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煙墩山文化

馬鞍山煙墩山文化

發布時間:2021-06-24 17:00:45

1. 馬鞍山附近的自駕游景點有哪些

1、採石磯文化生態旅遊區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它東起鎖溪河,西達大江,界定面積約80公頃,是一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天然公園。絕壁臨江,水湍石奇,歷來又以其山水之險、風物之秀獨領-,被譽為「天下第一磯」。「採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

2. 紅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觀念為什麼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

紅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觀念為什麼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
文︳辛學飛
在紅山文化中,石人像的出土要比玉人早很多,而這也充分的說明,紅山人從很早就已經對神人像的祭祀活動非常重視了。

那日斯台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人像
其實在國內許多文化遺址中,也有很多人像的發現,像湖北鍾祥縣的石家河文化、安徽含山的凌家灘文化,包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出土的玉人面和卑南文化出土的單、雙人式獸玉玦都存在某些相似之處。

安徽含山的凌家灘文化直立玉人像
在遼寧牛河梁第十六地點M4出土的玉人與凌家灘出土的玉人總體姿態十分相像,眼睛微微上視,表情也大致一樣,都是一副直立姿勢,雙腳並攏,雙臂彎曲,雙手虔誠的放於胸前,而南北兩種文化出土的玉人如此相像並如出一轍,可見,在原始社會,很多文化之間在宗教文化方面所存在的某種淵源關系和原始宗教文化的一致性。

紅山文化時期的玉神人像
而在紅山文化諸玉器中,層次最高的,最具宗教特點和研究價值、最具有文化價值也是最為引人注目的同樣是紅山文化中的那些玉神像、人獸神面和玉人像,而上圖這個玉人像呈長身半蹲坐形態,應該是一個男人的頭像,面部表情看起來很是復雜,大眼,大鼻子,無臂,雙腿似蹲坐姿勢,背部壓地兒凸起並對鑽成孔,腳部有眼,與背部的孔好像都是為了綁縛之用,應該是神像被綁縛在木棍之上,用於各種祭祀活動或者膜拜場合,也是非常典型的祭祀祖先的神像。

白音長汗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石人像
在紅山文化中,也有很多用美石雕琢的神面和人像的遺存。根據目前考古資料所知,距今8150年前的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組人物造像,應該是目前考古所發現我國最早形態的祖先崇拜。而在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石人像,當時的位置是栽在居住面的中央,石人像通高35.5公分,顱頂尖聳,額部突出,表現手法極具神韻。這具石人像在當時所擔任的應該是祖宗神、灶神、部族或者家庭的保護神等很多角色。在國內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中都有人像的出土記錄,並且都與紅山文化中的石人像雕琢工藝造型非常相仿,一般表現的都為男性,有的戴有耳飾,有的戴著帽子,還有的表情恐怖,而這些神像通過學者研究,都應該為祖先崇拜之物。

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人像
在紅山文化的牛河梁的壇冢廟遺存中可以發現,祖與廟是分不開的。「廟,尊先祖之貌。」「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可見,在當時,廟與墓是祖先崇拜的中心。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有宗字而無廟字的。而「宗」字就是一個屋宇中設立著祖先牌位的意思,其實它最初的本意就是祖廟。在河南安陽的殷墟發現大量的甲骨卜辭,經過統計,發現在十萬余片的甲骨卜辭中,可以確認為是祭祀祖先的多達一萬五千餘片。足見當時對廟祀的重視程度,說明在殷人的聖靈世界中,祖先神是占居主導地位的。由此可見,商代那些濃重的祭祖文化究竟與紅山文化有什麼關聯,是否受到了紅山文化宗教觀念的影響和延續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那日斯台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圓雕巫覡像
有一段孔子向宰我解釋鬼神的話:「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為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其實,紅山人所崇拜的神是什麼?從紅山文化祖先崇拜來看,它就是精神層面上的一種寄託和安慰。直到現在,在中國人的家庭中,特別是南方一些傳統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地方,天地神位可以沒有,但是宗祠和祖宗的牌位卻是必不可缺少的。年節忌日總要祭祀行禮,是不敢有絲毫怠慢的。每年祭祖,由族長率全族弟子按親疏遠近、長幼關系依次叩拜,提醒子孫不要忘了先祖的養育之恩德。

江蘇高淳縣朝墩頭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其實,在今天看來,那些被尊崇的祖先,他們的社會功能是非常簡單的,就是成為連接部族和姓氏集團的一條精神紐帶而已,通過這條紐帶,把整個部落和家族團結在一起,才能「克明峻德,以親九族」(《尚書﹒堯典》),從而有效的增強家族集團內部的凝聚力。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就是在這種家族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於是,家族意識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和潛意識之中,才影響了整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而這種觀念最早又起源於何時?至少我們可以追溯到紅山文化早期。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區的農村家庭中還供有天地爺、灶王爺和祖宗的神位和牌位,而這就說明,從幾千年的紅山文化開始,如果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那麼其宗教觀念也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安徽馬鞍山市煙墩山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查閱很多國內的考古資料,祖先崇拜中最典型的應該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人像這些銅人像為縱目,分為立式和跪式兩種,很多學者推測分析,這些與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有關系。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銅人像
從紅山文化遺存以及考古出土的伏羲墓規格上來看,隨著氏族社會的發展和部落的統一,天地祖先的信仰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對父親的敬仰和尊崇,而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政治和權利的含義在裡面,到了紅山文化中晚期,特別是從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狀況看,還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王。祖先信仰本來就具有維護部落統一的意義,而到了紅山文化中晚期有了王權的出現也是很自然和必然的結果,到了王權時代,祖先崇拜則成為維護宗法的關系,規定家族中的親疏遠近,尊卑次序的王權依據。特別到了後期,「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禮記﹒祭統》),由於禮的產生,對神的祭祀除了索報祈謝的意義之外,又有了尊王攘夷,嚴肅的等級制度的內容,其實這些都是從祖先崇拜開始的。

查干諾爾鎮洪格力圖出土紅砂岩浮雕神面
在漢語中有「落葉歸根」、「尋根問祖」、「知原達始」、「尋根溯源」很多類似的詞彙,而這里所講的這些,我認為就是我們人性中與生具有的一種本性,那就是「戀土」、「戀根」的情節。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無論到了哪裡,無論身在何處,都是不能夠忘掉自己祖先的。而這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理念,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從上古時代開始,在那種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中,他們以頑強的意志力,聰明的才智做到了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最終達到超世入道的境界,祖先們探萬物之終始,索人生滄桑之妙諦,他們通古今之流變,能參同契合宇宙自然,最終揭示了人類與自然萬物諧調發展的諸多規律。他們又把這些經驗匯入到人類創造的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世代傳承,如此,才給我們的子孫留下了諸多的文化思想和生存法則。所以,今天去更多的了解我們的祖先,我覺得也是尋根尊祖的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

河北遷西縣東寨遺址出土的雙人面飾
天地祖先信仰構成了紅山文化傳統宗教的主體,敬天尊祖已經成為紅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觀念。

3. 昨天安慶出現了地震雲,合肥會不會地震啊!

雲彩經常有,哪塊才是地震雲?

所謂的地震雲、動物遷徒,都沒科學的方法作出解釋、識別和預測,何以說明就要發生地震了?

就像動物遷徒,動物交配的時候會遷移,天要下雨的時候也會遷移,何以證明就是要發生地震了呢?何以計算地震何時發生呢?

4. 馬鞍山介紹資料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二)廣濟寺名冠江南。
位於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時間,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氣勢壯觀,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三)黃山塔鎮守市口。
此塔位於寧蕪路東側的黃山之頂,為當塗進入市區的標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後有懷古亭,為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
(四)謝公宅爭輝青山。
謝公宅位於當塗青山,為南朝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
(五)太白墓古樸典雅。
太白墓園位於當塗青山西麓,佔地6公頃。李白逝後初葬龍山,後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遷葬青山。園前立挺拔的牌坊,園內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蓮池、十詠亭等古跡,其古樸典雅的布局與李白曠達的情懷、浪漫的詩風相得益彰。啟功、趙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書畫大師的題額更使墓園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餘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資料。
(六)謫仙樓輝煌壯美。
謫仙樓,太白樓別稱。因李白人稱「謫仙人」而得名。此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情。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與太白樓相互呼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太白樓古建築群。
(七)昭明閣遺跡猶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蕭統博覽群書,編纂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昭明閣,系昭明太子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八)三元洞臨江欲飛。
三元洞原為採石江邊懸崖絕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一僧人依崖造屋,設天、地、水三官神位於內,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後的三元洞,三面臨江,躍躍欲飛。遊人入洞後,可直達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極目遠眺,也可俯視江流。三元洞的有關傳說,折射著中國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價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盡攬。
峨眉亭與三元洞緊鄰,因亭飛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詠其「雙峰秀山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此外,文天祥、趙孟兆頁等人均登亭攬勝,留下佳作名篇。現亭內存碑五塊,元碑《過采江詩》尤為珍貴,郭沫若稱其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跡薈萃。
翠螺山一面臨江、三面環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齋、赤烏井、懷謝亭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尤其是與李白有關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韻味。更值得一說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幽美。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歷代文人孟浩然、劉禹錫、王安石、陸游、蘇軾……均到此漫遊。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等不朽詩章。
(十一)明皇窯遙傳輝煌。
當塗青山有兩座窯場遺址。南窯專制琉璃,北窯專制磚瓦,是明洪武年間為燒制鳳陽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窯場。現此窯已廢,但透過窯址隨處可見的琉璃瓦碎片及斷磚,不難發現其昔日的輝煌。
(十二)古詩文爭奇斗艷
馬鞍山地區的山水為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備至。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青山,稱其為「山水都」並築室鑿井,作《治宅》《游山》詩作,當為名人為馬鞍山地區留下的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愛山水,尤其鍾情馬鞍山地區,給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詩文。其中的《登天門山》、《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誦。李白逝世後,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李紳、杜牧、韋庄、梅堯臣、杜荀鶴等一大批詩人即到馬鞍山拜謁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華章佳句。其中劉禹錫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詩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馬鞍山地區已積淀了贊詠李白及其勝跡的詩文1100餘首(篇),楹聯130多幅,各類碎文、序文、祭文數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將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豐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鄉各地。其中太白墓內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華《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墓誌》、劉全白《唐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碣記》和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范傳正撰寫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為考證李白生平創作與思想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採石峨眉亭內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橫山「石門、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樓內的重修太白樓記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馬鞍山麓的「江東第一城」雖然為當代人所刻,但其社會價值也絕不可小視。

5. 馬鞍山的小九華有著什麼樣的歷史呢

小九華位於馬鞍山採石鎮西北二里處,是從馬鞍山驅車至採石(古鎮)風景區的必經之地。山高百丈,周圍15里。相傳,地藏王曾到這里住過,留下許多神奇傳說。早在古代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輝宏壯觀,遊人不絕,千百年來,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七月三十,進香者絡繹不絕,由於山巒秀美,香火機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陽九華山,所以人稱"小九華"。小九華原名望夫山,取市志、鎮志有雲:"清代方誌中以小九華山為望夫山的記載頗詳。其雲:石高一人許,頗似人形。上刻有』望夫石』三字,大一尺六寸,似篆似隸。" 小九華風景迷人,有太白樓,蝸牛尾等景觀,山上大樹鬱郁蔥蔥,在太白樓上可看到波濤洶涌的長江。又因為樹木茂密,具有野生動物棲息及生活的良好條件:野兔、刺蝟、布穀鳥、啄木鳥,它們和人類和平相處,鳥鳴聲或清脆,或婉轉,構成另一道風景線。小九華原是臨江而立的斷崖山丘,歷史上由於長江河道變遷,泥沙沉積而形成,她突兀江邊,更顯得一峰玉立,擎天鎮地,獨具奇觀。小九華山緊毗著名的採石磯風景區,她俯瞰長江,北眺西山,小九華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涼,四季如春,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小九華山地處亞熱帶氣候,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針葉常綠,闊葉與落葉混交,並有人工林分布,具有觀賞和栽培植、育種價值的植物很多,桂花、金銀花、山梅等,還有經濟價值很高的野生中葯材等植物資源 馬鞍山的歷史文化底蘊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孟府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6. 馬鞍山一日游必去的景點有哪些

1、和縣香泉旅遊區

香泉旅遊區位於和縣香泉鎮,旅遊資源稟賦優越,以香泉溫泉為核心資源,同時擁有「六山、兩水、一古鎮資源」,不僅山水資源景觀質量極高,文化底蘊也很深厚,是一個集溫泉養生文化、昭明文化、名人古跡文化、方誌文化、宗教文化、老街文化、地域文化、紅色文化、鄉村文化和美食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

地址: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昭明路

絕壁臨江,水湍石奇,歷來又以其山水之險、風物之秀獨領-,被譽為「天下第一磯」。「採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

景點地址:馬鞍山市雨山區採石鎮唐賢街1號

7. 安徽馬鞍山敦厚堂明清建築群對外開放了嗎

暫時還沒有。馬鞍山明清建築博覽園,位於馬鞍山市中心一公里煙墩山遺址公園旁,建築已完工,部分樓盤在熱售中,用於企業會所、文化交流、藝術品展覽、拍賣、店鋪等,未來將建成類似於上海城隍廟集旅遊與商業一體化的古街。預計明年初可對遊人開放。

8. 雨山區的風景名勝

雨山區景色秀麗,古跡眾多。位於翠螺山的採石磯,遙對天門山,絕壁臨江、岩石崢嶸,被贊譽為「翠螺八景」之首和「長江三磯」之魁,是詩仙李白的「流連之地,羽化之鄉」。園內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樓、「當代草聖」林散之紀念館及三台閣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列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的朱然墓亦在區境內,現已辟成朱然博物館和朱然文化公園。近些年來,在城鄉建設中發掘到區境內煙墩山等一批古代文化遺址及宋山墓、陶安墓等古墓群,表明雨山地區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及稍後的商周時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漢、三國以後的二千多年間,先民們更是在此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景點介紹景點圖片小九華風景區
小九華位於馬鞍山採石鎮西北二里處,是從馬鞍山驅車至採石(古鎮)風景區的必經之地。山高百丈,周圍15里。相傳,地藏王曾到這里住過,留下許多神奇傳說。 採石風景區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它東起鎖溪河,西達大江,界定面積約80公頃,是一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天然公園。絕壁臨江,水湍石奇,歷來又以其山水之險、風物之秀獨領風騷,被譽為「天下第一磯」。
200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評為國家AAAA旅遊區。 朱然文化公園
朱然文化公園建成於2003年,位於博物館東側,也是一座以朱然和三國文化為主題的紀念性公園,公園總佔地面積8.2萬平方米,以三國文化廣場、朱然大型銅雕、大型鍛銅浮雕牆、漢畫像石和徐培晨藝術館為主要展覽內容。

9. 馬鞍山東湖瑞景怎麼樣

東湖瑞景位於馬鞍山城南板塊核心區域——江東大道與九華路交叉口,緊鄰東湖公園,總佔地面積8.19萬㎡,總建築面積約26萬㎡。城投置業的國企開發實力,聯合擁有特級施工資質的北京城鄉建設集團,以「質量」為第一要素,結合東湖公園的湖景綠地資源,打造真正意義上的親水景觀臻邸。
東湖瑞景外部環境條件十分優越,北面無縫銜接東湖公園,距徽州古床博物館、明清經典建築園、煙墩山遺址咫尺之遙,顯露出歷史感與現代感融合的極致表情。項目充分整合東湖地塊得天獨厚的人文、風景、地理資源,打造馬鞍山市場首座公園級高端湖居住宅社區。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煙墩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