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茯苓生長發育的有關生態條件是怎樣的
(1)溫度 在PDA(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孢子22~28℃即可萌發,菌絲在18~35℃均可生長,以25~30℃生長較快。菌核形成需晝夜溫差大的變溫條件。子實體在18~26℃時分化發育,並能產生擔孢子。菌絲能耐短期低溫(0~5℃)。
(2)水分 栽培茯苓選乾燥坡地。但茯苓生長要求段木含水量50%~60%。所以土壤濕度應維持在25%,結苓期如土壤濕度低於15%,菌核易龜裂,除加強培土外,應適量澆水。但水分不能過多,否則茯苓也會被溺死,雨後要注意排水防澇。
(3)空氣 茯苓好氣,所以要選砂多泥少的地方作苓場,在段木下窖後,上邊覆土不能過厚,否則影響透氣性,茯苓得不到足夠空氣,菌絲不能正常蔓延。
(4)光照 栽培茯苓目的為收菌核,菌核由菌絲等組成,生長發育本不要有光照,但選有日光照射處栽培,是為了利用太陽熱能提高苓場砂礫溫度,到夜間砂礫散熱快,形成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於菌核形成及增長。
(5)酸鹼度 菌絲在pH3~7范圍內均能生長,以4~6為好,選弱酸性沙壤土,有利茯苓菌絲分泌的纖維素酶發揮作用,將段木中的纖維素轉化為茯苓聚糖貯存於菌核中。
(6)營養 茯苓的主要營養源是木材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伐倒後的松木、松根枝條及鋸屑等,都是培養茯苓的原料,為它提供營養形成菌核。另外土壤環境也給它提供一部分營養。
⑵ 土茯苓種植幾年後可以收
主要是看品種,品種不一樣,結苓的時間不一樣,有的品種栽種3~4個月之後就可以節苓,屬於早熟,9~10個月之後就可以收獲;
但有的品種栽種6~7個月才開始結苓,屬於晚熟,12~14個月之後才可以收獲。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入葯部分只選擇其乾燥後的根莖。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洗凈後乾燥入葯;
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葯。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
(2)茯苓生長年限擴展閱讀:
土茯苓生理特性:
土茯苓生為攀緣灌木,根莖塊根狀,有明顯縮節,著生多數須根。莖光滑。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極針形,長6~500px,寬1.2~125px,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脈3~5條;
葉柄長1~50px,略呈翅狀,近基部具開展的葉鞘,葉鞘先端常變成2條卷須。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極短;小花梗纖細,基部有多數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
花小,白色,直徑約4mm;花被裂片6,2輪;雄花的雄蕊6,花絲較花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線形,子房上位,3室,柱頭3歧,稍反曲。漿果球形,直徑6~8mm,熟時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於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
⑶ 茯苓什麼時候是開花期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 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翌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取。
土茯苓為攀援灌木。莖光滑,無刺。花期5~11月,果期11月~次年4月。茯苓與土茯苓是二種不同的葯物,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土茯苓是常綠攀緣狀灌木。
⑷ 土伏苓種植技術和生長周期
別名雲苓、松茯苓。
為多孔菌科卧孔屬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葯用部分為乾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於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於水濕浮腫等症。各國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於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後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菌種的優劣、營養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菌種,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後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7個月。早熟種栽後9~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
(三)生長特性
茯苓喜溫暖、乾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為宜。菌絲在15~30℃均能生長,但以20~28℃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致於凍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鬆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鹼性土壤。
(四)栽培技術
1.備料
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並分解和吸收其中養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上主要採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
(1)段木備料
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後,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後全株放在山上乾燥。經半個月以後,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後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
(2)樹蔸備料
即利用伐木後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曬至干透。干後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
2.選地挖窯
(1)選地
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深厚、疏鬆的砂質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採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
(2)挖窯
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後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坡度傾斜,清除窯內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坡度較陡,可在被頂築壩攔水。
(3)下窯與接種
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後進行。下窯應選連續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大料一樣高,兩節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於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於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於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後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濟;「木引」操作繁瑣,菌種質量難以穩定,穩產高產也難以保證。近年來採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又可節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基質,經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
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後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的菌種(長有菌絲的鬆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並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
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於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後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3.田間管理
(1)查窯補引
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現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後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現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後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
防治方法:發現蟻路,及時用葯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並加蓋砂土,滅除蟲源。
(五)採收加工
(1)採收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內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徵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鬆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料已盡,應立即採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後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可達25~40千克。
(2)加工
將採收茯苓堆放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乾後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後,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曬干。也可直接剝凈鮮茯苓外皮後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⑸ 茯苓是什麼時候種植的
(一)概述
別名雲苓、松茯苓。
為多孔菌科卧孔屬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用部分為乾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於
、水腫、
、
、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於水濕浮腫等症。各國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於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後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
的優劣、營養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
,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後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7個月。早熟種栽後9~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
(三)生長特性
茯苓喜溫暖、乾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為宜。菌絲在15~30℃均能生長,但以20~28℃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致於凍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鬆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
25%、pH5~6的微
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鹼性土壤。
(四)栽培技術
1.備料
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並分解和吸收其中養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上主要採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
(1)段木備料
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後,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後全株放在山上乾燥。經半個月以後,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後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
(2)樹蔸備料
即利用伐木後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曬至干透。干後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
2.選地挖窯
(1)選地
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深厚、疏鬆的砂質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採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
(2)挖窯
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後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
傾斜,清除窯內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
較陡,可在被頂築壩攔水。
(3)下窯與接種
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後進行。下窯應選連續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
一樣高,兩節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於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於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於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後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濟;「木引」操作繁瑣,
質量難以穩定,穩產高產也難以保證。近年來採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又可節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
,經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
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後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的菌種(長有菌絲的鬆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並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
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於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後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3.田間管理
(1)查窯補引
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現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後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現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後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
防治方法:發現蟻路,及時用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並加蓋
,滅除蟲源。
(五)採收加工
(1)採收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內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徵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鬆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料已盡,應立即採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後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可達25~40千克。
(2)加工
將採收茯苓堆放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乾後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後,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曬干。也可直接剝凈鮮茯苓外皮後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⑹ 茯苓的種植方法
一、選地整地: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後,深翻時要除凈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葯進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塊,徹底除凈雜物。
二、備料: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選擇直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後留下的頭尾),砍去其部分枝條,留下樹尾的樹葉,然後用鏟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俗稱「留筋」)。
經10~15天,待樹干曬干至出現有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並按「井」字形堆垛於乾燥向陽處。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地面上撒殺白蟻葯。
三、接種季節: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氣溫回升較早,在清明前後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區宜到立夏前後接種。秋季各地氣溫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後接種。
四、採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成熟。將採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發汗」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待水分蒸發後,重新堆起,再用稻草蓋嚴放5~6天後,去皮(或先剝凈鮮茯苓外皮),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時要換水3~4次,其標志是當水轉黑時便換水)。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長×寬×厚=4cm×4cm×0.5cm的方塊。
茯苓的田間管理方法
1、接種後7~10天,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時應檢查各窖內的菌情,以便及時補缺。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種植地內察看,若窖內段木已長有茯苓菌絲,則窖上土乾燥無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則說明段木未長有茯苓菌絲。2從窖旁把土挖開,發現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絲生長,聞之有茯苓氣味,可確定為茯苓菌絲。
如發現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應隔7~10天再檢查1次。如第2次檢查仍不見茯苓菌絲,才可開窖從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調到未上菌的窖內。或將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曬干水分,將剝口重新削過,另接上菌種。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種上菌1個月左右,在木面是見不到菌絲的。此時,大部分菌絲已入木生長。茯苓接種後1個月,不見基面菌絲,就誤認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開,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接種7~10天後,如果發現白蟻,應立即用殺白蟻葯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進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如發現茯苓露出地面應及時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⑺ 室外茯苓如何種植,生長周期是多久
(一)概述
別名雲苓、松茯苓。
為多孔菌科卧孔屬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葯用部分為乾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於
、水腫、
、
、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於水濕浮腫等症。各國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於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後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
的優劣、營養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
,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後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7個月。早熟種栽後9~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
(三)生長特性
茯苓喜溫暖、乾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為宜。菌絲在15~30℃均能生長,但以20~28℃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致於凍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鬆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
25%、pH5~6的微
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鹼性土壤。
(四)栽培技術
1.備料
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並分解和吸收其中養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上主要採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
(1)段木備料
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後,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後全株放在山上乾燥。經半個月以後,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後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
(2)樹蔸備料
即利用伐木後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曬至干透。干後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
2.選地挖窯
(1)選地
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深厚、疏鬆的砂質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採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
(2)挖窯
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後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
傾斜,清除窯內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
較陡,可在被頂築壩攔水。
(3)下窯與接種
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後進行。下窯應選連續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
一樣高,兩節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於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於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於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後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濟;「木引」操作繁瑣,
質量難以穩定,穩產高產也難以保證。近年來採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又可節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
,經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
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後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的菌種(長有菌絲的鬆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並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
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於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後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3.田間管理
(1)查窯補引
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現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後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現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後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
防治方法:發現蟻路,及時用葯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並加蓋
,滅除蟲源。
(五)採收加工
(1)採收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內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徵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鬆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料已盡,應立即採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後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可達25~40千克。
(2)加工
將採收茯苓堆放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乾後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後,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曬干。也可直接剝凈鮮茯苓外皮後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⑻ 天然松茯苓生長在什麼地方
天然松茯苓在適宜的條件下寄生於已死松木上。
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菌絲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寄生於已死松木上,不斷分解松木(蔸)纖維素、半纖維素中的營養,並將菌化後的多餘物質積聚迅速膨大,形成的營養貯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為菌核,俗稱松茯苓。
由於茯苓菌絲體與松木中各元素親和力特強,所以人工接種純菌種菌絲傳引快,三個月即可結苓,六個月可採挖取苓。
(8)茯苓生長年限擴展閱讀:
野生茯苓是重要的中葯材之一,有較高的葯用價值。但由於它無根無苗,隱生在松林的土裡,怎樣才能採挖到野生茯苓:
一看樹齡松樹樹齡大的結大茯苓,樹齡小的結小茯苓,不到一定樹齡的不結茯苓,一般生長30年以上的松樹才能開始結茯苓,最大的一窩茯苓可超過100公斤。
二看樹根看松樹周圍是否有砍過的松樹根蔸,凡是砍伐有六年以上的松樹根蔸,一般松樹根部有淡白色粉和裂口,可能就有茯苓。
松樹周圍沒有砍過的老根,也沒有死腐根,就沒有茯苓。
⑼ 在什麼時候種植茯苓
種植土茯苓最佳時間是4—5月,天氣回暖、雨水充足,花草樹木都適宜生長。
種植土茯苓適宜土質是半泥沙的土質,有沙的泥土有利於根部發達,帶沙的泥土透氣,植物容易生長。
⑽ 土茯苓生長一般長地里多深
茯苓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中醫入葯,有利尿、鎮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