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學前教育是一種完整的教育
學前教育是不是學得越多越好?部分專家認為,學前教育過度往往以犧牲孩子的情感、社會性以及長遠發展為代價,得不償失,教育部門應該及早剎住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風氣。
山東省幼教專家董旭花說,幼兒園應該開展哪些教學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經作出了明確表述: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如果按照綱要開展教學活動,幼兒園的孩子完全可以度過一段輕鬆快樂的學前時光。但記者調查了解到,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都在「超綱」教學。記者在濟南幾家幼兒園了解到,凡是受家長歡迎、生源足的幼兒園都是開設課程多的幼兒園。
針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有的地方教育部門已經主動開始對幼兒教育溯本清源。青島市教育局前不久對幼教機構辦學行為進行了規范,禁止進行珠心算、早期識字及雙語等違背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活動。青島市教育局基教處李世霞接受采訪時認為,在幼兒園階段,能力的培養比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幼兒園更應該注意對孩子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不是以知識學習為主。
有專家認為,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幼兒在入小學前就掌握了小學的知識,所以他們對小學老師講的課根本聽不進去,上課時對重復學習不感興趣,常常開小差、做小動作。這些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對其以後的學習和將來的發展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董旭花認為,以孩子認多少字、會算多少加減法、會多少英語單詞為榮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學前教育首先注重的應該是孩子全面和諧的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其社會適應力。當前一些幼兒園的超前教育雖然能使孩子學會不少知識和技能,但有的卻忽視了孩子情感、社會性以及長遠的發展,得不償失。
所謂挫折,是指人們在追求某種目標的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認為是無法克服的障礙,致使目標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它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極、頹廢,從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極對抗行為,導致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挫折給人以教益,使犯錯誤者猛醒,認識錯誤,接受教訓,同時它能磨練人的意志,使其更加成熟、堅強,並激勵人發奮努力,從逆境中奮起。挫折教育則是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有意識的利用或創設一些困境,以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幼兒的心理健康與否對以後能否適應社會環境,承受生活挫折有著密切的關系。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對一個人的教育成功與否取決於五歲以下的幼兒期」,「孩子將成為怎樣的人,主要取決於家長在五歲以前把他造成什麼樣子。」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許多家長已意識到應當讓孩子從小經受挫折,磨練意志,提高對環境的適應性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成長過程中的挑戰。挫折教育應從小抓起,也逐漸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然而,如何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實施挫折教育應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本文就此談談初淺的看法。
一、真實感知,讓幼兒充分認識和正確理解挫折
真實感知,是指在各種活動中,尤其是在孩子面臨困難時,要讓他們直觀地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逐步從反復的體驗中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作好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於問題的解決。孩子對外界刺激所作出反映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充分認識挫折是實施挫折教育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在50年代就提出挫折abc理論,a、挫折事件;b、對挫折的認識;c、情緒反映和行為後果。該理論強調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消極反映和人遭遇的挫折本身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而對挫折的認知確是一個異常重要的原因。對挫折的認知包括人對挫折及其意義的認識、評價和理解。挫折認知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人遭遇挫折的情感和行為。因此,孩子對挫折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關鍵。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兒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我們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時,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經歷挫折而後成功的影視作品,或者是家長、教師的親身經歷,甚至包括身邊的小朋友經過失敗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兒通過這些真實可感的事實直觀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真實感知挫折,認識到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從而對挫折有初步的認識,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確理解挫折,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並敢於面對挫折的信心。
二、積極探索,尋找實施挫折教育的途徑
我們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有充分的心理准備,學會以積極發態度對待挫折,以頑強的精神走出逆境,提高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學習戰勝挫折的本領,使其身心健康發展。探索挫折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首先,利用現實生活中自然產生的挫折進行教育。自然情境因為有真實性和自然性,能使孩子充分體驗挫折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並有一定的心理准備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挫折的思考和把握比較成熟,因而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容易接受、容易把握。在幼兒園,我們可建立教育活動系列,從小班開始,使幼兒逐步學會刷牙、洗臉等生活自理能力;在中大班,則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訓練幼兒自己穿衣、系鞋帶、整理床鋪、做值日生等自我服務能力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排除這些自然挫折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幼兒的耐挫能力,又增加了幼兒的自信心。
其次,主動創設一些挫折情境進行教育。因為許多挫折是現實生活中不常遇到的 。主動創設挫折情境更具有預防性和針對性,能彌補自然挫折情境的不足。為了提高幼兒對挫折承受能力,我們可設置難度不等的情境,讓幼兒逐步經受磨練,有目的地去培養幼兒的耐挫力。比如說遠足、勞動、競賽、野營、探險、批評、延遲滿足等活動和手段,可以鍛煉幼兒的意志,增強他們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待失敗、打擊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創設一些挫折情境,如:把幼兒喜愛的玩具藏起來,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在游戲時,設置一些人為的障礙,讓幼兒自己解決……。日本在這方面的教育或許能給我們某些啟示:夏天讓孩子赤足在布滿碎石瓦塊的地上走,冬天讓孩子穿著單衣在雪地鍛煉,定期讓孩子到艱苦的地方生活,培養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能力等等。
三、因勢利導,教給幼兒戰勝挫折的方法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難以計數的挫折,如對物慾的限制、生活小事不能自理、與成人失散、與小夥伴發生爭執,做游戲的失敗……,教師要通過挫折教育,使幼兒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掌握正確的方法,從而使他們擺脫依賴,提高應付挫折的能力。一般來說,可採取以下方法:
1、開設專門的挫折教育課
開設專門的挫折教育課,從認知、情感、行為等多方面對孩子進行培養。在認知方面,教孩子正確理解挫折,懂得挫折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在情感方面,教孩子充分體驗挫折,消除對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為方面,教孩子掌握戰勝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正確的反應方式,通過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全面培養和教育,達到知、情、行的統一。
2、把挫折教育寓於各科教學和游戲活動之中
幼兒園各科教學和游戲活動都蘊涵著豐富的挫折教育因素,教師要善於發掘和運用,把挫折教育寓於各科教學和游戲之中,同時鼓勵幼兒積極嘗試,尋找戰勝困難的途徑和方法。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容易讓幼兒接受和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如在角色游戲中,可安排幼兒分別扮演人際關系沖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讓他們體會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導他們分析產生沖突的原因並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3、給予適當的「劣性刺激」,並讓幼兒合理宣洩
所謂劣性刺激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如飢餓、勞累、批評等。在幼兒的生活中,可適當地給幼兒一些劣性刺激,使幼兒體驗到許多事情並非是按自己的意願進行,克服幼兒的自我中心傾向,認識到挫折的客觀存在性。當幼兒面對挫折出現情緒波動時,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合理的(如哭泣、大笑、運動等)途徑,把挫折帶來的消極情緒宣洩出來。同時讓孩子明白,宣洩的方式要合理,不要影響他人。
四、把握適度,挫折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為了教孩子應付挫折事件,提高耐挫力。適度的挫折有利於耐挫力的培養,但挫折強度太大或受挫的頻率太高,則會適得其反。所以,在實施挫折教育時要注意:
1、為孩子設置挫折情境時,應適合孩子的心理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把握好情境的難度和強度,避免使幼兒產生畏難情緒,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兩種傾向:一種是信心不足,對成功不抱希望,這類孩子有過失敗經歷而害怕挫折;二是盲目自信,自我評價過高,這類孩子會因容易體驗挫折而失去興趣。我們要注意引導這兩種傾向的孩子客觀認識自己。
2、注意孩子的可接受性,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幼兒個體素質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人為地設置陷阱,使孩子在壓力面前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經常遭受這樣的挫折,孩子就會產生「無能」的感覺,感到事事失敗而喪失自信心。在實施挫折教育時,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挫折過多過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於引導孩子正視挫折,在遭受挫折時保持心理平衡,想辦法戰勝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五、社會、家園同步,共同進行幼兒挫折教育
幼兒挫折教育勢在必行,但單憑社會、家庭或幼兒園單方面的實施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比如說幼兒在園與同伴發生抓扯受傷,經老師教育後與同伴和好如初,可放學後家長見孩子在幼兒園吃了點虧,就理直氣壯教育道:你真傻,以後再發生這種事,就使勁兒抓,抓不贏就咬。這種家園教育不一致的結果只會導致挫折教育的失敗。幼兒挫折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須社會、家庭、幼兒園達成共識。作為家長應高度認識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要積極配合教育結構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而且還要在家裡創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時機來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同時家長要抓住日常生活的契機隨時對幼兒進行教育,增強孩子抵禦挫折的能力。社會最強大的莫過於他的輿論力量,藉助於此,傳遞一些與挫折教育相關的知識、經驗,引起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以正確的觀點來指導挫折教育活動,形成幼兒園、家庭、社會三為一體的教育格局。這樣一來,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有更加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去接受生活的挑戰。
2. 如何理解新時期幼兒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你應該有什麼作為
「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新思路,使提供「普惠性」(普遍惠及更多幼兒)學前教育服務成為今後公共財政投入的基本原則。《意見》對如何提供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設計了一個基本框架:
第一,要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公辦園以「安全、適用」為建設原則,其任務是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讓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幼兒能夠上得起,而且有基本質量保障。國家對新時期公辦幼兒園的定位,讓我們看到公共財政在學前教育領域應有功能的復歸。
第二,國家實施推進中西部農村學前教育項目,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支持這些地區的學前教育,努力縮小其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第三,努力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把發展學前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幼兒園作為新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優先建設、加快發展,以填補長期城鄉二元結構所造成的溝壑,保證農村幼兒享有與城市幼兒同樣的學習權、發展權。
第四,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幼兒園。在用地、稅費等方面給予合理的優惠。同時,政府採取購買服務、減免租金、以獎代補、派駐公辦教師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
此外,政府還將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
3. 如何理解學前教育的公益性
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指學前教育具有造福公眾、讓社會獲益的性質。
4. 如何理解學前教育的性質
我覺得學前教育就是說讓小孩子准備好接受義務教育了吧,這是很重要的。
5. 學前教育課程怎麼理解
學前教育課程是幼兒在教育者有意識指導下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展的全部教育活動。在課程所持的教育理念上,各種幼兒園課程之間的差異主要反映在是「對兒童自然發展和一般能力的強調」,還是「對教師傳授學業知識、技能的強調」。幼兒園課程是幼兒教育中最為繁難的事情,它是將幼兒教育理念轉化為幼兒園教育實踐的橋梁,是關於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的一個系統。現行的幼兒園課程,仍存在著硬拼裝機械綜合的缺點,片面強調教和學,許多教育資源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課程各領域有機整合的同時,找不到合理整合的最佳方法。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對學前教育新課程應如何理解呢?我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
一、學前教育課程應該是整合的
首先活動目標要整合。
其次內容要整合。
二、學前教育課程要有彈性
學前教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強調發揮幼兒的主體性特徵,因而必須強調彈性
三、學前教育的課程應生活的游戲化
6. 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你是如何理解學前教育的
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學前階段是兒童神經系統迅速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對兒童發展起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也是其發展智力、潛力的必要條件。
7. 你認為如何促進公辦學前教育與民辦學前教育的和諧發展
一、強化政府責任,建立幼兒園保障管理機制
1. 各級政府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幼兒教育是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幼兒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地方政府肩負著推進本區域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責任,要切實履行發展學前教育方面的主導職責。統籌推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2. 建立經費投入機制,為幼兒園發展提供基本條件。為貫徹落實《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地方政府必須加大投入,建立起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各級政府要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實施學前教育促進工程,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在城鄉新建、改建、擴建一批安全、適用的幼兒園,通過保證合理用地、減免稅費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辦幼兒園,逐步形成「廣覆蓋、保基本、多形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解決幼兒「入園難」問題。
3. 政府要協調各個部門,保障幼兒園的師資力量。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落實幼兒園教師地位和待遇,合理核定公辦教師編制,科學設置崗位,並配足配齊。針對幼兒園教師普遍存在師資短缺的問題,通過培訓轉崗教師、面向社會招聘、委託培養等形式,從根本上解決幼兒教師數量不足問題。同時,嚴格幼兒園教師資格准入制度。
8. 你是如何看待學前教育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學前教育事業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廣大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一) 學前教育對人的發展十分重要。
學前期是人的認知發展最為迅速、最重要的時期, 在人一生認識能力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已有研究證明,早期教育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單調、貧乏的環境刺激和適宜的學前教育的缺乏,會造成兒童的認知方面的落後,適宜的學前教育可以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對個體的認知發展和終身學習產生重大影響。
學前教育對於人的社會性、人格品質發展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幼職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習慣、趨向、態度多半可以在5歲前培養成功」。諸多研究和事實均反映, 6歲前是人的行為習慣,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兒童養成良好社會性行為和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並且,這一時期兒童的發展狀況具有持續性影響,其影響並決定著兒童日後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方向,性質和水平。適宜的學前社會性教育有助於兒童在學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會性,人格品質,幫助他們積極地適應環境,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
(二) 學前教育影響到教育事業發展。
學前教育作為我國學制的第一階段,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影響。通過幫助幼兒做好上小學的准備(包括社會適應性,學習適應性,身體素質以及良好的學習與行為習慣,態度和能力等方面准備),學前教育有助於兒童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我國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歷時5年合作進行的"幼小銜接研究",通過兒童入學前半年和入學後半年的連續實驗研究發現,對學前兒童做好入學前准備,包括學習適應方面的准備以及社會適應方面的准備,能夠使兒童入小學後在身體、情感、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學前向小學的過渡。我國已將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學前教育則可為有效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與效益,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 學前教育關系家庭和社會和諧。
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目前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 這就使獨生子女很自然地成為整個家庭關注的焦點。眾多事實表明, 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已成為決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諧幸福, 影響家庭生活質量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一個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而每一個幼兒都連接著一個或幾個家庭,因此學前教育牽動了全社會,成為大家關注的民生問題。當前幼兒入園率在逐步上升,學前教育機構不僅承擔著從實踐上為家長參加工作和學習提供便利的任務, 而且在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發展和早期教育的當今時代,學前教育質量更成為家長關注的核心,直接關系著家長能否安心地工作。所以,學前教育及其質量對家庭生活, 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等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 學前教育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
學前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普遍關注,許多發達國家積極採取措施, 優先發展學前教育,在普及學前教育與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以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成員國為例,OECD現有30個成員國,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20多個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墨西哥等,總人口11.5億,大多數OECD成員國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據統計,2005年,OECD成員國平均生均教育費高達4882美元,學前階段的政府預算占各級教育總預算的8%,其中公費占學前教育總花費的比例高達80%。近年來,我國學前階段的預算只佔全國各級教育總預算的1.2%到1.3%,這一數據相對比,只有匈牙利的1/12,西班牙的1/10,法國的1/9。
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本大計。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普及學前教育,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將有助於提高我國教育的水平和國民整體素質,對我國追趕發達國家,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任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9. 如何體現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目前學前教育存在問題的突出表現:一是主導學前教育的作用逐漸減弱;二是入園需求剛性增長,教育資源難以滿足社會需要,存在大量「黑園」;三是財政對學前教育投入不足;四是民辦幼兒園得不到財政支持,難以體現社會公平;五是收費標准多年不變導致收費情況混亂;六是各級和門解決學前教育供需矛盾所採取的措施短期化。
一是為確保政策措施的落實,各級應主動向社會公開承諾,通過社會監督將應對措施落到實處。
二是各級應充分認識學前教育的社會公益性屬性和提供相應公共服務應承擔的職責,將學前教育納入公益性、普惠性公共服務體系,承擔起主導責任和發揮主要作用。應加快專門針對學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對學前教育的性質、地位、作用等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便於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依法制定促進學前教育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規劃、制度和措施。
三是各級應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提高公辦幼兒園比例,完善學前教育體制,使公辦幼兒園在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中發揮主導作用。
四是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學前教育經費應盡快納入財政預算和實現預算單列,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一整套規范的財政投入、分配、保障機制,做到預算有科目、增量有傾斜、投入有比例、撥款有標准、資助有制度,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益。
五是改革收費制度,建立以門為主、有關部門配合的協調管理機制,科學核算辦園成本和確定個人與之間分擔的比例,制定符合發展需要並相對統一的收費標准,堅決取消不規范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