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法中的訴訟期限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訴來訟期限主要來源於民法中源的基礎理論——時效問題。尤其是在物權法中時效問題尤其突出,因為在國外時候一個理論叫取得時效,但是我們國家沒有這個理論,而我們的訴訟時效雖然不是取得時效,但是可以部分的起到那個理論的作用。
一、由於我國沒有取得時效,那麼訴訟時效的出現部分的彌補了這個理論缺失的危害,明確了物權等重要權利關系變動的時效問題。
二、訴訟時效能夠有效的督促當事人及時主張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保護了債務人的利益。(舉個例子,債權中假如債權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主張自己的權利,那麼法定債權就滅失了,轉為自然債權。這時除非債務人自己想要還債,不然法律不會再保護債權人的權利)
三、訴訟時效的規定也有利於司法資源的節約,因為時間越長越是浪費司法資源,因為要主張司法效率。
㈡ 民法中,期限是怎麼確定的。
法定,是抄法律銘文規定的,例如一般民事訴訟時效的期間為2年
指定,是由受訴法院指定,例如法院指定民事訴訟的舉證期限不少於30日
約定,是由雙方當事人約定並經法院同意的期限,例如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確定舉證的期限,並經法院同意。
㈢ 民法,附期限法律行為
屬於附條件的,延緩條件,肯定條件。
附條件的,條件是否成就不確定;附期限的,所約定的事實必然發生。
若條件成就時合同生效,所附條件為延緩條件,即延緩了合同的生效時間。
肯定條件,好理解,事實是肯定的。回國是個肯定的事實,不回國是個否定的事實,如果約定不回國把房子租給你,那就是否定條件了。
㈣ 訴訟時效的概念和意義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
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後,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權發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並不消滅。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後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後,如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且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另一方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則視為其自動放棄該權利,法院不得依照職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應當受理支持其訴訟請求。
一般訴訟時效
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限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2年。 [1] (現《民法通則》有關訴訟時效的內容已失效,已經開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有關訴訟時效的規定)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從2017年10月1日起為3年。
特別訴訟時效
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一、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根據2018年7月18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民法總則施行後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計算的,應當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關於三年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當事人主張適用民法通則關於二年或者一年訴訟時效期間規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 這表明,《民法總則》實施後,短期訴訟時效的四種情形適用《民法總則》中三年訴訟時效的規定。
二、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國家賠償法》關於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2年。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
《保險法》受益人請求保險人出錢的時效為5年。
三、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
㈤ 民法中條件和期限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附有決定該行為效力發生或者消滅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所謂附條件的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中特別規定一定的條件,以條件是否成就來決定法律行為效力的發生或消滅的法律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62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意義在於通過附條件,把當事人的動機反映到法律行為中,使其具有法律的意義,使法律行為的實施更好地滿足當事人的需要。「條件」是指決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產生和消滅的未來不確定的事實。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所謂期限,是指當事人以將來客觀確定到來的事實,作為決定法律行為效力的附款。所謂附期限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中設定一定的期限,並把期限的到來作為法律行為效力發生或消滅根據的法律行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和附條件的法律行為一樣,都是為了
控制未來的風險而採取的限製法律行為效力的做法。所附的條件和期限實際上都是對法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的約定。
區別:1.條件是不確定的偶然性事實,期限是確定的必然性事實。
(1)時期確定,到來不確定,為條件。例如「60大壽送電視一台」,60歲雖確定,但人之壽命不可測,是否能活到60歲不可知,具有偶發性。
(2)時期不確定,到來也不確定,為條件。如「司法考試通過之日」,能否考得上,已屬不確定,至於哪一年考得上,則更加不確定,故顯然屬於條件。
2.條件之事實成就與否是不確定的,期限是肯定會到來的。
(1)時期確定,事實的發生也確定,如「今年9月9日」,是期限。
(2)時期不確定,到來確定,為期限。例如「臨終時將物送給你」,何時死雖難預料,但人必有一死,死期終會到來。
㈥ 民事訴訟規定期間的意義主要有哪幾點
1. 財產保全:
(1)訴訟財產保全:情況緊急的,48小時內作出裁定;
(2)訴前: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裁定。申請人應當在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15日內起訴。涉外訴前財產保全後,應當在30日內起訴。
2. 一審:
(1)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2)被告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5日內提交答辯狀;涉外民訴中,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應在30日內提交(被告可以申請延期,是否准許,法院決定)。
(3)合議庭確定後,應當在3日內告知當事人。
(4)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前3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
公開審理的,應當同時公告。
(5)當庭宣判的,應當在10日內發送判決書;
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6)普通程序的審限:(涉外案件的審限不受限制)
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
還需延長的,報請上級法院批准。
(7)簡易程序的審限: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
註:審限:是指從立案的次日起至裁判宣告、調解書送達之日止的期間。
但公告期間、鑒定期間、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以及處理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期間不應計算在內。
3. 二審:
(1)上訴期限:
不服一審判決,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
不服一審裁定,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
涉外民訴中,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的上訴期限為30日,(可以申請延長,是否准許,法院決定。)
(2)二審審限(涉外案件的審限不受限制):
對於判決上訴的:
a.應當在二審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
b.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本院院長批准;
對於裁定上訴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4. 特別程序:
(1)審限:
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30日內審結;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本院院長批准;
受理選民資格案件後,必須在選舉日前審結。
(2)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的公告期限:
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3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1年。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公告期間為3個月。
(3)財產認領的公告期間為1年。
5. 再審程序:
(1)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此2年自判決書、裁定發生法律效力次日起計算。)
2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
(2)再審案件:
按照一審或二審程序審理的,適用民訴法規定的一審、二審的審限;
審限自決定再審、提審的裁定之日起起算;
指令再審的,自下級法院接到指令再審裁定的次日起計算。
註:法院主動再審,檢察院抗訴再審沒有時間限制。只有當事人申請再審有上述時間限制。
6. 支付令:
(1)法院受理申請後,申請成立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15日內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申請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駁回。
(2)債務人應當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內清償債務,或者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
7. 公示催告:
(1)法院受理申請,應當同時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並在3日內發出公告;
(2)公示催告的期間,由法院根據情況決定,但不得少於60日。
8. 申請執行的期限:
(1)申請執行的期限是2年(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文書的中止、中斷規定。)
(2)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天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天計算,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9. 撤銷仲裁裁決的期限:
(1) 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
(2) 法院應當在受理撤銷裁決申請之日起2個月內作出撤銷裁決或者駁回申請的裁定,但因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而中止。
10.公告送達的公告期:
(1) 自公告發出之日起,經過60日,即視為送達;
(2) 對在境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公告送達的,自公告發出之日起滿6個月,即視為送達。
㈦ 民法為何規定附條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民209
我覺得人們在進行民事法律行為時,對將來的情況無法預見,所以附條件和附期限避免不希望的情況發生,以滿足人們能實現他們的目的。
民法基於私法自治原則,設立了法律行為的附條件和附期限制度,以更好地實現人們為法律行為的目的。
㈧ 期間在民法上的意義是什麼啊 試述 謝謝!
您好!
期間是指期日與期日之間的時間長度,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法定期間是由法律規定的,不得變更。由司法機關依職權決定或裁定的,稱指定期間。
民法中常見的期間有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
訴訟時效:所謂的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行使權利,就喪失了勝訴權的法律制度。根據時間的長短和適用范圍的不同,訴訟時效可分為普通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
除斥期間: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例如《繼承法》規定,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的二個月內不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這里的二個月就是除斥期間。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㈨ 期限的法律含義
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比如,合同約定借款於1988年10月30日返還,則債權人的請求權在該年的10月30日以前不發生效力,而到了10月30日,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債務人的還款義務均於此確定之日同時發生效力。期限通常可以附加於法律行為,稱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附期限合同的期限,指當事人約定的作為合同生效或終止的條件的時間。
附期限合同期限的特徵:
①是將來肯定發生的事實;
②是「能」的期限,而不是不能的期限。
③是約定期限,而不是法定期限、指定期限。
期限的種類:
①生效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才發生
②終止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消滅
固定收益證券的期限(maturity)
對於固定收益證券,所借金額全部返還的時間長度,也就是到清償全部借款為止的時間長度。
民法中的期限是指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時間,分為期間和日期。期間是指從某一特定的時間到另一特定的點所經過的時間。它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如1995年5月1日到1996年5月1日即是一個期間。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時間。它是時間的某以特定的點,如1996年10月1日即是一個星期日。期間是時間某一動態的階段,即期日與期日之間的間隔時間;期日則是時間的某一靜態的點。
期限可以有法律規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裁判確定,還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由當事人一方依法指定。無論採用什麼方式,期限一旦確定之後,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
民法上的期限對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具有重要意義,表現在:(1)決定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享有和消滅的時間。如自然人出生之日,即是其享有法定民事權利能力之時;智力健全的自然人成年之日,即是其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之時;自然人死亡之日,即是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之時。法人成立之日,即是其享有民事權利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之時。(2)決定某些事實的推定時間。如失蹤宣告和死亡宣告中失蹤人失蹤時間的推定。(3)決定權利的取得和喪失時間。如專利權取得的時間、所有權喪失的時間等。(4)權力的行使和義務履行的期限。如使用商標專用權的期限、合同義務履行的期限等。(5)決定法律關系的效力的期限。如合同的有效期限、支票的有效期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