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合夥企業咋成立成立後如果加減合夥人需要去工商局辦理變更登記嗎
1、根據《中華人來民共和國合夥企業登自記管理辦法》的規定
第十一條設立合夥企業,應當由全體合夥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託的代理人向企業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
申請設立合夥企業,應當向企業登記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全體合夥人簽署的設立登記申請書;
(二)全體合夥人的身份證明;
(三)全體合夥人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託代理人的委託書;
(四)合夥協議;
(五)全體合夥人對各合夥人認繳或者實際繳付出資的確認書;
(六)主要經營場所證明;
(七)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規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規定設立合夥企業須經批準的,還應當提交有關批准文件。
第十二條合夥企業的經營范圍中有屬於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規定在登記前須經批準的項目的,應當向企業登記機關提交批准文件。
2、第四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合夥企業登記機關(以下簡稱企業登記機關)。 所以合夥企業的變更必需到工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以保證合夥人的合法權益。
3、建議注冊公司。因為合夥企業合夥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而公司投資人僅以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另外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有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
Ⅱ 個人合夥需要工商登記嗎登記完了一定要頒發營業執照嗎
1、根據《合夥企業法》,合夥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普通合夥企業和有限合夥企業。
普通合夥企業由普通合夥人組成,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本法對普通合夥人承擔責任的形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有限合夥企業由普通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組成,普通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夥人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責任。
2、合夥企業根據《合夥企業登記管理辦法》,合夥企業經依法登記,領取合夥企業營業執照後,方可從事經營活動。
(2)有限合夥人工商登記擴展閱讀:
工商登記辦理流程:
1、查名
2、整理資料
所需材料:
(1) 公司董事長或執行董事簽署的《公司設立登記申請書》
(2)公司申請登記的委託書
(3)股東會決議
(4)董事會決議
(5)監事會決議
(6)章程
(7)股東或者發起人的法人資格證明或自然人身份證明
(8)董事、監事、經理、董事長或者董事的任職證明
(9) 董事、監事、經理的身份證復印件
(10)驗資報告
(11)住所使用證明(租房協議、產權證)
(12)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報經審批的項目,需提交部門的批准文件
3、驗資
4、報工商局審批
5、核法營業執照
6、辦理稅務登記證流程
7、提出登記申請,提供營業執照和有關證件
8、領取稅務登記表,並如實填寫有關內容
9、報送稅務登記表
10、審查稅務登記表及提供有關文件及證件
11、案頭核審
12、審批
13、列印稅務登記表
14、領取稅務登記表
附送材料:
1、《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原件、復印件各一份
2、《組織機構統一代碼證》原件、復印件各一份
3、《驗資報告》原件、復印件各一份
4、企業章程或協議書或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合同書原件、復印件各一份
5、法定代表人、財務負責人和辦稅人員的《居民身份證》原件、復印件各一份
6、經營地的房產權或使用權或租賃證明(加貼印花稅)原件、復印件各一份
Ⅲ 有限合夥企業在工商備案的股東變更需要什麼手續和資料
需要:
1、法定代表人簽署的《公司變更登記申請書》。
2、公司簽署的《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登記附表股東出資信息》。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的,應當提交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的文件或者股東會同意轉讓股權的決議,其他股東超過三十日未答復的,應當提交書面文件。
股東就轉讓事項向其他股東徵求意見的通知和說明,公司章程對股份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外資轉內資的,應當提交原外資企業主管部門關於股權轉讓的決議。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不需要提交該材料。
(3)有限合夥人工商登記擴展閱讀:
股東權變更方法:
1、內部轉讓。股東之間轉讓股份時較為自由,雙方只要成立轉讓合同,進行內部登記和外部登記即可,除非轉讓合同需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批準的才能轉讓的除外。
2、外部轉讓。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東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
3、強制轉讓。當股東本人作為債務人不履行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時,人民法院可以強行轉讓股東的股權以清償其債務,但此時也要考慮有限公司「人合性」的特點,盡可能避免債權人作為外來者進入公司的治理結構,同樣給予公司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
Ⅳ 個人合夥需要辦理工商登記嗎
核心內容抄:現實當中,有些個人襲合夥未辦理工商登記也能從事經營活動,那麼個人合夥從事經營活動需不需要辦理工商登記呢?下面就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作出解答。
《民法通則》第33條規定,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因此,個人合夥是否起字型大小完全取決於當事人自願,而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需要依法經核准登記(一般登記為個體工商戶);不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不需要辦理工商登記。
但是,起字型大小並經工商登記的個人合夥一定要有書面合夥協議。特別提示1
工商登記也不是個人合夥的成立要件。
2
工商登記不是個人合夥強制性規定;
Ⅳ 個人合夥需要辦理工商登記嗎
核心內容:現實當中,有些個人合夥未辦理工商登記也能從事經營活動,那專么個人合夥從事經營活動屬需不需要辦理工商登記呢?下面就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作出解答。
《民法通則》第33條規定,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因此,個人合夥是否起字型大小完全取決於當事人自願,而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需要依法經核准登記(一般登記為個體工商戶);不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不需要辦理工商登記。
但是,起字型大小並經工商登記的個人合夥一定要有書面合夥協議。特別提示1 工商登記也不是個人合夥的成立要件。
2 工商登記不是個人合夥強制性規定;
Ⅵ 個人合夥要進行工商登記嗎如果沒有登記,會怎麼樣
個人合夥如果是從事商業活動,應該進行工商登記,並受合夥企業法調整。若專成立企業,就需要工商登屬記。
個人合夥的全體合夥人在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型大小。全體合夥人可以推選代表人;被推選的代表人,應由全體合夥人出具推選書。參考法律《合夥企業法》
Ⅶ 有限合夥工商注冊是否需要確定所有合夥人
是需要確定所有合夥人的。
有限合夥是一種類似於普通合夥的合夥企業,只是除了"普通合夥人"之外有限合夥還可以包括"有限合夥人"。
有限合夥與有限責任合夥性質不同,有限責任合夥里所有合夥人都是有限責任。
Ⅷ 有限合夥企業的有限合夥人如要退夥需要什麼手續,個人原因想退夥入股的企業,並如何在工商備案中除名
1,有限合夥人可以將自己的份額轉讓給其他合夥人,只需要通知其他合夥人即可。
2,有限合夥人可以將自己的份額轉讓給合夥人之外的人,需要通知其他合夥人。
3,合夥企業法第四十五條規定:
合夥協議約定合夥期限的,在合夥企業存續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夥人可以退夥:
(一)合夥協議約定的退夥事由出現;
(二)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
(三)發生合夥人難以繼續參加合夥的事由;
(四)其他合夥人嚴重違反合夥協議約定的義務。
第四十六條合夥協議未約定合夥期限的,合夥人在不給合夥企業事務執行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可以退夥,但應當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夥人。
第四十八條合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然退夥:
(一)作為合夥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
(二)個人喪失償債能力;
(三)作為合夥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被宣告破產;
(四)法律規定或者合夥協議約定合夥人必須具有相關資格而喪失該資格;
(五)合夥人在合夥企業中的全部財產份額被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合夥人被依法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其他合夥人一致同意,可以依法轉為有限合夥人,普通合夥企業依法轉為有限合夥企業。其他合夥人未能一致同意的,該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合夥人退夥。
退夥事由實際發生之日為退夥生效日。
第四十九條合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其他合夥人一致同意,可以決議將其除名:
(一)未履行出資義務;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合夥企業造成損失;
(三)執行合夥事務時有不正當行為;
(四)發生合夥協議約定的事由。
對合夥人的除名決議應當書面通知被除名人。被除名人接到除名通知之日,除名生效,被除名人退夥。
被除名人對除名決議有異議的,可以自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Ⅸ 我簽署了有限合夥人協議,可是工商登記未顯示我為股東,且該公司注冊資金為1元,請問對方這是違法的么
根據你的敘述如果是你的合夥人去工商局辦理發登記就是他在使壞在抗你 你可以去工商局 申訴說明情況要求變更為正確的登記內容
Ⅹ 合夥企業的合夥人未進行工商信息登記,有什麼影響
1、根據合夥企業法第44條第2款規定,新合夥人對入伙前合夥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專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屬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0條規定,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即認定合夥關系並非以辦理工商登記為條件。
3、因此,如你簽訂合夥協議合法有效,又實際參與合夥企業經營,或者符合合夥企業法規定的合夥人條件,雖然沒有辦理工商登記,亦可能會被認定為企業的合夥人,適用合夥企業法規定,對入伙前合夥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另外,如你在簽訂合夥協議中約定債務承擔條款,該條款只對簽訂協議的合夥人有效,對外還需依法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