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共衛生工作總結報告包括那些方面
按照衛生部下發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之要求,公衛工作總結報告應包括1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2健康教育服務,3歲以下兒童健康管理,4孕產婦健康管理,5老年人健康管理,預防接種,6傳染病報告和處理,7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管理,8重性精神病管理。
如果你們衛生局還發有另外的服務包項目,那就還要增加進去。
B. 如何做好基層公共衛生均等化工作
深入推進基層綜合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管理、補償機制、人事分配機制。全面落實政府財政補償、專項補助、一般診療費、公共衛生經費等保障政策。鼓勵將基礎性和獎勵性績效工資總量全額由單位自主分配。健全「以縣為主」的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督促各地落實鄉鎮衛生院在編人事關系收歸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院長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聘任等政策。開展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試點,選擇1-2個縣(區)開展縣級公立醫院與1-2個丙類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試點工作。繼續支持村衛生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准化建設。
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各地要把40%左右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下達給村衛生所,同步落實相應的項目經費。逐步將符合條件的村衛生所納入新農合定點,全面實施一般診療費政策。繼續做好鄉村醫生規范化培訓工作,繼續做好鄉村醫生培養工作,2014年計劃招收120名,落實偏遠、艱苦地區執業的鄉村醫生補助水平。落實鄉村醫生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探索鄉村醫生參加企業社會養老保險,逐步提高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障水平。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補助標准提高到35元,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引導科學就醫和安全合理用葯。開展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試點工作,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及老人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繼續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繼續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育齡婦女免費補服葉酸、適齡婦女「兩癌」篩查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降低孕產婦、兒童死亡率干預措施,推動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繼續加強縣級急救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檢測、婦幼保健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
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推進民營醫療機構接入居民健康信息系統,擴大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統覆蓋面,探索全面開放居民健康檔案查詢服務功能。加快鄉村一體化衛生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逐步實現村衛生所診療、公共衛生管理、績效考核和新農合門診統籌即時結報。推進全市醫葯衛生信息資源整合,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保障、葯品供應保障和綜合管理系統等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優化醫院信息系統,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提升醫院管理水平。開展遠程醫療系統建設。建立區域醫學影像中心、心電診斷中心等,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優質醫療資源規模化、集約化利用水平。
C.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未來發展
從2009年起國家制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增加部分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向城鄉居民提供,到2011年,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機制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的城鄉、地區和人群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到2020年,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機制趨於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進一步增加,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
要實現上述目標,在投入方面,一是完善政府對專業公共衛生的投入機制。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由政府預算全額安排,服務性收入收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二是完善政府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機制。政府負責其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按國家規定核定的基本建設經費、設備購置經費、人員經費和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使其正常運行。三是建立和完善城鄉基本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按項目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不低於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對困難地區給予補助。四是繼續支持實施重大疾病防控、國家免疫規劃、農村婦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09年增加為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等項目。
建設方面,一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重點改善精神衛生、婦幼衛生、衛生監督、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和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設施條件,提高應對重大疾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積極推廣和應用中醫葯預防保健方法和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葯治未病的作用。
管理方面,一是加強規劃。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合理配置公共衛生服務資源。二是加強績效考核。制定崗位服務規范,細化考核內容,規范考核程序和實施細則,並將人員收入與服務績效掛鉤,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三是轉變服務模式。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機構要深入基層和居民家庭,開展面向人群的主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