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1.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振興民族的基石,只有教育全民化,才能豐富人才,人力資源足則國強國富,國強國富則民生得以改善。因此,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把教育普及到全國每一個地區,每個人,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2.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以創業帶動就業,改善就業結構。人活著,最基礎的就是要生存,只有人能夠生存下來,才談得上公平和民生,而就業賺錢是活在社會上的唯一途徑了。因此,就業是民生之本。
所以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就相當重要。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保證人們權益不受侵襲。
3.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收入分配做到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提高人們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高速發展,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反過來促進公平的進化。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現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4.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個人認為,把社會福利讓給員工所在企業做或鼓勵社會來完成,把一部分剩餘價值還給員工,是迅速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的重要一步。還要加緊建設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因為這是最薄弱的環節。 5.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只有健康了才能最好實現存在的價值。因此,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成員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兼的醫療衛生服務。
完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要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不僅要把以往的一般醫療設施、人員、手段做好,還要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會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⑵ 如何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選項有那些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是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二是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曜繼逑島屠投叵敵骰疲憂坷投U霞嗖旌駝櫚鶻庵儼茫菇ê托忱投叵怠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是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
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葯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鞏固基本葯物制度。提高醫療衛生隊伍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革和完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六是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摘自鳳凰網 三秦都市報
⑶ 5.從四個方面來談社會建設和民生保障的關系
1:民生問題與政法工作密切相關把握人民群眾新期待新要求.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為著力點切實維護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以化解矛盾為主線充分利用調解手段解決社會紛爭.
2 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出發點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關系.
3以改善服務為重點積極探索建立社會管理新機制.
4:以維護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⑷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一是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二是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四是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葯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鞏固基本葯物制度。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提高醫療衛生隊伍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革和完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六是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範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工作機制,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顛覆活動,確保國家安全。
⑸ 十八大提出的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七、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師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增強失業保險對促進就業的作用。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三)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深化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護勞動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四)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確實保障殘疾人權益。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葯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鞏固基本葯物制度。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提高醫療衛生隊伍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革和完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人民身心健康。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切實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職責使命。深化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範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工作機制,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顛覆活動,確保國家安全。
全黨全國人民行動起來,就一定能開創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⑹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就要通過什麼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
善公共服務體系,就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政策托底、保護弱勢群體,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6)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民生保障擴展閱讀: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近些年,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項目的實施,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目標;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等的實施,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狀況有了顯著改善。
然而,由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鄉鎮文化站設施設備落後、經費不足、服務能力偏低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是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廣大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保障。
組建集書報刊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教育、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鄉鎮綜合性文化站,涉及全國所有農村鄉鎮,規模大,影響面廣,將從整體上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的面貌。這一惠及億萬農民的文化建設工程,將把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建在人口集中、方便群眾的地段。
建築規模一般不少於300平方米,包括多功能活動廳、書報刊閱覽室、培訓教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室外活動場地以及宣傳欄、黑板報等配套設施。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財政投入最大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於進一步改善農村文化設施狀況,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實現和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鄉鎮文化站作為政府出資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職能。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高標准高質量地完成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推進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以出色的工作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⑺ 如何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是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二是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曜繼逑島屠投叵敵骰疲憂坷投U霞嗖旌駝櫚鶻庵儼茫菇ê托忱投叵怠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是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
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葯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鞏固基本葯物制度。提高醫療衛生隊伍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革和完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六是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⑻ 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的關系是什麼
基本公共服務是來指建立在一定社自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其規定的是一定階段上公共服務應覆蓋的最小范圍和邊界。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⑼ 如何保障民生
好好學習一下黨的十七大報告,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保障民生一些知識。
一、保障民生的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保障民生的方法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三、保障民生的具體措施如下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採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實現保值增值。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工作。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五)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葯。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確保食品葯品安全。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事業。
(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信訪制度,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堅持安全發展,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健全國家安全體制,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和諧社會要靠全社會共同建設。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