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更夫用什麼看時間
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鍾;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鍾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2. 在古時,打更的時間怎麼算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
3. 古代的更夫為什麼能准確的知道時間
在我國古代,有一個職業是特有的,那就是更夫。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這項職業已經淘汰掉了。但是在古代社會中,更夫這項職業可是非常的重要,人們一天的開始多虧了更夫的報時。那麼古代的更夫們為什麼能夠准確的知道時間呢?其原因有以下三個。
最後就是依靠更夫自身的能力。由於長期從事這個工作,更夫們久而久之就可以感應出大概的時間。或者能夠通過天上的星星的位置變化來了解到時間的變化,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快的知道時間。
更夫的職業是非常辛苦的,不僅要長期熬夜,還要忍受天氣、氣候的變化。除了報時的功能外,還要肩負查看火災的情況。在古代更夫的工資相對要高一點,所以做更夫這個職業的一般是窮人才會卻擔任。
4. 古代更夫從什麼時間開始打更
晚上7點開始,凌晨3點結束。每隔兩個小時打一次,也就是一個時辰。
5. 請問:古代打更人是怎麼來計算時間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鍾)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鍾;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鍾了。
6. 打更的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
靠滴漏或燃香,掌握准確的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
(6)更夫年限擴展閱讀:
「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
「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
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7. 有誰可以告訴我古時更夫是根據什麼來確定打更的時間的
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鍾;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鍾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參考資料:http://www.hnbbs.gov.cn/index.php?showtopic=13751&pid=80918&mode=threaded&show=&st=&
8. 古代更夫怎麼知道時間的
好的計時工具就是日晷、圭表,
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鍾;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鍾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參考資料:http://www.hnbbs.gov.cn/index.php?showtopic=13751&pid=80918&mode=threaded&show=&st=&
9. 古時候更夫是怎樣判定時間的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鍾,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