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完整故事
1、版本一
河南安陽老城區內有一條"仁義巷",那裡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據說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佔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
地方官畏懼雙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於是兩家繼續爭執。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書一封。
但當郭家人滿懷希望地打開書信時,不想上面竟然是這樣幾行詩句:"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郭家人明白道理後立刻停止了訴訟並且甘願讓地三尺。而鄰家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懊悔自己當初的行為,他們也立即將院牆後移。就這樣你退我讓,原先院牆所在的地方竟然變成了一條寬可行人的巷子。
2、版本二
江蘇泰州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
泰州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鐧——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
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
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三尺巷」的寬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寬。
3、版本三
賢良街在壽縣淠、潁兩河入淮之處的古鎮正陽關。這條街與清咸豐年間的正陽名人余福九有關。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後,家遷正陽南大街。
一年,他家與鄰居周鐵匠同時拆舊房蓋新屋,兩家都想向中間的過道擴展。如此一來,過道沒有了。雙方僵持,誰也不準誰動工。
余家派人進京送信給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壓周家讓步。余福九寫回信一封,交來人帶回,並說:「妙計盡在其中。」
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見紙上書詩一首曰:「千里傳書為堵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兩戶都被余福九的高風所感動,各自退讓三尺,原來的三尺巷變成九尺巷了。從此,正陽關百姓將此巷稱為「賢良街」。
4、版本四
明萬曆年間進士、兵部尚書李春燁的泰寧尚書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護價值的古建築群。
尚書第內有條小巷叫三尺巷,相傳是當年建尚書第時,當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燁的兒子致信父親,希望他出面調解。
不料,李春燁回信說:「千里來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不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張讓出三尺地。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真實故事,其現實意義又是不言而喻的。
5、版本五
北宋王安石還有一個三尺巷的故事,說是他的家鄉親人在建房時與鄰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爭,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權威,寫信給王安石。
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風范,回信詩雲「千里捎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慚愧,讓出一尺半,鄰家得知後,也讓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話。
❷ 九尺巷到底是誰的故事
沒聽過九尺巷,只聽過六尺巷,六尺巷是清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的故事,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還把官司鬧到縣衙,但兩家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❸ 馬鞍山有哪些好玩的啊求旅遊攻略
1、採石磯
採石磯景名勝區是以採石磯為主體,以長江為紐帶,以詩人李白活動貫穿其中的風景名勝區,是安徽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因山水風光,絕壁磯石而名聞天下,列為長江三磯之首,年接待遊人量約30萬人次,最高峰可達8000人次/日。採石磯瀕江連市,距南京約40公里,是江南旅遊網的西翼,距蕪湖約40公里,是皖南旅遊線的北端。它地處長江下游的黃金水道,和京滬大動脈的205國道、滬寧高速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寧蕪鐵路比連。通過長江水道可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溝通;通過公路,鐵路系統可從陸地上和全國各地溝通;通過祿口機場可從空中和世界各地溝通。本項目實施後,採石風景名勝區將會成為一處以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靈魂,以「翠螺出大江」臨江絕壁景觀和鎖溪河風光帶為主要載體,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華山和採石鎮、小黃洲在內的融名勝觀光、人文教育、休閑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和二日游旅遊目的地。
門票·開放時間:
門票:80元/人。
導游費用:120元/批次。 索道服務:採石磯索道位於翠螺山中,自翠螺軒飯店至山頂三台閣,單程20元/位,雙程40元/位
遊船服務:
遊船碼頭在三元洞下,可乘長江遊船觀賞採石磯,遊船票價:20元/人次
8:30 —17:30
交通概況:
馬鞍山市距上海340公里,距南京50公里,距蕪湖40公里,經寧馬高速、馬蕪高速、長江客運港口與周邊城市相接,交通便捷。
採石風景區距馬鞍山市5公里,4路公交旅遊專線車往返市火車站與風景區,26路公交車往返旅遊汽車站與風景區。
2、青山李白墓園
青山李白墓園簡介:
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 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慕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即今太白鄉谷家村口。墓座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公路約300米。沿公路旁石板小道, 過小石橋,入李白墓陵園。園內左側有「青蓮池」,柳依依,綠水泱泱,拱形「化鶴橋」橫跨池上,連著「十詠亭」。李白晚年在當塗寫過十首歌詠當塗山川風物的詩,謂之《姑孰十詠》,後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後毀於「文化大革命」之中。
今征建的「十詠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鐫刻著李白《姑孰十詠》。十詠亭左側為太白祠。前後兩進,素白粉牆,灰黑瓦頂。祠內青磚鋪地,飛檐聳脊,雕梁畫棟,寬敞明亮。正庭門楣上懸林散之手書「太白祠」橫匾。廳內迎面聳立一尊高2.47米、重約3噸的漢白玉李白塑像。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後雙眸含慧,胡須飄拂,氣度非凡。塑造背景是巨幅墨綠色微版畫,以李白在當塗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為書法家舒同所題「李白高蹤」匾額。廳堂下中上方懸有書法家司徒手書「詩無敵」三字匾。兩側壁上鑲嵌著6塊石碑:一塊雕刻李白全身畫像,栩栩如生;一塊刻有李白《臨路歌》;另三塊重刻唐代李華、劉全白、裴敬撰寫的碑文,最為珍貴的一塊為倖存的宋碑。該碑是宋淳二年(1242),兼權太平州事、節制軍馬孟點根據唐范傳正所撰之碑文「重書刻石,立於墓左」的,碑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九寸,共30行,第行63字,正書,字徑六份,額題「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歷史,為李白墓祠現存較早的歷史文物。
太白祠後為李白墓地。墓呈圓形,墓頂芳草萋萋,艾菊尢盛。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
門票·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8:00—17:30。
門票:30元。電話:0555-6683504。
交通概況:
地址:當塗縣太白鎮。交通:乘坐馬鞍山到大隴、黃池的中巴可達。
3、雨山湖
雨山湖簡介:
雨山湖位於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雨山湖娟秀嫵媚,周圍有9座山峰遠近錯落,環湖而立,素有「九峰環一湖」之美稱。其因湖而開辟的公園,則景色秀美、風光旖旎。環湖皆路,環湖皆樹,環湖皆樓,其中湖北路程和紅旗橋的臨湖一帶,是遊人觀賞湖光山色的園外之園;湖西路有依湖而建的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富園貿易市場和近2萬平方米的綠色游園;湖南路則是柳岸花堤,有近萬平方米的旅遊區,天水一色,是人們休閑憩息的佳處。
近年來陸續開發的南湖、北湖街邊公園將雨山湖水系疏浚擴大,既提高了城市抗澇能力又增添了城市環境中的自然氣息,成為人們假日休憩的絕好場所。
雨山湖及南湖、北湖公園景觀的主要特點是綠草如茵,裝點著各種喬木和灌木,形態各異的小橋、迴廊和亭閣引導遊人時而凌波賞荷,時而隔岸觀景。
大湖中一個人工堆築的小島成為大雁、鷗鷺和鴛鴦等候鳥每年必來居留的宿營地。
整個馬鞍山市的中心區依雨山湖而建,四條繁華的城市街道環湖修築,沿路栽種的香樟、銀杏、迎春花和懸鈴木不僅給雨山湖增色,而且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這里秋冬有皚皚白雪覆壓香樟紅葉;初春有迎春怒放恰似黃金鋪地;夏天裡銀杏那亮綠的葉子總是帶給人們歡快的好心情,而懸鈴木則伸展開樹冠在驕陽下留出一片綠蔭。
門票·開放時間:
免費。
交通概況:
地址:雨山區湖南路中段29號。
交通:火車站乘10路公交車可環湖游覽。市內乘2、3、6、13、14、28、127路公交車即到公園處。
開放時間:6:30—22:00。
❹ 九尺巷,"長城萬里今擾在,不見當年秦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形容某東西不必強調是某個人的
❺ 九尺巷的全文是什麼
九尺巷的全文:
賢良街在壽縣淠、 潁兩河入淮之處的古鎮正陽關。這條街與清咸豐年間的正陽名人余福九有關。余福 九在京城做官之後,家遷正陽南大街。一年,他家與鄰居周鐵匠同時拆舊房蓋新屋, 兩家都想向中間的過道擴展。如此一來,過道沒有了。雙方僵持,誰也不準誰動工。 余家派人進京送信給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壓周家讓步。余福九寫回信一封,交 來人帶回,並說:「妙計盡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見紙上書詩一首曰:「千里傳書為堵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兩戶都被余 福九的高風所感動,各自退讓三尺,原來的三尺巷變成九尺巷了。從此,正陽關百 姓將此巷稱為「賢良街」。
❻ 清朝三尺巷的故事
版本之一:
山東聊城「仁義胡同」,又名「六尺巷」,也稱「狀元街」,在水城東關大街東首路北。此故事是在水城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講的是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充任清太祖、太宗《聖訓》總裁,奉命與曹本榮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漸在水城被尊稱為傅閣老,傅姓也成為水城響當當第一大姓。
傅以漸的後代傅斯年,更是近代名聞天下的一代學者,著名教育家。現政府在傅家老祠堂前面建起了「傅斯年陳列館」。實際傅斯年的老宅在古城北門里,就是今天省第二技術學院的校園。解放前毛澤東曾經專門發布命令,嚴令攻城的徐向前119部,要保護好傅斯年的北門老宅,但建國後隨即拆遷,在原地建起了最早的水城汽車站。和當年的北京城有著同樣的境遇,解放時候費那麼大勁保護,解放後一聲令下拆除……可憐的文化遺失。
版本之二:
清朝康熙時,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當上了宰相,鄰居吳氏欲侵佔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後撤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間陰文鐫刻著「三尺巷」的圖畫故事。
張英(1637-1708)的長子張廷瓚,是康熙時的進士。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廷玉(1672-1755),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設軍機處,其規章制度均由他擬定。乾隆時又深得信任,加太保。為官於康雍乾三代,共50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上也是少見的。《明史》的編成,就是張廷玉任總裁時的成果。張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時的進士,官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內閣學士。相傳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版本之三:
北宋王安石還有一個三尺巷的故事,說是他的家鄉親人在建房時與鄰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爭,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權威,寫信給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風范,回信詩雲「千里捎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慚愧,讓出一尺半,鄰家得知後,也讓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話。
版本之四:
明萬曆年間進士、兵部尚書李春燁的泰寧尚書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護價值的古建築群。尚書第內有條小巷叫三尺巷,相傳是當年建尚書第時,當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燁的兒子致信父親,希望他出面調解。不料,李春燁回信說:「千里來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不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張讓出三尺地。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真實故事,其現實意義又是不言而喻的。
版本之五:
賢良街在壽縣淠、潁兩河入淮之處的古鎮正陽關。這條街與清咸豐年間的正陽名人余福九有關。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後,家遷正陽南大街。一年,他家與鄰居周鐵匠同時拆舊房蓋新屋,兩家都想向中間的過道擴展。如此一來,過道沒有了。雙方僵持,誰也不準誰動工。余家派人進京送信給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壓周家讓步。余福九寫回信一封,交來人帶回,並說:「妙計盡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見紙上書詩一首曰:「千里傳書為堵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兩戶都被余福九的高風所感動,各自退讓三尺,原來的三尺巷變成九尺巷了。從此,正陽關百姓將此巷稱為「賢良街」。
版本之六:
江蘇泰州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泰州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鐧——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三尺巷」的寬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寬。
版本之七:
河南安陽老城區內有一條"仁義巷",那裡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據說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佔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懼雙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於是兩家繼續爭執。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書一封。但當郭家人滿懷希望地打開書信時,不想上面竟然是這樣幾行詩句:"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郭家人明白道理後立刻停止了訴訟並且甘願讓地三尺。而鄰家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懊悔自己當初的行為,他們也立即將院牆後移。就這樣你退我讓,原先院牆所在的地方竟然變成了一條寬可行人的巷子。
❼ 有哪位高人知道三尺巷的典故
1、典故一
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充任清太祖、太宗《聖訓》總裁,奉命與曹本榮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
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2、典故二
清朝康熙時,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當上了大學士,鄰居吳氏欲侵佔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
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
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後撤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
3、典故三
北宋王安石還有一個三尺巷的故事,說是他的家鄉親人在建房時與鄰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爭,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權威,寫信給王安石。
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風范,回信詩雲「千里捎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慚愧,讓出一尺半,鄰家得知後,也讓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話。
4、典故四
明萬曆年間進士、兵部尚書李春燁的泰寧尚書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護價值的古建築群。
尚書第內有條小巷叫三尺巷,相傳是當年建尚書第時,當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燁的兒子致信父親,希望他出面調解。
不料,李春燁回信說:「千里來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不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張讓出三尺地。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真實故事,其現實意義又是不言而喻的。
5、典故五
江蘇泰州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
泰州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鐧——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
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
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尺巷
❽ 給鄰居留下幾米的巷子說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版本之一
編輯
山東聊城「仁義胡同」,又名「六尺巷」,也稱「狀元街」,在水城東關大街東首路北。此故事是在水城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講的是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充任清太祖、太宗《聖訓》總裁,奉命與曹本榮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漸在水城被尊稱為傅閣老,傅姓也成為水城響當當第一大姓。
傅以漸的後代傅斯年,更是近代名聞天下的一代學者,著名教育家。現政府在傅家老祠堂前面建起了「傅斯年陳列館」。實際傅斯年的老宅在古城北門里,就是今天省第二技術學院的校園。解放前毛澤東曾經專門發布命令,嚴令攻城的徐向前119部,要保護好傅斯年的北門老宅,但建國後隨即拆遷,在原地建起了最早的水城汽車站。
版本之二
編輯
清朝康熙時,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當上了宰相,鄰居吳氏欲侵佔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後撤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間陰文鐫刻著「三尺巷」的圖畫故事。[1]
張英(1637-1708)的長子張廷瓚,是康熙時的進士。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廷玉(1672-1755),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設軍機處,其規章制度均由他擬定。乾隆時又深得信任,加太保。為官於康雍乾三代,共50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上也是少見的。《明史》的編成,就是張廷玉任總裁時的成果。張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時的進士,官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內閣學士。相傳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版本之三
編輯
北宋王安石還有一個三尺巷的故事,說是他的家鄉親人在建房時與鄰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爭,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權威,寫信給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風范,回信詩雲「千里捎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慚愧,讓出一尺半,鄰家得知後,也讓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話。
版本之四
編輯
明萬曆年間進士、兵部尚書李春燁的泰寧尚書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護價值的古建築群。尚書第內有條小巷叫三尺巷,相傳是當年建尚書第時,當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燁的兒子致信父親,希望他出面調解。不料,李春燁回信說:「千里來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不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張讓出三尺地。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真實故事,其現實意義又是不言而喻的。
版本之五
編輯
賢良街在壽縣淠、潁兩河入淮之處的古鎮正陽關。這條街與清咸豐年間的正陽名人余福九有關。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後,家遷正陽南大街。一年,他家與鄰居周鐵匠同時拆舊房蓋新屋,兩家都想向中間的過道擴展。如此一來,過道沒有了。雙方僵持,誰也不準誰動工。余家派人進京送信給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壓周家讓步。余福九寫回信一封,交來人帶回,並說:「妙計盡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見紙上書詩一首曰:「千里傳書為堵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兩戶都被余福九的高風所感動,各自退讓三尺,原來的三尺巷變成九尺巷了。從此,正陽關百姓將此巷稱為「賢良街」。
版本之六
編輯
江蘇泰州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泰州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鐧——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三尺巷」的寬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寬。
版本之七
編輯
河南安陽老城區內有一條"仁義巷",那裡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據說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佔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懼雙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於是兩家繼續爭執。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書一封。但當郭家人滿懷希望地打開書信時,不想上面竟然是這樣幾行詩句:"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郭家人明白道理後立刻停止了訴訟並且甘願讓地三尺。而鄰家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懊悔自己當初的行為,他們也立即將院牆後移。就這樣你退我讓,原先院牆所在的地方竟然變成了一條寬可行人的巷子。
❾ 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什麼意思
千里之外寫信只是為了一堵牆,讓他三尺又能怎麼樣。
這是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給家人來信批的詩。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9)馬鞍山九尺巷擴展閱讀:
賞析
「六尺巷」作為一個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六尺巷文化意蘊生發的根源,雖然局限在張英與吳家的個人道德層面上,但它凸顯的是官方怎麼對民眾的態度,和利益之爭的立場,以及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一個時代處理官民關系的範本。
作者簡介
張文瑞,字雲表,「六湖」其號也,蕭山人,官青州府同知。撰《六湖遺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其詩凡分十八集,其私印曰「少陵私淑」,又曰「五言長城」,自命頗高。所作,則大抵以秀潤為工也。
❿ 杭州九尺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杭州九尺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是2017-07-17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石祥路59號11號樓419室。
杭州九尺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3MA28W21D03,企業法人汪五春,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杭州九尺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服務;餐飲管理,食品加工技術的技術咨詢,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組織策劃(除演出中介),承辦會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杭州九尺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