動可能是由表7-3確定,而又假設與表7-2相關的采購活動。

表7-3所表示的不確定性或許受制於兩個供貨商,由於公司的決定超出了項目組的控制范圍,因而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必須使用這兩個供貨商。A供貨商可能與一個具有虛假確定性的3個月的采購過程相聯系,而B供貨商可能與一個具有虛假確定性的5個月的采購活動相聯系。分別將3個月和5個月理解為2.5到3.5個月和4.5到5.5個月。D2=4時,其概率Pr(D2)=0.1,反映出這種對於A供貨商過於緩慢而對於B供貨商又過於迅速的情況出現的機會很小。

表7-3 設計時間D2分布的表格形式

雖然確定概率時將表7-3理解為一種連續分布非常重要,但同表7-2的情況相同,等價的離散概率樹形圖(圖7-7)是考慮計算問題的基礎。將圖7-7中的每一分枝都加入樹形結構則形成了圖7-10所示的兩級概率樹形圖。D1有3個分枝,而每一分枝又與D2的3個分枝相聯系。

用常用的形式可從概率樹形結構中得到Da=D1+D2和Pr(Da)的值,如圖7-10所示。採用Pr(D1)和Pr(D)共同區間的形式,可簡化得到表7-4 所示的表格形式,每一種D1和D2的組合均被考慮在內,聯合的概率形成了「計算」一欄,該欄中相同的Da值被加在一起。按照馬爾克夫(Markovian)的觀點,如果沒有必要單獨記住D1或D2。則我們可選擇只記住它們的和Da

圖7-10 獨立期間加法的概率樹

表7-4 設計加采購的計算方式(Da=D1+D2)

(二)模型的推廣

1.計算過程

若假設D1和D2為圖7-7所示的離散分布形式,則表7-4中Pr(Da)無計算誤差。然而,若D1和D2假設為圖7-8和圖7-9所示的連續分布形式,則會包含有計算誤差。原因是,假如D1=5,加上D2=3,則有Da=5+3=8,應落在范圍為4.5+2.5=7到5.5+3.5=9的三角形概率密度分布區間內,而不是落在范圍為7.5到8.5的矩形分布區間內(圖7-11)。這一點通過函數積分或有限差分法可以很容易地展現出來。在表7-4的概率計算過程中,每一種配置都含有相同的誤差。大部分誤差被消除,但仍有一些保留了下來,如圖7-12所示。有許多方法可以減少誤差,最簡單的是增加用於計算的單元數。計算誤差是單元數的減函數,衰減很快,如圖7-12所示。大多數通用的方法是採用包括所有概率配置在內的適當的積分方法。例如,圖7-11和圖7-12中的校正結果可通過重新配置表7-4中的概率乘積來獲得。由於存在與先前的計算結果相關的不一致性,因而使得該方法復雜化,因為先前計算時採用的是階梯形而不是矩形密度形式。然而這種由於不一致性引起的偏差可在積分過程中通過截去分布尾部的方法測量出來,並進行補償。在項目的計劃中,概率小於0.001的分布尾部沒有實際意義,因而捨去。

圖7-11 與兩個單元有關的誤差

圖7-12 與完全分布相關的誤差

獨立分布加法的可控區間(Controlled Interval,CI)程序合並成這套通用方法。表7-4所示的公共區間只是作為簡單的特例。在簡化的CI計算中,可清楚地識別計算誤差,因而誤差是可控的,並可在任何根據計算工作量和計算精度的有效測量級別上將誤差減小到零。

2.描述過程

與概率分布特性有關的誤差通常遠遠大於最粗糙的計算處理所引起的誤差。在實際中,如果使用表7-2和表7-3所示的公共區間形式,通常要4~20個更多數值用來更詳細地表示不確定性。權衡了描述工作及其優點後,可以達到任何要求的精度。適宜的計算機軟體通常使用30到50個單元。根據任何方便適宜的分布函數及相關的參數,也可得出較詳細的描述。如可使用由最小、最大和最可能值確定的B分布。

表7-2和表7-3所示的可控區間形式的公共區間可能是不嚴格的。例如,在通常的CI計算過程中,為了達到不犧牲分布尾部所表達的精度而又要減少計算機內存的佔用和計算的要求,可用較寬的區間代表較小的概率。這種簡化依靠的是尾部值的精確表達。然而通常認為,這與其給項目計劃帶來的復雜化相比,太不值得。

即使在描述目的可以忽視的情況下,不相等區間的可控性也是不嚴格的,而且將使得計算和解釋更加復雜,且沒有任何好處。當有必要放棄圖7-8和圖7-9的連續分布解釋,甚至在整個可控區間內考慮時,只有被約束在某些特定值上的離散選擇才是真正的例外。

從上述觀點來看,CI方法的一般原則在控制描述誤差,並將之減小到最低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很明顯,它並不能保證完全去除誤差,除非採用那種簡單地忽略了這種誤差存在的主觀概率觀點,當然本處並不打算推薦該方法。更具體地說,圖7-7中Pr(D1)的值相應於D1的一階概率模型。在二階模型中,Pr(D1)可能有一個與其有關的取值區間,依此類推。實踐證明,不必使用高階模型。然而,「最佳偏差值隱含於Pr(D1)值是可確定的」這一假設卻應常記心中。

3.運算元集合

在廣義的CI加法過程中,從原理上而不是從實際上進一步推廣減法、乘法、除法、最大最小及其他相似的演算法是較簡單的,對此,這里不打算詳述,除了與表7-5描述有關的一個註解之外。這種描述的雙峰特性使得兩個獨立的基本事件非常明顯地顯現了出來。通常,兩個或更多的基本事件不會立刻顯現出來。不論這些獨立的事件是否會引起多峰分布,都值得對它們進行分別確認和估算,以減少描述誤差。用相關事件的概率將這些獨立的事件組合起來則需要另一個在實際的計算機軟體中很有用的演算法:由概率P1,P2,…,Pn引起的權量分布1,2,…,n。

表7-5 交貨期限D3月的條件描述

㈥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要素結構分析

趙 旭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海外油氣戰略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 要 以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的類別、實施階段、作業類型及其各自風險特點為基礎,結合專家意見,全面識別了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共14類風險。運用解釋結構模型,以在實施的開發項目為例,構建了14類風險之間的因果結構圖,得出項目建設風險、組織風險和跨文化風險是項目運營的直接風險,可通過有效的風險處置措施預防或規避;政治、經濟、法律等風險為項目運營的間接風險,此類風險雖然不直接影響項目實施,但對項目效益的影響較大,且很難直接通過管理規避,更多的時候屬於被動承受的風險;地質風險、資源風險和不可抗力風險屬於項目深源風險,產生於項目初期,是所有風險產生的根源因素。依據典型風險事件提出了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

關鍵詞 國際油氣項目 風險識別 ISM(解釋結構模型)風險結構 風險管理

Risk Factor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il and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ZHAO Xu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Fourteen kinds of risks in th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wereidentified by using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Delphi method in this paper. Hierarchical relations among risks were hackled by introcing the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t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projects and intercultural risks are direct risks of projects operation,which can be prevented or avoided by effective measures.Eight kinds of risks containing political risks and economic risks are indirect risks,which can』t be directly avoided through projects management.Although the indirect risks can』t directly impact th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they have more influence on projects profits.Geological risks, resources risks and uncontrollable risks are initial risks,which generated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projec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oil and gas project;risk identification;ISM;risk structure;risk management

1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的特點[1]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流程涉及幾十道工序、上百門學科,與普通工程項目相比,具有技術含量高、綜合性強、投資回收期長、不確定性高、投資規模大和作業環境差等特點,涉及跨國經營,更要體現投資環境、作業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以及資源主權國與投資主體間關系等方面的差異,相比單純的國內勘探開發,更加復雜,其主要特點如下:

1.1 合同條款相對復雜

資源國在吸引外國公司投資的同時還要保護本國利益,因此通常通過外國投資法、石油法、產量分成協議等方式與投資方進行合作。合同約束條件大體包括:(1)勘探費用全部或大部分由外國公司承擔,如有商業發現,可以在生產的油氣中回收,否則勘探費用沉沒;(2)勘探開發區塊邊界明確,還可能規定特殊的深度或層位,要支付土地租金,有的國家還要求繳納簽字費;(3)項目期限有明確限制,一般勘探期為5~10年(劃分為2~3個階段,每個階段為2~3年),開發期為10~25年;(4)每個階段要承諾一定的義務工作量,如地震勘探公里數、探井數(進尺數)和勘探投資金額;(5)每個勘探階段結束後,都要退回一定比例的勘探面積,同時外國公司有權結束合同;(6)如有商業性發現,要向主權國申請生產合同,主權國有一定的參股權;(7)一旦發現油氣田並投入生產,資源國可能要求上繳礦區使用費、所得稅和附加利潤稅,還可能對原油出口、設備進口、外匯出口等有所限制;(8)可能有僱傭當地勞動力的規定和資助當地社會的規定;(9)有些國家還有國有化的法律條文。

1.2 項目選擇相對復雜

國外油氣項目分布在各種類型的盆地和區塊,需要全面分析優劣後進行綜合評價。要對待選區塊的地質、資源條件進行比較和篩選;要考慮油氣發現後的生產狀況,結合區塊所在國的財稅條款考慮對項目的效益進行評估;同時還要綜合考慮項目所在地的作業條件、市場條件、政治環境等影響因素。不僅要能夠正確地評價它的有利方面,看到某個區塊的資源遠景,而且要避免 「只重資源,不顧效益」 的盲目投資。任何一個環節的不科學考慮或者忽略,都有可能增加項目的風險。

1.3 工作量投入相對謹慎

相對國內的勘探開發投資,國際項目需要嚴格遵循效益觀念,十分強調勘探開發程序,盡可能少投入工作量,使已投入工作量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勘探作業與地質評價交替進行以便及時作出勘探決策。油氣發現後,仍然要謹慎投入工作量,每項勘探作業後都要對油氣田的資源和經濟效益作出評價。當油氣田確定具有商業價值後,則要盡可能加快開采速度,以便及時地收回投資,不同於國內強調穩產年限的思路。當然油田開采速度加快必然會加大建設投資,加速油氣產量的遞減,因此,需要結合效益評價找到合理平衡點。

2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的風險特點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從類別方面可分為勘探項目和開發項目。油氣勘探項目根據勘探程序可分為區域勘探、圈閉勘探、油氣田評價勘探3個階段;開發項目從項目實施過程所處的狀態階段方面主要可分為項目評價期、項目建設期、油氣開采期3個階段,還可能包括棄井恢復期;無論是勘探項目還是開發項目,從作業性質方面可分為作業者項目和非作業者項目[2],如圖1所示。

圖1 國際石油勘探開發項目類別

對處於區域勘探階段的勘探項目來說,對項目地質條件的認識和資源量的估算應該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盡量避免評價者主觀的判斷。這是盡量縮小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差距的重要一步。資源量的確定性與否也是整個項目最根源的風險因素,因此,在這個時期地質風險和資源量估算風險是重點需要關注的風險因素。對處於建設期的開發項目來說,每項工作都是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前一項工作延期,必然導致後續工作無法按期開展而使整個油氣勘探開發項目不能如期實施,從而使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在這個時期,項目建設和組織實施的風險會成為影響項目整體風險的最直接因素。對於非作業者項目來說,雖然投資主體不承擔主要作業任務,但由於勘探開發項目的高風險性,有必要對主體作業方進行有效的監管和跟蹤,特別是對於深水開采等技術難度較高的作業項目,格外需要密切跟蹤分析,從而避免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於作業方的技術方法不當帶來的連帶損失。此外,外部環境的瞬息萬變,也會給項目的經濟效益帶來損失的風險,國際油氣勘探開發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風險因素的復雜性,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

3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結構模型構建

3.1 ISM模型簡介

ISM模型即解釋結構模型,是1973年由美國Warfield教授為分析復雜社會經濟系統的有關問題而開發的一種結構模型化技術。該模型可將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復雜、零亂關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級遞階的結構形式,是用於分析和揭示復雜關系結構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列出影響某一系統的各個要素,比較其兩兩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鄰接矩陣和可達矩陣,根據可達矩陣的分解建立結構模型,最後建立解釋結構模型。

3.2 風險ISM模型的建立[4]

1)成立風險結構分析專家組。成立ISM模型實施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由從事國際石油勘探開發項目管理的工作人員、行業專家、高校及科研機構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員組成。專家組綜合運用風險因素分析法、環境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根據項目的類別、實施階段、作業類型,全面識別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的14類風險。(表1)。

表1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因素分析[2,5]

2)確定各風險間的關聯性,建立關聯矩陣。根據各風險間的兩兩關系,按照解釋結構模型方法和步驟,可以建立二元關系圖(圖2)。

圖2 國際石油勘探開發項目風險因素二元關系圖

根據二元關系圖,構建關聯矩陣A。關聯矩陣A用M×M方形矩陣來表示,M為系統要素的個數。矩陣的每一行和每一列對應圖中一個節點(系統要素)。矩陣中每個元素的取值遵循下列原則:要素Si對Sj有影響時,矩陣元素aij為1;要素Si對Sj無影響時,矩陣元素aij為0。即: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以風險因素二元關系圖為基礎,依據上述原則,構建關聯矩陣A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3)建立可達矩陣。可達矩陣M反映了不同風險因素間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間接的結構關系。根據關聯矩陣A和布爾運演算法則,運用Matlab計算得(A+I)3≠(A+I)4=(A+I)

5,由此得到可達矩陣M=(A+I)4。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4)確定可達集與先行集,進行級間劃分。按照ISM方法,要對可達矩陣M進行處理。首先要劃去M中完全相同的行及與其相對應的列,本可達矩陣中S2和S7節點相應的行、列元素值分別完全相同,S3、S4、S5、S6、S9、S10完全相同,S12、S13、S14完全相同,因此劃去S7、S4、S5、S6、S9、S10 、S13、S14,得到可達矩陣縮減後的縮減矩陣M′,然後再按M′中每行元素「1」 的個數多少,按從少到多的順序排列,形成右上角元素全為0的縮減矩陣M*。M*中行和列的排列順序為S12、S11、S3、S2、S8、S1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M*中對角線上的每個單位矩陣(M*中所標示)所對應的全部行因素為一個遞階結構層次。被劃去的S13、S14和S12,S4、S5、S6、S9、S10和S3,S7和S2、S8處於同一層級,且為強連接要素。因此,從M*中可以看出,影響項目風險的因素有5層:第一層:S12、S13、S14;第二層:S11;第三層:S3、S4、S5、S6、S9、S10;第四層:S2、S7、S8;第五層:S1

5)作出遞階有向圖。這5層因素集中反映了國際石油勘探開發項目風險因素之間的層次關系,它們之間的層次關系形成了有一定邏輯關系的影響因素鏈,通過對M*分析可繪出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圖,如圖3所示。

圖3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解釋結構模型

4 解釋結構模型分析

如圖3所示,對一個正在實施的油田開發項目來說,起主要作用的風險因素共14個,由縮減矩陣M′經過初等變換得到的M*所顯示的結果可知,項目風險結構可分為5個層次,每個層次對項目總風險的作用方式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將這5個層次的風險依據可管理性劃為3個類別。

第一類是直接風險,包括第一層次的項目建設風險、項目組織風險和跨文化風險,以及在項目建設施工過程中由於人的行為不當可能給項目各方造成損失的風險,而多文化的工作環境使得項目的組織與管理難度增加。因此,這3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處理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能否順利實施。尤其是對於勘探項目,存在一旦失敗則前期投資沉沒的巨大風險。因此,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第二類是間接風險,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價格風險、匯率風險、競爭風險,這些風險因素對項目實施的影響會通過合同來傳導。其中,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國際油價的波動,會促使資源國調整合同分成條款來約束投資者的超額收益,資源國與財稅相關的法律條款的變動和由政權更迭、內部和外部戰爭導致的政治風險可能導致合同財稅條款的變更甚至項目擱淺;來自國際或資源國同行業公司的競爭,可能使合同約定的獲利條件更加苛刻。上述風險除突發性政治事件可能導致項目中止外,其他風險的作用效果都是通過影響項目合同的執行,進而影響項目整體的經濟效益,增加了項目獲利能力的不確定性。上述6類風險加上合同風險又會對項目的推進帶來各種難以預測的風險。

第三類是深源風險,是較難通過管理和研究規避的客觀風險,主要由資源風險、技術風險和不可抗力風險組成,而地質認識方面的不確定性,又是導致這3類風險的根源,更是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系統風險的源頭。這4個風險因素屬於自然性風險范疇。表面上看這類風險與項目其他風險的相關性較小,但由於涉及油氣資源的重要性及勘探開發業務的特殊性,深源風險與直接風險和間接風險也有著千絲萬縷 的聯系。如:主要油氣區塊的自然災害可能推高油價,地質資料獲取的難度可能增加信息不對稱的同行業競爭風險,而技術手段的不恰當及資源估算的不準確又可能直接導致項目失敗。

5 風險管理思路[3,6]

以上通過建立解釋結構模型,明確了影響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實施的風險因素的結構特徵,以及各風險因素之間的影響和制約關系。為了消除和降低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基於ISM模型,提出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管理的思路如下:

1)地質風險、資源風險、技術風險、不可抗力風險處於模型最底部,它們從根本上影響著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的成功實施,屬於所有項目風險中最基本、最深層次的風險因素,同時也是可控程度最低的風險,可以全過程密切關注並努力適應這些風險因素的變化,盡力避免與之相關的風險導致項目最終失利(表2)。

2)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價格風險、匯率風險、競爭風險及由此產生的合同風險處於中間層。一方面,它們的風險效果不如直接風險那樣常態化地與項目實施關系緊密,無法直接進行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這類風險是三類風險中相互關系及傳導方式最復雜的一類,但其可控性仍然較深源風險強,可通過科學的研究和分析進行預測和控制(表3)。

表2 常規深源風險的處置方式

表3 常規間接風險的處置方式

3)項目建設風險、項目組織風險和跨文化風險是最直接、常態化的風險因素,但卻是可控性最強的風險因素,只要管理者在整個勘探開發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細致的分析和嚴格的控制,就可將此類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表4)。

6 結 論

國際油氣勘探開發活動具有綜合性風險高、投資回收期長、不確定性高、區域性風險大和政治風險高等特點。項目的成敗不僅取決於技術先進與否、資金雄厚與否,更取決於風險分析與管理的水平。本文運用解釋結構模型(ISM)對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通過找出各風險因素之間的遞階層次關系,將風險解釋為直接風險、間接風險和深源風險3類,並總結各類風險的特點,提出常規風險事件的應對策略,使管理者在不能全面兼顧的情況下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尋找合理措施,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項目經營效率。

表4 常規直接風險的處置方式

參考文獻

[1]焦方正.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分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2]楊寶君.國際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

[3]徐濤.油氣勘探開發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1999,19~25.

[4]朱琳,呂本富.解釋結構模型的簡便方法[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04,(12).

[5]廖魯海,謝霞.油氣勘探開發投資風險分析的理論方法研究及應用[J].預測,1999,(3):56.

[6]邱克華.現代項目風險管理方法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㈦ 馬歇爾計劃與石油的關系

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借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以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當時歐洲經濟瀕於崩潰,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美國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蘇聯可以為歐洲提供大量的石油、礦產等經濟建設必需的資源。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能源結構巨變,1950—1960年歐洲消耗煤炭由85%降到47%,石油則從15%上升到51%。經濟建設的上游是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消耗的中東石油1947年佔43%,1948年佔66%,1950年佔85%。1948年4月至1952年4月,美國援助西歐的131億美元中,有13.896億用於石油。到1950年,西歐各國生產已達到戰前水平。1952年,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工業生產分別比戰前增長13%、29%、48%和115%。馬歇爾計劃原定期限為5年,由於西歐經濟恢復較快,到1951年底就提前結束了。這一切得益於中東廉價的石油。

閱讀全文

與原油期限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