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破產撤銷權的破產撤銷權的性質
破產撤銷權最早起源於羅馬法上的「廢罷之訴「制度。在查士丁尼時代,即以保羅訴權(Actio Baoliana)承認債權人的破產撤銷權,就債務人的行為分為有償與無償,而有償行為又以債務人之侵害意思與受益人之侵害事實之認識為要件。到14世紀,義大利首列不以債務人主觀要件為必要的破產撤銷權制度。這一制度首先是在民法中發揮作用,後來逐步延伸到破產程序中,成為破產法上的重要制度。法國就是代表之一,在其商法典中承襲了義大利法制,規定了破產法上的破產撤銷權。
什麼是破產法上的破產撤銷權呢?破產法上的破產撤銷權是指破產管理人或破產清算人,請求法院對破產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一定期限內所實施的有害於債權人整體利益的行為予以撤銷,並將該行為產生的財產利益同歸破產財產。這一權利在各國破產法上稱謂並不盡一致。在德國稱之為「取消權「,在日本稱之為「否認權」,在英國成稱之為「否決權」(Avoiding Power),在我國台灣地區稱之為 「破產撤銷權」。我國破產法是後起的,理論界對此眾說紛紛,莫衷一是。對《企業破產法》第35條規定,有的學者認為是破產撤銷權,有的認為是破產無效行為,有的認為是追回權。由於該條使用的是「追回」,就其字面而論,稱之為「追回權」較為妥貼。當然,不同的稱謂只是源於對法律性質的認識或因民法上破產撤銷權相區別、相聯結的原因,但本質內容是相同的。
破產法上的破產撤銷權源於民法上的破產撤銷權,其內在的邏輯機理如出一轍,其目的在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但兩者在行使的程序和要求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1)行使權利的主體不同。民法上的破產撤銷權行使主體為債權人;破產法上的破產撤銷權的破產撤銷權則由破產管理人或破產清算人行使。
(2)主觀狀態的要求不同。民法上的破產撤銷權,強調主體在主觀上的過錯,帶有懲罰性;而破產法上的破產撤銷權側重是行為上的客觀有害性,非主觀過錯性,帶有糾錯性。
(3)可撤銷行為產生的時間不同。民法上可撤銷行為必須產生於債權成立之後;破產上的可撤銷行為發生於破產程序開始前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既臨界期限內。兩者除具有上述區別之外,還有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充分體現於他們之間客觀存在著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18條列舉了五種無效民事行為和兩種得撤銷的民事行為,這幾種行為,如果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6個月至破產宣告的時間階段,能否成為破產撤銷權指向的客體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既便是該條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行為」也能成為以自然人為破產主體的情況下適用。但是,我國破產立法,未將這種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相聯絡,《企業破產(試行)》僅獨立規定了破產法上特有的破產撤銷權范圍,沒有將民法破產撤銷權與破產撤銷權的嫁接關系列入其中,使得民法上的破產撤銷權在破產法上沒有適用的可能性。這是我國破產立法的一大缺陷。在翻閱台灣破產法的有關規定時發現,其58條曰「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前所為之無償或有償行為,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依民法之規定的撤銷者,破產管理人應申請法院撤銷之」。這一規定,將民法的一般性與破產法的特殊性相聯絡,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值得我們借鑒。
② 破產撤銷權的被告怎麼規定的
一、破產撤銷權的被告
我國新破產法規定破產撤銷權原則上由管理人(包括舊破產法的清算組)行使,故撤銷權訴訟的原告一般是管理人
二、破產撤銷權行使的條件
1、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必須是有害於債權人利益的行為。
2、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必須是有害行為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
3、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必須存在有基於被撤銷行為而實際獲益的人。
4、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就無償行為而言,破產債務人主觀上要有惡意。
三、破產撤銷權的行使范圍
1、債務人惡意損害債權的行為。我國破產法中規定的隱匿、私分、毀損、拋棄財產的行為即為惡意損害債權的行為。由於該行為屬於事實行為,不是法律行為,破產管理人或清算人可通過侵權損害賠之訴或不當得利返還之訴追回財產。
2、債務人的無償行為。債務人的無償行為是指破產債務人將本屬於破產財產或權利的以無價或幾近無代價的方式過度給第三人的行為,包括1、無償轉讓財產,如增與,2、放棄財產或權利,作為的放棄,如免除債務人的清償義務不作為的放棄,如對將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不依法律規定方式中斷。3、對外提供無償擔保。
3、可撤銷的非正常交易行為。非正常交易行為是指在破產程序開始前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按過低價格與他人進行交易而侵害債權人的行為。我國破產法明確規定了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產的行為可撤銷行為。判斷非正常壓價的標准,從理論上講,應與出賣時的市場價格水平大體相當。
4、可撤銷的偏頗行為。偏頗行為是大陸法國家的用語,指債務人在臨界期間內實施的,使個別債權人的地位得到伏於其他債權人的行為。在英美法國家稱為優惠行為。
一般情況下破產撤銷權的被告是管理人,特殊情況下除外,無論哪種撤銷權,雖然行使條件和行使范圍都不同,但是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不得以法律的名義做出違反法律規定的事情,這樣不但無法行使本該有的權利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家遇到破產撤銷權時,可以依據上面介紹的條件和范圍行使。
③ 如何確定破產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3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一)無償轉讓財產的;
(二)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
(三)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
(四)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
(五)放棄債權的。」
破產法把撤銷權行使的主體賦予了管理人,規定了債務人的一些行為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對於該撤銷權的行使方式,法律並無明文規定。
關於管理人行使撤銷權的方式,破產法第31條僅表述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各級法院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撤銷權的行使應當歸屬到破產程序中,由管理人提出後,由審理破產案件的合議庭進行審查,期間可能啟動聽證程序,而後由審理破產案件的合議庭作出相應的裁定;另一種是破產撤銷權應由管理人以向破產案件審理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行使,這是由於破產程序適用一裁終裁的制度,而撤銷權的行使不僅涉及到管理人、債務人還涉及到債務人處分財產的相對方的權利義務,是否屬於法律規定的應當撤銷的事由,相對方有一定辯駁的權利,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訴,相對方也應當享有法律賦予的答辯權、反訴權及上訴權等權利。而如果在破產程序中進行審查處理,勢必會剝奪相對方的這一系列權利,鑒於破產法第21條對管轄權的特別規定,破產撤銷權應由管理人以向破產案件審理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行使。我認為,破產撤銷權的行使必須以訴訟的方式請求法院為之,通過正常的訴訟程序:一審、二審、甚至再審,以及抗辯、證據交換等,使債權人可以充分行使其權利。
④ 破產撤銷權的破產撤銷權的范圍
綜觀各國破產法的關於破產撤銷權范圍的立法體例,有的未用列舉式的立法模式,如英國、日本;有的採用概括加列舉相結合的立法模式,如德國1994的破產法即規定了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和具體可撤銷行為的類型。這種立法體例通過原則性規定即「彈性條款」和列舉規定相結合,做到對債權人利益的完整保護。一方面依據實質要件規定破產無效行為的一般形態,另一方面將破產實踐中典型的無效行為作具體列舉,顯得科學合理,又實際可行。而我國破產立法體例採用的是列舉式立法模式,規定的可撤銷行為種類過少,債務人在破產前實施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不能得到有效救濟,不能真正體現平等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立法精神。因此我們在立法上不妨參考國外概括加列舉的立法模式,抽象出可撤銷行為的一般特徵,並概括成一般構成要件,以彌補列舉立法模式的不足,同時也賦予了法官相應的自由裁量權,以有效地規范破產利害關系人的行為。
(一)債務人惡意損害債權的行為。我國破產法中規定的隱匿、私分、毀損、拋棄財產的行為即為惡意損害債權的行為。由於該行為屬於事實行為,不是法律行為,破產管理人或清算人可通過侵權損害賠之訴或不當得利返還之訴追回財產。
(二)債務人的無償行為。債務人的無償行為是指破產債務人將本屬於破產財產或權利的以無價或幾近無代價的方式過度給第三人的行為,包括1、無償轉讓財產,如增與,2、放棄財產或權利,作為的放棄,如免除債務人的清償義務不作為的放棄,如對將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不依法律規定方式中斷。3、對外提供無償擔保。
(三)可撤銷的非正常交易行為。非正常交易行為是指在破產程序開始前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按過低價格與他人進行交易而侵害債權人的行為。我國破產法明確規定了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產的行為可撤銷行為。判斷非正常壓價的標准,從理論上講,應與出賣時的市場價格水平大體相當。在實務中,應考慮在市場經濟中,存在市場交易的風險性,對於稍低於市場價格的出售行為,一般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不能一概地予以撤銷。但出售的價格低於市場價格0.7以上則應視為過低價格。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產的行為,在英國破產法上稱「過低價值交易」,規定稱,與他人進行的交易使公司得不到約因,或與他人進行交易中,對方提供的約因價值遠遠低於公司在錢或金錢價值方面提供的約因,均屬過低價值交易,可予以撤銷。
(四)可撤銷的偏頗行為。偏頗行為是大陸法國家的用語,指債務人在臨界期間內實施的,使個別債權人的地位得到伏於其他債權人的行為。在英美法國家稱為優惠行為。該行為撤銷的理論依據是保護債權人地位的平等,具體包括1、對原來沒有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2、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3本意清償,即對到期既存債務的清償。這種清償,當事人的主觀上必須有惡意,即債權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不知債務人已無支付能力的本意清償可予撤銷。
⑤ 破產無效制度中的時限有什麼限制
第一,可撤銷行為的產生時間的限制。
新破產法規定,對於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的可撤銷的行為,管理人都可以申請法院行使撤銷權。相比較舊破產關於債務人無效行為產生的時間限制而言,新破產法對債務人的行為限制期限由申請前的六個月增加到了一年,最大限度的防止債務人欺詐性破產行為的產生。 第二,破產撤銷權的行使條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31條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破產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1)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的; (2)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3)債務人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4)債務人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5)債務人放棄債權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32條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破產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 第三,行使破產撤銷權的法律後果。
破產管理人提出撤銷申請,人民法院認定債務人的行為符合破產法規定的可撤銷情形,債務人的行為應歸於無效。債務人未給付財產的不再給付;對於已給付的財產應當返還,破產管理人有權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