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孟子的誠信故事
殺豚不欺子: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三遷擇鄰:孟子家居住在鄒城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兒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喪葬的過程,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發現兒子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就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而且鄰居是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部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對孟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和夥伴們一起,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斷機喻學: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孟母教子故事三則叫我明白:家長應該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氣氛,而且家長對孩子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不到缺失的是誠信,誠信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家長就應該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孟母教子故事三則讓我受益非淺。
② 馬鞍山工業學校中途輟學能不能有畢業證
肯定沒有,你學業都還沒有完成,要嘛給你肄業證或者結業證而已
③ 孟子的母親為什麼要三次搬家
怕孟子學壞,希望給他一個好的環境學習。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最早記載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以及劉向的《列女傳》。據記載:孟子3歲喪父,*母親教養長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傳」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
大體上一個人的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六歲以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原本已經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強烈的考驗,這時是「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十分重要。起初,孟子居住在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子也參與其中,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突然發現,一向伶俐聽話的兒子,已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與市場為鄰,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鄰居是一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
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關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她由衷地發出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貪玩心理。最初孟子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問孟子:「你學到什麼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學。」孟母非常生氣,拿起刀來,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只做一些蠅營狗苟的事,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尤其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養孟子守信的品格,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殺豚不欺子」造就了孟子「仁、義、禮、智、信」中「信」的品格。
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則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個夏日的中午,天氣異常炎熱,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裡織布,因酷熱難耐,就脫掉了上衣。這時,孟子推門而入,見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氣,認為妻子有失禮儀,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後呵斥孟子說:「禮制規定,進門時,要先問誰在屋裡;上堂時,要發出聲音;進到屋裡,目光要向下。這樣是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而你沒有按照禮制的規定去做,自己沒先敲門,沒出聲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別人守禮,首先要對別人尊重,是你失禮在先,怎麼反而責怪別人呢?」孟母的一番話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慚愧,打消了休妻的念頭,並向妻子賠禮道歉。這就是「孟子出妻」的故事。這個故事很好地表達了《論語》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檢點自己。孟母的這一次言傳身教形成了孟子嚴於律己的品質。在「五十步笑百步」、「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等言論中都體現出他的這一品質。
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於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鬆,孟子除了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奉養老母,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齊宣王雖然以很高的俸祿來酬謝孟子,卻不肯施行他的仁政主張,孟子不貪榮祿,只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孟子理想的去處是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很快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近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禮對於婦人的要求,只不過是做好飯,暖好酒漿,贍養公婆,縫制衣服罷了,因而她們只能料理閨內的事務,不能過問閨外的事情。婦女不應獨擅專制,而應尊三從之道,因此,婦女年少時聽命於父母,出嫁後聽命於丈夫,丈夫死後聽命於兒子。現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經老了,你行你的義,我行我的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方式的教育。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贊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孟母去世後,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母林東向與孟子林遙遙相望,佔地578畝,山上山下遍植檜柏,古木蔥郁、濃蔭蔽地,墓冢累累,已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建國後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④ 醬餅妹劉語星資料
劉語星,1992年出生,安徽省馬鞍山和縣人,2011年12月跟隨父母來到浙江工商大學開了一家醬餅店。小馬尾、斜劉海、瓜子臉、小梨渦,一個普通的賣餅小姑娘,見過她的人更願意稱她為「醬餅妹妹[1]」,也是標准「90後」。
家世背景:
劉語星說她家三代都是賣餅的,她高一輟學後就和爸爸媽媽出來做生意了,並表示自己沒覺得自己漂亮。有位記者參訪醬餅妹妹的餅店時,那時已9點多,客人少了他們才准備吃晚飯。劉語星的媽媽說:「她是個孝順聽話的孩子。」別看醬餅妹妹劉語星身材纖瘦,平時喜歡泡些osli m花草茶。干起活來卻是十分的麻利,醬餅在她的手裡從被切成均勻的扇形、裝袋、遞給顧客也就十秒鍾的事情。讓大家更喜歡的是她遞給顧客餅時總是開心的笑著。
一位藍眼睛、高鼻樑的英國帥哥突然走到餅鋪前,對著他傻笑,身後還跟著一群人。靦腆過後,帥哥說:明天我就要離開中國了,臨行前我鼓足勇氣對你說,你很漂亮,你單純的笑容讓我難忘。是一段最近在網路上很火的視頻。
上周末,劉語星正在店裡忙碌著,一位外國帥哥突然走到餅鋪前,用英文說了那一段話。據悉,這個帥哥是浙江工商大學英國交換生,他在留學期間喜歡上了這個賣餅小姑娘,所以,臨走之前,下定決心來這里告訴她。
事實上,按照周圍學生的說法,在沒收到這個表白之前,男生寢室樓里早就悄悄地將她封為」醬餅西施「了,許多人都曾做過不經意從店鋪」路過「的事,目的就是為了看」醬餅妹妹「一眼。
當天,有人將這段告白放在了網上,馬上吸引了過萬次的點擊量。很多網友看過視頻後都感嘆」我又相信純純的愛了。「
⑤ 孟母故事三則原文
殺豚不欺子: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三遷擇鄰:孟子家居住在鄒城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兒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喪葬的過程,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發現兒子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就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而且鄰居是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部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對孟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和夥伴們一起,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斷機喻學: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孟母教子故事三則叫我明白:家長應該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氣氛,而且家長對孩子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不到缺失的是誠信,誠信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家長就應該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孟母教子故事三則讓我受益非淺。(伯樂家長)
⑥ 馬鞍山三職高學校介紹
其實抄不能說好或不好,
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好好學習證書肯定能拿到。
推薦就業就要看你能不能吃苦了,個能熬的下來了。
我們05屆很多人去就業了,但是後來還是回來咯,吃不了苦。。。
很多上職高的人上到一半就不上勒。趁年輕多讀點書,長點知識。。。
別過早的輟學。踏入社會。。
拿了中專文憑,以後可以上夜大。大專。專科。都可以的
⑦ 吳英案體現了我國刑事司法上的哪些缺陷
1、民間資金的復流動需要製法制規范,而不是依靠對個別人判處死刑,來警示規范;
2、吳英的集資屬於經濟流動領域的問題,不宜適用死刑;然而法律卻規定了死刑量刑,相比於貪污受賄犯罪,明顯不公平。
3、如何確定個人、企業之間交叉借貸的合法與否,目前的法律規定不明晰;
4、雖然吳英被確定為犯罪,科以重刑,但吳英的行為能否定罪,是有爭議的,且吳英集資的行為,不應該僅看到危害,還應客觀的看到經濟活動帶來的就業、稅收等大范圍的社會貢獻。
……
⑧ 作文求助
一共是4篇,你看把!望採納!!~~·
雷鋒——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在春風送暖,楊柳拂面的三月,我們又肅立在您的雕像前——雷鋒,您依然一張春天般溫暖的笑臉,一身樸素綠早裝,一本紅色的毛主席語錄緊緊握在心上,耳旁似乎又聆聽到"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故事,那在雨中扶著老大娘在泥濘中背著小弟弟,挽著小妹妹的偉大身影又浮在眼前,湎懷先烈,捫心自問,雷鋒這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為了祖國和人民貢獻了他的一生,而我們又將為人服務多少了.
曾幾何時,人們說"雷鋒出國了",中國人似乎不再歌唱"學習雷鋒好榜樣"了,而雷鋒助人為樂,勤儉節約的美德被西方人廣為接受和效仿,雷鋒日記也被印刷成多種文字,外國人學習雷鋒成為一種時尚.於是,有人扼腕,有人嘆息,人們呼喚"雷鋒——您快回來."
其實,人們並不是只在3月5日這天才會想起雷鋒,也並不是走走過場式的向雷鋒學習做點好人好事,在默默無聞中,有多少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有多少青年志願者,老年服務隊,朋多少營業員,列車員,乘務員,有多少工作,農民,解放軍,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雷鋒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一方有難時,八方來支援,人們會像雷鋒不忘災區那樣無私捐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多少無名者給失學兒童援助,給貧困山區寄錢送物,給孤寡無依者送去春天般的溫暖,又有各個志願者義務植樹造林,把城市垃圾撿起來,這才有了美好的家園,強盛的祖國,才能讓世界對我們刮目看,這一切雖然沒有把"向雷鋒同志學習"掛在嘴上,又何嘗不是在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又曾幾何時,一句"俺們都是活雷鋒"的歌詞,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媒體宣揚,網站點擊,是那樣的熱烈,那樣的富有激情,原來雷鋒並沒有遠離我們,他依然活在千萬人的心中,只不過我們已不是單純去宣傳一種思想品德,不是刻意在穿打了補釘的衣服,補了又補的襪子才是學習雷鋒好榜樣,而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飛躍的時代,我們依然忠於革命,忠於黨,我們依然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勤奮踏實.同學們,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的人民,為了我們千秋萬代的共產主義事業——願我們永遠做時代車輪上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雷鋒在我們身邊
雷鋒,一個極度平凡的人,一生卻做了無數不平凡的事。還記得他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是啊,時間在變,人在變,但惟有那偉大的雷鋒精神在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之間傳承。
記得一個電視廣告中出現過這樣一幕:放學了,天下著大雨,一個男人為一個小男孩撐著傘,當這位小男孩的母親來接他的時候,三人互相微笑著,然後小男孩跑到了母親的傘下,這個男人便轉身離開了。剛開始,觀眾都認為他們是父子,其實不然,他們只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讓我們深深躊躇,這種樂於助人的精神是雷鋒精神嗎?答案是肯定的。
現在,讓我們打開鏡頭,轉向我們的學校。一位同學撿到了幾百元錢,當大家都認為他會私吞了的時候,他卻主動地把這些錢交給了學校,失主找到了錢,他也為自己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經過這件事,他不僅得到了學校的表揚,也讓同學們對他的人格有了更好的評價。我想,把錢交給學校的那一剎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什麼。或許這就是雷鋒精神,因為他懂得為別人考慮,在利益和良心之間,他選擇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繼續尋找「雷鋒」的身影,鏡頭拉向公共汽車上。這天,久違的太陽公公出來了,但我還是沒有感到有絲毫的暖意,兩腿在不停地打哆嗦。我的前面坐著一對母女,那小女孩七八歲地樣子,穿著一身大紅衣裳,特別顯眼。扎著馬尾辮,一笑起來兩個甜甜的酒窩,盡管這樣,我還是覺得他的穿著十分滑稽。車開了,車上的人滿滿的,讓人有種窒息的感覺。不久,到了另一個車站,上來一位老奶奶,拄著拐杖,不停地咳嗽,是病了嗎?無人問濟。車上已無空位,沒人肯讓座,都認為那不關自己的事。我也一樣,但不知為什麼,心裡有些許緊張。過了好一會兒,我前面的那一位小女孩說話了:「老奶奶,您坐我這里吧!」那稚嫩的聲音好甜好甜,車內鴉雀無聲,似乎空氣在這一刻凝結,連彼此的心跳聲都能聽見。那小女孩七八歲的樣子,穿著一身大紅衣裳,特別顯眼。扎著馬尾辮,一笑起來兩個甜甜的酒窩,真可愛。她坐在***媽的腿上,天真地笑著,那位老奶奶臉上也露出慈祥的面容。頓時,我心頭一熱,真想找個地縫給鑽進去。不過,這件事也給我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課。
關上鏡頭,坐在河邊的石階上,閉著眼想想:人與人之間,或許是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次普通的讓座,都會讓你成為別人心中的雷鋒。
身邊的活雷鋒
有人說,友愛如春雨,滋潤著大地;有人說,友愛如陽光,溫暖著人心。我用這雙渴沐春雨,渴望陽光的眼睛,在人世間搜尋著愛。
2012年1月21日11:33分,一列火車從市火車站出發了。列車上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這里有許多乘客都是去北京探親的——包括她——一個一歲多的小女孩。
但是,就在這歡聲笑語中,一聲響亮的小孩哭喊猶如晴天霹靂般地打破了車中的和諧。因為——她把她那細嫩的小臂伸進了盛著滾燙的開水的方便麵盒裡。
開始,大人們不知是發生了什麼事,更不知該怎麼辦,母親無意中摸了一下她的左衣袖,發現又濕又熱;立刻挽起孩子的袖子 是的,她看見的是;孩子燙掉了一層皮的胳膊。瞬時間,母親驚呆了,又心疼,又著急,不知如何是好眼眶裡的淚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孩子的舅舅急得都不知說什麼好了,暈頭轉向地找了半天,才從勤務室里找來了一把剪刀,剪開了孩子的衣袖。母親也努力地又哄又抱,但都無濟於事。畢竟,傷口上一點葯都沒有上,別說是剛一歲的孩子,就連大人也受不了啊!可是,該到哪裡找葯呢?
聽到孩子的哭聲,第一個聞迅趕來的是一位列車員,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他迅速將事情報告了列車長。列車長趕來後,知道了孩子的傷口沒有上葯。可是車上也沒有治療燙傷的葯品。孩子還在大哭著,一邊哭還一邊哇哇大吐,情況不容樂觀。
此時,列車長立刻撥通了下一站點的電話,通知他們馬上准備好燙傷葯膏,在下一站等候。
與此同時,火車上也響起了廣播為孩子徵集治療燙傷的葯物,火車上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乘客們紛紛拿出自帶的葯物向列車長和乘務員介紹:有的拿來的潤膚露,還有的拿來了凍傷膏;有的有經驗的乘客來告訴孩子的母親怎樣做;有的還拿出了自己的秘方......雖然沒有找到治療燙傷的葯物,現在葯物也都不是很管用,但大家的熱情卻讓孩子母親的心稍稍有了一點點安慰。
經過一番漫長的等待,火車終於到達了下一站點,葯物被順利地送上了車,塗到了孩子微紅的傷口上,孩子停止了哭喊,母親也欣慰的笑了,而列車長和乘務員卻悄悄的離開了......
然而,他們並沒有完全地離開,而是每隔一會就來探視一下,一聽到哭聲更是馬上趕來詢問情況,整夜不段......
雷鋒就在我身邊
三月的春風是那麼溫暖,它輕輕地吹醒了神州大地的人們,傳播著學雷鋒的種子,讓它茁壯地成長,開花,結果……
就在這人人學雷峰的三月里,不管是小學生,還是退了休的老爺爺,老奶奶,也不管是工人還是幹部,都熱火朝天地學起了雷鋒,然而,我卻總是認為學雷鋒是六七十年代的事了,因此,我並不希望在春風中得到一粒學雷鋒的種子。但是,四月的一天,我卻得到了一粒金色的種子,並將它深深地埋在我心底。雷鋒,一個極度平凡的人,一生卻做了無數不平凡的事。還記得他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是啊,時間在變,人在變,但惟有那偉大的雷鋒精神在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之間傳承。
記得一個電視廣告中出現過這樣一幕:放學了,天下著大雨,一個男人為一個小男孩撐著傘,當這位小男孩的母親來接他的時候,三人互相微笑著,然後小男孩跑到了母親的傘下,這個男人便轉身離開了。剛開始,觀眾都認為他們是父子,其實不然,他們只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讓我們深深躊躇,這種樂於助人的精神是雷鋒精神嗎?答案是肯定的。
現在,讓我們打開鏡頭,轉向我們的學校。一位同學撿到了幾百元錢,當大家都認為他會私吞了的時候,他卻主動地把這些錢交給了學校,失主找到了錢,他也為自己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經過這件事,他不僅得到了學校的表揚,也讓同學們對他的人格有了更好的評價。我想,把錢交給學校的那一剎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什麼。或許這就是雷鋒精神,因為他懂得為別人考慮,在利益和良心之間,他選擇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繼續尋找「雷鋒」的身影,鏡頭拉向公共汽車上。這天,久違的太陽公公出來了,但我還是沒有感到有絲毫的暖意,兩腿在不停地打哆嗦。我的前面坐著一對母女,那小女孩七八歲地樣子,穿著一身大紅衣裳,特別顯眼。扎著馬尾辮,一笑起來兩個甜甜的酒窩,盡管這樣,我還是覺得他的穿著十分滑稽。車開了,車上的人滿滿的,讓人有種窒息的感覺。不久,到了另一個車站,上來一位老奶奶,拄著拐杖,不停地咳嗽,是病了嗎?無人問濟。車上已無空位,沒人肯讓座,都認為那不關自己的事。我也一樣,但不知為什麼,心裡有些許緊張。過了好一會兒,我前面的那一位小女孩說話了:「老奶奶,您坐我這里吧!」那稚嫩的聲音好甜好甜,車內鴉雀無聲,似乎空氣在這一刻凝結,連彼此的心跳聲都能聽見。那小女孩七八歲的樣子,穿著一身大紅衣裳,特別顯眼。扎著馬尾辮,一笑起來兩個甜甜的酒窩,真可愛。她坐在***媽的腿上,天真地笑著,那位老奶奶臉上也露出慈祥的面容。頓時,我心頭一熱,真想找個地縫給鑽進去。不過,這件事也給我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課。
關上鏡頭,坐在河邊的石階上,閉著眼想想:人與人之間,或許是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次普通的讓座,都會讓你成為別人心中的雷鋒。
⑨ 高中三準備輟學 能高考嗎
跟班主任說說好話。把情況講明白。或者塞兩盒煙。到時候高考讓老師通知你一聲。沒問題。
⑩ 孟母戒子的獨特之處
孟母教子三遷,「孟子能成為「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他的母親。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屬於典型的中國良母。 孟子生於周威烈王三年四月初二日深夜,鄒城郊外馬鞍山下鳧村。偉大人物的誕生,大都伴隨一段神奇的徵兆,據《天中》記載:「孟子生時,母夢神人乘祥雲自泰山來,止於孟宅上空,母凝視久之,忽片雲墜而寤,閭巷皆見五色彩雲覆其居。」天象變化無常,彩雲隨時都有所謂神奇的徵兆不足深信,倒是「胎教」的說法,根據科學的實驗結果是頗有幾分道理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胎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據說周文王的母親妊娠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周成王的母親懷孕期間,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居不倨,雖怒不罵,孟母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更大的發展,光耀門媚,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三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學」的分析,這也是一種「補償作用」的高度發揮,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大體上一個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六歲以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原本已經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強烈的試煉和考驗,這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發現,一向伶俐聽話的兒子,已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從此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至今還留傳下「孟母三遷」的美談。 孟家原在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既不能老是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裡,唯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境。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十里外的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遷居。 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帶著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 做人是要求誠實,所謂「言必行,行必果。」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貪玩習慣。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縈縈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春秋戰國時代,學術風氣蓬勃發展,諸子百家爭奇斗勝,使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堅決的主張,無視於老莊的玄虛,不屑於楊朱的功利,惟獨醉心於孔子的忠恕之道,親自尋尋覓覓,終於在孔門諸子中為孟子找到啟蒙老師。 當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字子思,正在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學子紛紛負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歲時,在孟母的鼓勵下,由鄒城來到了曲阜。從此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子思對孟子青睞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從此孟子在子思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於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夫婦相處之道,還得煩勞老母為他操心,古《烈女傳》記載:孟妻由氏在卧室內裸袒身軀走動,孟子勃然不悅,由氏認為丈夫太過見外,就求婆婆解說。長期以來,孟子對自己的妻子總是不滿,認為她太過倨傲,競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於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鬆,除了孟子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為了奉養老母,擔任齊國一個消閑的教授職務,而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在齊國,孟子多次向當政者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來酬謝孟子,但卻不肯積極地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對此,孟子如是說:「君子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孟子不貪榮祿,他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孟子理想的去處是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悠忽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如今在山東省鄒城縣北二十里的馬鞍山麓,還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歷代都有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范,並建有孟母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