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節賽龍舟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 端午節賽龍舟的規則
抄規則: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賽龍舟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 直道競(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
比賽應設置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 內應無障礙物。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製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干個。
3. 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3)馬鞍山端午節龍舟擴展閱讀: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項目,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項目。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睛)。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
4. 端午節為什麼要劃龍舟
1、說法一: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2、說法二: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
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
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4)馬鞍山端午節龍舟擴展閱讀:
賽龍舟在各地不同的寓意:
1、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2、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3、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
5. 2019年端午節滑龍舟嗎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一名(運動員兼),比寒時必須佩戴標志專。 ·每隊登舟比賽隊屬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龍舟前替換完畢,登龍舟後不得替換。
6. 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是什麼
以下答案供您參考:
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原始時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撈、渡水勞動,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爭斗中,爭相競渡。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國人周處《風土賽龍舟老照片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梁代吳均、宗懍和唐代魏徵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徵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項目,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項目。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爾後,湖南省汨羅市便於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辦國際龍舟節。
7. 安徽省馬鞍山市2012年端午節賽龍舟比賽在哪舉行
已經舉行過了,21號在當塗
8. 端午節哪些地方賽龍舟
1、湖南汨羅
湖南汨羅的賽龍舟比賽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形成的風俗。在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屈原含恨自投汨羅江,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屈原的紀念日,這里的龍舟是最正宗的龍舟,也是有著歷史意蘊的。
2、浙江杭州
錢塘江的賽龍舟風俗歷史悠久,古書《杭州府志》中就有記載,這個活動是為了紀念吳國的大將伍子胥所設立的。
3、雲南洱海
關於雲南洱海的賽龍舟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在南詔時期,洱海突然出現了一條蟒蛇,專吃人畜,後來有一個勇士段赤城身帶12把鋼刀為民除害,無奈被蟒蛇吞入腹中,於是他就在蟒蛇的肚子里用鋼刀猛刺,後來蟒蛇被刺死了,而他也消失在洱海,於是當地的人們就駕舟紛紛打撈,於是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賽龍舟習俗。
4、武漢漢江
武漢漢江的龍舟比賽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因為當時屈原被流放的時候曾經徘徊於漢江,因此也在這里流傳著午日龍舟鬧江市,楚俗相傳吊屈原子。
5、四川萬縣
位於長江萬縣的賽龍舟也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一條龍舟容納七八十人,龍舟比賽開始搖鼓吶喊,劃槳幅度隨著鼓聲而動,一鼓一槳,熱鬧非凡,每年來此觀看賽龍舟者蜂擁而至。
6、雲南德宏
這里的龍舟比賽是為了紀念當地的一個英雄,據說,雲南傣族的英雄岩紅窩生性剛正不阿,專為窮苦人家打抱不平,後來因為不滿強權專制就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而死,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五月初五舉辦了龍舟比賽,以此來紀念這位英雄。
(8)馬鞍山端午節龍舟擴展閱讀:
端午節賽龍舟起源故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9. 馬鞍山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
馬鞍山端午節,一般會送節,送長輩,送女方家裡長輩,還有就是吃粽子,其他差不多了
個別地方會有比較多的娛樂節目,賽龍舟等
10. 端午節為什麼要劃龍船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