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鞍山市金瑞初級中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市金瑞中學開辦於2006年8月,坐落於安徽省最大拆遷安置小區——馬鞍山市金瑞新城內,佔地50餘畝,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現有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50人,教職工49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9人,中學一級教師16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
注冊資本:92萬人民幣
『貳』 關於「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幾種討論
馬鞍山市金瑞初級中學 孫仙知 有人提出,從邏輯上說,既然這些人是與世隔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怎麼可能穿著和外人一樣的晉太元時候的服裝呢?而且後面的詩也明確說了:「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祭祀和衣著都還保留著古時候的樣式,又何談悉如外人?如果要理解成「和外面的人一樣穿衣服」而不是「和外面的人穿一樣的衣服」的話,那就應該是「男女著衣,悉如外人」才是啊。 有人進一步補充道:陶淵明錯了,因為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2。《桃花源記》是陶淵明虛構的文學作品。既然是虛構就具有了錯誤的可能性。 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王維《桃源行》「居人未改秦衣服」可為證,但改為「悉異外人」,固與下面詩「衣裳無新制」相合,但是「往來種作」應該是與外人無異,所以還是應該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所以,「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蓋謂其中男女皆衣著,亦如外人皆衣著,非就衣制之新舊古今而言。如此解說,則與詩不抵觸矣。 比較有道理的還有,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衣著悉如外人的男女是些什麼人呢?是種地的農民!而秦時的農民到了晉太元中期,服飾上竟然沒有一點兒變化。(變的是上層階級。君不見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民的衣服也沒怎麼變化嗎?現在好些了)也就是說,在農耕社會里,農民的服裝是不怎麼變化的。如果理解得再深一點,則作者這樣寫,有新意寓焉。那就是反證幾百年過去,農民百姓的生活竟然沒有一點兒改變。而士家大族們的生活卻是咸與維新。多麼深刻的諷刺!而詩中「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也是此意。這里的衣裳無新制所比較的對象不是晉太元中的農民,而是晉太元中的市民。如此,則不矛盾了。 下面的解釋也是有道理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我以為是與「今人」相比而說的。這是常人正常的思維。當陶先生進桃花源後,看到源內人的衣著,自然而然地就與當代人作一個比較,結果是與當代人衣著迥異,於是就有「悉如外人」(不同於今人)之感了。注意,「悉如外人」,應譯為「不同於今人」才合適。 從語義上,一部分人認為,此處的「悉如外人」確是有其道理。「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此處是進桃源的開場,整句連起來是要表達「漁人來到了一個地方,里邊的人勞作,嬉樂,衣著,都和外邊的人差不多。」此處是「如」,並不是「同」,意思是相似。陶淵明要描述的是漁人來到了一個與外界同源(避秦時亂率眾入此境),但是卻保持著先秦時期淳樸民的美好地方。並不是發現了一個外星人基地或者羅馬人村落。 還有人找來了沈括的《夢溪筆談》為證,宋朝挖掘了一處漢墓,沈括記錄說,出土的女服歷經千年仍然質地很好。而且,時經千年,衣服的樣式沒有發生改變,這就是說,古時漢人的服裝經過朝代的更迭,卻很少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