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撫育幼苗1公頃的價格是多少
幼林撫育費是各種經濟林木(指為取得林業產品而培育的林木,如橡膠樹、果、桑、茶等) 從樹苗育成、定植,到林木移交生產部門管理使用為止的培育過程中所發生的全部撫育支出。包括幼苗、肥料、農葯以及土地平整、工資及福利金等費用。定植前培育樹苗所發生的苗圃費用,以及林木移交生產部門管理使用後所發生的撫育費用,都不包括在內。前者為育成樹苗的成本,後者屬於林業產品的成本。
幼林撫育費的支出屬於基本建設性質,其核算基本上與一般基本建設投資的核算相同。在林木交付生產部門管理使用前,可將已發生的基本建設支出分年核銷。基本業務部門對分年核銷的幼林撫育費,應相應地作增加固定資產處理。至於成片的用材林、防護林、薪炭林等的幼林撫育費,在我國一般由國家財政撥給專用款項開支。
② 什麼是幼林
是指造林後至郁閉前這一時期內所進行的撫育管理技術措施,其任務是保證成活,提高保存率並為速生、豐產、優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按計劃實施造林工作後,幼林撫育管理便成了林木生長好壞以及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關鍵。幼林撫育是在更新造林後至幼樹威林這一期間,通過人為活動改善林木生長發育、鞏固造林成果、促進林木生長而採取的各種技術措施,它是加快林木生長的重要手段。
(2)幼林撫育年限擴展閱讀:
幼林撫育的內容和方法,因造林地環境條件、造林樹種生物學特性和造林方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目的是對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革被、灌木直接進行人為干涉,以改善幼樹成活和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
及時進行合理的撫育管理,可清除林地的雜草灌木,減少和林木爭奪水、肥、光,改善土壤條件,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狀況,保證造林成活,促使幼樹良好的生長和迅速達到郁蔽。
因此,及時採取相應撫育措施,不斷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擾,對提高造林質量、鞏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③ 什麼是幼林管理
幼樹管理
主要包括:
①平茬。即利用某些樹種(如楊樹、榆樹、刺槐等)的萌芽能力,在造林後1~2年內切除因機械損傷、霜凍和病蟲為害等而生長不良、失去培育前途的幼樹地上部分,促使長出新的莖干。其方法是:在早春樹液流動開始前,將地上部分齊地面切除,待根莖部長出萌條後再從中選留健壯的一株作為新莖乾的培育對象,其餘的則在生長季的中、後期全部除掉。
②除櫱。即對某些萌櫱力強的樹種(如杉木、楊樹、榆樹等)除去從根頸附近發出的萌條,以促進主幹速生,並利於培育圓滿通直的干形。
具體做法是:萌條應在基部尚未木質化前結合其他幼林撫育措施及時抹去,有時需進行幾次。
幼林撫育是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幼樹生長和加速幼林郁閉而在幼林時期採取的各種技術措施。新造幼林,特別是在造林後的頭幾年,常常是樹體矮小,根系入土淺,生長緩慢,易遭各種不良環境因子的侵害,其成活和生長均不穩定。因此,及時採取相應撫育措施,不斷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擾,對提高造林質量、鞏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④ 林業技術的知識
如果不是專業的林業學校的話給你弄點基礎太難的我就不給你弄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業基礎知識——林業術語
一、森林生
森林資源: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託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無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輔助生產林地。有林地:包括喬木林地和竹林地。
1、喬木林地:喬木是指具有明顯直立的主幹,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為大喬木、中喬木和小喬木。由郁閉度0.2以上(含0.2)的喬木樹種(含喬木經濟樹種)組成的片林或林帶,連續面積大於1畝的林地稱為喬木林地。
2、竹林地:由胸徑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類植物構成,郁閉度0.2以上的林地。
疏林地:由喬木樹種組成,郁閉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飛播造林5年後,保存株數達到合理株數的41%~79%的林地;或低於有林地劃分的株數標准,但達到該標准株數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幹,由地面分出多數枝條,或雖具主幹而其高度不超過3米。由灌木樹種(含經濟灌木樹種)或因生境惡劣矮化成灌木型的喬木樹種以及胸徑小於2厘米的小雜竹叢組成的稱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又分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國家特規灌木林地是指喬木生長線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種為經濟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紅色荒漠化嚴重、專為防護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國家特別規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內)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內)未成林地。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無立木林地:包括採伐跡地、火燒跡地和其他無立木林地。
宜林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為林地的土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輔助生產林地: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與配套設施用地。
林木:生長在林內達到林冠層的喬木樹種。林木的樹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產生圓滿度較好的原木,它是構成森林產量的主體,是經營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對象。
森林分類:森林分為以下5類:
(1)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
(2)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
(3)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森林起源:亦稱林分起源或林分成因。指森林形成的方式,也就是森林的繁殖方式。具體分為兩種情況:①林分最初形成時的起源。因起源於天然繁殖或人工種植,有天然林與人工林之分。②林木的形成,由於繁殖方法的不同,可將森林起源分為實生林和無性繁殖林兩類。
人工林:由人工播種、栽植或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由天然下種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
原始森林:從來未經人工採伐和培育的天然森林。
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經過人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壞之後,未經人為的合理經營,而藉助自然的力量恢復起來的一類森林。
植被:各種各樣的植物成群生長,種類聚集,群落交織,就像綠色的綉花被一樣把大地緊緊包裹起來,這一層生氣蓬勃、千變萬化的植物覆蓋層,就叫做植被。
植物群落:植被並不是雜亂無章的拼湊,而是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種類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規律的組合。每一個這樣的組合單位,就叫做一個植物群落。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指多種不同的動植物群落類型、數量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森林是陸地上生物最多樣、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是動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綜合體,所以保護森林就是直接和間接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狀況的總稱。生態環境亦可簡稱環境。
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是指運用生態系統原理,根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規模的生態建設任務,模擬設計最優化的人工生態系統,按模型進行生產,以取得預期的最佳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指從國土整治的全局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以維持和再造良性生態環境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為目的,在一個地域或跨越一個地區范圍內,建設有重大意義的防護林體系、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項目,並管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
林分:內部特徵大體一致,而與臨近地段又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林子。一個林區的森林,可以根據樹種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齡、疏密度、地位級及其他因子的不同,劃分成不同的林分。
立木:包含兩層意思:①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樹木的總和;②林地上未伐倒的生活著的樹木。
樹種組成:指森林中的林木是由哪些樹種所組成的。
優勢樹種:在一個林分內,數量最多的(一般指蓄積量所佔的比例最大)的樹種。
先鋒樹種:能在荒山瘠薄地等立地條件差的地方最先自然生長成林的樹種。如馬尾松、油松、楓香、沙棘等。
純林:由同一樹種組成的林分叫做純林。
混交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樹種組成的林分叫做混交林。
林相:有兩種含義:①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層次,有單層林和復層林之分。②森林的林木品質和健康狀況。林木價值高,生長旺盛稱為林相優良,反之稱為不良。
郁閉度:森林中喬木樹冠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程度。用十分法表示,以完全覆蓋地面的程度為1,分為十個等級,依次為1.0 0.9 0.8……0.1。
林齡:指林分與林木的年齡結構,可分為同齡林和異齡林。林分內所有林木年齡完全相同,這種林分稱為同齡林。如林分內林木之間的年齡相差不超過一個齡級的稱為相對同齡林。林木年齡相差一個齡級以上的森林,叫做異齡林。
齡級:為簡化森林年齡統計而劃定的林分年齡級。一般慢生樹種以20年為一個齡級,比較速生的樹種和中生樹種以10年為一個齡級,速生樹種5年為一個齡級。
齡組:對林木生長發育時期的年齡分組。有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之分。
幼齡林:指林分完全郁閉前的時期。
中齡林:林冠郁閉後至林分成熟前的時期。
成熟林:林木在生物學及工藝方面都已進入成熟,直徑生長已非常緩慢或基本停止。
過熟林:自然稀疏已基本結束,林木生長停止,開始心腐,病蟲害侵染,部分立木由於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林分經濟價值和有益效能開始不斷下降。
蓄積量:是指一定面積森林(包括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和枯立木林分)中,生長著的林木總材積(用立方米表示)。主要是指樹乾的材積。
出材量與出材率:出材量是指實際採伐林分中生產的原條、原木、小規格材和薪材的數量。不包括枝椏、樹皮、伐根等。出材率是指出材量與採伐蓄積量的比率。它是反映森林資源利用的重要指標,出材率高,表明林木資源利用好;反之,說明利用差。
總生長量:指樹木自生長開始至調查時整個時間內的生長總量。
森林覆蓋率:是指全國或一個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它等於:(有林地面積+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土地總面積×100%得出的數稱森林覆蓋率。
林木綠化率:林木綠化率是指(有林地面積+灌木林地面積+四旁樹佔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二、造林綠化
人工造林:用人工進行植苗、播種等方法營造森林的工作。
四旁綠化:指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樹。
立地條件:是指造林地作用於森林植物的地形地勢和氣候、土壤等環境因子的綜合。
適地適樹:就是要使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造林地條件相適應,以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使一定的營林地段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達到較好的生產水平。
全面整地:全面翻耕整理造林地,徹底清除雜草、灌木。
撩壕整地:又叫抽槽或溝帶整地。是沿等高線從下而上開挖溝槽,把心土堆在下坡,築成土梗的一種整地方式。
帶狀整地:在所整地帶之間保留一定寬度的生草帶,以有利於防止水土流失的整地方式。
塊狀整地:在種植點小塊開墾,塊與塊的距離依造林的株行距而定。
植苗造林:栽植苗木使它生長成林的造林方法。是目前林業生產上最常用的造林方法。
初植密度:也叫栽植密度。是指人工造林和跡地更新時單位面積上最初栽植的株數。
直播造林:是將種子直接播於造林地上,使其發芽生長成林的一種造林方法。
封山育林(封育):指對具有天然下種或萌櫱能力的疏林、無立木林地、宜林地、灌叢實施封禁,保護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長,並輔以人工促進手段,促使恢復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對低質、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進行封禁,並輔以人工促進經營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質量的一項技術措施。
丘陵:沒有明顯的脈絡,起伏較小,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山地:地勢相對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地區。
低山:海拔絕對高度500~1000米,相對高度200~500米的山地。
中山:海拔絕對高度1000~2000米,相對高度500~1000米的山地。
高山:海拔絕對高度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的山地。
黃壤:在熱帶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常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的土壤。土壤中富含鐵的氧化物,故呈黃色或鮮黃色。土質粘重,酸性大,含有效磷少。
紅壤:在暖濕氣候和常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的土壤。土中鐵鋁豐富呈紅色,土層中常有紅、棕、黃、白交織的網紋。一般酸性強,有效磷少,剖面深厚。
紫色土:在紫色砂頁岩上發育起來的土壤。這種土壤的母質很容易風化,含礦質養分較多,土層疏鬆,但易遭水土流失,土層淺薄。
石灰性土壤:含有碳酸鈣或碳酸氫鈣等石灰性物質的土壤。呈中性到鹼性反應,含礦物質養分豐富,但對磷酸的固定作用較強。主要分布在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石灰性強的土壤在剖面中下部常形成石灰結核,石灰磬層等石灰集聚層。
石漠化: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岩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受破壞,造成土壤嚴重侵蝕,基岩大面積裸露,石礫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它是岩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石漠化土地:指基岩裸露度或石礫含量≥30%,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土地。①植被綜合蓋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綜合蓋度<70%的牧草地;③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④非梯土化旱地。
造林質量管理「八率」:指造林面積核實率、造林質量合格率、良種使用率、作業設計率、幼林撫育率、林木管護率、檢查驗收率、資料建檔率。目前要求造林質量管理「八率」均為100%。
①面積核實率=(∑調查小班的核實面積/∑調查小班的上報面積)×100%
②造林質量合格率=(∑調查合格小班面積/∑調查小班上報面積)×100%
③良種使用率=(∑調查造林使用良種的小班面積/∑調查造林小班面積)×100%
④作業設計率=(∑調查有作業設計的小班面積/∑調查小班面積)×100%
⑤幼林撫育率=(∑調查撫育合格小班面積/∑調查小班面積)×100%
⑥林木管護率=(∑調查有管護措施的小班面積/∑調查小班面積)×100%
⑦檢查驗收率=(∑調查檢查驗收的小班面積/∑調查小班面積)×100%
⑧資料建檔率=(∑調查建檔的小班面積/∑調查小班面積)×100%
母樹和母樹林:供采種的樹叫做母樹。很多母樹生長在一起就叫做母樹林。
優良母樹:指具有優良遺傳品質的林木個體。
優質種源:生長旺盛,干直、枝小和冠形緊湊、無病蟲害的優勢木,其比例佔75%以上的母樹林稱為優質種源。
林木種子園:是用有性法或無性法繁殖人工精選的個體或綜合育種法培育的新品種的植株而建立起來的林木良種繁育場。
采穗圃:對於容易扦插繁殖的樹種,用被選優樹的種條(插穗)建立的采穗圃,作為往後常年采穗造林之用,它相當於種子園,只不過種條代替了種子。
三、保護管理
主伐:在成熟林中以取得木材收獲為主要目的的採伐。
撫育採伐:根據森林生長和發育的規律,在不同齡期,伐除部分林木,為保留的林木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更好地發揮其有益的效能。
更新採伐:在森林的有益效能開始減退時所進行的一種採伐,這種採伐以不降低森林有益效能為前提,以保護防護效能和特種作用持續穩定的發揮。
皆伐:整個林分一次伐除,通過人工植樹或天然下種(自臨近林分或伐倒的樹木)達到更新目的。
擇伐:把林分中部分適合和應該採伐的林木進行採伐的方式,主要用於復層異齡林。
漸伐:把成熟林分的林木在一個齡級期內分兩次或數次伐除。
疏伐:在林木向高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所進行的撫育方式。伐去過密的樹木中品質較差的植株而保留較好的植株,以使林木形成良好的干形,並促進生長。
生長伐:在林木生長最旺盛時期一直到主伐前一個齡級的階段內所進行的撫育方式。目的是使林木得到更多營養空間以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木材產量和質量。
衛生伐:為除去森林中不健康的植株而進行的撫育方式。
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簡稱一類清查):即國家森林資源調查。在國家林業局組織下實施,復查間距期為5年。其目的是通過查清全國或省、自治區的森林資源數量、質量及其消長變化情況,為制定全國林業方針、政策,制定全國和各省區及大林區的各種林業計劃、規劃和預測資源發展趨勢提供科學依據。這類調查以省、市、區或大林區為單位進行。
二類森林資源清查:亦稱森林經理調查。此類調查是根據國家林業局的統一部署,由省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地州市林業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在林業生產單位內進行。復查間距為10年。其目的是為林業基層單位掌握森林資源現狀及動態,分析檢查經營活動效果,編制或修訂森林經營方案及有關規劃提供依據。這類調查的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要落實到小班,其准確度優於一類調查。
三類調查:即作業設計調查。是林業基層生產單位為滿足伐區設計、造林設計和撫育採伐設計而進行的調查。
森林抽樣調查:對一定范圍內的森林,應用數理統計學原理抽出部分樣地進行調查,根據樣地調查結果推算該范圍內全部森林的數量和質量的方法。
森林區劃:為了便於森林調查和開展營林活動,按一定經營規模將林區劃分成不同森林經營管理單位的工作。
林班:一種永久性的林地區劃,為便於經營管理,把林地劃分為許多林班。因經營集約度的高低不同,林班的平均面積不一,由幾十公頃到幾百公頃不等。其界線或用人工伐開,或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自然地形線而形成。用號碼或地名命名。
小班:是指在森林調查規劃設計時將森林按不同的權屬、土地類別、起源、森林類別、林種、優勢樹種組、齡組、郁閉度等級、立地類型、經濟林產期(經營集約度等級)和林業工程類別等劃成不同的小區,每個小區稱為小班。小班是森林區劃的最小單位。
小班調查:在小班范圍內進行的測樹因子、土壤植被、地形地勢等調查項目。
標准地:用代表選樣或隨機、機械選樣選取一定面積的林地作為調查樣本,稱為標准地。
林業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種苗正常生長並造成經濟損失的病、蟲、雜草等有害生物(由於「森林病蟲害」不能包括可對林業造成危害的雜草、軟體動物、脊柱動物和其他植物,近年來改稱為「林業有害生物」)。
林業外來有害生物:是指原產於國(境)外,傳入我國後已經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種苗正常生長並造成經濟損失的病、蟲、雜草等有害生物。
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我國境內局部地區發生,危險性大,能隨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傳播,經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發布禁止傳播的有害生物。
補充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局部地區或國內其他地區局部發生,危險性大,能隨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傳播,經省級林業主管部門發布禁止在本轄區內傳播的有害生物。
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是指依法必須經過檢疫才允許調運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也包括根據疫情應實施檢疫檢驗和除害處理的包裝材料、運輸工具、土壤等。
產地檢疫:是指國內調運、郵寄或出口的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在原產地進行的檢疫調查、除害處理並得出檢疫結果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旨在防止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出的措施。
調運檢疫:是指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在調出原產地之前、運輸途中及到達新的種植或使用地點之後,根據國家或地方政府頒布的森檢法規,由法定的專門機構,對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所採取的一系列的檢疫檢驗和除害處理措施。根據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調運的方向,可將調運檢疫分為調出檢疫和調入檢疫兩部分。
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是指那些為害嚴重、防治困難、能夠給林業生產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有害生物。全國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名單由國家林業局發布。本省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名單由省林業廳發布。
疫區:是指根據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的發生情況,依照森林植物檢疫(簡稱「森檢」)法規,按照法定程序劃定,並且採取相應檢疫措施的地區。疫區的劃定,由省林業廳提出,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家林業局備案。
野生保護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我國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大類:①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為兩級,即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②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即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前稱三級保護野生動物)。③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④我國參加的有關國際公約和國際協定中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
野生保護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長的珍貴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長並具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文化價值的瀕危、稀有植物。野生保護植物分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又分為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即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前稱三級保護野生植物)。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含省、縣級自然保護區)。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要求在15萬畝以上、省級自然保護區在10萬畝以上、縣級自然保護區在3萬畝以上。
自然保護小區:是指對有典型性的森林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環境、珍稀動物繁殖棲息地、珍稀植物生長繁衍地規劃面積在2000公頃以內,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森林防火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領導負責制的五條標准:一是各級組織機構落實,特別是市、縣、鄉三級森林防火指揮部,機構健全穩定,人員高效精幹。二是責任到人,各級地方政府森林防火指揮長是本地區森林防火的第一責任人,森林防火指揮部成員,都要劃分森林防火責任區,簽訂責任狀,並經常深入責任區督促檢查,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三是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當地林業發展總體規劃。四是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經費納入地方財政算。五是一旦發生森林火災,有關領導及時深入現場組織指揮撲救。
森林火險
天氣等級危險程度燃燒程度蔓延程度沒有危險不燃燒不蔓延
二
低度危險
難燃燒
難蔓延
三
中度危險
能燃燒
能蔓延
四
高度危險
易燃燒
易蔓延
五
極度危險
極易燃燒
極易蔓延
森林滅火原則:
①實行「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則。
②實行保護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則。
③統籌兼顧,犧牲局部,保存全局的原則。
④要積極撲救,不要消極防守的原則。
⑤集中優勢兵力作戰的原則。
⑥捕捉有利戰機的原則。
⑦講究經濟效益的原則。
森林火災分類:
①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積不足1公頃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
②一般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在1公頃以上不足100公頃的;
③重大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在100公頃以上不足1000公頃的;
④特大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在1000公頃以上的。
http://www.xfsljk.net/zsyz/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06(林業專業術語;造林綠化術語)
http://www.xfsljk.net/zsyz/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05(林業專業術語;森林生態術語)
http://www.xfsljk.net/zsyz/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23(林業專業術語;保護管理術語)
林分 森林的內部結構特徵,即樹種組成、林層或林相、疏密度、林齡、起源、地位級和出材量等主要調查因子相同並與四周有明顯區別的有林地,通常也泛指任一具體的長有林木的地段。不同的林分,常要求採取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
喬木 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高大而明顯的主幹,並多次分枝,組成龐大的樹冠,一般可以明顯地分為樹冠和樹干兩部分,如楊樹和落葉松等。
灌木 多年生木本植物,高在3米以下,通常無明顯主幹,分枝從近地面處開始,故無樹冠和樹干之分,如紫穗槐和姚金娘等。
林木 是森林中所有喬木的總稱,是構成森林的主體。它決定森林的外貌和基本特徵,決定森林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是森林經營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對象。根據經濟價值和經營意義分為主林木和次林木,主林木是指由主要樹種所構成的林木,次林木是指由次要樹種所構成的林木。林木也泛指林內生長的喬木。
下木 林內灌木及當地條件下生長達不到喬木層的喬木種類的總稱,是構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下木能抑制雜草,為幼苗幼樹遮陰,減少地表徑流和蒸發,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強森林的防護效能。
植被 指林地上的地衣、苔蘚、草本植物、半灌木、小灌木和喬木的總稱。是構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能影響地表土壤、小氣候條件、林木的更新和幼苗幼樹的生長發育。
林型 也叫森林類型,由樹種組成和立地條件決定,是森林的自然分類單位。
純林 也叫單純林,是指由單一樹種構成的或雖混有其它樹種但其它樹種的數量和材積所佔比例不到一成的林分,如落葉松純林和楊樹純林等。
混交林 由兩種以上的樹種構成的林分。
針葉樹和針葉林 針葉樹是裸子植物的樹木,其葉多呈針狀或鱗片狀,種子一般裸露在果鱗上,子葉多數,多為常綠高大喬木,樹干圓滿通直,樹冠常為圓錐形,如落葉松、雪松和雲杉等。針葉林是指以松柏類為主的針葉樹所構成的森林。
闊葉樹和闊葉林 闊葉樹是屬於雙子葉植物的樹木,其葉片一般較寬,有多種形狀,種子包被於果實中,具2枚子葉,落葉或常綠喬木。闊葉林是由闊葉樹種組成的森林,如樺木林、楊樹林和桉樹林等。
針闊葉混交林 由針葉樹和闊葉樹混和組成的森林,是溫帶濕潤地區的優勢植被,紅松闊葉混交林是典型的針闊混交林類型之一。
天然林 在沒有人為參與的情況下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 指在適合栽植林木的各類土地上用人工植苗、插條或直播等方法形成的森林。
天然次生林 原始林或人工林,經人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壞之後,未經人為的合理經營,藉助自然力量恢復起來的天然林。
土壤和森林土壤 土壤是指陸地上部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的表層,由礦物質顆粒、有機質、活的生物體以及生物活動產物、空氣和水分共同組成。森林土壤是林地土壤的總稱。由於形成條件和形成過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森林土壤,如在寒溫帶濕潤山地針葉林下形成了棕色針葉林土壤,溫帶濕潤地區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了暗棕色森林土壤,在溫暖帶濕潤地區以櫟林為主的森林下則形成了棕壤土。
樹冠和冠幅 樹冠是指樹木幹部以上的全部枝、葉的的總體。冠幅是指樹冠的最大直徑。
林齡和齡級 林齡是林分中林木的平均年齡,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樹林和過熟林。幼齡林是森林生長發育的幼年階段,通常指Ⅰ齡級或Ⅱ齡級的林分;中齡林也叫壯齡林,指林齡為Ⅲ齡級至不超過Ⅳ齡級的林分;近熟林指生長速度下降,接近成熟利用的森林,通常指IV齡級的林分;成熟林指林木已達到完全成熟,可以採伐利用的林分,通常指林齡為V、VI齡級的林分;過熟林指超過VI齡級以上的林分。齡級指對林木按照林齡間隔一定的年限進行的分級,一般天然林每20年為一個齡級;人工林每10年為一個齡級。
蓄積量 單位面積林地上所有活立木材積的總和,以立方米為單位。
郁閉度 指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標。它是林地樹冠垂直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以十分數表示,完全覆蓋地面為1。簡單地說就是林冠覆蓋面積與地表面積的比例。
枝條盤數 指樹冠部分輪枝的層數。
胸徑和地徑 一般胸徑指樹木離地面1.3米處樹乾的直徑;地徑指樹木離地面20厘米左右處樹乾的直徑。
坡度 坡面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按照角度大小,坡面可分為平坡:00—50;緩坡:60—150;斜坡:160—250;陡坡:260—350;急坡:360—400;險坡:410以上。
坡向 山坡所面向的方向。向南的叫南坡,也叫陽坡,向北的叫北坡,也叫陰坡。
坡位 山坡的部位。一般分為山頂,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
⑤ 什麼是森林撫育
森林撫育是指從森林發生至森林主伐利用前一個齡級,所實施的改善林木生長環境和調整林木關系,旨在實現森林速生、優質、豐產的經營措施。根據撫育措施作用於林木生長環境和作用於林木本身的不同,森林撫育可分為幼林撫育(林地撫育)和撫育採伐(林木撫育)兩大類。
幼林撫育是直接作用於環境,間接影響林木的森林經營措施,如鋤草、鬆土、施肥、灌溉、排水和改良土壤等措施。這些撫育措施的特點,一是調整林木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撫育多集中在郁閉以前進行;二是撫育對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成林關系重大,需要經濟投入。
撫育間伐直接作用於林木,與環境同時影響林木的品質和生長。中國撫育間伐歷史悠久,早在宋代便有記載。1956年國家頒布了《森林撫育採伐規程》,用於指導實際工作。(摘編自《中國資源科學網路全書》)
⑥ 幼樹撫育管理包括哪些事項
一.深耕擴塘
桂花定植成活以後,應逐年深耕擴塘,第一年在原栽植穴以外深耕擴塘,深度在50厘米以上。以後逐年擴大深耕范圍,加深耕翻深度。深耕擴塘一般常在晚秋季節進行,結合施用有機肥料,不斷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滿足桂花根系擴展的需要。在桂花萌芽前,再進行一次淺耕,深度為15~20厘米。根系發達了,根深葉茂,地上部分自然會枝葉繁茂,將來花開滿樹。
土壤粘重的園地,在深耕的同時,要注意施入植物秸稈和枯枝落葉,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或施用有機肥料如草塘泥、豬?肥、羊糞、兔糞和禽糞等,既可提高土壤能力,又可改良土壤。
土壤過於粘重的園地,或地表以下有粘盤層的地區,不宜局部深耕,以防積水成澇,造成爛根。應進行全面深耕,或使深耕部分互相連通,便於排水。
二.鬆土除草
中耕鬆土可以破除地錶板結硬殼,保持土壤疏鬆,改善土壤水分和空氣的流通;調節土壤的溫度,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速土壤中的養分分解;排除雜草與幼樹爭奪水肥。同時還可以消除部分病蟲害,從而為桂花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根據新栽桂花植株的大小,在根際50~100厘米的土壤范圍內,要經常鬆土除草。一般春秋期間進行3~5次,可安排在春夏期間桂花兩次生長高峰期即將來臨之時進行。在雜草生長最旺的芒種到夏至之間,鬆土除草工作更應重視而不可放鬆。鬆土除草的深度應根據桂花幼樹根系密集的深度范圍而定,一般胸徑3厘米以下的小苗,深度為3~5厘米;胸徑3厘米以上的大苗,深度為6~8厘米。貼近樹干處宜淺,遠離樹干處可略深。
鬆土除草工作宜選擇在天氣晴朗或雨過初晴以後、土壤不潮濕和不粘結時進行。除下的雜草要及時處理。注意鬆土除草時不可鋤傷樹皮和折損枝條。地面上的瓦礫和石塊等要及時耙出,運往林外或挖穴掩埋,此外,桂花植株附近的大灌木可適當保留,以利側方蔽蔭,但要注意通風透光,防止灌木上方蔭蔽而影響桂花幼樹的生長。
南方地區在夏秋伏旱少雨季節,可將中耕除下的雜草,平鋪於距離樹干基部3~5厘米處的周圍,上面再覆蓋一層3~5厘米厚的鬆土。如此,既能保持土壤中空氣和水分的通透,能隔斷土壤水分的毛細管作用,起到十分明顯的抗旱效果。雜草腐爛後,可以充作肥料;旱季過後,再將培土耙平。杭州風景林養護區常採用本法抗旱,稱之為「雙層培土抗旱法」。
三.澆水與排水
新栽的桂花樹,特別是栽植後的一個月內,要根據天氣狀況和立地條件,適時進行澆水,每次澆水都要澆透。澆水前應先鬆土,作好水穴,然後進行作業。要注意不允許引用有毒污水來澆灌桂花。使用水泵或自來水澆灌時,不要把桂花植株根部的泥土沖掉。
在梅雨季節和久雨、暴雨之後,要及時檢查並做好開溝排澇工作,以保證桂花幼樹的正常生長。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在排水不通暢的低窪地方,桂花生長不良,根系發黑腐爛,葉尖黃枯現象嚴重,均為漬澇為害所致。
四.合理施肥
桂花樹在栽植後至始花前,肥培管理的重點在於薄肥勤施。全年施肥4次,第一次在入冬前,以豬養糞、優質河泥、湖泥、垃圾作為基肥,在樹冠外圍開環溝施入,引導根系深扎土層;第二次在早春萌芽前施入,用腐熟的豆餅、豬榭和禽類等兌水施用,促進春梢旺盛生長;第三次在春梢停止生長後的5月下旬進行;第四次在6月底至7月底進行。後兩次施肥以速效性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料,促進夏梢和秋梢生長,增加分枝級次和枝葉數量,對桂花今後加速成形極為有利。在具體實施中,要根據桂花樹的長勢來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如夏梢數量低於10%~15%,表明樹勢偏弱,應增加氮肥的施用次數和數量。若晚秋梢超過10%,表明樹勢偏旺,應適當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料,以促進枝條組織充實健壯,增強越冬能力。
新栽的桂花苗木,糞肥的肥水比為3:7,隨著樹苗的生長,濃度可逐年略有增高。施肥量則視苗木大小而定,一般高1.5米以下的桂花苗,每100千克水肥施8~12株;高1.5米能上能下的桂花苗,每100千克水肥施4~8株。
施肥要選擇天氣晴朗、土壤乾燥時進行。由於桂花苗木吸收養料和水分全在樹冠外圍的須根部位,因此宜在冠矩投影外圈挖施肥溝。溝深可視根的深度而定,一般有一條20厘米深間斷環溝就已足夠。施肥時,肥料不能與枝葉接觸,也不能與粗根和須根直接接觸。施後要求覆蓋土壤,並同時平整好地面。
種植在草坪上的桂花,施肥可用穴施,也可以先把施肥地點的草皮鏟起,施好肥後再把草皮重新鋪好。
五.林地間作
丘陵山區的桂花種植園,在栽植後的頭幾年,為了促進桂花幼林的生長,應盡可能地在幼林行間實行各種間作。這樣,既可充分利用地力,增加經濟收入,又能在管理間作作物的同時撫育幼林。
林農間作:與桂花間的農作物種類應選豆科或其他矮桿作物。這是因為豆科植物有根瘤固氮菌,能固定土壤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肥力。有些作物收獲後,其秸稈也可充作肥料,埋入土中,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而高桿作物棉花和玉米,由於它們會影響林地通風透光,消耗大量肥料,同時還能引起桂花病蟲為害,不利桂花生長,故不宜用作間作。
林農間作一般進行2~3年。間種時,作物與桂花苗木行間,應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以免間作物與桂花幼樹爭奪肥水和光照。林地應經常進行鬆土除草工作,使其始終保持干凈無草和土質松軟狀態。林農間作也可考慮間作綠肥,達到以肥養肥的目的。
六.整形修剪
幼齡桂花具有旺盛的生長勢。除了枯枝、病蟲枝、徒長枝、交叉枝、並生概和損傷枝等應及時修剪以外,一般不宜強修剪。修剪時切口要平滑,以利癒合;同時要求從樹冠的上部開始,逐步向下修剪,使樹形便於整理。
如要培育桂花獨干樹,應及時除去桂花根部和主幹上的萌櫱,並設立支柱來扶直主幹。關於除萌工作,宜在苗期即開始進行。
在幼樹和幼林撫育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和及時除去嫁接苗砧木上的萌櫱,防止砧木萌條喧賓奪主現象的發生。
新栽植的幼樹和新營造的幼林,一般要經歷緩苗、紮根、生長,並逐步進入到速生成林的階段。在桂花的一生中,這是個關鍵的轉折階段,對以後桂花的生長發育和速生豐產的關系影響極大。同時,這個階段的幼樹和幼林基本上處於散生狀態,其主要矛盾是桂花與外界環境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因此,必須把這階段的撫育管理工作做好,特別在第三者年更為重要。
⑦ 林業生產周期是什麼
(proction period of forestry)
(劉增)
從植苗或播種、插條造林開始到培育出各種成熟林和林產品的全部時間。廣義的林業生產周期應包括森林培育、木材采運、木材及其他林產品加工利用的全部時間。林業生產周期有階段性,可分為幾個相互聯系的生產周期。①營林生產周期:指從造林開始到培育出成熟林為止的全部時間;②采運生產周期:指從採伐開始到木材運至貯木場為止的時間;③綜合利用生產周期:指對木材及各種林產品進行不同方式加工(機械加工、化學加工等),生產出預定產品的時間。
生產周期的時間構成一般包括勞動時間、勞動中斷自然力作用時間及各種原因的勞動停歇時間。如營林生產周期的勞動時間是植樹、幼林撫育、成林撫育等勞動時間的總和。自然力作用時間則指兩次幼林撫育之間或幼林撫育與成林撫育之間勞動中斷,林木依賴自然力作用而自然生長時間。各種勞動停歇時間,包括勞動者休息時間、因生產的組織管理不善而停工待料、窩工造成的停歇時間以及由於技術、工藝原因(如檢修機器、播種機添加種子、機器加油、牲畜添料等)造成的停歇時間。
縮短生產周期是加速林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條件,主要辦法是縮短勞動時間、自然生長時間和勞動間歇時間。採用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勞動時間。引進和培育速生樹種,可以縮短自然生長時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合理組織生產,可以減少勞動停歇時間。實踐證明,掌握自然規律及經濟規律,集約經營林業,是縮短林業生產周期的有效途徑。
⑧ 申請中幼林撫育的報告怎樣寫
林齡是林分中林木的平均年齡,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樹林和過熟林。幼齡林是森林生長發育的幼年階段,通常指Ⅰ齡級或Ⅱ齡級的林分;中齡林也叫壯齡林,指林齡為Ⅲ齡級至不超過Ⅳ齡級的林分;近熟林指生長速度下降,接近成熟利用的森林,通常指IV齡級的林分;成熟林指林木已達到完全成熟,可以採伐利用的林分,通常指林齡為V、VI齡級的林分;過熟林指超過VI齡級以上的林分。齡級指對林木按照林齡間隔一定的年限進行的分級,一般天然林每20年為一個齡級;人工林每10年為一個齡級。
⑨ 確定林分密度的原則有哪些
1 確定合理造林密度的原則
合理的造林密度,應根據造林的目的、林種、樹種特性、立地條件及經營條件等項因子來確定,同時還要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使林分達到速生、豐產、優質,並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
1.1 根據造林目的、林種確定造林密度
不同的造林目的、林種因其要求材種的規格不同,營造的林分結構不同,造林密度必然有異,防護林密度應大些,一般可採用株行距1m×1.5m或1m×1m的初植密度,加快郁閉成林,增加防護作用;用材林中培育大徑材的密度應小些,一般可用株行距2m×2m或1.5m×5m的初植密度培育小徑材,如作桿材、紙漿材及薪炭材的可用株行距1m×1m、1m×2m等初植密度;經濟林要合理種植,有利於通風透光,保證樹體的生長及果實成熟,更有利於果實的豐收,可用株行距3m×4m、2m×5m等初植密度。
1.2 根據樹種特性確定造林密度
不同的樹種有不同的生物特性,造林時要根據樹種的喜光程度、生長快慢、樹冠生長特點等確定造林密度。喜光、速生、分枝多的樹種可稀些,如楊樹等;耐蔭、生長慢、分枝少的樹種密度可大些,如雲杉等。
1.3 根據立地條件確定造林密度
立地條件影響林木生長速度,一般在立地條件好的造林地上密度應較條件差的地方小些,但在降雨量少的乾旱地區,因土壤水分不足,造林密度宜小些。
1.4 根據經營條件確定造林密度
交通方便木材缺乏的地方造林密度可適當大些,以便及早間伐,反之造林密度則應小些。
2 造林密度對林分的作用
造林密度與幼林郁閉早晚及林分生長有密切關系,並不是密度越大,產量越高,只有根據造林目的、林種及樹種的生物學特性並結合當地條件和具體要求確定合理造林密度,才能取得預期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2.1 造林密度決定林分郁閉的早晚
密度與郁閉時間成反比關系,因為造林密度大,單位面積上株數多,則相鄰植株的樹冠互相銜接所需年限就短,郁閉就早;相反,密度小,則郁閉慢。林分的郁閉是人工林發展過程中一個主要轉折階段,它標志著成林開始,初步形成了森林環境,小氣候發生明顯變化,陽性雜草受到抑制,對林分生長均有影響。
2.2 造林密度決定林分的生長量
營造防護林只需考慮盡早發揮防護作用,而營造用材林和經濟林,既要考慮到林木的生長速度,又要考慮到水肥供應,更要得到最佳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的幅度內,生長量隨密度的減小而增大,因密度小營養面積就大,光照充足,生長發育良好;反之,光照缺乏,抑制了生長,但隨著密度的減小,株數過少,整個林分的總產量會下降。
2.2.1造林密度對徑生長的影響 一般是樹木胸徑隨密度的增大而遞減,密度大,單位面積上株數就多,光照、營養不足,抑制生長;反之,則會增加胸徑生長。
2.2.2造林密度對高生長的影響 不同的樹種在造林密度不同時,對樹木高生長的影響可分三類。一類是密度越大,高生長也大,這類主要是樹冠大、側枝發達的樹種,由於密度大,能抑制側枝生長,因而促進了主幹的高生長,如樟子松等;一類是稀植的樹種能促進高生長,這類主要是速生樹種,如楊樹等;一類是高生長與密度無顯著關系,密度對高生長影響不大,如紅松等。此外還要考慮不同的立地條件對樹高也有影響。
2.2.3造林密度對根系生長的影響 不同密度的林分中林木根系生長有很大差異,總根量隨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遞減。密度越大,根系交錯密集,發育細弱,影響地上部分生長。
2.2.4造林密度對材積生長的影響 用材林的主要經濟指標是出材率,密度增大,單株樹木的材積就會隨之遞減。
2.2.5造林密度對經濟林產量的影響 密度過大,單株果樹的光照營養面積不足,透風差,會影響樹體的生長和果實的成熟,同時不便採摘果實,密度過小也會降低整個林分的產量。
2.3 造林密度的大小影響林分的撫育與間伐
造林密度不同,幼林郁閉早晚就不同,幼林撫育年限也就長短不一。密度大則幼林郁閉早,幼林撫育年限就短,可節省造林經費開支。但郁閉快,幼林的分化和自然的稀疏也開始得早,對於用材林就需要進行間伐,撫育間伐的次數增多,當然投資也會增加。當造林密度大時,不及時間伐以調整密度會導致林分生長量下降,對林分的產量、質量均有嚴重影響。
2.4 造林密度與材質、材種也有密切關系
適中的造林密度,既可提高樹干通直度和圓滿度,又能促進適當的天然整枝,培育無節或少節良材,並能增加大徑材的比例。因此,造林密度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概念,而是保證人工林達到速生、豐產、優質的一項重要的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