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古希臘與古羅馬城市規劃思想
古希臘與古羅馬思想文化對城市影響的對比 1.以人為本的社會思潮與古希臘的專城市設屬計 人本主義是古希臘時期最主要的社會思潮。因此城市的規劃建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所有的民族一樣,早期的古希脂人也因為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有限對於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用人格化的慾望創造了...
Ⅱ 古羅馬城市建設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公元前300年間,羅馬幾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區,使得地中海成為古羅馬帝國的內陸湖,至此古羅馬文明到達鼎盛時期,在西方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個王朝的輝煌在它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規劃與建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永恆的羅馬」成為城市建設的典範。
一、在發展脈絡方面
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從那時起羅馬就有相當的經濟文化基礎,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後,終於變成了古羅馬之都。公元前27年,渥大維接受人民的請求,接受元老院贈予他的「奧古斯都」的稱號。奧古斯都時期的羅馬政局穩定,經濟、文化都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被稱為「羅馬的和平」時期。四通八達的道路把羅馬大帝國的各個部分聯結為一個整體,羅馬是羅馬帝國的中心。「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就形象地描述出羅馬帝國當時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景象。此時羅馬的城市建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了一個功能齊備的都城。因此它的發展脈絡是「先經濟文化,後政治軍事」。
二、城市建設思想方面
羅馬城建立在神學法則基礎上,它的直角布局和方位取向是由與宇宙相關的想法決定的。同時,羅馬城的建立更是為世俗的政治、經濟、戰略因素考慮的。「當時的羅馬城既作為城市又作為帝國,真正統治著西方世界」。知識界人士比如維吉爾和歷史學家李維提出了這一理論。從總體上看,羅馬城市規劃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受宗教因素影響比較大,另一個就是受希臘城市建設的影響。羅馬城市一般都是從城牆開始建設,採取的是矩形形式,這種規劃就是出於宗教的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城牆內外兩邊要留出狹長的聖地,不準擺放任何建築物,這樣既可以給城市的守衛者在防守中以方便,又可以增強城市的宗教約束力和制裁力。羅馬城市還在方位走向上注意與有序空間協調一致。
三、在城市功能方面
羅馬城作為帝國的首都深為羅馬貴族所重視,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和顯示統治者的威信,他們投入大筆資金,企圖將它改造成一個新的羅馬。公共建築是羅馬各個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奧古斯都為了充分展示其強盛的國力,大興土木,從而使羅馬的公共建築散發出一肌奢侈、豪華的輝煌氣氛,其中以羅馬城的公共建築最為著名。公共建築中最顯赫的就是羅馬城的廣場與大劇場,作為團結與聯盟的象徵,廣場建設一直為羅馬當局所重視。羅馬的大劇場是一個四周高,中心低的露天圍場,經常有很多人聚集於此觀看錶演。正是這樣的圓形競技場使人們對羅馬解決各種工程問題的高超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同時,這些偉大的建築被看作是羅馬人好大喜功與天才秉賦的表現,這種新的建築形式適合於多種目的,在羅馬劇場中觀看盛大表演已經成為羅馬社會居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這種壯觀的環境下,老式戲劇讓位於歌劇,因為它更適合於這種壯觀的環境,羅馬偉大的建築促成了偉大藝術的誕生。此外,古羅馬城還有較為完善的市政設施,例如:大排水溝、水管、引水渠等。
總之,羅馬城是在繼承了希臘人建築藝術的精華後,加以長期的修建改造而形成的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城市,它在建築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它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上。
Ⅲ 古希臘與古羅馬城市的規劃思想是什麼
古希臘與古羅馬思想文化對城市影響的對比
1.以人為本的社會思潮與古希臘的城市設計
人本主義是古希臘時期最主要的社會思潮。因此城市的規劃建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所有的民族一樣,早期的古希脂人也因為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有限對於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用人格化的慾望創造了許多神。
但是希臘人認為人和神的秉性是無本質區別的(神折射出的是深層的人性),這是希臘人的智慧之處。這種觀念在城市設計中則表現為古希臘在城市和建築設計中力求體現人的尺度,追求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以人的視覺感受的和諧為構圖的基礎,以人的視覺聯系為群體設計的手段。與這種以人為本、民主平等的社會形態對應的是雅典衛城式的城市設計模式。
這種模式關注市民公共活動的需要,以營造平等自由的聖地和紀念勝利的地標為空間理念,以市民自發的熱情和奴隸的勞動為實施方式,以常年的實地考察和現場建造為設計方法。公元前5世紀,「城市規劃之父」——古希臘建築師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的城市設計思想也集中反映了古希臘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義。
他所規劃的米利都城(Hi1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採用方格形道路網、城市的中心廣場(Agora)是市民活動的中心。他在空間設計上追求幾何形體的和諧、秩序、不對稱的均衡。這和中國封建都城的軸線對稱是完全不同的設計手法,極大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的尊重和理解。
2.大帝國時代與古羅馬的城市設計
如果說在古羅馬之前,城市是神和人的城市,那麼古羅馬之後,城市就轉變為君主的城市。當古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以後,古羅馬的統治者就以空前的城市建設規模、形式眾多的建築炫耀其國力的強盛。
所以古羅馬時期,為突出體現政治、軍事力量,城市設計強調街道布局,引進了「主要幹道」和「次要幹道」的概念,公共建築被作為街道的附屬因素,城市廣場採用軸線對稱,多層縱深布局,發展了紀念性的設計理念,以為宣揚和肯定現存制度服務。羅馬廣場就是日益擴大的君主集權思想的表現。
它地處城市的中心地帶,通常位於兩條交通幹道的交匯處,是一片開闊的長方形空地。城市愈大,其廣場規模愈宏大。在空曠的廣場周邊,分布著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廟和與公眾生活相關聯的法院、市場等重要建築和場所。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繁榮,眾多紀念性建築的修建使廣場得到擴展和修飾,並成為展示中央權威的一種顯著標志。自羅馬成為疆域覆蓋從西班牙到小亞細亞的帝國首都後,諸位皇帝(尤其是從公元1世紀施行統治的奧古斯都到圖拉真)均擴建了羅馬廣場,他們所建的廣場都比其前任皇帝所建廣場的規模更宏大,裝飾也更加精緻。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君主集權思想對城市設計的影響
Ⅳ 羅馬城都有哪些區域簡單介紹下這些區域·
羅馬城七大區域全面介紹
羅馬城留給世人太多的光榮與夢想,羅馬古跡宛如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輝煌而瑰麗。羅馬文明更是經歷了2500年的榮辱交替,繁榮至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義大利人民。羅馬建築即使頹敗卻依然無比華麗,許願泉、萬神殿、斗獸場、特雷維噴泉……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見證了無數榮辱沉浮,如今依然安詳寧靜地守護著曾經的輝煌,守望著慕名的來訪者。如果說羅馬城只是一堆石頭,那也是一堆光榮、偉大和與眾不同的石頭。本書根據羅馬城內景點的密集程度把城市分成了七個大的區域,以方便讀者來到這座永恆之城不會遺漏下有價值的景觀。
一、從威尼斯廣場(Piazza Venezia)到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
這個區域中擁有羅馬城眾多廣場中最漂亮,也是最熱鬧地帶起點的威尼斯廣場;能夠將你帶到羅馬神奇的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還可以看到紀念圖拉真大帝(Trajan Emperor)征服達奇亞人的圖拉真廢墟和古羅馬的「購物中心」;以及具有當地市井風情的西班牙廣場等著名景點。漫步廣場,才能充分感受到羅馬的繁華與熱鬧。
二、博爾蓋塞公園 (Villa Borghese) 周圍
坐落於昔日羅馬城牆北段外側的博爾蓋塞公園是羅馬市中心最廣闊的綠地,園內不僅花木扶疏,還設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場地,包括植物園、動物園和幾座相當值得一看的藝術品陳列館,是羅馬人休閑生活的核心區域。而位於公園西側的是舊城牆內至台伯河畔的一片狹窄而古老的城區,其間也散布著許多重要觀光點。
三、五百人廣場(Piazza dei Cinqucento)及中央車站附近
以中央車站為中心,正面是五百人廣場,這里原本是為紀念在衣索比亞戰爭中死去的士兵而建立的,現在已成為羅馬人集會的場所。車站右邊大約1公里的地方是墨索里尼修建的大學,每當早晨都能看到匆匆而過的學生。車站左邊500米處則是歷史上第一個獻給聖母瑪麗婭的大聖母堂(Santa Maria Maggiore),觀賞古羅馬遺址的旅程通常也是由此開始的。
共和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lica)中央有4個女神像噴泉,周邊被有迴廊的建築物包圍,《羅馬假日》中的安妮公主夜晚自皇宮里偷偷溜出來,然後在這里下車遇見了故事裡的男主角記者喬。夏天的時候噴泉周圍會坐滿享受日光浴的人們,充滿了義大利風情。在共和國廣場的正面,外觀看起來有些象廢墟的安傑利聖母堂(Santa Maria degli Angelli),保持了米開朗基羅最完好的風格,共和廣場教堂後面就是著名的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遺址。
四、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周圍
納沃納廣場可以說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可以在這里把自己置身於咖啡館之中看看過往人群,體會喧嘩熱鬧和殘留的古代氣息。位於廣場南端的莫羅噴泉(Fontana del Moro)和位於廣場中心的四河噴泉(Fonntana dei Quattro Fiumi)最引人注目。四河噴泉中的雕塑分別象徵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恆河)以及當時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
萬神殿(Pantheon)是戰場地區最重要的古跡,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經歷了十八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目前的神殿是阿德里亞諾皇帝在公元120年至125年重建的。這一區里還分布著羅馬惟一的哥特式教堂聖瑪利亞密涅瓦教堂(Santa MariaSopra Minerva)和法國式教堂弗朗西斯的聖路易教堂(Chiesa di San Louis della Francia)。
五、台伯河(Tevere)岸區到賈尼科羅山
台伯河岸區被羅馬人稱為Populare,是有真正羅馬人聚居的少數地區之一,也是埃特魯里亞人(Etruria)的發源地。至今這里仍是工人階層的住地,典型的台伯河岸區居民收入較低,性格外向,還可能有點自大,因為他們自認為是古羅馬人的真正後裔。這里有地道的義大利餐館、餡餅店、爵士樂咖啡館,白天營業的較少,晚上卻很熱鬧,人行道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義大利小吃,賣藝的藝術者和賣花姑娘走來走去。
台伯河岸區一分為二,一部分延同名大道北上,延伸到梵蒂岡,這一部分位於賈尼科羅山較低斜坡上;另一部分穿過大道,沿著台伯島伸展。本區的中心是聖馬里亞廣場,這個廣場正對著雄偉高大的同名教堂,廣場上有咖啡館、飯店、報攤、以及葯店。對於當地居民來說,這個廣場就是社區公共場所。
賈尼科羅山與19世紀義大利的民族復興運動緊密相連,在這一地區代表教皇的法國軍隊與加里波第領導下的羅馬與義大利的自由戰士進行了多次重大戰役。 19世紀90年代,整個地區變成公園。山上的加里波第廣場可以俯瞰台伯河地區景色。率軍解放羅馬的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紀念碑也聳立在廣場上。
六、古羅馬市場(Foro Romano)周圍
古羅馬市場又稱「古羅馬廢墟」,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政治、商業、司法和信仰中心。古羅馬市場從公元前六世紀開始陸續修建,一直到公元608年,拜占庭皇帝福卡紀念圓柱(Columna Phocae)的建成,這個古羅馬市場才基本構成。當年該廣場矗立著許多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如協和神廟、愷撒大帝神廟、元老院、奧古斯都凱旋門、古羅馬檔案館等。今天這里形成了古羅馬遺跡的匯集處,可謂世間稀有的露天博物館。就是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古羅馬政權。這里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西方古老文化、計數、度量、貨幣以及古代西方最完善的國家形式和法律制度都誕生在此。羅馬帝國滅亡後,該廣場遭到長期的破壞並被遺忘了幾個世紀。至1700年才開始發掘和保護,現為世界最著名的古跡之一。
七、卡拉卡拉浴場(Terme di Caracalla)、古阿匹亞路(Via Appia Antica)及阿文拉諾山(Aventino)區域
卡拉卡拉浴場用大理石砌成,用石鋪地;有壁畫和雕像。洗浴分冷熱水蒸氣三種,各佔一所屋子。古羅馬人到浴場來,不只為洗澡,他們可以在這兒商量買賣,和解訟事等等,是羅馬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乞丐還是皇帝,都會頻頻光顧,正和我們上茶店上飯店一般作用。
古阿匹亞路將羅馬與南義大利連接起來,是通往希臘和東方的主幹道。全長350英里的古阿匹亞路,仍有部分保存至今,並維持原樣。
阿文拉諾山是一片寧靜與安謐的綠洲,是羅馬最可愛的地點之一,從這里可以欣賞到羅馬全城的美景。聖薩比那大教堂(Santa Sabina)就坐落在這綠樹掩映的安靜之地,與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和聖彼得大教堂(Piazza San Pietro)隔河相望,在南面則坐落著生機勃勃的商務區特斯塔喬(Testaccio)。山上著名的景點是馬爾他騎士廣場(Piazza dei Cava lieridi Malta),廣場上建有十字軍騎士團團長的別墅(Villa dei Priorato di Malta)。
Ⅳ 請問城市的公共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公共設施主要包括:
1、學校:小學,中學,大學,中等專業技術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寄宿制高中和特殊學校,幼(托)兒園等。
2、醫院:綜合醫院,各類專科醫院,衛生防疫設施,預防保健機構和急救網路設施等
3、文化設施:群藝館,圖書館,音樂廳,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宮,文化館,影劇院和新華書店等
4、體育設施:體育館,體育場,游泳跳水館等
5、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敬老院等
6、商業設施:商業街,大型商場,綜合超市,商品專業店,服務專業店和餐飲等
7、居住地區,居住區和居住小區級公共設施:街道辦事處,多功能社區活動中心,商場,綜合超市,各種服務便利店,商品專業店等
其他:
(1)道路交通設施:公交場站,社會停車場,加油加氣站等;
(2)給水,排水設施:給水泵站,污水處理廠,污水泵站,雨水泵站等;
(3)電力設施:變電站,城市電廠等;
(4)通信設施:長途局,端局,目標局,長途樞紐局;寬頻(IP)局址;移動通信局址,移動通信基站等;
(5)廣電設施:有線電視中心,有線電視分中心,有線電視小區管理站等;
(6)燃氣設施: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天然氣門站,燃氣搶修站等;
(7)消防設施:普通消防站,小型普通消防站,路上特勤消防站,水上特勤消防站,直升機特勤消防站,消防培訓基地,消防修理中隊等;
(8)環衛設施:垃圾轉運站,垃圾填埋場等。
Ⅵ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Ⅶ 以前耍過的一款游戲建造羅馬城市多小的有糧倉有行政中心
帝國時代
Ⅷ 羅馬的道路系統和城市建設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在B.M.費根看來,羅馬的物質遺產在於道路系統和城市建設。這項道路系統今天仍為歐洲和近東的許多交通提供了基礎;而城市是仍然繁榮著的現代城市。陳志華在考察了義大利之後描述道:「古羅馬的城市建設,在當時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甚至在很長的時期內,很少有如此規模的城市建設。如古羅馬帝國大建驛道,尤其在義大利本土,驛道密布如網。古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從卡普亞直達羅馬中心廣場的阿庇亞大道。這是從愷撒大帝以來,歷次重大戰役之後,軍隊凱旋,到中心廣場去舉行儀式的典禮性大路」。「引水渠也是古代羅馬城市的一道景觀,一共有11條輸水道通向古羅馬城,都架在高大的石砌券拱上,有十幾公里長的,有幾十公里長的」。我們由此可以想像羅馬城當年壯觀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