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精神病

公共服務精神病

發布時間:2021-07-27 05:59:29

㈠ 國家對精神病人有什麼政策

一、貧困精神病患者生活和醫療救助:對符合城市低保條件的,民政部門按程序應保盡保,按城市低保保障標准全額發放城市低保金,並視困難程度予以分類施保救助。對享受了城市低保的精神病患者,可從城市醫療救助金中解決一定金額的醫前救助卡,用於平時購葯維持治療;對嚴重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療的,按城市醫療救助政策,一年可予以最高限額的住院救助。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精神病患者要納入農村低保。納入農村低保的可按農村低保補差標准全額進行補助。對農村精神病患者,農村醫前救助每年可從農村醫療救助金中酌情解決100—200元的醫前救助卡,用於在就近衛生院或衛生室購葯維持治療;病情嚴重者需入院治療的,通過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報銷後再予以二次救助。

二、貧困精神病患者就醫的優惠政策對2008年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醫院治療精神病年門診費用超過1000元的,新合辦繼續執行一年定額補助200元的政策。對精神病人因精神病在精神病專科醫院住院者,新合報銷比例提高到70%。具體事宜可到你所在鄉鎮民政辦咨詢。

發達地區可以再次基礎上提高補助標准。

補助對象條件需同時具備:

1、持有殘疾人證的精神病患者;

2、正在治療服葯的精神病患者;

3、持有低保證或者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出具貧困證明的精神病患者;

4、有精神疾病診斷證明和服葯發票。補助標准:每人每年500元基本精神葯物治療費用補助。

㈡ 公共衛生 精神病用什麼顏色

the Green Ribbon 綠絲帶--中國精神衛生標志。綠色代表健康,使人對健康的人生與生命的活力充內滿無限希望;綠絲帶寓容意愛心,既是社會和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理解與愛心的表達,更是一種傾力支持精神衛生工作和不斷完善自身精神健康,共創和諧社會的行動標志;輕盈飄動的綠絲帶,象徵著快樂和愉悅的心情,這是我們實現生命價值、創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飄動的綠絲帶」表達出社會和公眾對精神衛生工作的支持,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愛,對自身精神健康的關注。「飄動的綠絲帶」體現了社會和公眾與精神衛生工作者一起同行,為提高國民精神健康水平而不斷努力;體現了正常人與精神病患者一起同行,積極為精神病人重返社會創造適宜的環境;體現了廣大精神科醫務人員與精神病人一起同行,以科學的精神和服務幫助病人實現對生命的不懈追求。

㈢ 2017年國家對精神病人的補住還有嗎能給多少啊,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精神病人失去辨認或自控能力時,不受《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處罰。

(2)在民事案件中,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根據他健康恢復的情況,經本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3)我國刑法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

(4)對有精神病的可疑受害者、證人、檢舉人、自首者須進行鑒定,以確定其陳述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5)對拘留的犯罪嫌疑分子,鑒定他們犯罪時的精神狀態,供檢察機關決定是否立案。

(6)引誘、教唆精神病人去違法的人,須負法律責任。

(7)我國憲法規定,對失去正常的辨認能力和自控能力的精神病人加以虐待、殺害、欺騙、姦汙、劫奪、強迫驅使、假借名義、「贈送」財物、假造契據等,就視為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權利人格名譽,侵犯他的或監護人代管的財物,侵犯者應負全部法律責任。

憲法還規定,精神病人有受醫治權、受撫恤權、受領撫養費權、保護其財產權,以及他們人身權益和人格尊嚴,並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

(8)為了保障精神病人的權益,應為他們設置監護人。

精神病人由於受到精神症狀的影響,在心理、行為上明顯不同於正常人。最主要的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辨認能力,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等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影響,或者削弱,或者喪失,從而使其有關法律能力受到影響。

因此,當精神病人侵犯他人人身權益,擾亂社會治安,或受到他人傷害時,應對其作出特殊的法律規定。我國對精神病人的保護性法律規定,

(3)公共服務精神病擴展閱讀:

貧困患者公益援助

為了鞏固援助成果,擴大援助受益面,工程組委會同首批臨床推廣單位醫院還聯合了社會愛心單位,在本屆大會上成立了「全國精神衛生愛心援助基金工程」,現場捐贈1000萬元成立精神疾病補助基金,對全國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救治機會,

針對重症患者每人10000-50000元愛心援助,特困家庭可以申請免費治療,提供精神疾病防治常識普及,精神健康水平免費體檢,用最新技術幫助患者縮短治療進程,徹底擺脫葯物依賴。這也充分發揮了「全國精神衛生愛心援助基金工程」在公益活動中所起到的資金支持與全力保障作用,

工程組委會同大會定點精神疾病醫院將以實際行動和務實舉措,來真正緩解貧困精神病患者「看醫難,買葯貴」的現實矛盾。這也正達到了開展此次大會「治癒一個患者,幸福一個家庭,促進社會和諧」的目標。

「全國精神疾病篩查與防治計劃」為國家精神心理衛生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三大機構共同發起開展活動,聯合全國37個權威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遍及25大城市,真正從實處關愛百姓精神健康。

日前,國家衛計委員會下發關於《全面開展精神衛生知識教育與防治工作》的通知,號召各衛生主管部門和精神衛生專業機構舉行各種活動促進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並有效的做好健康防治工作。

為此,國家精神心理衛生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三大機構共同發起開展「全國精神疾病篩查與防治計劃」,聯合全國37個權威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遍及25大城市,真正從實處關愛百姓精神健康。

㈣ 精神病人違反治安管理時為什麼不處罰

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救助管理辦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救助管理實施細則》),這是救助管理工作的制度性變革,把以前強制性的收容遣送變革為群眾自願性求助,政府無償性救助,更體現了政府的人文關懷,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此我國的救助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但在《救助管理辦法》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其中對無法查清地址的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成為了各級政府部門最為棘手的問題。無法查清地址的流浪精神病人和普通的流浪乞討人員有區別,救助的難度更大。根本原因是精神病人他無民事行為能力,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無法表述自己的真實身份,無法講清家庭住址,這對救助管理部門實施救助以後,在通知家屬或單位接回、安置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使精神病人流浪街頭而得不到及時的救助原因有四:
第一、救助管理不到位。新型的救助管理秉承自願受助的原則,救助管理站不得強迫和限制受助人員進入和離開救助管理站。據此,有些救助管理站片面、狹隘地理解《救助管理辦法》,機械地執行救助管理制度,強調街頭流浪乞討的精神病人的救助服務與己無關,將救助管理工作局限在僅為自願上門求助的困難群眾提供服務。往往是守株待兔式地工作,過分依賴公安等部門的告知、引導和護送,致使流浪無主的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和救助服務出現空白。
第二、救助體系不健全。根據《救助管理辦法》第五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救助管理實施細則》第五條規定,對因年老、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個人情況的,救助站應當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況。對流浪無主的精神病人,目前很多的救助站採用的方式是由發現機關送精神病醫院先進行救治,然後由救助站進行甄別、鑒定,通過詢問、查詢、核實,對符合救助管理救治條件的再進行救助。這無疑將精神病人的救助推給了發現機關和精神病院。這樣就出現了街頭流浪的精神病人只要沒人護送,就出現了無人管的局面。
第三、對流浪無主的精神病人的救助,應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救助。國家雖然沒有頒布明確對流浪無主精神病人救助的法律法規,但任何措施和辦法都必須遵守國家法律,以尊重管理對象的權利為前提。根據2004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的精神,精神病人要經過司法精神病學鑒定,對精神疾病患者責任能力進行評估後,按照法律程序處理需強制住院患者的有關問題或有關案件的問題,加強對經鑒定無責任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監管和治療工作。有條件的政府,應成立精神病鑒定工作委員會,鑒定工作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要求進行,確保鑒定科學、公正,保護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對流浪無主的精神病人一經發現,未鑒定之前進行強制治療,是不符合法律法規的。正確的工作流程應為:將精神病人和智障人員區別開來,公安、城管部門接到群眾舉報或在公共場所發現流浪的無主精神病患者直接送到由衛生局、精神病醫院、司法、殘聯等專家和人員組成的精神病鑒定工作委員會,經精神病鑒定工作委員會鑒定是精神病患者的由精神病醫院收治,經鑒定為智障人員的轉送救助管理站救助。
第四、流浪街頭的精神病人的救治經費嚴重不足,阻礙了對精神病人救助工作的開展。精神病人的救治不同於其他病人,他需要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病人的治療費、生活費和護理費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而財政將救助管理經費(包括機構經費和專項救助經費)在年初進行劃撥。我站2007年救助經費僅6萬元,今年4月份接收的一名女性精神病人光治療費就花了2萬多,而且現在仍然在州榮復醫院治療。這樣的病人當前我站遇到了3例,其中2人在繼續住院治療。
要徹底解決流浪無主的精神病人的救助問題,真正體現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人性關懷,救助工作要貴在創「新」。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要把創新思維貫穿到救助管理工作中,救助管理只有通過創新,才能解決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才能與時俱進,適應救助管理工作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探索新的對流浪街頭的精神病人的救助辦法,滿足特殊困難救助對象的服務需求,才能發揮社會穩定機制的功能。
第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自願受助、無償救助」是新的救助管理制度區別於收容遣送制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救助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自願,並不就是等客上門。一個城市建立一個救助站,必然佔用大量的社會資源,如果救助站沒有發揮積極作用,街上流浪乞討人員現象依舊,蓬頭垢面、瘋瘋癲癲的流浪精神病人還在日趨增多,那麼這種救助管理工作,不僅黨委政府不滿意,人民群眾也不會滿意。倡導積極主動上街宣傳,勸導流浪乞討人員受助,但決不能強迫流浪乞討人員接受救助。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對痴、呆、傻精神病人就不能實行完全自願,這幾類人員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對他們的救助就不能適用自願的原則。
第二、建立全方位的救助管理體系。政府可根據《救助管理辦法》和《救助管理實施細則》制定適合本地區的救助管理規定或救助管理工作意見,使社會救助工作做到「四化」,即組織網路化、規范化、制度化、基層化。對無主的精神病人應該明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干預、廣泛覆蓋、依法管理」的原則。
第三、盡快制定流浪無主精神病人的管理辦法。由於流浪無主的精神病人,數量大,涉及部門較多,80年代初的那種衛生部門負責精神病人的治療管理;公安部門收容管理武瘋子、政治瘋子、花瘋子;民政部門收養城市中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的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國家應盡快制定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的辦法,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對這一社會問題實行綜合治理。
第四、建立協調機制,明確工作職責。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民政、財政、衛生、公安等相關部門協調機制;建立120、定點醫院、救助管理站協調運作機制;建立醫務人員、民警、城管執法人員、救助站工作人員、志願者、市民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使流浪街頭的精神病人從入院、查詢查證、出院、經費結算、返家安置等項工作處於良性運轉狀態,使無主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始終沿著健康有序、符合法理的方向開展。
第五、加大救助資金的投入,切實保障資金及時到位。對於外地湧入的精神病人的救助救治,國家沒有專項撥款,救治費用無法落實,按一個療程計算需要花費6000元。因此,應將救助流浪無主的精神病人的經費納入救助的總盤子,當地政府財政也給予支持。救助經費和救助業務經費應採用實報實銷的辦法,這樣才更有利於救助工作的開展。目前採用的辦法是年初按每月核定一個基數統一下撥業務經費,這筆經費不僅包括救助人員的生活費,還包含救助人員返鄉的車船費、站內治療費,這種方式制約了救助站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上街主動開展救助,勸導其接受救助成為紙上談兵,救助的越多,經費開支越大,經費更加入不敷出。
第六、流浪街頭的精神病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著的精神病人;另一類是有著的精神病人。公安等機關發現流浪街頭的精神病人護送到救助站,由救助站進行甄別、鑒定,對有著的精神病人通知其家屬或者所在單位接回監護、治療,家屬、單位拒絕接回的通知流出地的民政部門接回。對無著的精神病人,應送精神病醫院收治。在收治無主精神病人期間,精神病醫院向司法局提供收治病人基本特徵,由司法局向社會進行公示,在公示期滿後,精神病醫院開始全面康復治療,治療經費由財政全額據實負擔。通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待病人病情穩定,能夠查清住址,接送回原籍。無法查清的,報請主管機關同意後,可以送到福利機構或當地敬老院按「三無」對象進行安置,同時為其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七、加大宣傳力度。要向群眾廣泛宣傳《殘疾人權益保障法》,所有虐待、歧視、遺棄精神病人的做法都是違法行為。對確實有困難的精神病人家庭,當地政府可以適當給予救濟,享受農村醫療救濟。監護人要切實履行好監護責任。
第八、轉變觀念、提高意識,樹立正確的救助觀念。關心從事救助工作的職工,提高其工作積極性。救助站的職工,上街搞救助宣傳服務,零距離的接觸街頭衣著污穢、可能帶有很多傳染疾病的流浪乞討人員,精神病人甚至有暴力傾向,工作條件很艱苦,也有一定的危險性。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和關心救助工作者,妥善解決他們在開展救助服務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尤其要保障他們在執行公務時的生命安全,還要解決好他們的衛生保健補貼,確保他們在為社會救助事業建功立業時,流汗不流淚,舍力不捨命。
救助管理工作只有不斷引進新的救助管理理念、探索新的救助方式、形成新的救助機制,才能將新形式下的救助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也才可能做到救助工作與時俱進。

㈤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重型精神疾病一年隨訪幾次

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中基礎管理——分類干預篇章,不同類型的患者有不同的隨訪時間間隔。病情穩定患者是一年4次,其他類型就要視情況而定了。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屬於精神病人的公民提供什麼福利保障

國家對精神病患者提供特殊保障。保障措施有:
1、為嚴重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2、基本醫療保障不能支付的醫療費用,由民政部門予以醫療救助;
3、符合城鄉低保條件的,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4、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提供專項康復及就業培訓等;
《精神衛生法》
第六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醫療機構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精神障礙患者的醫療費用按照國家有關社會保險的規定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精神障礙患者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范圍。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給予資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衛生、民政、財政等部門應當加強協調,簡化程序,實現屬於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的醫療費用由醫療機構與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直接結算。
精神障礙患者通過基本醫療保險支付醫療費用後仍有困難,或者不能通過基本醫療保險支付醫療費用的,民政部門應當優先給予醫療救助。
第六十九條對符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民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將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
對屬於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以及城市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且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民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供養、救助。
前兩款規定以外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確有困難的,民政部門可以採取臨時救助等措施,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
第七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患有精神障礙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扶持有勞動能力的精神障礙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並為已經康復的人員提供就業服務。
國家對安排精神障礙患者就業的用人單位依法給予稅收優惠,並在生產、經營、技術、資金、物資、場地等方面給予扶持。

㈦ 社區公共服務人員的具體職能有哪些

社區公共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貧困居民、老年人、殘疾人、失業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為服務重點。主要職責:

1、社區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負責人力資源動態管理;開發社區就業崗位;辦理就業登記和失業登記等事務;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服務;負責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繳費、異動和信息錄入以及靈活就業人員醫療保險參保登記;開展勞動保障政策、法律、法規咨詢服務,協助做好信訪、監察工作。

2、社區社會救助服務。負責轄區內城鄉低保、低收入家庭認定、醫療救助、精神病葯物救助、五保供養、救災救濟、慈善、臨時救助等各類社會救助的日常管理、服務工作。

3、社區計生服務。組織開展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生殖保健等方面宣傳和服務活動;掌握社區育齡人員(含流動人口)婚育情況;協助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為社區育齡人員提供《生育證》、《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等計劃生育證明的核查和發放服務。

4、社區住房保障服務。負責協同有關部門開展對所轄社區住房保障對象的申報初審、調查核實、年度復審以及租賃住房補貼發放和保障住房的租售、居民住房狀況摸底調查、申報登記、信息統計和住房檔案建立等工作。

(7)公共服務精神病擴展閱讀:

社區服務是指政府、社區居委會以及數字社區等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為社區成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其他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務。

當前要重點開展好的社區服務是:面向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保障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社區服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探索的一條貼近基層、服務居民的社會化服務新路子。

㈧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都需要哪些軟體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於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和《三...XXX:全面負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檔案建立及管理工作。 XXX:負責重性精神疾病...

㈨ 精神病患者國家補助多少

一、國家對貧困精神病患者的扶助政策有:

1 .對享受了城市低保的精神病患者,可從城市醫療救助金中解決一定金額的醫前救助卡,用於平時購葯維持治療;對嚴重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療的,按城市醫療救助政策,一年可予以最高限額的住院救助。

2 .貧困精神病患者生活和醫療救助對符合城市低保條件的,民政部門按程序應保盡保,按城市低保保障標准全額發放城市低保金,並視困難程度予以分類施保救助。

二、國家對農村精神病患者的扶助政策有:

1 .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精神病患者要納入農村低保,按農村低保補差標准全額進行補助。

2 .農村精神病患者,農村醫前救助每年可從農村醫療救助金中酌情解決100—200元的醫前救助卡,用於在就近衛生院或衛生室購葯維持治療;病情嚴重者需入院治療的,通過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報銷後再予以二次救助。

㈩ 國辦發2013 68號文件有關精神

國辦發〔2013〕68號標題是《轉發中央綜治辦等部門關於加強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意見的通知》,轉發綜治辦的文件,一看就是涉密的,原文估計沒人敢貼。看到一篇某縣的貫徹文件,對68號文的精神可以管窺一二。
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真誠關愛、服務為先、預防為主」的理念,加強和創新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服務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方法。堅持「政府主導,部門配合;預防為主,服務為先;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圍繞重點,積極兼顧;社會協同,綜合防控」的工作原則,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家庭配合」的服務管理格局,全面落實「無遺漏排查、無縫隙管理、有保障治療、有跟蹤服務」和「預警直通、救治直達、幫扶直接」等各項舉措,做到對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有人管、不脫管、不失控、管得住、管得好」,有效預防和減輕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對社會、家庭和自身造成危害,促進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功能,回歸社會。
工作內容
(一)持續排查,逐人診斷。各鄉鎮和部門要以鄉鎮和部門為單位,建立持續動態排查機制。通過入戶走訪、查閱資料、醫院反饋等方式,全面排查、發現和掌握轄區內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基本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要按照「邊排查、邊診斷、排查一個、診斷一個」的原則,採取上門診斷或集中診斷方式,對排查中發現的疑似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由縣級以上醫院的精神病專科及時診斷評估,逐人出具醫療診斷證明,逐個確定風險等級。對排查中發現的有肇事肇禍、輕微滋事以及有潛在暴力傾向的三類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各鄉鎮人民政府要督促監護人將患者送往省康復院診斷治療。對疑似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發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危險的,公安部門應當迅速有效處置,及時制止危害行為,依法履行鑒定、審批程序並強制送診治療;對鑒定出不屬於精神疾病,需承擔民事、刑事責任能力的由公安機關按照司法程序依法辦理。各鄉鎮、各部門要在2014年3月15日至4月24日,組織開展為期40天的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集中排查行動,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全面的排查,逐人確定風險等級,落實管控救助措施,嚴防在敏感時期發生肇事肇禍。
(二)信息共享,嚴格保密。公安、衛生和民政部門要健全完善患者信息互通共享機制。認真做好病人報告工作,對於排查中發現的確診病人信息,衛生、公安部門要及時錄入本系統的信息管理系統中,以實現對病人信息的動態管理。衛生、民政、公安等部門要定期通報排查發現和到院就診的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信息,做到信息互通共享,並注意嚴格保密,嚴禁患者信息利用擴大化。開展患者走訪時,要著便裝,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不便,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三)規范送返,跟蹤服務。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入院治療後,病情明顯緩解,符合臨床治癒出院標準的病人,收治醫院負責聯系送返居住地,有明確監護人的,交予監護人。對於部分監護人拒不接收或無法聯系監護人的,以及經醫院初步確認找不到監護人的,由收治醫院通知所在鄉鎮,由所在鄉鎮負責做好病人的接收工作,將其送到所在單位或所在地村(居)委會;建立精神病院與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連續管理機制,使出院病人能夠從醫院合理分流到社區獲得隨訪和康復服務。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在省、市、縣醫院的指導下,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進行分類干預和分級管理,開展家庭隨訪和管理,指導病人家屬或其他監護人督促病人規范用葯。對隨訪中發現的病情不穩、未接受治療、未持續用葯等高風險患者,要督促監護人落實送醫就診、及時取葯和按時服葯等監護措施,並及時通報當地公安部門。要重點做好病情不穩定患者的隨訪管理,增加隨訪次數,及時掌握病情變化。要逐步成立由村(居)委會幹部、醫生(護士)、民警、民政助理(協管員)、助殘員組成的居家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關愛幫扶小組,幫助監護人履行監護責任,協助符合條件的辦理精神殘疾證、低保證等,切實幫助患者及其家庭解決生活與治療困難。縣殘聯要加大對貧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救助力度。
(四)加大投入,落實保障。建立縣財政負擔機制,將精神障礙患者收治管理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嚴格按規定落實配套資金,並在財政專戶中設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收治管理經費專帳,實行專項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把符合條件的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納入城鄉醫療救助范圍,對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嚴重入院治療的,按醫療救助政策,給予以最高限額的住院救助。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病人,醫療費用由相關基金按照規定支付,自付部分由監護人或負有監護責任的相關單位承擔。如法定監護人無力承擔病人的醫療費用和生活費用的,由衛生、民政、公安部門共同認定後通過財政部門解決。已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住院期間生活費用由縣民政部門直接向收治醫院撥付。對於縣各醫療衛生單位所收治的流浪病人,其住院期間的生活費用,按當地低保標准執行。由各收治醫院每年結算一次,相關數據及材料報縣衛生部門,由衛生部門統一向財政部門申報解決。對於尚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病人,各鄉鎮、村(社區)要盡可能做好思想工作,及時參保。對於貧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應當多渠道解決患者的醫療費用問題,確保貧困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精神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