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稅務行政復議的其他有關規定
稅務行政復議的其他有關規定
(一)復議機關、復議機關工作人員及被申請人在行政復議活動中,有違反《行政復議法》及《稅務行政復議規則》規定的行為,按《行政復議法》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二)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不得向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復議活動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機關的行政經費,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
(三)復議機關在受理、審查、決定復議申請過程中,可使用復議專用章。不予受理決定書和復議決定書等重要法律文書應加蓋復議機關印章。
2. 《稅務行政復議規則》都改了啥
修訂的主要內容
(一)調整行政復議管轄權
原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稅收計劃由國家稅務總局單獨下達,但其行政管理由所在省國稅局行使,自2012年開始,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的人、財、物實行由總局直接管理模式;計劃單列市地方稅務局實行由省地稅局和單列市所在地人民政府雙重領導模式。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的規定,國家稅務總局調整稅務行政復議管轄權,將《稅務行政復議規則》的第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對計劃單列市稅務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省稅務局申請行政復議」修改為:「對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國家稅務總局申請行政復議;對計劃單列市地方稅務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選擇向省地方稅務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二)增加證據的種類並規范用語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 2012年8月31日以主席令第59號 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修訂後的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國家稅務總局修改了《稅務行政復議規則》第五十二條,增加了「電子數據」證據種類,將「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進行了語言規范,修改為「當事人的陳述」及「鑒定意見」。
(三)明確審理期限
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國家稅務總局據此相關對《稅務行政復議規則》進行修改,明確「行政復議審理期限在和解、調節期間中止計算」。
《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在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自願達成和解的,應當向行政復議機構提交書面和解協議。和解內容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准許。在行政復議期間,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經行政復議機構准許達成和解的,行政復議終止。《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國家稅務總局令21號)第86條規定,行使自由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如行政處罰、核定稅額、確定應稅所得率等,行政賠償,行政獎勵,存在其他合理性問題的具體行政行為可以和解。
3. 納稅人對稅務機關處罰決定不服,提起行政復議訴訟的期限
稅務機關作出的稅務行政行為,有的可以不經復議直接向法院起訴,有的內必須先經行政復議,對容復議結果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訴。
具體來說,對於稅務機關作出的征稅行為,不予審批減免稅或者出口退稅、不予抵扣稅款、不予退還稅款的行為,當事人必須首先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的,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除此以外的稅務行政行為,當事人可以選擇申請行政復議或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4. 稅務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多少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六十日,來但是補正申請材料、協商確自定或者指定受理機關、審查依據、現場勘驗、鑒定等所用時間不計入行政復議審理期限,還要考慮行政復議中止的情形。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第三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
5. 稅務行政復議的范圍
申請人對稅務機關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提出行政復議中請:
1.稅務機關作出的征稅行為,包括確認納稅主體、征稅對象、征稅范圍、減稅、免稅、退稅、抵扣稅款、適用稅率、計稅依據、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和稅款徵收方式等具體行政行為,徵收稅款、加收滯納金,扣繳義務人、受稅務機關委託的單位和個人作出的代扣代繳、代收代繳、代征行為等。
2.行政許可、行政審批行為。
3.發票管理行為,包括發售、收繳、代開發票等。
4.稅收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
5.稅務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行為:
(1)罰款;
(2)沒收財物和違法所得;
(3)停止出口退稅權。
6.稅務機關不依法履行下列職責的行為:
(1)開具、出具完稅憑證;
(2)行政賠償;
(3)行政獎勵;
(4)其他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
7.資格認定行為。
8.不依法確認納稅擔保行為。
9.政府公開信息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
10.納稅信用等級評定行為。
11.通知出人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行為。
12.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6. 稅務行政處罰行政復議期限是多久,有什麼程序
1.納稅人對稅務機關要求補繳稅款及滯納金的稅務處理決定不服的,必須依照稅回務機關根據法律、答法規確定的稅額、期限,先行繳納或者解繳稅款和滯納金,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在完稅憑證上所載日期或所提供的擔保得到確認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2.根據《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國家稅務總局令第21號)第32條規定,納稅人對稅務機關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知道稅務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請人設置障礙等原因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的計算應當扣除被耽誤時間。
3.根據《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國家稅務總局令第21號)第33條規定,申請人對本規則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的行為不服的,應當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