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消法規定商家欺詐行為有哪些
一、虛標價格
消費者小林在某商場鞋櫃買了一雙號稱打3折的鞋子,店員告訴小林,鞋子原價500多元,打折後價格為190多元,小林買了鞋子回家穿時,發現在鞋子說明書上,粘著一塊「全國零售價150元」的標簽,後來調查懷疑,是被經營者撕漏了。小林投訴後,商家按《消法》退一賠二解決。
二、販賣假貨
例如販賣假「名牌」。
三、當不良商家的幫凶,以虛擬購物方式為商品刷出好評。從某種角度看,刷單行為是對消費者的欺詐,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拓展資料:
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年修訂)的規定,經營者應當承擔以下責任:
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五十一條規定,經營者有侮辱誹謗、搜查身體、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中國網_法治中國 解讀新消法
㈡ 商家欺騙消費者怎麼辦法律有什麼規定
商家欺騙消費者可以去消費者協會舉報,消費者協會一般都在工商局。
㈢ 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的內容
對於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按其規定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如果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還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1倍。
(3)消費欺詐的舉報期限有啥規定擴展閱讀
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中,存在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份量不足;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
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採取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
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價對商品作虛假宣傳;騙取消費者預付款;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以虛假「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行為,都屬於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㈣ 消費欺詐的認定是什麼
一、首先,欺詐方主觀上具有欺詐的故意。
1、欺詐的故意,是指欺詐一方明知自己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且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人主觀上有欺詐的惡意。多數情況下,欺詐人主觀上的欺詐故意十分明顯,也易於認定,但在少數情況下就很難認定。
2、比如銷售者出售產品,向消費者陳述時,銷售者並不肯定陳述的真偽,但仍向消費者作出陳述,以致因陳述事實的虛假性而導致消費者陷入錯誤。在陳述時,銷售者應當知道該事實若是虛假的,會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因此,這種情況可認定銷售者具有欺詐他人的故意。
3、商場出售過期商品,但卻是以打折促銷的方式銷售的,而且在店堂告示中明確告知購買者「打折商品,售出恕不退換」。消費者購買後發現是過期產品,便以商場銷售過期產品構成欺詐為由,要求退貨並賠償。
(1)對此,商場則常以其已在店堂告示中明確告知購買者「售出恕不退換」為由作為抗辯。商場出售任何商品,不論是否打折,都必須保證商品的質量,包括不得出售過期商品。這是商場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而不是商場對消費者承擔的合同義務。
(2)對於其不得出售不合格商品的法定義務,商場不得利用店堂告示的方式予以免除。有的商場認為,商品的保質期印在商品的外包裝盒上,商場並沒有對保質期作任何修改,消費者購買時不可能不注意到商品的保質期。
(3)不得銷售過期商品是商場的法定義務,無論是食品衛生法還是產品質量法,對此均有明確規定。既然法律設有禁止性規定,則表明商場只要從事經營就必須履行該法定義務,換言之,只要是過期商品,商場就不得銷售。
(4)商場是專門從事商品交易的,在商品出售前,其負有檢查商品是否過期而再行銷售的義務。在商品已經過期而商場仍然公開銷售的情況下,按照普通的商事交易慣例,應當認定商場知道商品過期的事實,而如果商場主張確實不知商品過期,應負舉證證明責任。
(5)事實上,這種對其主觀心理狀態的舉證從法律意義上講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商場出售過期商品,肯定構成欺詐。
二、其次,欺詐方實施了欺詐行為。
1、欺詐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大都表現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
(1)故意告知虛假情況,也就是陳述虛假事實,如將劣質產品說成是國優產品。
(2)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指銷售者有義務向消費者如實告知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
2、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據此,經營者負有向消費者如實陳述有關商品真實信息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法定義務,經營者必須履行,違反此義務,將構成欺詐。
三、最後,被欺詐一方因欺詐而陷入錯誤,並因錯誤而作出了意思表示。
(4)消費欺詐的舉報期限有啥規定擴展閱讀
具體表現形式有:
1、銷售摻雜、摻假,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2、採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謊稱是正品的;
4、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5、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6、不以自己的真實姓名和標記銷售商品的;
7、採取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8、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
9、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體對商品做虛假宣傳的;
10、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
11、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預約條件提供商品的;
12、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13、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㈤ 商家這種行為是否欺騙消費者維權有無時間限制
你有權要求維權處理,但是不一定能得到維權處理結果。
您描述的時間比較長,只能是找商家協商,向12315投訴可能也只是讓你與商家協商,無法要求商家處理。
㈥ 各位大蝦們幫幫忙,消費欺詐投訴時限是多長時間。過去一年了投訴還有用么
這個要看你在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受理中心投訴時是不是實名制投訴,如果是實名制投訴,受理期限是三個月,最長不超過六個月,他們那裡有備案的,怎麼都過去一年了,還是你這段時間你沒有去過問,如果這個欺詐嚴重的話,你可以從 調解無效後受理人員正式通知你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 一年之內可以向「事發地」人民法院起訴,至於證據當然是你要拿出 受理調解書等一些資料。
㈦ 12315投訴有期限嗎
(一)工作內容及標准 1、服務范圍 主要是受理對各類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的投訴和各類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違法違章行為的舉報,具體為: (1)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不正當競爭,違反商標、廣告、合同、企業、個體登記管理等規定的違法違章行為的舉報; (2)消費者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投訴; (3)消費者對經營者未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義務的投訴; (4)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種子、化肥、農葯、農機具等生產資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投訴; (5)其他部門的投訴台網轉來的消費者投訴。 2、處理辦法 市局投訴舉報中心按「集中統一受理、分級分類處理」的原則受理投訴舉報,然後,分別轉交市局科室、縣(市)局、分局和工商所處理。 (1)涉及到消委會工作職能的投訴,轉交消委會處理。 (2)對於不屬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管轄的投訴舉報,移交有管轄權的部門處理或請投訴舉報人向其投訴舉報。 (3)對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的投訴舉報,由市局投訴舉報指揮中心指定受理。 消費維權處理時限為接到投訴後7個工作日內,舉報為接到舉報後的15個工作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