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的年俗

馬鞍山的年俗

發布時間:2021-05-25 08:06:54

馬鞍山結婚習俗

1.男方到女方家見面,帶禮品。
2.女方如果同意,女方到男方家(包括婚房看)
又稱看門樓子,也就是說在兩家父母都同意的情況下,女方父母親戚去男方家看看的意思,而且男方家人是要放炮迎接的,要非常熱情的接待,不然女方會說你不重視他們,完事走的時候,男方還得回女方去的所有人紅包and糖果,不限多少,是個意思。
3.男方帶著媒人(或者只是媒人來)來女方家或者請女方家去飯店談彩禮。
不管你是自由戀愛還是別人介紹的,必須得有媒人,也就是說在雙方父母見面的時候,得有一個媒人是男方人帶來的跟著,父母之間是不談什麼嫁妝啊、彩禮類的事情的,都是由媒人傳達,討價還價之後會達成一個共同的意見,這就是媒人的作用。
彩禮:一般來說,男方家負責房子和裝潢,婚宴,女方負責家電。至於彩禮,要看女方父母要不要了。一般來說當塗或者家裡有兩個小孩的會要彩禮。市區里一般來說是不要的。
4.談攏了之後,男方就會帶著女方去買五金以及女方的衣服。(五金指金項鏈,金戒指,金耳環,金鐲子,金墜子)
ps:可惜我是一輩子不打耳洞的人~所以金耳環可以省了。。
5.之後就是大家在一起訂結婚的日子,大家到飯店吃飯一起談日子。
6.談好了之後就可以約個日子送日子了。首先要帶「四四隨禮」,有煙、酒、豬腿、兩條大鱖魚。煙酒是各四樣,四條煙四瓶酒。豬腿現在一般都買金華火腿了!(一般送日子會在結婚前十天送。)

7.之後男方要給女方父母各買一套衣服。(這個沒有硬性的規定,有的女方父母自己買不要男方買。也有的女孩子想給男方父母也買一套。總之是兩個小孩付錢)
8.男方要給錢給女方父母在婚宴的前一天晚上辦酒席,因為有的父母家裡外地親戚會提前一天到。在婚宴前一天下午到,那麼女方父母就要負責擺酒席給親戚。
9.結婚當天雙方父母會包紅包也稱改口費。這個不規定,也有四份,一人一份的。也有兩份,兩人一份的。
10.結婚當天,帶一幫兄弟接親。要准備很多紅紙包,5塊10快的都可以,這是開門用的。
下午,一定要派車,把新娘的父母和近親戚,接到新房。然後,晚上再送到飯店。晚上宴會結束,要記得把娘家主要親戚安排車子送回家,沒有車子,記得打出租主動付錢。其他的也沒有什麼花樣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捨得花錢,態度好點,沒什麼辦不了的事情。
總之,馬鞍山的城裡人還是很講情理的。嫁女兒基本都是倒貼。你大方點,老丈人面子過得去,也不是想你那倆錢。也就是個面子問題吧,女兒都給你了,他們還能圖到什麼呢?
11.結婚後第二天女方家要去婚房吃飯或者去飯店吃飯,又稱回親。
12.第三天女孩子要會娘家,叫做回門。嫁出去的女兒,三天的時候要帶女婿一起回娘家的,就叫回門,而且要穿一套新衣服,新鞋子,就是結婚過後第一次進家,而且要當天回男方家裡的,如果太遠的話,要在娘家住,也是不睡同一張床的。

⑵ 馬鞍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個大眾化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陽節、艾節、夏節等。馬鞍山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總體一致,但從吃、穿、玩等方面來看,也還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傳統節日一般都帶有人們良好的祈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紀念屈原外,每年的這一天,馬鞍山人大都將艾葉及菖蒲擺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於門楣。以艾葉為神器、菖蒲作神劍,祈求驅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還懸掛鍾馗像,以鎮宅驅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當年有長者仙逝,這一天,晚輩們還得帶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墳祭祀,以祈願家人平安。

端午節,在當塗縣還有「大送小」的習俗。節前或過節當天,長輩們主動給小孩送來「端午線」、「端午龍」、夏令衣物等禮物,以求晚輩少兒健康成長。

每逢節日,豐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塗人對端午節的「吃」一直頗有講究。

這一天清晨,當塗人用綠豆糕、蜜餞糕當點心,品茗著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盛行吃「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料(沒有綠豆則以蠶豆代之),顏色黃綠,味道香甜而酥;「蜜餞糕」則以糯米為主料,外撒芝麻,色澤圓潤,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態,味道各異。從形狀上分,有「小腳形」、「枕頭形」、「菱角形」、「牯牛形」等;從原料上來看,均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為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雞絲粽、白米粽等。

所謂「五紅」:一是紅心咸鴨蛋,二是黃鱔,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之中,有葷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鮮的,均為時令佳餚,美味無窮。

端午節這天,當塗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節日特徵。

這一天,傳統的當塗婦女都在手腕上戴著「端午線」,孩童們則將「端午線」系戴在手腕、腳腕上,胸前掛「香袋」,背背「布老虎」,腳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龍」,以示驅邪避疫。「端午線」是用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帶著清香。「香袋」是用五彩絲線穿連的飾物,一般呈「紅心」形,內填五穀及香料。「端午龍」及「布老虎」在製作方法上與「香袋」大體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帶誇張,色彩鮮艷花哨。

據明《山堂肆考》記載,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後的事。如今,人們從科學角度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天將至,佩戴「香袋」則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上最熱鬧的一項大眾化游藝活動。姑孰大地,江東澤國,歷史悠遠,地介吳楚,襟江帶湖,龍舟競渡,傳統亦久。採石、大信於江,姑溪、黃池於河;博望、湖陽尚勇捷,丹陽、新市尚文巧。端午時節,四鄉八鎮龍舟競渡,視先後為勝,熱鬧非凡。屆時,水面龍舟彩繪、旌旗招展,兩岸標桿懸彩、人頭攢動。重炮開鳴,眾舟齊發,循爆竹聲聲飛馳,奔錦壱彩桿而去。擊鼓指令節奏,掌舵把握方向,劃槳奮力前行,一鼓一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沖,以摘得「彩頭」為先。岸邊人家及水上船家,忽東忽西、忽左忽右,或遠或近、或前或後,升起「彩頭」,引得龍舟們爭先恐後,來回奔騰,奮力爭「彩」。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賽唱船歌,《劃龍船》成為當塗民歌優秀曲目,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學音樂教科書、全國初中義務教育讀本。在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劃槳聲中,一人高亢領唱,眾槳手時而伴唱、時而幫腔、時而吆喝號子,唱腔和韻律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傳的《龍船調》民歌這樣唱道:清水河長又長,兩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起了花衣裳;要問今天做什麼事,端陽佳節賽龍船;青龍黃龍來競賽,賽得江河翻浪花;賽得小孩子蹦蹦跳,賽得姑娘笑斷了腸……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年年有龍舟賽事,當塗龍舟全省屢屢奪魁,全國大賽也取得過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連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大賽。護城河整治,還專門修建了民俗味濃厚的龍舟廣場。

⑶ 我的家鄉馬鞍山有哪些習俗

江南人的習俗基本上都一樣啊!難道馬鞍山和蕪湖和合肥有什麼大的差別嗎?

⑷ 馬鞍山過年有什麼習俗

1、送春:新春頭幾天或立春之日,當塗鄉村人家都會迎來「送春」者。這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形式,俗稱唱「見樣歌」。送春人一般系家傳親授、曲調獨特,以一人單獨成行居多。送春時,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鑼等民族樂器,一邊說唱一邊伴奏。說唱內容開頭主要是以辭舊迎新,新春吉祥等唱詞作鋪墊,後面的內容則靈活多變,見到老人唱長壽,見到孩童唱聰慧;見到堂前雙喜唱百年好合,見到黃、綠(孝)春聯唱孝子、思親;見到新屋唱華堂,見到牲畜唱興旺……總之是隨機應變,依情依景,見什麼唱什麼。唱得家主滿意一般都會賞喜錢。現在不太多見,但每年還能見到。因為被一些討飯者所利用,群眾之反感。代表人物有:張飯郎
2、凈年:為了過一個乾乾凈凈的新年,到了大年三十,每戶人家都要把院落打掃干凈;把門上的舊聯、牆上的舊畫拆下換新;將要吃的菜該煮的煮、該洗的洗干凈、該裝盤的裝盤;傍晚將水缸盛滿,並煮上滿滿的一鍋年飯(帶第二天吃)。第二天,即大年初一,不用淘米、不用洗菜,不動刀和剪、地上不灑一點水;一天不動笤帚掃地,以免烏煙瘴氣,對客人不敬。總之,要保證大年初一整潔一新。
3、拜年:如今拜年的方式有賀卡拜年、電話拜年、手機拜年等多種方式,而傳統的當塗人拜年只有走動拜年一種,且大有講究。拜年的禮包「輕、重」一般人不太計較,但背包內一般要帶一對(條)糕,背來背去以示「高(糕)來高(糕)去」、年年登高之意,回頭還要放回點禮品或其他糖點、花生等物,以示收獲而歸。拜年最講究的則是拜年的先後順序。一般是先宗族,次舅父,再師父、後岳丈,爾後是姨表親等;於是,許多人就形成了年初一拜同宗長輩、年初二拜舅父、年初三依此類推的拜年習慣。拜年見面的具體形式:大人以作輯問好為主,孩童則要叩頭跪拜。一般做長輩的被請到堂前端坐,面前地上擺放著稻草編織的蒲團,俗稱「拜席」。孩童向長輩們問安後,邊在「拜席」上向端坐者叩頭跪拜,邊祝願長輩健康長壽。周圍人一般拿孩童逗樂,做長輩的則要給孩童壓歲錢。這便是真正的「拜年」了。現在「拜席」基本沒有了。現在主要以茶碟(小吃點心,博望地區的香菜[一種腌制鹹菜]比較出名)、瓜子、花生、糙米(芝麻花生)糖招待,喝茶聊天。
4、歡團茶:這是新春招待人的第一杯茶,說是茶其實並無茶葉,而是由「歡團」、「咬頭」和糖組成的一杯糖茶。「歡團」是以糙米、糖稀為原料,用杯(小碗)制的一種球狀食品,以取「歡歡喜喜」、「團團圓圓」之意;「咬頭」是指棗子、花生仁、桂圓等耐咬的乾果食品。「歡團茶」用開水一泡,糙米自然散開浮上水面,「咬頭」則沉入杯底,喝起來既不覺燙,還又香又甜。「歡團茶」喝上一半,主人一般會來加點開水,俗稱「添財」。「添財」時,主人還會說吉利話,祝飲茶者一年裡「發財」、「陞官」、「學習進步」等。飲茶者一般喝到杯底才能將「咬頭」吃掉,以示一年到頭、從頭到尾都豐衣足食。

⑸ 我的家鄉是安徽馬鞍山的,誰能告訴我馬鞍山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馬鞍山的春節習俗事實應該主要是送春、凈年、歡團茶。

⑹ 馬鞍山有哪些傳統節日的風俗

民歌
當塗民歌是流行於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早在六朝時期(220-589)就有當塗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當塗民歌演唱之一脈。長期生活在當塗的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於民歌范疇。清代當塗人黃鉞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於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塗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
1949年以後,當塗人民創作民歌、傳唱民歌形成了熱潮,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至鼎盛階段。
當塗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裡薅豆棵》等。
市花
桂花是馬鞍山的市花,在馬鞍山有廣泛的栽植。馬鞍山雨水較多,氣候溫和,適合桂花的生長,一般9月中旬至國慶期間,是桂花盛花期。
市樹
香樟樹是馬鞍山市樹。香樟樹深受馬鞍山市居民的喜愛,馬鞍山市居民常把香樟樹看成是景觀樹、風水樹、寓意避邪、長壽、吉祥如意。
精神
馬鞍山精神:聚山納川 一馬當先,充分展示了馬鞍山移民城市的特徵,涵蓋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體現了開放、包容、和諧的時代特徵;表達了馬鞍山人堅持科學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的滿懷熱情,切合地方發展實際。

⑺ 馬鞍山地方春節習俗

馬鞍山年俗比較雜,這和馬鞍山是一座移民城市有很大的關系,較本地過年的氣氛主要體現在當塗傳統年俗上,尤其當塗農村。以下是當塗年俗的簡要介紹。

1、送春

新春頭幾天或立春之日,當塗鄉村人家都會迎來「送春」者。這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形式,俗稱唱「見樣歌」。送春人一般系家傳親授、曲調獨特,以一人單獨成行居多。送春時,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鑼等民族樂器,一邊說唱一邊伴奏。說唱內容開頭主要是以辭舊迎新,新春吉祥等唱詞作鋪墊,後面的內容則靈活多變,見到老人唱長壽,見到孩童唱聰慧;見到堂前雙喜唱百年好合,見到黃、綠(孝)春聯唱孝子、思親;見到新屋唱華堂,見到牲畜唱興旺……總之是隨機應變,依情依景,見什麼唱什麼。唱得家主滿意一般都會賞喜錢。現在不太多見,但每年還能見到。因為被一些討飯者所利用,群眾之反感。代表人物有:張飯郎

2、凈年

為了過一個乾乾凈凈的新年,到了大年三十,每戶人家都要把院落打掃干凈;把門上的舊聯、牆上的舊畫拆下換新;將要吃的菜該煮的煮、該洗的洗干凈、該裝盤的裝盤;傍晚將水缸盛滿,並煮上滿滿的一鍋年飯(帶第二天吃)。第二天,即大年初一,不用淘米、不用洗菜,不動刀和剪、地上不灑一點水;一天不動笤帚掃地,以免烏煙瘴氣,對客人不敬。總之,要保證大年初一整潔一新。

3、拜年

如今拜年的方式有賀卡拜年、電話拜年、手機拜年等多種方式,而傳統的當塗人拜年只有走動拜年一種,且大有講究。拜年的禮包「輕、重」一般人不太計較,但背包內一般要帶一對(條)糕,背來背去以示「高(糕)來高(糕)去」、年年登高之意,回頭還要放回點禮品或其他糖點、花生等物,以示收獲而歸。拜年最講究的則是拜年的先後順序。一般是先宗族,次舅父,再師父、後岳丈,爾後是姨表親等;於是,許多人就形成了年初一拜同宗長輩、年初二拜舅父、年初三依此類推的拜年習慣。拜年見面的具體形式:大人以作輯問好為主,孩童則要叩頭跪拜。一般做長輩的被請到堂前端坐,面前地上擺放著稻草編織的蒲團,俗稱「拜席」。孩童向長輩們問安後,邊在「拜席」上向端坐者叩頭跪拜,邊祝願長輩健康長壽。周圍人一般拿孩童逗樂,做長輩的則要給孩童壓歲錢。這便是真正的「拜年」了。現在「拜席」基本沒有了。現在主要以茶碟(小吃點心,博望地區的香菜[一種腌制鹹菜]比較出名)、瓜子、花生、糙米(芝麻花生)糖招待,喝茶聊天。

4、歡團茶

這是新春招待人的第一杯茶,說是茶其實並無茶葉,而是由「歡團」、「咬頭」和糖組成的一杯糖茶。「歡團」是以糙米、糖稀為原料,用杯(小碗)制的一種球狀食品,以取「歡歡喜喜」、「團團圓圓」之意;「咬頭」是指棗子、花生仁、桂圓等耐咬的乾果食品。「歡團茶」用開水一泡,糙米自然散開浮上水面,「咬頭」則沉入杯底,喝起來既不覺燙,還又香又甜。「歡團茶」喝上一半,主人一般會來加點開水,俗稱「添財」。「添財」時,主人還會說吉利話,祝飲茶者一年裡「發財」、「陞官」、「學習進步」等。飲茶者一般喝到杯底才能將「咬頭」吃掉,以示一年到頭、從頭到尾都豐衣足食。

⑻ 馬鞍山春節習俗

1、送春

新春頭幾天或立春之日,當塗鄉村人家都會迎來「送春」者。這是回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形式答,俗稱唱「見樣歌」。送春人一般系家傳親授、曲調獨特,以一人單獨成行居多。

送春時,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鑼等民族樂器,一邊說唱一邊伴奏。說唱內容開頭主要是以辭舊迎新,新春吉祥等唱詞作鋪墊,後面的內容則靈活多變,見到老人唱長壽,見到孩童唱聰慧。



2、凈年

為了過一個乾乾凈凈的新年,到了大年三十,每戶人家都要把院落打掃干凈;把門上的舊聯、牆上的舊畫拆下換新;將要吃的菜該煮的煮、該洗的洗干凈、該裝盤的裝盤;傍晚將水缸盛滿,並煮上滿滿的一鍋年飯(帶第二天吃)。

⑼ 馬鞍山的節日習俗

每年的春節都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春節期間也出現來許多想像力豐富的習俗和詞彙。孩子平時要把碗打壞了,總免不了挨罵,但是春節期間就不一樣了,說是「歲歲平安」。類似這樣討吉利的話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說,吃年夜飯時,滿桌的菜餚有一樣不可以動筷子吃,那就是一條整魚。不準吃的原因是要討個吉利——年年有餘。有的人家還在這盤魚的身上,放一兩根蒜,說是精打細算;而年夜飯上的圓子大家都要吃,這叫團團圓圓。 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燃放在門口的鞭炮屑,不準清掃,這叫紅紅火火;大年初一到人家拜年時,大多數人家都會給來拜年的泡一杯糖水,這杯糖水還必須得喝,說是甜甜蜜蜜;在喝了糖水後,還要吃上幾塊糕,叫高高興興,步步高升。 春節期間,許多人家從年三十晚上開始就不許關燈睡覺,有的還要把大門開著,說是迎接貴人和財神。大年初一,記者在當塗的農村看到,一位老人把一頭老黃牛牽著到處走,他對圍觀的人說,今年是牛年,這叫金牛來獻瑞,好運永相隨;摸摸牛的嘴,生活有滋味;握握牛的角,日子過得好;拍拍牛的背,稱心又如意;捏捏牛的腿,前途有作為

滿意請採納

⑽ 馬鞍山有哪些流傳至今的民俗文化

馬鞍山最牛逼的民俗就是刀子麻將,從25,50,100,250,500,1000要多少有多少,有不會的嘛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的年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